分享

从艺术的角度看玉雕的“工”与“料”

 CQM0405 2022-11-09 发布于内蒙古

从艺术的角度看玉雕的“工”与“料”                

——王珏

摘 要: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玉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艺术珍品的呈现不仅让人们热衷于收藏玉石,更重要的是其展现了艺术的魅力与文化的内涵。创作从来都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与原料反映出对生活的感受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化生活内涵,是对生活的升华,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现今,玉石文化的发展从最初的艺术创作到当前的玉器收藏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但是一旦成为市场上具有商业价值和投资潜力的商品,玉石文化便可能逐渐脱离文化的范围,其艺术创作也渐渐忽视了玉石艺术的文化内涵,“工”与“料”孰轻孰重,正是当前玉石研究中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无论如何,玉石文化必须回归艺术本身,人们应该从美学的角度欣赏、研究玉石艺术,而不应当只将其作为一种流通于街头巷陌的商品。在中华玉石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精品,鉴于艺术文化本质研究玉石艺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把玉石艺术发展壮大。

今天,我们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完全概括玉石的含义。以人为喻,石是执拗而笨拙的,而玉虽然属石中的宝石类,但是天然玉料中质地细腻、无瑕疵、颜色纯正而均匀的白玉是极少的,一般的玉料都会有某些方面的缺陷,这就体现了玉雕设计和制作的重要性。玉雕创作一般以材料为基础,工艺是表现手法,表现文化是目的,内涵是玉雕的灵魂,这些方面综合构成了一件玉器的价值。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玉器创作与制造流派纷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中国民间玉器爱好者从过往对玉材的关注和对玉器文化内涵的迷恋,逐渐转入鉴赏玉雕艺术的新境界,出现追求玉雕名家名品的个性化设计的新面貌。所以,目前最大的问题已不是辨别玉器材质的真伪优劣,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考察玉器质量的高低、是否有升值的潜力。由此很容易出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玉器雕刻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到底是“料”迁就“工”,还是“工”迁就“料”?

一、玉雕艺术中的“料”与“工”

1.玉雕中的“料”

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含义,玉包含古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因此玉雕作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艺术,中华第一玉雕龙是在五千年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此作品充分展示了玉雕作品的魅力,在今天看来,这件玉雕作品仍然充满神秘与幻想。优秀的玉雕作品应该是材料与工艺造型共同作用、相辅相成的。在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过程当中,各种美好的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系统。由此可见,人们在观察、鉴赏玉雕作品时的第一感觉是外观,然后才是玉的品质。而玉石由于形成环境以及自身成分的不同,具有一种出于偶然但又似乎经过自然的细致描绘的效果,其自然形成的形象是如此动人、令人感叹。从玉料出发,玉石广义上可分为软玉和硬玉,平时人们说的玉主要是软玉,硬玉的主要代表品种是翡翠。玉石的美与钻石等宝石的美有明显的差异,钻石的美在于坚硬而清澈明亮,彩色宝石的美在于艳丽多姿,而玉石的美则体现为温润、细腻、含蓄、优雅,如同水滴一般细嫩柔美。我国的玉石种类十分丰富,如新疆的白玉、云南的翡翠、东北的玛瑙和岫玉等,都是制作玉器的著名材料。玉石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品质,其形成的自然环境不同,成分、形状都是自然天成的。因此,玉器工艺的改造与加工也赋予了珍贵的玉石新的生命和内涵。

2.玉雕中的“工”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玉雕作品都是要经过雕琢才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石中的玉虽有着美的本质,但是在没有被精细雕琢前其与破瓦乱石无太大区别。玉文化的精髓是承认美玉在琢磨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只有通过精心雕琢,美玉才能产生包含智慧和毅力,且具有历史性的艺术价值。因此,无论雕刻什么作品,都要先对玉石细细琢磨一番,然后因料施艺、剔脏去绺、化瑕为瑜。制作玉雕需要想象力,根据玉石的料性、形状、水色等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剔脏去绺就是把玉中的杂质去掉,使玉更纯洁明亮。完美无瑕的玉世所罕见,尤其是在玉石资源匮乏的今天,玉雕艺术家更是充分地利用玉料,形成了化瑕为瑜的雕琢工艺特点,使玉雕作品更加形象、生动、逼真。

总的来说,雕刻工艺包括以下七个方面: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用料技巧、解料技巧、画活技巧、琢磨技巧和抛光技巧。笔者认为,画活技巧和琢磨技巧这两方面最为重要,一件玉雕作品能否给人带来美感、使人印象深刻,主要取决于这两个方面是否做好。

二、玉雕艺术市场的价值偏向

1.当前玉雕市场价值侧重玉料本身

现代的玉雕市场较为混乱,一些人受眼前的经济利益驱使,忽视了玉雕文化的本质,这正是现在市场上“工卖不过料”的原因。玉雕是高档消费产品,它的主要作用是装点和美化人们的生活,培养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可以说玉雕行业是一个精致的行业。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人开始对收藏玉雕产生了兴趣,中上等级的玉石的价值相当高,这使一些不懂玉的人为了得到高利润的回报也开始参与玉器的投资,影响了现在的玉雕市场。他们只是追求玉雕的材质,忽略了其中的创意与文化内涵,把玉器文化逼进了玩物、配饰的窄行,只从材质的好坏出发去断定玉雕的价值是一种误导,将朴素、庄严而磅礴的玉雕文化引向一个不正确的方向。稀缺的材料在价格无限上涨后陷入瓶颈,难以在价值空间上自由伸展,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病态的现象。

2.“工”是玉雕艺术中应当注重的本质

在玉雕市场上,许多人更为重视工艺,看重技法的细腻与雕工的巧思,他们认为雕琢的工艺才是玉雕艺术的灵魂。可以这么说,一块好的材料即便没有工也有价,但对于一些废料、差料,如果构思巧妙,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之具有极大的价值。评价一件玉雕作品,除了注重材质,雕艺也十分重要。一流的工艺师和次一级者的功力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复杂的镂刻透雕、高低浮雕及深层雕刻等,若要达到精绝的境地、布局巧妙、风格独特,普通雕刻师是难以达到的。因材施艺,恰到好处,才能见雕刻师的功力。

玉雕工艺受到重视并进一步发展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玉雕有其特殊的技艺,“琢”和“磨”是玉器加工的基本工艺手段。匠人因琢磨方法有优劣,表现形象的水平高低不同,会制造出不同水平的玉雕作品。任何行业都需具备审美眼光,工技在玉雕艺术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得到重视。目前市场上一些表现传统题材的玉雕作品,雕刻技法娴熟,但由于匠人专业水准不同,结构上会出现缺陷,玉雕师如果能够给传统题材注入新元素,并尽力提升雕工水准,就能将艺术品位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衡量一件玉雕作品的价值,要综合考虑质地、工艺、创意、俏色的运用、神韵、市场成本等,才能做出客观准确的价值分析。

三、玉雕艺术更应注重工艺性

1.玉雕艺术中的美

玉雕强调对玉石的雕琢与雕刻,但是现在有人并不重视工艺。玉雕是一种文化,具有工艺性,优秀的设计和工艺才能赋予一块玉石美好的寓意和灵魂。优秀的材料和工艺也应该相互结合,首先要将材料的特点和雕刻的题材内容结合起来,除去不应有的脏色与瑕疵,保留材料的厚重感。玉雕在雕刻过程中与泥塑不同,只能做减法,刻错了就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稍微有点差错就会把材料变成废品,所以只能一步到位、干净利落。而且雕琢的基本功不能仅靠雕刻的实践训练,还应重视文化、艺术、科学等相关知识的积累,提升设计理念。

玉雕的价值虽然很高,但其重心却不仅仅在于其商业价值,它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具有艺术美的工艺品,经过细腻的雕工的美化,具有生命色彩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对玉器的喜爱应更多地体现在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上。玉雕的鉴赏除了赏玉,还要赏艺。可以说,雕刻工艺是玉升华为器的途径,精湛的工艺可以使璞玉锦上添花,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当今高档玉料珍稀难觅的情况下,工艺就显得更为重要。

2.“工”是传统玉雕艺术中的意境文化内涵

如果说鉴赏玉雕艺术主要在于欣赏其造型,那么中国玉雕作品给人带来的意境之美则是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中国玉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产品,蕴含中华民族的智慧、宗教观念、美学思想等丰富内容。玉雕作品主要是借助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境界,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的身心超越感性具体,进入无比广阔的空间的艺术意境。

意境文化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体现了艺术的内在美,这一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哲学在艺术领域的体现。玉雕创作是通过琢磨等艺术手段,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意境创造过程。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俏色,或在于意境,也可能兼而有之,而意境文化是对玉雕进行整体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只有当文化内涵居于压倒性优势时,玉器所体现的价值和价格才能同步;一旦文化内涵流失,玉器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精品,而仅仅局限在工艺品的范畴,它的价值和价格是由材质美和工艺美决定的。

3.传统玉雕应回归艺术本身

弘扬传统玉雕文化需要在承载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的题材与创新的手法结合,才能使玉雕文化得以传承。陆子冈是嘉靖至万历年间的玉雕大师,其琢玉技术高超,被誉为“吴中绝技”,其风格之所以盛誉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他创立了子冈牌。这种为大众所喜欢的玉牌款式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直到今天,模仿子冈牌的匠人仍为数不少。可见只有创新才能不断传承和发扬玉雕文化。有些观音、关公等形象虽然都非常传统,但创作这些形象的手法可以创新。如杨曦的《持莲观音》,作者打破了传统的观音形象,将观音脸形塑造得更加修长,风格更为现代。暂且忽略这些神佛传统形象的具体形象,其在艺术上就是一种创新,能给观赏者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这种效果能让人们获得另一种审美感受。还可以运用平面设计原理,取古玉图案为表现元素,与作品的造型、玉料的色泽相配,这样就能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人们对传统玉雕应该怀着尊重和敬意,抱着以“工”为重、以“料”辅之的价值观,从意境美、精神美和设计美等方面加以欣赏,多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注重形神兼备和文化内涵。玉雕作品不仅要有外在的美感,还要有丰富的内涵,回归到艺术层面上,与观赏者进行思想、精神上的交流。艺术不需要迎合别人,更不需要迎合市场,而在于抒发创作者的情感,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结语

当天然形成的玉石原料呈现在艺术家的面前时,一幅幅应物造型的构想图浮现在艺术家的脑海中,他们通过心灵的加工,即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对其进行取舍而组织成一幅新的图画。这就是文化艺术与商业市场的不同之处。明代一位著名画家曾经在游记中写道:“树有左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玉雕创作也是如此,通过全方位的观察与创作,即便是玉石上的瑕疵也可能成为艺术家眼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因此,玉雕艺术应侧重于对材料的设计与雕刻,玉雕的创作以材料为基础,通过雕刻工艺赋予其新的含义。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优秀的玉雕艺术品应超越自身材料的价值,体现出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

因此,工艺性是体现作品艺术性、提升作品价值的重要环节。玉石自身具有价值,而玉雕艺术则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匠人的精雕细琢赋予玉石新的内涵,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因此,在玉雕艺术中,“料”有价而“工”无价。我们在学习玉雕艺术的过程中必须传承传统的工艺手法,同时使作品设计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深度与广度。现代与传统的巧妙结合,材料与工艺的高度和谐,指出了玉雕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