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逛南京(五)十里秦淮故事多

 不杂书屋 2022-11-09 发布于江苏

逛南京(五)十里秦淮故事多

感谢@蓝天白云供图

五、十里秦淮故事多

《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有段文字写到南京秦淮河:“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所以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沉速(由沉香和速香合成的香料),香雾一齐喷出来,和河里的月色烟光,合成一片,望着如阆苑仙人,瑶官仙女。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妆袨服(xuàn,华美、盛),招接四方游客。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十里秦淮”就这样被带火了,名扬天下。这么说一点儿都不夸张,2014年,中法联合发行一套纪念邮票,共两张,图案分别是一条能够代表本国文化符号的河流,法国当然是塞纳河,中方不是黄河长江,而是秦淮河——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十里秦淮”成为秦淮河的代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实际上它远不止十里,现在通常说秦淮河长110公里,这还没算上它的源头。

秦淮河的发源地有两处——东源句容河,在镇江句容的宝华山;南源溧水河,在南京溧水的东庐山。两条河在江宁汇合成主干河道,经过方山西北侧,在七桥瓮附近西折,进入南京城区。以城墙为界,秦淮河分为内秦淮、外秦淮。内秦淮分“北段”、“东段”、“南段”、“中段”,“北段”从珠江路浮桥到竺桥,是六朝时期陈后主改古潮沟所修浚的;“东段”从竺桥到东水关河道,是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在南京修筑的护城河,也被称为杨吴城壕;“中段”从淮清桥、四象桥、内桥到鼎新桥,经朝天宫,在水西门附近汇入外秦淮河河道,这条河道以南唐皇城南门的内桥为中点,西半段是三国时期孙权修浚的运渎,东半段是古代青溪河的一部分;“南段”就是“十里秦淮”。

感谢@蓝天白云供图

“十里秦淮”始于东水关,现在这里是东水关遗址公园,依然保留着古水闸、古藏兵洞、古桥道、明城墙等遗迹。东水关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将水关与城墙融为一体,从这里西行,“十里秦淮”胜境将次第展现,一段段煊赫的岁月如在目前……

因为王导“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的提议,公元337年东晋立太学于秦淮河北岸,此时只有学宫,未建孔庙,1034年北宋扩建东晋学宫而成夫子庙;当科举成为明日黄花,这里的人间烟火气便浓郁起来,每年的元宵灯会,庙院人声鼎沸,夫子庙成为百姓的乐园;它的东侧便是江南贡院,是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自1168年(宋乾道四年)建成以来,八百状元十万进士从这里走出,明清以来金榜题名者如郑板桥、张謇,名落孙山者有唐伯虎、吴承恩、吴敬梓、陈独秀……这里是“中国科举考试的摇篮”,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法,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由江南贡院改扩建成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地下式博物馆。要说夫子庙有什么特别之处,大概都与秦淮河有关:泮(pàn)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夫子庙在世界孔庙中是唯一一座以天然河流为池水的——秦淮河向内凹进形成泮池;另外,作为明清时期南京文教中心的夫子庙,偏偏紧邻着歌舞升平的秦淮河,也是很难理解的。正因为此,秦淮河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宏大文庙与临水妆楼相对、书卷气息与脂粉气味并存、求学进仕与纵情声色相伴。

它一直是那么的有吸引力,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秦淮美景的千秋绝唱,除了凤凰台,李白大概也去了文德桥,要不“文德分月”的传说怎么会与他有关?此种奇观,难得一见,就连吴敬梓也不免感叹:“底事秦淮水,不为人月圆。”文德桥不仅分了月,也为红尘分了界:北边的那一头是文庙贡院,南边的这一头是酒家青楼。明代时桥南叫旧院,附近有长板桥,清代的时候桥已不存,王士祯在《秦淮杂诗》里就无奈地感叹“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洪武初年,这里“建十六楼以处官妓,淡烟、轻粉,重译(chóng 泛指异域之人)、来宾,称一时之韵事”,二百多年后大明帝国风雨飘摇,南曲名姬、上厅行首(háng shǒu,美妓)依旧集中于此;明末清初的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记述了二十多位美丽的女子,她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不为人知,现代人都知道“秦淮八艳”,其实从来就没有八艳之说,历史记住了八位女子,如今只保留了一座李香君住过的小楼供人凭吊。多少红颜遗事随着西流的秦淮水一去不返,“皆群芳之萎道旁者也”。

时至今日,朱雀桥换了地方,乌衣巷早没了王谢,但桃叶渡的佳话还是经久不衰,老门东的味道还是地道正宗。老门西隔着中华门与门东遥遥呼应,自古以来便是繁华之地。过去中华门是一道界,隔开了门东的劳力与门西的大族;今天,中华门仍然是一道界,同是老城南,老门东修旧如旧却整洁美观,老门西黛瓦粉墙已破旧不堪。但这里才有真正的老南京风貌,俗话说“北京胡同,南京巷子”,钓鱼台的吴家账房、高岗里的“九十九间半”、谢公祠的同乡共井、殷高巷的云锦机房、鸣羊街的胡家花园、花露北岗的古瓦官寺……它们隐藏着过去的故事,说也说不完。穿行于这些巷子,仿佛行走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时空。

但历尽沧桑的中华门说:六百年已经过去。这座耗时二十年建成的城堡依然巍峨耸立,到现在还保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王者气度不减。固若金汤的城墙没能保证大明王朝千秋万代,却经受住了岁月的检验,虽然失去了最初的效用,但见证了历史和时代,文化价值日益凸显。

正因为如此,南京市才会在2006年复建“金陵第一胜概”赏心亭。赏心亭建造当年就名声大噪,“祥符中,丁晋公出典金陵,真宗以《袁安卧雪图》赐之,……至金陵,择城之西南隅旷绝之地,建赏心亭 ,中设巨屏,置图其上,遂为金陵奇观。”人是名人,画是名画,虽然后世对这段叙述中的人事画都有质疑,但这不妨碍赏心亭成为金陵名胜,苏轼、陆游、辛弃疾都登临过,辛弃疾更是三登三吟,“倩(qìng 请托)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说尽了一位志士的悲凉。一座赏心亭,引来了多少文人骚客登临,他们咏叹秋月春风,吊祭古往今来,感伤时事之变,这些经久不衰的名篇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留给后来者品味。南宋《景定建康志》载:“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下水门就是西水关,当年城楼上的赏心亭几毁几建,早已不存。复建的赏心亭在十里秦淮与外秦淮交汇的地方,为十里秦淮完美收官。

十里秦淮故事多,但秦淮的故事并不局限于这十里,它的得名就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唐《建康实录》载:“其淮本名龙藏浦……”,《说文》解:“浦,濒也”,意思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句容千华古村的龙藏浦街就是依东源句容河的源头而建的古街,龙头就藏于“秦淮水阁”之下,“龙藏浦”大概是秦淮河最早的名字了。它的另一个名字叫“淮水”,何时得名已无可考;《康熙字典》解:“淮者均其势也。”放到这里讲,是制衡水势的意思,看来曾经的秦淮河水势浩大。确实,《南京城市规划志》“史前时期古河道位置示意图”显示,早期秦淮河河面宽阔,水位很高;一直到六朝时秦淮河还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东晋王献之所作《桃叶歌》中就有“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句。开凿秦淮河的人据说是秦始皇,唐《建康实录》记下了这个故事:“楚亡以后一十三年,当始皇三十六年,始皇东巡,自江乘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钟阜”就是方山,所断“金陵长陇”指方山以西的石硊(huì)山,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却未必可信,《建康实录》就说(东源和南源)“其二源分派屈曲,不类人功,疑非秦始皇所开。”不过秦始皇可能确实到过南京,也确实兴修了“以广淮流”的水利工程,《建康实录》记载:“古老相传,方山西渎江土山三十里,是秦始皇开,又凿石硊山西而疏决此浦,后人因名秦淮也。”《六朝事迹编类》也有相关记载,说方山至土山之间的三十里河道,是秦时开凿的,“秦淮”之名或许就是为了肯定和纪念秦代的疏淮功绩。从“淮水”到“秦淮”应该是唐代的事,李白的《留别金陵诸公》中已称之为秦淮,刘禹锡的《石头城》则说“旧时淮水”,杜牧的名篇直接题为《泊秦淮》;《泊秦淮》广为传诵,“秦淮”之名也随之传扬开来。

秦淮河,在长江的众多支流中毫不起眼,但短短百余公里孕育了南京几千年的文化。“江南佳丽地”,佳丽今何在?“金陵帝王州”,帝王已远去。一河秦淮水不闻不问,兀自流淌,只有一波又一波不肯丢下旧梦的游客慕名而来,烟月朦胧中故国风光纵情阅,桨声灯影里秦淮旧事尽兴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