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李敏回北京前,贺子珍让她传达一个嘱托,主席听后:不至于

 快乐老年435 2022-11-09 发布于北京

1947年冬天,李敏跟随母亲贺子珍从苏联归国后,便一直在毛主席身边生活。

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敏成为了父母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

1951年,李敏再一次来到上海看望母亲,临别之际贺子珍特别叮嘱了李敏一句话。

当李敏将话带给毛主席时,主席微笑着摆了摆手道:“不至于。”

那么,贺子珍究竟让女儿给毛主席带了什么话?

这句话的背后,又饱含着怎样的深意?

贺子珍母女在苏联

1937年8月,作为毛主席爱人的贺子珍离开了延安,远赴苏联求学。

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她出走苏联的原因其实有很多,近年来几个儿女的先后夭折、自己身体的江河日下、以及对自己文化水平和革命思想的不自信。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家庭原因。

种种因素都使得贺子珍想要摆脱现在的生活,希望等风平浪静之后,再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回到革命队伍中来。

毛主席得知后,也是极力挽留,他还是希望妻子能够留在自己和孩子的身边。

但生性要强的贺子珍,终究还是抛下了丈夫,将刚刚出生四个月的女儿姣姣寄养在了老乡家中,毅然辗转来到了苏联。

贺子珍离开时其实已经再次怀上了身孕,到达苏联不久后就为主席生下了一个儿子,贺子珍为其取名廖瓦。

但造化弄人,这个在异国他乡出生的小儿子也没能逃过夭折的噩运。

孩子10个月大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夺去了廖瓦年幼的生命。

本就遍体鳞伤的贺子珍再一次遭遇了命运的无情打击,廖瓦的离开险些让贺子珍就此一蹶不振。

远在国内的主席听说后,将女儿娇娇送到了贺子珍的身边,希望女儿可以抚慰她千疮百孔的心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娇娇的到来拯救了被生活摧残地奄奄一息的贺子珍。

为了弥补对廖瓦的遗憾和愧疚,贺子珍将全部的爱倾注到了娇娇的身上,可命运似乎仍旧没有放过贺子珍和她的儿女们,噩运很快再一次找上门来。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蔓延至莫斯科,贺子珍母女只能跟随城中百姓躲到更冷的伊万诺沃城。

战乱带来的饥荒和心理紧张,加上冰天雪地的天气,4岁的娇娇很快病倒了,连续几天发高烧、身体抽搐。

惊慌失措的贺子珍连忙抱着娇娇赶去了医院,结果被医生诊断出急性脑膜炎。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社会环境下,4岁的娇娇直接被医生宣判了死刑。

贺子珍望着奄奄一息的女儿,泪如泉涌。

不过她很快就坚强起来,开始尝试对女儿的抢救。

经历了四次与子女的生离死别,贺子珍已经无法再承受娇娇的离去。

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救活女儿!

在天寒地冻的伊万诺沃城,贺子珍用自己种植的土豆换来了半杯牛奶、一小包白糖,煮熟后小心翼翼地喂到娇娇嘴里。

两天过后,娇娇的病情没有恶化,贺子珍感到很庆幸,她继续用土豆换取鸡蛋、牛奶,精心调养着娇娇的身体。

或许是贺子珍对女儿无私的爱感动了上苍,娇娇竟然奇迹般地脱离了危险,病情开始有了好转。

看着脸色逐渐恢复红润的娇娇,贺子珍的脸上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只不过,刚刚逃脱病魔厄运的母女俩,很快又被更大的厄运找上门来。

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上倔强的脾气,使得贺子珍本就与当地的苏联官员关系很僵,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贺子珍的种种行为落在苏联人眼中又显得莫名其妙。

最终贺子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娇娇也成为了没有父母养护的“孤儿”,被送进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不幸中的万幸是,毛主席的另外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也在这里生活。

多亏了两个同父异母哥哥的照顾,娇娇才能在举目无亲的伊万诺沃生存下来。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47年,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的代表王稼祥辗转打听到了贺子珍母女的情况,并动用关系将贺子珍从医院救了出来,分隔多年的贺子珍母女终于得以团聚。

当娇娇被送到贺子珍面前时,她上前一把搂过女儿,泪流满面,说不出一句话。

王稼祥见到这幅景象,也不禁被母女悲喜交加的感人场景所打动。

考虑到她们这些年来在苏联的不如意生活,再联想到毛主席对娇娇的挂念,王稼祥决定建议安排贺子珍母女回国。

很快,王一封关于贺子珍母女情况的电报呈送到了主席面前,主席阅后久久无言,但从他逐渐湿润的眼眶可以看出,显然主席的内心也充满着极大煎熬和愧疚。

“同意回国。”

主席在电报上做了批示。

1947年冬天,阔别中国整整十年的贺子珍母女,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只不过,此时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一切也早已物是人非。

贺子珍的殷殷叮嘱

回国的前两年,国内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因此贺子珍母女被安排到了已经解放的东北地区,此时毛主席尚无暇顾及二人的回归。

双方只能通过电报联系,考虑到毛主席对姣姣的想念,贺子珍专门让娇娇向主席汇报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主席收到信后很开心,当即给娇娇回了电报:

“娇娇我的女儿,爸爸收到你的信了,你好好学习,做一个中国好姑娘!”

1949年春天,国内大局已定,毛主席才有时间处理贺子珍母女的事情。

毛主席派警卫员找到贺子珍说:

“主席很想念女儿,希望把她接到身边生活,当然这需要征求你的意见,看你同不同意?”

贺子珍虽有不舍,但毕竟父女二人分别了十几年之久,现在也该是让他们团聚的时刻了。

因此她只能忍痛表示:“我完全同意。”

就这样,娇娇离开了母亲,只身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主席身边。

新家庭的生活对于娇娇来说很不适应,家里虽说有一个亲生父亲,但也有一个不是母亲的“母亲”,和一个名叫李讷的妹妹。

再加上西柏坡每天来来往往这么多中共中央领导、战士,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陌生人,让娇娇多少有些忐忑不安。

更关键的是,此时的娇娇尚还没有学会说中国话,也不认识中国字,这让她极其缺少安全感。

好在主席对娇娇倾注了无私的爱,他专门请来一位汉语老师教女儿中文,且经常出门带娇娇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父女两人很快熟络起来。

不久后,娇娇跟随父亲从西柏坡来到了北平,并进入“八一小学”读书,主席为其取了一个学名——李敏。

在毛主席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李敏慢慢融入了这个家庭,与妹妹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只不过,她始终放不下此时孤身一人的母亲贺子珍。另一边的贺子珍同样不好过,女儿的离开让她彻底陷入了孤寂。

回国的前几年她辗转哈尔滨、杭州、上海,她想要用工作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可组织上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迟迟没有给她安排任务。

后来,贺子珍被安排到了上海居住,陈毅将军特地将自己在上海的住所给了她居住,平日里也对她照顾有加,生活方面从未让贺子珍再吃过苦。

可是没有亲人陪伴在身边,贺子珍的生活终究还是孤寂、乏味的。

在漫长的岁月中,贺子珍只能以过去与女儿、与主席的美好回忆来麻痹自己,直到李敏有一天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李敏忍受不住对母亲的思念,在征得主席同意后,只身一人从北京赶到了上海看望贺子珍。

阔别许久的母女二人抱头痛哭,互相倾诉着对彼此最深切的思念。

从那之后,李敏每逢节假日都要来上海和母亲团聚,也正因为有李敏从中做桥梁,毛主席与贺子珍也得以有机会取得联系。

每次李敏去上海,主席都会专门让她带上一些特产、礼物给贺子珍,贺子珍也会通过女儿仔细打听关于主席的身体、工作、生活。

每每听到主席一切都好,贺子珍总会露出欣慰而又幸福的笑容。

1951年的一天,李敏再一次来到上海看望母亲。

在度过了几天母女团聚的幸福时光后,李敏又要如期返回北京了。

临别之前,贺子珍郑重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主席以后别再坐飞机出门。

之所以贺子珍会有这样看起来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嘱托,是因为她前不久看到一条新闻,说是一架飞机空中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贺子珍看完新闻立马变得有些心神不宁,因为主席每年来来回回要乘坐几十、上百趟的飞机,她非常担心这种事会出现在主席头上。

李敏回去后将话原原本本的告诉了父亲,主席听完后先是一愣,紧接着大手一挥微笑着说道:“不至于!”

贺子珍的要求主席自然没有听进去,不过从他那洋溢着温暖笑容的脸庞还是可以看出,主席还是很在意贺子珍的,也很欣慰对方时时刻刻能够挂念着自己。

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双方已经彻底没有了重新走到一起的可能,甚至连见一面都成了奢望。

直到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两人终于有了重逢的契机。

这一年,主席来到庐山参加会议,恰巧贺子珍此时也在江西生活,得知情况后主席当即做了一个决定:与贺子珍见一面。

7月9日,贺子珍被带到了庐山上一间屋子里,抬头一看,里面坐的竟是毛主席。

主席见她到来,主动起身微笑着向她打了招呼。

贺子珍没想到还能再见主席,当即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毛主席温和地说:

“别哭了,我们好不容易见一面,说说话吧,以后见不到了想说也没有机会了。”

良久之后,贺子珍终于哽咽着开口道:

“当年都是我不好,我不该走的。”

接着,两人开始谈起了这些年各自的生活,直至月上眉梢才散去。

这是毛主席与贺子珍时隔22年的一次重逢,也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往后的日子里,他们仍然只能通过电报和书信往来。

1976年9月,毛主席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弥留之际,毛主席紧紧握住李敏的手,用手指在女儿手心画了一个圆。

回去之后,李敏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圆的意思,直到后来她想起母亲时才意识到,贺子珍的小名就叫桂圆,主席临终前的这个小小举动,饱含着对贺子珍的牵挂与思念。

两人的再次“相见”是在1979年9月,贺子珍得到了前往北京瞻仰毛主席遗体的机会。

9月8日这天,已经垂垂老矣的贺子珍颤颤巍巍地走到主席遗体面前。

她出乎意料地没有大喊大哭,看上去格外平静,直到走出毛主席纪念堂的那一刻,贺子珍忍不住一个回眸,紧接着便潸然泪下。

或许贺子珍的内心也早就了然,当年象山庵的满山烂漫杜鹃花,终究只能封存于记忆中...

满山杜鹃花开

毛主席与贺子珍相识于1927年。

当年,毛主席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抵达井冈山茅坪,这一带的百姓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同志予以了热烈欢迎。

欢迎队伍中,一名英姿飒爽、气质超凡的年轻女性让毛主席眼前一亮,此人正是贺子珍。

“这是我们永新县的妇委书记贺子珍。”

一旁的同志介绍道。

毛主席风趣地说道:

“我还以为是哪个大门大户的千金呢,没想到竟是我们井冈山的巾帼英雄。”

贺子珍当即红了脸,小声说道:

“以后还请毛委员多多指教。”

同年年底,党组织在象山庵召开会议,对如何重建各县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工农武装割据问题进行了探讨,贺子珍以永新县代表的身份出席会议。

会上她的发言非常切实可行,这让主席敏锐的察觉到:贺子珍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人,主席对她的印象也更好了。

后来,贺子珍被调到井冈山前委工作,与毛主席的办公地点很近,每次主席来前委机关过问工作都要从贺子珍面前经过,两人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工作上的交集。

这时,毛主席惊讶的发现,眼前这个女子不光头脑灵活、思想进步,在历史、地理、语言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也正因如此,当主席要对井冈山附近区域进行社会考察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让贺子珍陪同前往。

在贺子珍的帮助下,调查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与此同时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毛主席非常欣赏贺子珍工作起来雷厉风行、风风火火,闲暇时又娴静温柔、谈吐文雅的性格。

贺子珍对主席流露出的热烈奔放、情感丰富的诗人气质也颇为欣赏。

一对才子佳人在朝夕相处中互相吸引,逐渐摩擦除了爱情的火花。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来到宁冈,并与南昌起义余部汇合,成功组建起红四军。

毛主席忙完两军合编之事后,将在永新工作的贺子珍接到了宁冈。

贺子珍的出现顿时引起了一众中共同志们的好奇,朱德、陈毅等人专门向知情的同志打听。

从永新一同前来的同志回答道:“她叫贺子珍,是毛委员的恋人。”

此言一出,顿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在盼望着二人的恋情进展。

时间一晃来到了5月份,眼看毛主席与贺子珍迟迟没有传来好消息,众人便有些着急了。

在一次饭席上,朱老总干脆直接催促说:

“你和子珍同志还在等什么?应该早日成婚,以后也有个照应。”

陈毅将军也站出来表示:

“是呀是呀,你们郎才女貌,眼下正好有空,正是喜结良缘的好时候。”

在大家的起哄声中,毛主席将炽热的目光投向了坐在对面的贺子珍,二人的眼神在空中交错片刻,贺子珍羞涩的点了点头。

1928年5月28日,象山庵的杜鹃花开的格外烂漫。

在中共同志们的操办下,毛泽东与贺子珍二人正式结为夫妻,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婚姻生活。

这十年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十年,也是毛泽东同志政治生涯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但对于贺子珍来说,与毛主席相守相伴的这十年,却是她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宛如象山庵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结语

毛主席与贺子珍夫妇,年轻时期携手走过了一段尤为艰苦却幸福的岁月。

然而在历经了一系列的波折、磨难后,二人终究还是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好在他们的人生还有李敏这个女儿作为牵绊,因为女儿他们得以再次取得联系和重逢、得以互诉牵挂与衷肠。

这对于他们二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宽慰和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