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成果】区应急管理局:搭建民生“防火墙”、织牢幸福“安全网”

 上帝也有烦恼 2022-11-09 发布于湖北

今年以来,泰山区应急管理局扎实落实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要求,以促进“防患未'燃’”和“救早、救小、救初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区规划建设62个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实现“一分钟接警、三分钟出动、五分钟处置”的目的,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群众的灾害损失。

党建引领,凝聚应急救援新合力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突出一个“领”字。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副区长为组长,以23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街道镇、社区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推进党建引领红色物业,积极动员志愿者、乡贤达人、退役军人、社会组织,提供技术、装备、场所等资源参与建设,健全完善吹哨报到、上下联动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助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健全体系,构建应急救援新格局

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建设采取“先点后面、点面结合”的布局思路和“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志愿服务”的建设模式,按照“先易后难、梯次推进”的方法,以区消防救援大队为中心,以7个街道(镇)、2个园区应急救援站为支撑,以社区和重点社会单位为前置力量的应急救援全区域网络布局,合力实施应急救援工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应急指挥、应急联动、应急保障等体制机制,形成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联动”,构建覆盖“1+7+2+N” 应急快速响应救援体系,推动形成上下指挥顺畅、左右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新格局。目前,通过实施火灾防控和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建设两项工程,已建设完成应急救援站37个,微型消防站592个,划设消防通道117处,集中充电车棚281处,充电桩6700余个。

统筹资源,集聚应急救援新能量

统筹政府、社会各方资源,实现应急力量整合。全区拥有2支森林防火队伍,队伍人数已达80余人,7个街道镇各有一支20-30人的应急队伍;泰山区应急局与蓝天救援、蓝峰救援、兵峰救援等社会志愿者专业组织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水域、山岳、搜救等专业应急救援技能,实现政府与社会应急救援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优势互补,最大限度调度和发挥“全灾种、大应急”效能。

统筹物资装备合理配备,实现应急物资装备下沉有效利用。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物资装备建设,充分利用基层武装、城管、水利、林业等部门防汛、防火、处突等应急物资装备,街道(镇)、社区(村)、重点企业根据各自风险隐患特点,累计投入80余万元购置专项应急救援装备1.2万余台件套进行补充完善;为解决各街道(镇)、社区(村)建设资金压力,区应急局调拨防汛、防疫物资26万余件,重点补充汶河沿线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

科技赋能,实现应急救援高效率

应急服务视频5级互连。投资400余万元完善集监控、监测、指挥救援于一体的视频互连系统,实现气象监测预报、水利工程监控、森林防火巡查巡防、消防“一呼百应”等科技智能化。将值班值守、信息收集、情况预判与监测预警、数据分析、资源调配等信息进行高效融合,利用5G技术打通国家、省、市、区、街道(镇)5级视频回传。

居民身边“智能+服务”。大官庄社区投入300余万元,利用安防智慧信息化云服务平台,建成了社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通过架设高空抛物摄像机、安装配电箱异常监测芯片、安装智能烟感系统、建设智能充电桩等科技智能措施,实现高空抛物、线路过载和服务居民方便电动车充电目的。区应急局通过与蓝天救援队联合,在刘家疃村打造应急救援“站、队”强强联合模式。7月12日,我市出现大范围降雨,大汶河上游来水加大,靠近刘家疃村一侧的河堤出现险情,村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值班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后第一时间上报,快速调集编织袋、木材等防汛物资,及时处置险情,避免了更危险的情况出现。这些“数字技术+服务”的应用,为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等工作赋于了极大能量,为快速应急处置提供了可能,极大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来源:区应急管理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