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45岁的行书神作,董其昌眼中的苏书第一,129字写尽人生辛酸,可与《兰亭序》一比!

 墨品书法网 2022-11-09 发布于北京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经历了一百零三天的牢狱之灾,出狱时重新见到外面刺眼的阳光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二十四岁那个拿下开国科考第一的莽撞少年了。可是在官场泥潭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他,还是学不会所谓的“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所以书法史上便有了那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忘却生硬的“法”去寻求内心自然的“意”,笔墨之间流出的,自然是性情之作,这也是苏轼稳坐“宋四家”之首,大家推崇苏书最重要的原因。练苏东坡的书法的时候,才最容易感觉到自己不是在写字,而是在修身,在与他对话。

其中最令人称绝的当然要数《黄州寒食帖》,从这件行书的字缝中窥去,苏轼的血肉和泪水都尽在眼前。

这件作品应该不用过多介绍,《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45岁时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所作,全篇129个字,这件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整个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能与《兰亭序》相媲美的作品。

董其昌说:“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

今天我们就将《黄州寒食帖》仔仔细细地拆开,去听一听一千年前苏轼在黄州的沉吟。

因为是手稿,《黄州寒食帖》写得也很随性。开头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这里的第二个年字,被苏轼一笔带过,它像是一个顿号,一个休止,苏轼的人生也的确在这里按下了暂停键。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字字之间都断得干脆利落,只有“花”和“泥”之间有些许的牵连。这一丝牵连映带正是他乐观的天性也压抑不住的沉郁。古今多少文人都是如此,自认是枝头一枝寒梅,却免不了被生活的疾风骤雨吹打到泥里的命运。

 后面是“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这句话原是“何殊少年子”,苏轼的原意是想突出“病”字,但是他没有将改过之后多余的“子”字抹去,只在旁边加了四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气,也是苏轼作书的心理历程。

后面一首诗,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揣摩的地方。我们将这卷《黄州寒食帖》原作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1:1超高清的复刻,做到墨迹纤毫毕现,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