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史话》第二章:“三皇五帝”都是谁?

 快乐老年435 2022-11-09 发布于北京

本章内容:

1.为什么独尊黄河文明?

2.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胥、伏羲、女娲、神农有怎样的故事?

3.为什么说中国远古神话有极顽强的抗争精神,并让后世形成了有神的无神论?

4.五帝分别是谁,尧舜之间真的是禅让制吗?

第一节 为什么独尊黄河文明?

我们的中华文明有一条母亲河,这个你随便问一个中国人,都是张口就来,黄河。没错,几干年来,口口相传,俺们的文明发源地是黄河,然后向周围地区扩散。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一个巨大的问题,黄河以南不远,就是中国的另一条大河,而且是第一大河,那就是长江。为啥自然条件比起黄河一点不差,甚至更好的长江没有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更加令人疑惑的是,如果你看一下非洲智人老祖宗们的迁徙路线。你就会发现,从地理上来看,他们也应该是先到达长江流域。那为什么他们没停留在这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长三角地区,偏偏要北上到更寒冷的黄河地区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考古发现。按照现代考古学的观点,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中华大地上,文明本来是一种遍地开花的姿态。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不用说,北方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文化圈子。你要是拿过一张那时候的地图,把那些有了城市雏形、社会分工的地点标出来。你就会发现,从今天内蒙古南边开始,一直到湖南湖北甚至更南边,当时的文明雏形是一个类似满天星斗的存在。

中国上古时期文明时期表

别的不说,就说位于今天杭州市的良渚古城,在那时候就不输于黄河文化圈。它完全是今天北上广的级别,建筑群落包括村庄、墓地、手工作坊、宫殿、农耕区、排水系统等等。有些考古学家甚至说,就凭一座良渚古城,我们就可以很自豪地宣布,中国至少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那么,从这样一个漫天星斗的文明状态,到后来我们独尊黄河文明,为啥?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引用我评论历史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知道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发源于黄河边上的仰韶文化和紧随其后的龙山文化,在这场中国境内的劳动竞赛里,脱颖而出。这群只吃小米饭的家伙应该是最早进入国家状态的智人。随后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一脉相承,都继承了前一代的黄河文明,并且逐渐地吞并了周围其他文明。

吞并的过程—般是先指责你为蛮夷,就是打击对方的自信心,然后让你变革,和他们的黄河文明保持一致。你说你脾气不好,偏不!那还说啥,一顿大棒子削死你。这个在后来汉朝刘向写的书里有一个精辟的总结:“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也就是用我的文明来教化你,你要是不改,那就动武。“文化”一词的出处就在这里,它的原始意义就是用文明来教化的意思。你可以看出来,黄河文明这个套路和今天某些大国用的套路基本没啥区别。

所以,现在很多考古学家认为,长江边上的良渚文明4000年前消失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被黄河文明给“文化”了。在这场文明的征服和合并的过程中,长江一带的文明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早期混战就不说了,即使到了春秋后期,南方的吴越两国,还有楚国,也许都有机会。

楚国在今天湖北、河南一带,我有个朋友是武汉人。他们有一句方言,叫“不服周”,意思是老子不服,这里的“周”字指的就是黄河文明的集大成者周朝。春秋时期,周朝的天子称王,比如周成王,其他诸侯只能称公,比如齐桓公。但只有楚国,他也称王,比如楚庄王,这明显就是和周朝对着干。楚国人也不在乎周朝人对自己的鄙视,直接称自己为蛮夷。完全是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劲头。如果你放大了来看,基本可以认为这是长江流域的文明对黄河文明的反抗。很遗憾的是,他们最后失败了。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当年不是归顺了周朝文化的秦国统一了天下,而是楚国笑到了最后。然后和秦始皇一样,搞统一文字,度量衡那一套。那么,南方文明会不会在我们的血液里的比重会更多,我们会不会对着长江也喊一声妈?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无论如何,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结果就是,我今天也只能老老实实地从黄河文明的三皇五帝讲述我们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三皇五帝这四个字大家都听说过,他们就是口口相传的,对中华文明有巨大贡献的八位老祖宗。不过令人有点尴尬的是,这八位老干部具体是谁,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挺有道理,也有牛掰的历史学家支持。我自然做不了裁判,这里只能采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

虽然说三皇五帝的时代是传说时代,但我这里也必须强调一下,传说并不等于是神话。所谓神话就是瞎编的,但是传说,一般是有很多历史痕迹在里面的,而且部分地被考古发现所支持。

话说四五干年前,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附近有一个叫做华胥族的部落,族里有一个叫华胥的女人。有一天,她到野外去玩,看见地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大脚印。出于好奇,她就上去踩,踩了之后她就怀孕了。然后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叫做伏羲。这个故事在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2]里有记载:“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你要是说,这不就是扯淡吗?是的,你说对了,这就是扯淡。否则今天那些治疗不孕不育的医院都可以关门了。但是,先别忙,我再告诉你一点别的。根据一些远古的壁画,在母系社会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仪式。一个巫师在前面张牙舞爪连蹦带跳,后面一群少女小心翼翼地踩着他的脚印前行。仪式完毕之后,少女们挑选自己喜欢的男子去小树林里面做爱做的事情。之后如果怀孕了,大家一起养孩子。

听完了这个考古发现,你再回头看看《帝王世纪》里记载的。这个叫华胥的女孩子的故事,那就一点儿也不奇怪,更不神奇了。这也就是我经常说的,历史传说有它正确的打开方式,就看你找没找到钥匙。

无论如何,华胥生下了伏羲。后来不知道这个女孩子是不是上瘾了,又去踩巨人的脚印了,接替生下了一个女孩,叫女娲。伏羲和女娲就是传说中三皇时代里面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君王。他们既是兄妹,也是夫妻。这个叫华胥的妈妈,就是各种古代典籍里面所说的中华之母。她的这个华字也成了后来我们中华和华夏名称的一部分。现在陕西省蓝田县,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人去参观和拜祭那个华胥陵。

华胥陵遗址

那么,伏羲为啥后来被大家这么尊崇,成为三皇的第一皇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中国随后的几干年都是男性社会,就是男人说了算。所以即使有人考证女娲应该是第一任领导人,后来的文人还是把伏羲排在女娲前面。其实,我们如果思考一下就知道,很可能女娲应该早于伏羲,毕竟人类社会是开始于母系社会的。第二个原因是伏羲教会了人们如何结网打鱼,驯养家畜,发明了文字,从各种动物身上抽离出不同部位创造了龙的图腾,后来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据说还发明了古琴,当然最神奇的是他画出了中华历史上最牛掰的一幅图画——八卦图。《尚书》里面就说,“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及典谟皆历代传宝之。”

你可能会问了,伏羲这小伙子咋这么牛,能干这么多事情?我觉得吧,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这哥们是穿越的,另一个就是他是外星人。如果这两个如此合理的解释你都不信,那就只能是第三个解释了,答案很明显,他不是一个人。换言之,伏羲是华胥部落很多位首领的一个统称。不仅仅是伏羲,我个人的观点是三皇五帝都不一定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群领导人的化身。

前面说过,女娲是三皇里面的第二位,她既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他的妻子。说明那时候中国人还没走出近亲繁殖的误区。女娲补天的故事,我们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唐代司马贞在《三皇本纪》[3]中认为,伏羲之后,要经历了几个时代,女娲氏才取代伏羲氏成为了氏族部落的首领。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比较靠谱的。

把上面的情况总结一下,真相就很简单了。最早是母系社会华胥氏掌权,然后男人开始掌权,开始了伏羲时代。但是女人自古以来就不好惹,她们不甘示弱,就又出了一些女娲们,和男人死磕,争夺权力。在这个性别拉锯战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不断地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当然,关于女娲造人,女娲补天这些故事。你要是愿意相信,我也不拦着你。

三皇里面的最后一位是神农氏。“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这个就不多说了,他让我们中国人的寿命大大地增加了。但他之所以被叫做神农,还因为他发明了两样东西,《易经》里说他“斫(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这里的耒耜,就是尖头的和扁头的类似今天铁锹的东西。只不过当时既没有青铜,更没有铁器,是木头做的,后来发展为犁地用的犁。如果没有这两个大大提高农活效率的发明,单单凭着天天吃草药,他也不好意思称自己为神农。

神农还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伏羲弄出来的八卦图发展了一下,形成了一本传说中的书——《连山》。现在我们说起易经,往往指的是周朝那个周文王做的易经,简称《周易》。但故老相传,易经有三个版本,神农老头写的《连山》,商朝人写的《归藏》,加上后来周文王的《周易》。这三本书都来自于八卦,除了《周易》,神农氏的《连山》直接就失传了,后来的《归藏》还能看到一些,但是残缺不全。

三皇的故事大概就这么多,他们都起源于陕西华胥氏,依次是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必须指出的是,三皇的版本有很多,人物不同故事也不同,我这里采用的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个。

简短地说,大约4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结束了单一氏族部落发展的三皇时代,随之而来的,就是部落之间开始联盟的岁月,称之为五帝时代。

第三节 为什么说中国远古神话有极顽强的抗争精神?

在司马迁的大作《史记》里面,第一卷就是《五帝本纪》。那么,五帝时代是怎么开启的?两个字,战争。我们先看看司马老爷子是怎么说的。《史记》里面写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还说“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这两句话的信息量很大。第一句话是说当时有很多部落,司马迁称他们为诸侯,这些部落常年打仗,祸害老百姓。第二句话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炎帝,一个是轩辕。根据现有的史料分析,这个炎帝应该是指神农氏部落的首领,但是到底“炎帝”这个称呼是当时神农部落首领的职位名称,还是一个首领的名字,那我就不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神农部落首领炎帝欺负人,结果大家都跑到一个叫轩辕的家伙那里去了。轩辕是谁?他指的就是五帝里面的第一位——黄帝,他姓姬,是另一个部落有熊氏的人。这个姬不是母鸡的鸡,是韩国人经常用来取名字的那个女字旁的姬。有人说司马迁的《史记》里说黄帝姓公孙,那只能遗憾地说,司马老爷子搞错了。

中国最古老的八个姓,传说中的“上古八大姓”,妊、姬、姜、姒(sì)、嬴、妘(yún)、妫(guī)、姚,全都是女字旁。因为女生为姓,是母系社会最重要的标志。至于说公孙,要等到分封制确立之后,一个公爵的孙子,才得名“公孙”。你可以说它是氏,但绝不是原始的姓,这个我们后面还会讲。所谓的轩辕,是黄帝他老人家住的地方,叫轩辕之丘。所以后来人就用轩辕作为他的称号,这个词后来也经常代指中国。鲁迅先生就有一句著名的诗,叫“我以我血荐轩辕”,那就是为了中国不惜流血牺牲的意思。你要是问这个轩辕之丘,今天在哪儿?答案就是河南省新郑市。新郑这地方相当地牛掰,因为在早期中国道教典籍里,它还有另一个威风凛凛的称呼,叫神州,后来也代指中国。

按照司马迁老爷子的说法,炎帝就是当时的当权派,而黄帝轩辕就是造反派的头头。战争的结果是,黄帝造反成功,炎帝在失败之后,归顺了黄帝。这哥俩合体之后,异常强大,马上就甩开膀子横着走。甚至几千年之后,他们的后代经常一激动就拍着胸脯说,俺们是炎黄子孙。

黄帝陵

这还真不是吓唬人的,当时最出名的不服者应该是现在山东地区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的首领叫蚩尤,他就看不惯炎黄二人。那就啥也不用说,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蚩尤联合了炎帝的一些不想归顺黄帝的老部下,开始和炎黄两位开战。但也没什么用,炎黄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打得蚩尤的九黎部落是哭爹喊妈。最后在涿鹿之战他们砍了蚩尤的脑袋,剩下的残兵败将跑到了南方,最后变成了今天苗族的先祖。

其实蚩尤这家伙不叫蚩尤,这个名字是黄帝给人家取的。据说是当时汉语里发音最难听的两个字。由此你可以看出,历史真是胜利者书写的,你要是失败了,连本来的名字都留不下,也做不了主。就像后来的隋炀帝、元顺帝,也都是胜利者给他们准备的,你接受不接受不重要,历史接受就行了。

这场北方部落集体大混战的最后结果是,从今天陕西的东部,沿着黄河一路向东,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的大部分地区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部落大联盟。后来人给这块区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中原。这个联盟的成员被叫做华胥人、华人,后来也叫做华夏人。很自然的,第一任盟主是黄帝,强调一下,是黄色的黄。这个黄帝在传说当中,也干了很多事情。但是和三皇的伏羲不一样,他完成的这些事情不再被看做是他一个人干的,而是有明确记载,是更多人一起参与的结果。

比如说他手下的仓颉就完成了汉字的整理和收集,创造了一套成系统的汉字,史称“仓颉造字”。据说轰轰烈烈的造字运动完成之后,鬼神们半夜起来,一起拍着大腿嚎啕大哭。为啥?因为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人类一旦有了文字,就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知识,那么“天地不能藏其秘,造化不能隐其形”。从此之后,人就可以胜过鬼神了,所以鬼神们很害怕,就哭了。当然,信不信由你。黄帝手下另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物叫杜康[4]。曹操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说的就是这家伙,他是造酒的祖师爷,发明了酒。

现在你就要注意了,从黄帝开始,我们的大中华正式进入家天下的模式。为啥?因为按照司马迁老爷子《史记》上的黄帝家谱,此人和他的子孙们垄断了从他上台开始之后的2000多年华夏君主的地位,一直到公元前256年,最后一个君主周隐王姬延被秦始皇的祖爷爷秦昭襄王给灭了为止。

这期间五帝里面的后四位和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全是他一个人的后代。不仅仅如此,因为后来周朝的分封制,导致春秋时期的很多国家的君主也都是他老人家的后裔。所以到了后来,1911年的时候,当孙中山他们提出“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时,他们还特意地把黄帝抬出来,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个认祖归宗是相当地靠谱,如果我们非要挑一个人做祖先,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黄帝这人都是最合适的。

据说黄帝死在了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这个地方,但是黄帝陵却是建在今天的陕西省延安市,号称中国第一陵。历朝历代,享受着帝王和名人们的拜祭。但那里墓碑上也注明了这里只是一个衣冠冢,也就是墓里面只有衣服,没有真身。不过这和他老人家死在哪里关系不大。因为大家都说他最后得道升天了,是骑着神龙走的。很自然地,要是再说他有尸体那就不合适了。

顺便说一句,现在流行一本中医书,叫《黄帝内经》。以黄帝和其他人问答的形式写医学。那么这本书是不是黄帝那时候写出来的呢?你还真的先别否定,答案是不知道。中华文明虽然是世界上古代文献保存的最详细和最好的文明。但几干年下来,有很多书也完全不知道作者和成书年代了,比如《山海经》,比如《竹书纪年》等等。故老相传,中国最古老的记录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5]等等。据说这本《黄帝内经》可以算作是三坟里面的书籍,但是具体如何,那就没人知道了。不过看里面的遣词造句,倒像是春秋时候的人编的。这些都是题外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黄帝死了之后,他的孙子颛顼上台,是为五帝里的第二帝。颛顼死了之后,他的侄子,也就是黄帝他老人家的曾孙即位,史称帝喾。帝喾这个人本身除了德行很好之外,没啥说的。但是他有一个女儿,大大的有名,那就是姮娥。这个女孩子在汉朝之前,一直都叫姮娥。不过到了汉朝,出了一个皇帝——汉文帝刘恒,他手下那群拍马屁的高手们,硬是要为难这个小姑娘,让姮娥改名字。这事儿在中国古代很常见,不能和长辈或者尊贵的人一个名字,叫避讳,或者说避尊者讳。这一点西方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一般是谁牛掰,大家就喜欢用他的名字。孙子用爷爷的名字更是一种常态,所以才有那么多威廉、路易、卡洛斯什么的。

那这个姮娥要是说,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已经是神仙了,能不能不改呢?你试试,分分钟让你知道谁是老大。你要知道,我们中国人对神仙一向是不那么感冒的。没办法,这个小丫头只好改名字,新的名字大家特别地熟悉,叫嫦娥,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月亮女神,她本是五帝里面第三位帝喾的女儿。

帝喾后来把女儿嫦娥嫁给了他手下一个能射箭的大臣,这个大臣叫羿。神话传说里,在稍后的尧时代,天上出了十个太阳,嫦娥的这位很能射的老公替百姓出气,一口气射掉了九个太阳,人们把这个故事叫后羿射日。实际上,编这个神话的人是个马虎蛋,因为这个嫦娥的老公,非常能射的羿叫平羿,或者大羿。他并不是后来很晚才出现的那个篡权夺位的后羿。所以,后弈射日实际上应该叫大羿射日或平羿射日。当然,射太阳这件事和夸父逐日这样的历史故事,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要我来说,那就是当年平羿领导的一场抗旱运动。

第四节 尧舜之间真的是禅让制吗?

说到这里,我们就来顺便聊聊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故事,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有那么一些很厉害的,天上的,地上的和河里的神仙,个个呼风唤雨,神通广大,老百姓或者被他们祸害,或者被他们拯救,这一点大家都一样。可是有一点不太一样,就是比起其他神话,中国远古神话里面有着更强的抗争精神。

和谁抗争?和老天爷,和神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太阳多了,就有人拿起弓箭去射几个下来,这是后弈射日。地上发洪水,就有人领着大家治水,这是大禹治水。天漏了一个大窟窿,就有人烧两块石头去填上,这是女娲补天。就算这个大窟窿,据说也是因为两个凡人打架弄出来的,这是共工怒撞不周山等等。

冯天瑜[6]先生就说过:“在中国的上古神话里,竟出现了同太阳竞争高下的人物,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句话我是深以为然。不仅如此,这些神话对我们还有一个很深刻的影晌,那就是有神的无神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样的神话体系下,中国人很难产生对某一位或者几位神的顶礼膜拜,有用的不妨就拜一拜,没用的就放在一边,要是没用还有害,对不起,管你是不是神仙,弄死你!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中国人看起来是信神,这个拜一下,那个跪一下,其实大多数都是无神论。那不信神信啥呢?信祖宗。自古以来,中国人经常说感谢老天爷,或者祖宗保佑什么的。不过真急眼了的时候,老天爷是完全可以骂的,但很少有骂祖宗的。不仅不骂,听见别人骂自己祖宗,那一般是要拼命的,并且俺们厉害的祖宗们往往都是完爆神仙的。姜子牙同志手里就经常拎着一根打神的鞭子,哪一路神仙不服就一鞭子抡下去。所以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在第二代文明崛起的时候,抵御了一神教的影响,就是因为这个神话体系产生的祖宗崇拜,和在此基础之上的儒家思想,这个后面我们会慢慢聊。

书归正传,帝喾之后,五帝时代就轮到大名鼎鼎的尧和舜两位登场了。尧是帝喾的儿子,舜就很有意思了,史书上说他是颛顼的七世孙。这样一算,他得管尧叫祖爷爷。不过当时这家伙家道早已没落,穷光蛋一个,勉强可以算是一个平民。

尧和舜这两位,在大多数中国人耳朵里,那都是贤明的不得了的古代明君。你要是想夸一位君主,只要说“尧舜之君”四个字,保证对方龙颜大悦,心花怒放。这个道理连不学无术的韦小宝都知道,经常拿出来夸康熙。但我这里主要想聊聊他们俩之间交接班的问题。

在儒家的大力宣扬之下,我们都知道,尧和舜之间实行的是禅让制。也就是尧年纪大了之后,没有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考察舜很长时间之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和自己的天下一起交给了舜。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朝之后,历朝历代都把这件奉传为美谈,舜迎娶了两个白富美,还继承了老丈人的所有财产,也就成了无数屌丝心中最完美的逆袭形象。我说完这句话之后,你要是仔细在听,你就会问一句,那汉朝之前呢?很遗憾,汉朝以前,很多书都记载了相反的一面。比如我们熟悉的《荀子》、《韩非子》,甚至《孟子》,或者你可能不熟悉的《竹书纪年》等等。这些书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说在尧老了之后,被权力越来越大的舜囚禁在一个地方,就是关进了小黑屋。然后舜又假装立尧的儿子丹朱为帝,后来终于忍不住,篡位了。《竹书纪年》的原文是:“昔尧德哀,为舜所囚。舜囚尧,要偃峚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不过所有这些记录都没什么用,孔夫子孔老二先生坚定地认为尧和舜是和平交班的人物。他老人家最后成了圣人,很自然地,和耶稣—样,他一句话等于一万句。即使尧舜当年真的打得死去活来,也变成和平交班了。历史,本来就是这么写成的。

三皇五帝的故事,大概就这么多。那么,要怎么理解这段历史呢。我的建议就是—句话,大约四五干年前,中华大地上有那么一些人,干了那么一些事儿。事儿呢,应该就是那些事儿,至于人是不是一个,或者一群,叫不叫伏羲女娲,我觉得都没那么重要。

在舜之后,三皇五帝的时代就结束了。前面说了,它开始的标志是战争。那么,它是怎么结束的呢?也挺悲催的,是一场大洪水,这个我们下章再聊。

══════════

[1]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说苑·指武》中。《说苑》又名《新苑》,作品原有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朝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作者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汉高祖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孙,西汉时文学家、经学家。

[2] 《帝王世纪》是西晋皇甫谧(mì)创作的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历史书典。

[3] 《三皇本纪》,作者是唐朝的司马贞。由于《史记》没有关于“三皇”的记载,所以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增补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司马贞于开元年间写成《史记索隐》三十卷,与裴骃的《史记集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成“史记三家注”。

[4] 传说中,杜康是黄帝的大臣,专门负责管理粮食。他在储粮过程中,意外的发明了酒,被后世尊称为“酒神”。但据《史记》记载,杜康是夏朝的国君,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了醋。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

[5]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其成书具体年代已不可考,相传作于三皇五帝时期。晚至春秋战国时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出现在典籍记载之中。孔子作《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至于《八索》与《九丘》历来说法不一,一指“八卦”与“九州之志”,又一指《河图》、《洛书》。

[6] 冯天瑜,中国历史文化学家。曾在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湖北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任教,1994年任武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框架构筑和明清文化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