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气?中医里面的”气“究竟是什么?气的概念及作用

 咸鱼片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人们常说“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随时随地都会提到“气”这个词。比如,人活一口气、天气不好、空气新鲜、火气太旺、脾气大、人气不错、气色好、湿气重、一气呵成、气喘呼呼、气吞山河、牛气冲冲、朝气蓬勃、锐气不减、香气氤氲、胸闷闭气、腹有诗书自气华……等等。

每天我们走进厨房烹饪美食,就会闻到香气;反之,走进厕所就会闻到臭气?
如此这般诸多的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说起来“得心应口”,张口就来,并不感到有什么别扭。
那究竟什么是气呢?
气,有形无质,原指没有一定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通常是指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气,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在运动。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宇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的。
如老子天道论《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道“”物“”气“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
“物”指形而下的宏观实在具象体,“气”是构成宏观实在万物的微观物质本原体,“道”是生化万物的微观物质本原体,“道”是生化万物的动力源泉。
所谓“冲气”,指阴阳二气的互相关系,揭示了生命的原理。“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对《易经》”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发挥,意思是说天地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
”负阴而抱阳“是指太极阴阳鱼合抱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是宇宙微观本原之气在正反阴阳二性力量推动作用下,相互冲和制化,形成具有相应宏观阴阳对立统一属性特征的客观实在体。
在这里,道为阴阳运动的概括,“一阴一阳谓之道”宇宙微观本原之气天然禀赋的这种对立矛盾又正反合一的阴阳动能力量即是”道“。同时也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老子认为宇宙间万物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倾向。而这也和现代哲学所说的对立统一法则非常接近。
现代哲学观点认为,一切对立的成分因一定的条件而对立,但在互相对立的同时又互相依赖,互相连接,互相渗透,这种性质叫同一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宏观复杂的宇宙万物在自身道德作用下,解体形成单一简朴的微观本原之气,即阴阳之气。
阴阳二气抟合互制分化形成阴阳合和之气,阴阳合和之气继续抟合互制,最终形成千奇百态的宇宙万物。
阴阳相互作用为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
宋代理学家朱熹也以道为理,指出宇宙万物都是阴阳相互作用抟合互制形成的:
  • 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

  •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即千差万别的宇宙万物是由理借助气通过五行创造出来的,”气“充满天地,弥漫宇宙,运动流行,未尝停息,造作了万物。
天地万物禀阴阳二气通过五行而化成,理随阴阳二气而具于万物。
除此,朱熹还非常强调阴阳的普遍性
  • 无一物不有阴阳乾坤,至于至微至细,草木禽兽,亦存牝杜阴阳。

  • 阴阳无处无之,横看竖看皆可见。横看则左阳而右阴,竖看则上阳而下阴。仰手为阳,覆手则为阴。白明处则为阳,背面处则为阴。

  • 只就身上体看,才开眼,不是阴,便是阳,密拶拶在这里,都不着得别物事。不是仁,便是义;不是刚,便是柔,只自家要做向前,便是阳,才收退,便是阴,意思才动便是阳,才静便是阴,未消别看,只是一动一静便是阴阳。

概括起来解释。是说宇宙本原之气天然禀赋运动性,而且这种运动性是正反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阳代表一切前进、上升、运动、刚健、光明流动的方面;阴代表一切后退、下降、静止、柔顺、晦暗、凝固的方面,宇宙万物,大至天地,小至草木,无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这阴阳两方面的作用就是宇宙及万物的本性。
阴阳二者彼此依存,消长互化,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此盛则彼衰,此衰则彼强,盛极而衰,衰极而盛,推动气循环往复,永不停歇地运动。
气天然禀赋的运动性,决定其自身的时空运动轨迹,主导气与气之间的聚散离合,形成天地万物的造化与毁灭。
换一种说法,万物体现在外的生化演变趋势根本上都是由当下正在推动气运动的这一方力量主导的,这种力量就是“道”,而道又是正反两种力量互依互化的合一体,这两种正反力量就是阴阳之气。如《景岳全书》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
在自然界当中,风起云涌,风吹草动,这些都是气的运动。
这种”气“为万物之本的朴素唯物观渗透到医学领域后,逐渐形成了医学中”气“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的气

中医学认为,生命的起源是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阳)和地球(阴),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这两种物质为一切生命提供了一切生命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
当天地未开时,宇宙一片混沌,阴阳二气相混,随着运动和时间的推移,阴气逐渐下降,凝结而成地,阳气逐渐上升,聚气成天。因此,自然界才有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的气候变化,这就给生命的产生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而人作为生命体,自然也是“天地之气”的产物,是以气为最基本物质聚合而形成的。所以《内经》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清代明医喻昌在《医门法律》也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如从自然界中摄取饮食水谷(水谷之气);从自然界中吸入氧气(呼吸之气)等。这些自然之所被摄入人体,经过代谢后能够发挥各种生理功能,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另外,生命还要随着天地的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变化,顺应四时而养,才能健康长寿,否则就会受到损伤。

精气是生命的核心

人是禀受了元气中的精微部分,即“精气”才得以形成生命的形态。关于精,鱼儿将在下节作详细说明。
精是生命的核心,这是因为精是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为生命的起源物质。
精又是生命的基础,人的生成必从精开始,由精而生成身形、五脏、六腑、皮肉、筋、髓、骨、脉等。
气是一种精微物质,是维系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古人云:”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由此可见,气是生命的精髓。
而且直到今天,当我们形容某个人去世,还是常常会说:”某某断气了“。其实,这里的”断气“实际上就是指人体的气散了,而气一旦散了,身体也就失去了动力,生命自然就结束了。
如果把人比作是一棵树,那么气就是树根,身体就是树干和树叶。只有根深才能够叶茂,气长才能够命长。养气就是养根,我们只有先把气养好了,养足了,身体也才会更加硬朗、结实,百病不侵。如果根就不好,树干和树叶自然就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正如《难经》中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气的来源

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而成。
人体的气,主要有三种来源:
  • 先天之气:由肾精转化而来,又叫元气,具有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

  • 后天之气:水谷精微之气,又叫营气,和调于五脏;

  • 清气: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这三者有机结合而生成人体之气,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

先天之气
先天之精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生命形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

后天之气

水谷之精,又称谷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胃为水谷之海,人摄取饮食物之后,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化生气血,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又称天气,依赖肺的呼吸功能而进入人体,并同体内之气在肺内不断地交换,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因此,气的生成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是肾、脾、胃、肺等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

清气

肺能生成宗气。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入人体,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宗气,聚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人在出生后,依赖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把其中营养物质化为水谷精气,维持生命活动;另外先天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
肾主藏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先天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
后天之精气,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和谷气,化生于肺和脾、胃,灌溉五脏六腑,供给脏腑代谢之消耗,剩余部分藏于肾,与先天之精共称为肾中精气。
总之,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物质来源丰富,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是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

气的功能

中医气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推动、温煦、防卫、气化、固摄、营养六个作用
推动作用
身体当中的气具有人体发动机的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
如元气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所以人体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也都赖气之推动而完成,
如心气推动血行,肺气推动津液输布等。
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导致发育迟缓,或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血行滞缓、津液不布、痰湿内生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早衰。

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调节人体的温度,即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依靠气的温煦来维持相应的体温;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需要有相应的体温,才能确保正常的循环运行,故有“血得温而行,遇寒而凝”之说。
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既不能高也不能低。在炎热的夏季,室外的温度通常高达 40℃,但是人体的温度仍然维持在 36.5℃左右。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季,室外的温度可以达到零度以下,但是我们人体的温度依旧维持在 36.5℃左右。
为什么人体的温度能够这样,就是因为身体里的气在遇到外面的温度降低时,气就开始收敛、关闭,从而保持体温,而这也就是我们一遇到寒冷浑身就会起鸡皮疙瘩的原因。反之,当外面的温度升高的时候,人体内的气就开始发散,并且把多余的热排出体外,而这就是我们遇到热身体会出汗的原因。
因此,气也被称为是身体内的空调机,它能够调节体温,保持恒定。
可是现如今,很多人都会借助空调机,天热了,开冷风,天冷了,开热风。殊不知,我们身体外的空调使用多了,身体内的空调功能就会减弱,所以,现如今,人们是越来越容易发热,也越来越怕冷了。
当气的温煦作用失常时,可出现体温低下,四肢不温,脏腑的功能衰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故中医说“气主煦之。”
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不仅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还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郁而化热,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热象。

防御作用

是指气具有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
“正气受伤,邪气方张”(《瘟疫论补注》)。气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驱邪外出。
所以,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或虽有邪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愈。当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时,肌体的抵御邪气的能力降低,则易感邪犯病,或病后难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的防御作用还体现在病后脏腑组织的自我修复。所以气的防御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
我们身体当中的各种脏腑器官每时每刻都要承受着地球的引力,按照物理学的原理,它们随时随地都会有掉下来的可能,可是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却是相对稳定呢?
这就是因为气,气的运动在人体内产生了很大的力量,从而可以抵消掉地心引力,让各个脏器保持平衡,不仅如此气产生的力量还能够:
  1. 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循行:

  2.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的丢失。

  3. 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

  4. 固摄冲任,防止经血妄行,稳固胎元。

如果一个人长期气虚,固摄功能减弱,那么器官是非常容易下垂的:
  • 脾胃之气虚弱,胃就很容易下垂;

  • 肝气虚弱,肝就容易下垂;

  • 肾气虚弱,肾就容易下垂;

  • 中气不足,脾肾亏虚,子宫就容易下垂等。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气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使其保持应有的流速,又可固摄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
由于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相互协调,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分泌、排泄的双向调控,这是维持人体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水液代谢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气化作用

气具有人体能量转换机的作用。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动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大自然当中,水是可以转化成为电能的。而在我们的人体当中,能量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肾水可以转化为肾气,血可以转化为汗,水谷可以转化为血等,总而言之,身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而中医把这样一种能量转化的过程称之为“气化”。
人体的气化运动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化就是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没有气化活动就没有生命过程。
人体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适当的物质,经过同化,转变为人体的组成部分;同时,经过异化,将人体自身组织中的陈旧部分排泄到周围环境中去。机体内这一物质代谢过程,是通过气的气化作用而实现的。
我们的气足,气化功能自然就强;人体气虚,气化功能就会减弱。
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即可影响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因此,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对体内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的基本认识。

营养作用

气的营养作用,可以为各脏腑器官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
人体之气分布于全身各脏腑组织中,为各脏腑器官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来自两部分:
  • 源于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尤其是其中的营气。

  • 经肺吸入的自然界新鲜空气。

在气虚不足,营养作用减退时,可导致各组织器官因营养不良而机能减弱的种种病症。
此外,气具有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整体联系的中介作用。气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间,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气的运动来感应和传递,从而实现了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
上述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及中介等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促进,彼此协调配合,共同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气的运动方式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布散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中,无处不到,时刻发挥着推动、气化、营养等多种作用,从而产生和维持各种生命活动。气的运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
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人体气的运动,也毫无例外地遵循着升、降、出、入这一基本规律和形式。
人体之气运动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相互之间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保持着协调状态。只有如此,人体之气才能正常运行,各脏腑组织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气机正常,也就是气的运行畅通协调,升降出入和谐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
如果气机失常,也就是气的运行受阻,或升降出入关系紊乱,便称之为“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常有气滞(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指气的上升太过,或者下行不及,或横行逆乱)、气陷(指气的上升不及或下行太过)、气脱(指气不能内守而突然大量外逸)、气闭(指气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等病理状态。

气的运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方式,是脏腑活动的基本特征,故脏腑组织的功能体现着气机活动。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活动,共处于升与降、出与入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之中,共同完成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保障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地自我更新。
既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取其精微而充养自身;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
因此,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这种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才能确保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若有失常,轻则为病,重则危及生命。

气的分类

气的分类及功能人体之气多种多样,根据其主要来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又可主要划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元气

元者,初也、始也。
故我们将每年的第一日称为“元旦”,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元月”。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它就相当于火车的蒸汽机,蒸汽机工作正常,火车就能正常运行,车上的水电系统才能发挥作用。
元气的主要功能有二:
  1.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2.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元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源泉,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就旺盛,机体强健而少病。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耗损,导致元气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就会导致元气虚衰,各脏腑功能活动减退而产生种种虚性病变。

宗气

宗即含有综合之意。它是由脾胃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综合而成。宗气积于胸中,主要功能表现在3个方面:
  • 行呼吸:宗气其向上出于肺,有促进肺的呼吸运动的作用,并与语言、声音的强弱有关。

  • 行气血:宗气经心脏入脉,在脉中推动气血运行。这一作用影响着人体的心搏的强弱、节律和血液的动行,并影响着肢体的活动。

  • 主视听言动:宗气与人的视、听、言、语相关。《读医随笔》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说明宗气与人体的肢体运动、感觉、声音的强弱等

营气

营气是指行脉中富有营养作用之气。由于营气与血同行脉中,关系紧密,故中医常常“营血”并称。
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1. 营气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分之一。

  2. 循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营气是由脾胃中水谷之气化生,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故《内经》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性为阳,故又称为“卫阳”。卫气同营气都来自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是水谷精气中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的部分。
卫气产生于中焦,借助肺气的宣发作用而行于脉外,布散于全身。卫气在全身的循行有三种方式:
  • 在脉外与营气同步相谐运行,协调平衡,“营卫和调”即是指此;

  • 白昼布散于阳分、肌表,夜间入于内脏、阴分;

  • 根据机体生理需要而散行全身。

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四方面:
  •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肌肤腠理是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卫气温养肌肤腠理,司汗孔之开合,使皮肤柔润,肌肉壮实,腠理致密,构成抵抗外邪入侵的防线,使外邪不能侵入机体。

  •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在正常状态下,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体温的维持,有赖于卫气的温煦作用。

  •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卫气司汗孔之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调和气血,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

  • 影响睡眠。卫气的运行与睡眠活动有关,当卫气行于内脏时,人便入睡;当卫气出于体

与气有关的问题

气虚

气虚泛指功能不足、元气虚弱之证,多由劳倦内伤、久病重病所致。症见倦怠乏力、头晕、语声低微、呼吸气短、动则汗出气喘、舌胖或有齿痕、脉虚无力等。宜补益心、肝、脾、肺、肾气,在临床上,气虚如伴有某一脏或腑的症状,就可称为该脏或腑的气虚。

气滞

气滞主要是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多由饮食、邪气、七情郁结,或体弱气虚不运引起。随气滞于不同部位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胀满疼痛,进食减少;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有运动障碍。气滞严重甚至会引起血瘀。

气逆

气逆是指气流运行的状态,多由外邪入侵、精神不安定、摄入过量生冷或燥热的食物等所致。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体弱多病等引起。补气的话可以先从饮食入手,平时要多吃一些补气的食物。
那么哪些食物有补气的作用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并有补气功效的食物

糯米

可以补中益气,对因脾胃虚弱而出现的腹胀、呕吐、腹泻等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香菇

香菇有补气滋阴的作用,对于气血亏虚、不耐劳累者有调理作用。

花生

花生含有的营养素非常丰富,气虚的人经常吃花生,有助于补气健脾。

红薯

红薯有健脾益气、补虚和血的作用,可将红薯与红小豆、大枣、花生、桂圆等一起熬粥喝,补益效果更佳。

山药

山药有健脾止泻的功效,补气先健脾,气虚者可适当食用山药。

南瓜

南瓜可补中益气,对于脾虚、气弱之人有好处。脾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常吃南瓜,补气的同时也有补血的功效。

土豆

土豆是非常好的补气食物,补脾气效果尤佳,对少气懒言、疲劳乏力者,有较好的调理功效。

韭菜

韭菜不仅补阳,还能温中行气,气虚的人可以适当吃韭菜。

鸡肉

鸡肉有温中益气、补精养血的功效。气虚、血虚和肾虚者,皆宜食之。民间对气虚之人,有用黄芪煨老母鸡的调理之法,更能增加补气作用。

牛肉

牛肉有益气血、补脾胃、强筋骨的作用。牛肉补气之力尤为显著,故气虚者宜常食之。

人参

人参能补脏腑之气,可改善因脏腑气虚导致的浑身乏力、容易感冒等多种问题。

党参

党参可补脾肺之气,可改善脾肺气虚引起的倦怠乏力、食少、大便溏稀、语声低微等症状。
声明:本图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进行转载属侵权行为,本人将予以投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