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年男子花78万买古画,8幅画里7幅是假的,意外得到1幅国宝

 与春天同行 2022-11-09 发布于青海

字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历朝历代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收藏字画,于水墨丹青之中体味其中蕴藏的意境之美,有助于提升收藏者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

文章图片1

字画也是极好的投资品,特别是在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国人对于精神生活、艺术熏陶的需求远胜从前,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收藏、买卖字画,使字画收藏有了巨大的升值空间。

对于藏家们来说,收藏字画带来的众多乐趣中,还有一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捡漏儿”。

所谓“捡漏儿”,是指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到价值极高的文玩字画。“捡漏儿”的卖家对自己手里宝贝的价值通常都是一无所知的,全靠买家过硬的眼力慧眼识“英雄”。

文章图片2

一旦“捡漏儿”遇到真正的宝贝,不仅是大赚一笔,还能证明藏家的目光如炬。因此,“捡漏儿”着实令藏家们欲罢不能,玩得就是这个刺激!

北京潘家园、成都送仙桥、西安古玩城、南京夫子庙,还有藏家的书房,外行人家传的老物件,甚至是村民家的茅坑以及垫桌子脚的废纸,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都有着藏家们乐此不疲寻宝鉴宝的身影。

能够淘到自己喜欢的宝贝已是幸事,如果还是“捡漏儿”得到的,那就更妙了。

杭先生就是一位字画收藏的忠实爱好者,对鉴赏字画有着自己一套独到的心得体会,在藏友中很有名气。

每次一听说哪里有名家墨宝,总要第一时间赶过去,一为大饱眼福,二也是希望能够趁机丰富自己的藏品。

文章图片3

一次杭先生的朋友告诉他,听说东北那边有位藏家手上正好有杭先生心仪已久的名画,于是郑先生立刻动身北上,找到那位藏家,购买了8幅画作。

结果不曾想,经过鉴定,这八幅画中的7幅,都是赝品。而更加令杭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批画中的最后一幅,竟然是从故宫中流出的,价值高达2000万!

01 为求名画千里北上

2010年的一天,扬州的杭先生接到了一位收藏界朋友的电话,告诉他,自己刚刚得知,家里的一位邻居收藏了许多名人字画,而且,其中就有郑板桥的瘦竹。

梅、兰、竹、菊、石、松等都是郑板桥擅长绘画的对象,而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修竹。郑板桥画的竹子,瘦劲硬朗,尽显风骨,在收藏家们的眼中历来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文章图片4

郑板桥是杭先生十分喜爱的一位画家,如果趁这次机会能够求到一幅郑板桥的真迹,特别还是最擅长的竹子,就实在是太幸运了。

心思一动,杭先生立刻打定了主意,这一趟他是非去不可。一定要亲眼看看那位藏家的手里,是否真的有他渴望已久的板桥瘦竹图。

杭先生当即就在电话里和朋友约好了行程,二人一起前往吉林通辽,拜访那位收藏家。

杭先生二人与那位收藏家顺利接上了头。双方都是热爱字画收藏之人,对于名画的喜爱不分伯仲,见面后免不了交流一番自己的鉴宝经验和得意藏品。

特别是在说明来意后,那位收藏家十分爽快,他说自己手里确实收藏了不少的字画,也正有出手其中一部分的打算。杭先生如果有看中的藏品,尽管说出来,其他事情都好商量。

文章图片5

然后,这位收藏家就带着杭先生和他的朋友来到了收纳藏品的地方。杭先生赶紧再次表明自己此行的主要目标——郑板桥的那幅瘦竹。

收藏家也不藏私,直接把那幅画取出来,向杭先生大方展示。

看到向往已久的这幅作品,杭先生顿时眼前一亮。但他随即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掏出放大镜,细细观察。

辨别字画是不是真品,讲究“一字二画三印章”,通过对画上的题跋、用色、笔法,以及印章等,来判断画作是否出自画家之手。同时,也可以从用纸、落款、装裱等方面观察,来辅助辨别。

杭先生混迹收藏圈多年,对于鉴定字画也算是行家里手。经过一番认真辨认,杭先生心里一阵狂喜:这是真品啊!货真价实的郑板桥的竹子!

文章图片6

然后杭先生又看了其他的待售藏品,深思熟虑之后,杭先生选中了其中的八幅画卷。

这时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买下这些画需要多少钱呢?

卖家提出,这八幅画一口价80万,让杭先生打包带走。

但杭先生心里却觉得有点“没底”:一是和卖家虽然相谈甚欢,但双方到底不是知根知底,这画是真是假全凭自己一双眼。

自己这些年来虽然也看过不少名家画作,对于字画的鉴定算是小有成就,但是上来就花80万买下这些画,这实在让他不能放心。更何况,80万的价格也太高了些,自己有些难以承受。

但是能够遇到喜欢的画作的机会实在难得,杭先生可舍不得错过这些自己精挑细选出来的宝贝。

于是,杭先生提出,能不能便宜些呢?

文章图片7

双方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经过一阵拉锯战,最后,卖家勉为其难地同意以78万元的价格,让杭先生带走这八幅字画。

02 八幅画中出了7幅赝品

钱货两清,杭先生带着这些画回家了。

回到扬州后,杭先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专家做鉴定。

杭先生酷爱观看央视《鉴宝》节目,对于节目中邀请的专家十分信任和推崇。所以这次为了确定画的真假,他辗转联系到了曾经上过节目的蒋文光老师。蒋文光老师原为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是全国著名的鉴定专家,对于字画的鉴定有着多年深厚的积累。

杭先生找到了蒋老师,请他为这八幅字画“掌掌眼”。

文章图片8

谁知,蒋文光老师看了其中7幅画之后,给出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让杭先生当场傻眼:坏消息是这八幅画里有七幅都是赝品,是假的。

好消息是,这7幅假画并不是现代人模仿的,而是清代仿的,并且仿的笔法还十分精湛,这才以假乱真,让杭先生“打了眼”。

“捡漏儿”失败,惨遭“翻车”后,杭先生欲哭无泪。这7幅清代仿的赝品卖掉,虽然也能换些钱,但是这点收入在七十几万的损失面前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连零头都不够!

对杭先生来说,78万元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决定要买下这些画时,因为动用了家里的大笔资金,老婆认为这笔投入太过于冒险,表现出强烈反对,一直在和自己闹别扭,到现在都还没能和好。

而自己力排老婆的异议,坚持到底的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经济上受到损失,糊里糊涂地就让自己陷入了财务危机。

更糟糕的是自己收藏字画多年培养出的鉴赏能力原来还不太够用,对杭先生而言,比起经济损失来,“打眼”更加让他难受。

文章图片9

03 “捡漏儿”故宫遗失的珍宝

这时剩下最后一幅画还没来得及鉴定。

对这幅画杭先生本来已经是不抱任何希望了,但是蒋老师既然已经请到了,就让他顺便也看一看吧,确定是赝品,自己也就死心了。

杭先生苦笑着对蒋老师说,您就受累再给看看吧。

蒋文光老师这次主要是听说藏家买到了郑板桥的竹子才特意接受邀请,过来鉴定的,没想到一连看了7幅画,竟然全是赝品。可是自己既然接受了人家的委托,就要忠人之事,把八幅画看完。蒋老师叹口气,又戴上了眼镜。

蒋文光老师拿起放大镜,在摊开的那幅画上看着。谁知他越看越慢,笔法、题词、印章,他的目光紧紧盯在画页上,一寸一寸地移动着。

在一旁的杭先生仔细观察着他的反应。发现蒋老师看画时的神情变化,杭先生十分紧张,连呼吸都不敢弄出声音,生怕影响了蒋老师对画作的辨认。

这边蒋文光老师对着这最后一幅画仔细看了许久之后,他慢慢直起身,摘下了眼镜。

文章图片10

胜败在此一举!杭先生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问道,这幅怎么样?

“真品!钱维城的山水画!”蒋文光老师笑起来,“这可是个大宝贝啊!”

钱维城是何许人也?

说起钱维城,用现代人的话来说,这人就是一个神童。他自幼酷爱读书,日读千言,二十六岁就考中了状元,入朝做官,受到皇帝的赏识,后来一路做到了刑部侍郎。

但钱维城可不是死读八股文的老学究,他不仅书读得好、官做得好、书法写得好,还师承名家,画得一手好画。

钱维城尤其擅长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画面清净旷远,意境雅致,在著名的清代绘画品评著作《桐阴论画》中被认为:“笔意亦临摹仿麓台,丘壑幽深,树石灵秀,颇臻妙境。”

清代皇帝中的“审美巅峰”乾隆皇帝非常喜爱钱维城的山水画,收藏了许多,根据记载,专门著录清朝内府所收藏书画作品的书画著录书《石渠宝笈》中就收录了160多幅,乾隆对钱维城山水画的喜爱可见一斑。

文章图片11

等待鉴定结果的杭先生原本提心吊胆,就等着“最后一幅画也是赝品”一锤砸落,当听到这画竟然是清代山水画大家钱维城的真迹时,杭先生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蒋文光老师重复了好几遍,才确定自己没有听错。

杭先生的心顿时飞到了天上。短短的时间之内,先遭重大打击,又逢天降之大喜,杭先生的一颗心七上八下,百感交集,一时间竟然都有些哽咽了。

要知道,钱维城的作品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之外,它的投资价值也早就得到了艺术品投资市场的认可。

钱维城有一幅《雁荡图》,是他在跟随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奉旨记录下雁荡山风景而创作的画卷。

这幅画上描绘了雁荡山五十余处风景,画中飞瀑流泉、奇峰怪石栩栩如生,意境深远,是钱维城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文章图片12

早在2002年,这幅《雁荡图》在拍卖会上以429万元的高价成交;而到了2010年,这幅画更是拍出了1.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

2019年,钱维城的另一幅花卉册页,拍卖成交价为3680万。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评估,这次杭先生买得的这幅山水画的价值超过2000万!

有了这幅画,另外7幅赝品根本不成问题,连买画花费的78万元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也变成了小事一桩。

在2000万面前,这些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以市场对于钱维城画作的认可度,随着未来时间的推移,价格还会一路走高呢。

杭先生以平均每幅画不到10万元的价格,买到了这样的名家大作,可以说是最成功“捡漏儿”。

文章图片13

想到这些,杭先生不由得又想起了这幅画原来的主人,远在吉林的那位藏家,当时看这位藏家的样子,对于这幅画的实际价值似乎并不怎么了解,那么这幅画是怎么到了他的收藏中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杭先生后来了解到,这幅画最早来自故宫,后被卖到宫外,辗转流传到了那位吉林藏家的手里,最后被自己买走了。

要说起这幅画的经历,那就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了。

当年,因为乾隆皇帝的喜爱,皇宫内收藏了许多钱维城的山水画,杭先生的这幅画就是其中之一。这幅画作为皇帝的藏品,一直在皇宫内被妥善收藏,这也正是它历经两百余年仍未受到严重损毁的原因之一。

直到清王朝走向穷途末路,当时到处都是人心惶惶。特别是紫禁城内,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太监宫女,提起革命党都是十分畏惧,害怕丢了官,也害怕丢了命。

文章图片14

为了及早做好准备能够收拾细软逃命,宫内的贵人们开始抓紧一切机会将不方便带走的字画古玩、钟表瓷器等偷偷运到宫外变卖,换成便于随身携带的金条和银票。

在这过程中,无数的皇宫内奇珍异宝开始流入民间。

这还只是个开始。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打响,推翻了清王朝。随之而来的就是宣统皇帝退位,离开紫禁城。

大批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携带家当外逃,大量的传世珍宝被一同带走。

可是宫外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些遗老遗少们习惯了穿金戴银、吃香喝辣,但又失去了经济来源,没有养活自己的手艺,又不愿意卖苦力挣钱,就只能靠变卖家底过日子。

当了头上的金簪子换一顿中午饭吃,到了晚上再把钟表当了换晚饭。当时,甚至一个青花瓷瓶换一只烧鸡、一串翡翠珠子换两个馒头之类的荒唐事也屡见不鲜。

文章图片15

这幅钱维城的山水画,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内,被当时的某个大人物带出了皇宫,也许是为了一顿饭、也许是为了一件衣服而卖掉。

然后在常年的战乱中,这幅画也许一直被那个买家收藏,在自己的家族内代代流传,又或者经过了很多次的转卖,直到最终被杭先生买下,它的价值才重见天日。

人们方才得知,原来它出自一位国画大师之手,曾经被皇帝把玩,视为爱物。

看似小小一幅画,体现的却是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在清朝那个封建君主时代,优秀的书画作品只能献给皇帝,供皇帝欣赏收藏。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高雅艺术,只能忍受封建压迫做牛做马,供养这些寄生虫。

到了民国,遗老遗少们终于为了生存变卖家当,普通人们开始有机会拥有这些珍宝。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拥有的。只有那些有机会读过书、学过画,看得懂画中蕴含的艺术价值的有钱人才能做到。

文章图片16

后来是抗日战争时期,那个时候打败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日寇赶出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要紧的头等大事,为此我们忙着不断地学习借鉴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忙着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最后终于赢得了胜利。

直到新中国成立,多年来遭受剥削和压迫的中国老百姓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普通人也过上了吃得饱、穿得暖、有书读、有学上的好日子。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人民安居乐业,教育普及率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就是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开始有了艺术与美的追求。

另一方面,在这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像钱维城山水画这样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终于不再只能够作为封建帝王的私藏,而是有机会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供普通人欣赏、学习、收藏。

文章图片17

杭先生能够“捡漏儿”得到传世珍宝是十分幸运的,更加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平等而自由时代。

参考资料

1)CCTV 经济频道-鉴宝 2011-12-9

2)《桐阴论画》 秦祖永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8-1

3)《郑板桥一门书画》 徐石桥 CNK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