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1946年中原突围:六支突围部队,结局各不相同

 兰州家长 2022-11-10 发布于甘肃

1945年8月15日,饱受日本侵略十四年之久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殊不知,就在全国人民都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另外一场战争的危机却在悄然加剧。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将中国共产党视为心头大患,虽然国共合作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从未放弃过剿共的念头。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文章图片1

重庆谈判表面上是为了和平,实际上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1946年6月26日,解放战争的序幕正式拉开,国民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中原地区。

不足6万人的军队迎战国民党30万大军,其凶险程度可想而知。

中原突围势在必行,中原突围也事关重大。

1946年中原突围共分成六支突围部队,结局也各不相同。

文章图片2

南北两路军险中求胜

中原大地沃野千里,交通四通八达,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也率先在这里打响。

30万大军在48小时内,歼灭中原解放区不足6万人的军队,这是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这是中央作出的指示。

发动内战,国民党蓄谋已久,因此围剿中原也做足了准备,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占尽了绝对优势。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兵压境,我军决定以保存实力为上策,迅速突围。

文章图片3

经过反复的权衡和商讨,中原大军约6万人决定向西突围。

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2纵13旅、15旅45团、第359旅等15000余人组成北路军突围,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领。

兵者,诡道也。

为了迷惑敌人,除了大部队在撤退前频繁地调兵,李先念、王震等人在撤退的当天,还故意在大街上气定神闲地散步。

前期的诱敌政策十分成功,但国民党军队还是很快洞察了北路军的突围行动。

文章图片4

6月29日晚,北路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向西北方向急行军,与此同时国民党也派大部队围追堵截。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也为了保存实力,北路军又兵分左路、右路两路分散突围。

率先突围成功的是李先念和郑位三率领的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等部队组成的左路军。

左路军一路上与敌人遭遇了10余场战斗,其中的紫荆关一战打了两天一夜,还在南化塘打败了胡宗南的部队。

文章图片5

左路军在突围时,为了保存军区机关人员,中途还有部分人员是化装撤退。

最终,左路军在7月31日进入陕南,和当地的游击队汇合,部队又迅速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与敌人继续展开斗争。

右路部队由王震率领的359旅和干部旅组成,经过几日的鏖战依旧无法摆脱敌人的包围。

于是王震改变了突围战术,直接将部队原地分散,一部分部队牵制敌人火力,其余人员则化装隐蔽,伺机转移。

文章图片6

集中突围的部队,分别于8月29日和9月8日抵达陕甘宁边区根据地。

北路军在突围过程中,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左翼部队伤亡人员和失散人员较多,分别为1500余人和1900余人。

右翼部队的伤亡人数不足百人,但由于是分散转移,失散人员也高达1600余人。

南路军由1纵第2旅、第3旅和2纵15旅等构成,合计13000余人,王树声和刘昌毅负责指挥。

由于敌人一直紧追不舍,导致南路军集中突围困难重重。

文章图片7

先是在王家店和围追的敌人激战一昼夜,直到7月1日才越过平汉铁路,先后又遭遇了国民党整编第66师和第75师。

7月25日,南路军进入了武当山地区,王震经过慎重考虑后,也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南路军决定就地分散。

鸡蛋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一部分部队利用武当山的地理优势开辟了鄂西北根据地,以游击战与敌人周旋。

文章图片8

其余的南路军均分几路各自突围,其中3旅旅长闵学胜率领的2500余人在8月初与河南军区突围的部队汇合。

一支1000余人的部队由2纵15旅第43团副团长吴茂金指挥突围,与敌人浴血奋战后只剩300余人进入了桐柏山区,与当地游击队汇合。

2纵15旅在旅长王海山、政委陈先瑞的指挥下,冲破重重阻碍,只有部分人员在9月24日到达陕南,与突围成功的李先念部队汇合。

文章图片9

南路军还有一支军队,在1纵2旅第6团副团长孙宗林的指挥下突围,但在掩护主力的过程中被敌人打散。

后又重新集结成队伍,在大洪山地区坚持打游击,最后和江汉军区部队汇合,改编为江汉支队第二大队,人数不足200人。

相比于北路军的损失,南路军的损失较小,伤亡1000余人,失散1000余人。

文章图片10

断后部队一喜一悲

国民党军队来势汹汹,大部队若要想迅速突围,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做掩护。

众所周知,负责掩护的部队,基本上就是以牺牲自己来迷惑敌人,为大部队撤退争取时间。

掩护和断后的任务意义重大,也面临着更大的危险,必须由一支能打仗、敢打仗的部队担任。

在中原突围中,皮定均率领的是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也就是被后人熟知的皮定均旅负责的断后。

“皮有功,少晋中”,这是毛主席在1955年评定军衔时写下的六个大字。

文章图片11

皮就是指的皮定均,能让毛主席破例将他从少将评定为中将,足可见皮定均的作战能力。

皮定均旅当时的人数是7000多人,为了掩护5万多主力军的撤退,这支军队要迎战的是10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

从当时的情况看,皮定均旅即便能完成掩护任务,也势必将自己陷入到敌人的包围中插翅难逃。

为“保车”而“丢卒”,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走这一步棋,然而皮定均却把一盘死棋下活了!

文章图片12

皮定均旅和敌人在原地激战3天后,为了误导敌人,皮定均旅故意向东行军。

国民党预判中原地区的共产党军队会向东突围,因此在东面集结了十几万大军。

与国民党军队硬碰硬显然胜算不大,因此皮定均指挥部队用最小的牺牲拖住敌人的进攻即可。

等到国民党军队已经发现主力军向西突围后,皮旅直接跳出来攻打国民党军队的后方。

即便是被重兵包围,皮旅总能出其不意地灵活穿插在敌军各个部队之间,打得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

文章图片13

等到大部队已经摆脱国民党的包围圈之后,皮定均收到了中央的指示:“快走”!

得知掩护任务已经完成,皮定均居然出其不意地杀了一个回马枪。

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皮旅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由东向西撤退,躲进了大别山区不见了踪影。

7月20日,皮定均旅突围成功,抵达苏皖解放区。

24天的突围过程中,皮定均旅共与敌人展开大小战斗23次,行军1500多公里,以伤亡300余人,失散1700余人的代价完成了掩护任务。

文章图片14

另一支负责断后的队伍,是6000余人的鄂东独立第2旅,由旅长吴诚忠和政委张体学率领。

独立第2旅,在佛塔山阵地上与敌人同样展开了3天3夜的激战,6月底开始向东突围。

兵分三路的独立2旅于7月初在麻城的林店村会师,之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转移。

此时的皮定均旅,已经抵达苏皖解放区,为了继续牵制敌人的兵力,组织决定让独立2旅坚守大别山地区展开游击战。

文章图片15

独立2旅在大别山地区孤军奋战,国民党不仅数次集结大军围剿,还切断了独立2旅和群众的联系。

10月底,独立2旅陷入了绝境,人员从最初的6000余人锐减到300余人。

中原突围中,鄂东独立2旅在完成了掩护和断后的任务后损失惨重,从此失去了建制。

不过散落在大别山地区的将士始终没有放弃抵抗,一直到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时候才与大部队汇合。

文章图片16

军区部队损失较小

江汉军区和河南军区都是中原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这两支部队的突围过程都比较顺利,伤亡人数也较少。

江汉军区司令罗厚福和政委文敏生率领6000余人向鄂西北转移,在8月27日与王树声部队汇合,之后一同创建了鄂西北根据地。

由于没有遭遇敌人的大部队,江汉军区在第一阶段的突围中,伤亡不到百人。

在江汉军区部队转移时,还留下了军区的独1旅1团1营,以及一些地方武装组成江汉支队负责阻击敌人。

文章图片17

江汉支队后续又收编了一些在突围过程中,被打散的人员,在与敌人周旋了一个月之后主力部队800余人向鄂西北转移,仍有不满100人的部队在原地坚持与敌人做斗争。

河南军区除了要自己突围,还要负责掩护北路军突围,之后进入桐柏地区坚持斗争。

河南军区司令员黄林率领的约2000余人的部队于7月30日抵达陕南,之后与突围成功的北路军汇合,共同创建了豫鄂陕根据地。

同样,河南军区在突围的时候也留下了一支部队在原地坚持抗战,人数约900人,组建豫鄂边游击队。

文章图片18

河南军区在突围过程中伤亡人数是190人,非战斗减员是130人,损失较小。

从1946年6月26日至7月31日,中原突围历时36天。

不足6万人的部队,最终有4万多人成功突围。

不过这36天,也仅仅是中原突围的第一阶段,诚然也是最艰难和最危险的一个阶段。

从总体上看,中原突围是成功的,不仅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消灭了敌人的部分力量,也打乱了蒋介石的整体部署。

文章图片19

虽然国民党成功地占领了中原地区,但是并没有消灭中原军区的主力军,反倒是因为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导致兵力部署越来越分散。

而突围成功的部队不仅保存有了有生实力,还分别建立了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部分军队,成功地分散了其他地区解放区的压力。

文章图片20

纵观整个中原突围战,其计划既复杂又正确,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支主力部队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两支部队掩护主力撤退后向东突围;两支部队以接应主力军为主,并留下部队坚持打游击战。

不管是哪支突围的部队,遭遇敌人后都展开了殊死战斗,在牺牲了部分战士的同时也重创了国民党军队,展现出了共产党军队的坚定信念以及灵活作战的战略战术。

文章图片21

“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这是毛主席对中原突围结果的肯定。

蒋介石妄图制造第二次皖南事变,但中原突围与皖南事变最大的不同,是变被动突围为主动突围。

1946年的中原突围六支突围部队灵活作战,结局也各不相同,但每支部队都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斗争是相同的,最终也成功地完成了突围任务。

当然,中原突围能够成功还得益于毛主席的及时正确决策,除了同意中原部队立即突围,毛主席还有过一个指示。

“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以免延误时机。”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毛主席可谓是掌握了这句话的精髓,突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毛主席给予的信任既保证了时间,也让突围的将士更加团结一心。

一言以蔽之,中原突围的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总基调。

参考文献:

【1】王明哲:《中原突围: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

【2】马迎春:《打响中原突围第一枪》

【3】曾雅青、龚红焰:《中原突围:吹响解放战争的前进号角》

【4】白夜、刘丹:《血雨腥风的中原突围》

【5】晓阳:《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

【6】石仲泉:《中原突围在党的历史发展上的战略意义》

【7】原民:《中原突围:解放军从国军包围圈中杀出血路》

【8】金学侠:《中原突围回顾》

【9】梅拥义:《全面胜利的中原突围战役》

【10】孙少衡:《中原突围战役简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