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游戏玩不过会一直玩,学习弄不明白就不学了?

 美文云中飞 2022-11-10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为什么同样面临知识,哪怕父母承诺几百几千的奖金我们都无动于衷,却为了知识竞答平分的那一块钱拼了老命?

这是因为,游戏有天生领先学习的部分。

游戏主要是输出的过程。

在游戏中,你要通过自己的操作,或冲刺,或躲闪,或拼杀,或创造,最后达到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能体验到高度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当你在《我的世界》里建起第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你会觉得自己像一个创世神。

而学习更多的是输入的过程。

学习新知识时你需要去记住一些东西,跟着前人的思路,思考为什么结果是这样的,而当你的思考稍微偏离,就可能出错。

你像一头牛,被老师和书本牵着走,步调要是没跟上,鼻环马上就能感受到牵引力,很难体会到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而在学习中,做题的输出过程是最丰富的。

因此你可以观察到,学霸们更多地喜欢做题而不是看书,就是因为攻克难题的过程更能带来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就是他们的贪玩蓝月,遇到没有刷过的全新题集,学霸仅需体验三分钟,就会爱上刷题游戏。

而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即使是游戏,输入的过程也往往是体验最糟糕的部分。

比如王者荣耀新手教程中喋喋不休、令人生厌的妲己。一看「移动摇杆前进」,游戏老鸟白眼一翻:这还用你教?恨不得一键跳过,马上开始征战峡谷。

不过,游戏中的输入过程往往十分简单,虽然乏味无趣,但对游戏体验影响甚微。

这也是为什么往往越火的游戏越追求简单的操作,这样可以降低输入过程的乏味,而提升输出过程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相比学习,游戏带来了更多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同时,好的游戏往往是及时反馈的,我们随时知道上一次的操作带来了好的还是坏的结果,各种奖励的强化使我们的动机更加强烈,因此即使遭遇了挫折,克服挫折的过程反而会让人更畅快。

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样是输入,看故事书就比学高数开心多了;而同样是输出,打游戏就比做题更爽。有的人说这是内容的原因,这么有趣的东西,怎么能不多尝试几次?

的确,有趣的内容会让人想要尝试,但是它不能持久。

我至今仍然记得有一个下午,我外婆教我用算盘。我本来以为自己不会感兴趣,但那一个下午,我沉迷于珠算的世界,觉得这个东西从没有那么有趣过,但好像我对它的兴趣也只持续了一个下午。

我也记得 2048 火的时候,我不睡觉都要玩,但是我现在玩腻了。它没有做错什么,游戏机制还是像以前一样引人入胜,但是我玩腻了,它就不再有趣了。

比内容更重要的因素是难度

要是说游戏没打通关,大家就会一直玩,《掘地求升》就笑了。

图片

一些游戏之所以能让你一直玩下去,是因为难度设置恰到好处,当你过不了关时,会产生运气不好或者一时失误的错觉。比如当年火爆一时的 flappy bird。

图片

你认为自己玩这个游戏会很轻松,但现实是你卡关了。这两种矛盾的认知会让你陷入认知失调的状态。

为了协调自己的认知,你要么承认自己水平很差,要么承认游戏本身很难,或者认为自己是运气不好。

当你认为刚刚的失利可能只是时运不济,那么再玩一次就是顺理成章的选项了。

学习的难度总是设置于我们当前水平之上的。大部分课本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

图片

而且,一款游戏的流行,社交元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大家都在玩」的从众效应

当周围人都在中路推塔,群体的无形压力会让我们倾向于表现出从众行为,结果就是我们也跑到了王者峡谷清理兵线。

2游戏产生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游戏提供了一个更激烈的角斗场。游戏中的各种天梯分、段位、好友排名都在提醒着你的江湖地位如何。就连微信跳一跳,都要提示你超越了多少好友。

3一起玩游戏产生群体归属感

人是很喜欢抱团的动物。一起玩游戏的同好很容易形成亲友团、工会之类的小群体,游戏是小群体内的话题,也是成员互动的方式。当你感受到亲友团的温暖,群体归属感便油然而生,而这是超越了游戏本身的东西。

学习好枯燥,游戏好好玩,可是高考只考学习,不考游戏,怎么办?

1
把输入转化成输出

与其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不如用它去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从中收获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比如沉迷吃鸡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计算一下,绝地求生中,用 4 倍镜 98k 瞄准 400 米外的敌人时该把枪口抬升多高呢?

2
解决难度合理的问题

如果缺少解决问题的背景知识,或者问题难度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我们体验到的将会是挫败感而不是控制感。

因此,不要一味挑战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难度合理的问题,保持我们一定水平的控制感。

3
增加社交元素,如合作学习

跟有自己学习水平相当的同学合作学习,例如一起制定学习进度或目标,良性竞争,提高学习动力。让社会比较为我们服务。

来源 | 明教育

作者 | 知友 · 暗涌(1300+ 赞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