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做一个好厨子,我决定放弃蚝油

 敦厚书屋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与蚝油的初始,应该是在“蚝汁生菜”这道菜上,那会儿刚离开农村老家,来到城市里给自己的味觉见世面,吃到了很多在农村吃不到的“山珍海味”。

这里面就包括了“蚝汁生菜”,本来淡雅无味的生菜,遇上了蚝油的包裹以后,鲜香味浓,像极了一个翻身的落魄者,一下子迎来人生巅峰。

因为对蚝油的第一印象不错,毕业工作后,自己租房子开火,我买的第一个增鲜调料就是蚝油。

用过之后,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不仅生菜遇到蚝油会脱胎换骨,似乎所有绿叶菜都受到了蚝油的眷顾,蚝汁白菜,蚝汁菠菜,蚝汁油麦菜,那味道都是一样的好吃。

后来我又尝试了蚝油与根茎类食材的组合,蚝油土豆,蚝油豆角等等。

厨房里似乎就没有蚝油驾驭不了的食材,做什么菜,只要有蚝油的出场,大事小情都能处理掉,提鲜,增香,调色样样都行。

与十几块一斤的生蚝比起来,浓缩的蚝油才七八块一瓶。

价格低是其次,关键对菜品味道的构建上,效果出奇的好,因为这些原因,我与蚝油的甜蜜期,维持了很久很久。

蚝油菌菇

直到有一天家里没有蚝油了,我本以为炒出来的菜会差强人意,但又懒得出门买,所以决定凑合一顿算了。

意料之外的是,那天的菜出奇的好吃。我突然发现没有蚝油的土豆丝,土豆的脆和醋的香那么下饭,没有蚝油的生菜,原来本味的鲜甜那么可口。

难道,这么久以来,蚝油都骗了我?

仿佛就在那一瞬间,我与蚝油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了。

每天都用变成了偶尔会用,而且频次越来越低,从之前大概十天半月买一瓶,到后来买一瓶开封后,有时候放到瓶口发霉了,才想起他来便拿去扔掉,买其他调料的时候,顺手买瓶蚝油。

真正让我彻底放弃蚝油,是后来学厨开店以后,对调味品和增味科技深入研究,以及发现了增鲜的逻辑密码以后。为了自己的厨艺,算是跟蚝油彻底拜拜了。

蚝油的出现,据说来自一次“烹饪事故”,锅里煮蚝,但忘记时间,等想起来的时候发现生蚝已经煮化,只留下一锅浓稠黏腻黑乎乎的蚝汁,舍不得扔掉,尝了一口竟然鲜香馥郁,后来经过改良,就有了这个霸占了家家户户厨房的增鲜利器。

真正的蚝油,应该是“蚝汁”,就是那个煮蚝以后浓缩的汤汁,网上有博主做过视频,用生蚝熬蚝汁,我不太记得他用了多少只蚝,熬出来多少汁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八块钱买来的生蚝,是绝对熬不出一瓶八块钱的蚝油的。

蚝油鸡翅

那怎么办呢?按照蚝油配料表里的成分,用逆向思维,大概可以推断出一些蛛丝马迹的。

  • 取一些蚝汁来,加水稀释。
  • 浓稠度差了,加食用胶。
  • 鲜味差了,加鲜味剂。
  • 颜色差了,加焦糖色。
  • 容易腐败,加防腐剂。

欧吼,怪不得我加了蚝油的菜,什么都是一个味儿。

与科技的力量相比,大自然孕育的那些食材本味,简直不堪一击。

别说蚝汁生菜跟蚝汁圆生菜味道相差无几了,只要蚝油用的好,蚝汁A4纸,都比肉好吃。

国标对食品配料表中的顺序有要求,需要根据含量的高低,进行降序排列。

如果配料表里排序第一的是水,再就是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化学名词,而蚝汁的排名比较靠后,则说明这款蚝油里,蚝汁含量比较低。

如果蚝汁含量排第一,而且配料表比较短,则能说明这款蚝油的蚝汁含量高,而且科技力量薄弱。

这就是挑选蚝油的方法了,暂时还离不开蚝油的朋友,只能帮到这里了。

文章图片8

前文说到,彻底放弃蚝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厨艺。

这句话里,蚝油其实只是一个代名词了,它代表了一系列的调味料,被增鲜剂入侵的生抽,料酒,鸡精等等。

厨师的工作,就是所谓的五味调和,最终调和出“鲜香+食材本味”的效果,就能被食客们评价为“好吃”。

而鲜和香这两味,在烹饪过程中,大多时候又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要香就得失去鲜,保住鲜就难激发香。

这个矛盾问题,应该是烹饪哲学里最大的难题,厨师们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通过手法的变化,技术的提升,让这二味从矛盾渐渐转变为平衡。

得到了鲜香,但前提得是技艺的高超,和千锤百炼的试错。关键时刻,还得靠那么一点点的天赋,所以厨师虽多,但好师傅却难找。

不过呢,这个烹饪界的世纪难题,在近代被解决了,首先是味精被提纯出来,增鲜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加味精这个动作。

味精汤

然后随着科技的进步,鲜味剂化身为各种形态出现在了调味料里,粉状的鸡精,液态的酱油,还有本文的主角,浓稠的蚝油。

它们的出现,让增鲜变得比呼吸还简单,甚至因为变换了各种形态的原因,增鲜已经变成了一个附加动作而已。

用酱油加酱香的时候增鲜了,用料酒去腥的时候增鲜了,用老抽调色的时候也增鲜了。

一时间,仿佛人人都变成了大厨,做菜的时候,只要把酱油,鸡精,蚝油按顺序往锅里一放,翻炒几下,就是一道标准的美味。

而且都不用担心发挥是否稳定的问题,只要按照这个流程操作下来,保证每次的味道都是一样的,甚至都能保证你炒什么菜味道都是一样的。

事情发展成这样的时候,放弃“蚝油们”,不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厨艺嘛。

放弃蚝油的时候,是因为我发现了增鲜的逻辑密码,或者说鲜味的搭配规则。

菜品里,提供鲜味的主力,大概来自于两个家族。

氨基酸家族,例如大名鼎鼎的味精,谷氨酸钠。

核苷酸家族,例如肉里的肌苷酸,蘑菇里的鸟苷酸等等。

最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增鲜效果,遵循着一加一大于二的规律。

前段时间我分享的“虾蛋面”里,其实就遵循着这种“增鲜一加一”的底层逻辑。

鸡蛋中谷氨酸含量高,而虾肉里呈味核苷酸中肌苷酸含量高,所以蛋和虾的组合,鲜味会有更大的提升。

记得我在文末的时候还补充过一句,加点蘑菇的话,鲜味会更足。

我试过在虾蛋面里加口蘑,因为又补充了鸟苷酸,所以鲜味的等级提升了很多。

烹饪时,食材的搭配看似随意,其实是有很多底层的逻辑需要遵循的,就像“增鲜一加一”这样的规则,其实也可以解释很多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现象。

很多人说,炒鸡蛋不需要加味精,为什么?

因为鸡蛋里本身就是谷氨酸含量最丰富,加味精只是把他的含量再提高一些而已,增鲜效果并不明显。

而鸡蛋作为天然的味精持有者,依照这样的优势,他就成了很多菜品的百搭首选。

一种食材,如果不知道拿什么跟他炒,选鸡蛋的话,错误率会低很多。

我甚至试过茄子炒鸡蛋,土豆丝炒鸡蛋,大白菜炒鸡蛋,都别有一番风味。

然后就要聊一聊增鲜的技巧,与其说增鲜,我觉得说保鲜其实更为合适。

鲜味其实在食材中本就含量丰富,我们能做到保护好他们就够了,有时候不需要刻意地通过“外力”再去增鲜。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鲜味惧怕高温。

前文说,香味和鲜味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举个例子,大多数香料中的香味因子,他们的沸点都在150度以上,也就是说最起码5成油温才能把他们大部分的香味请出来。

而谷氨酸钠在超过120度的时候,就变成了焦谷氨酸钠,失去增鲜的能力。

温度太低了,香味出不来,温度太高了,鲜味就跑了。

在创作“108个实用烹饪技巧”这个专题的时候,我把一个增香保鲜的方法放在了很靠前的位置。

“想要香,要高温,想要鲜,温度别太高,想要鲜香,用高温加低温的结合。”

翻译成人话的意思,就是先炒,炸,煎得到香味,再加水煨保护鲜味。

我儿子最近连着吃了三个星期的炒土豆丝了,每天吃都吃不腻,姑且认为是我炒得好吃吧。

葱花炝锅以后,土豆丝下进去炒香,加点醋炒走酸味。

然后直接加热水,水开以后点点酱油,加盐调味,转小火盖盖子,煨。

等土豆丝快熟了,开大火,让加的水都挥发走以后再点点醋,香味出来以后关火装盘。

复盘下:

炝锅为了增加葱香;

土豆丝炒,为了去除土腥味,炒出本香味;

加醋增加醋香,增鲜,还能让土豆丝不那么容易断。

加水意味着香味的工作已完成,降低温度保护鲜味。

加酱油可以增鲜,提高味道厚度,调色,顺便加点酱香。

盖盖子,目的是保住食材味道不流失,也能加快成熟。

开大火炒干水,是保护住鲜味以后,再把香味提起来。

出锅醋的目的,增加醋香,用倒炝锅的技巧,让香味层次更分明。

前面还提到了增鲜的“外力”,其实就是增鲜的调味料了。

发酵类调味料,酱油,醋,酒,因为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游离氨基酸,所以有很好的增鲜效果。

白糖,因为甜味的味觉受觉跟鲜味的味觉受觉,分辨率不高,所以微甜味会被误认为鲜味。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甜味在中和掉一些苦味异味后,鲜味则表达更明显。

白胡椒粉,香料界里的全能战士,有一定的增鲜效果。

当然了,最直接的还是味精,合理运用的话,会有很好的效果。

文章就写到这儿吧,一不留神又深夜了。

觉得文章有所受用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