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辩不繁说,多力不伐功

 hab图书馆 2022-11-10 发布于河南

文/侯爱兵

墨子曰:“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的确,真正睿智的人往往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请赏。

01

有一次,记者采访北京人艺老戏骨于是之:“人们都说于是之就是人艺,人艺就是于是之。您怎么看?”于是之说:“当你爬到了桅杆的顶头,你觉得到了最高处,可你向周围一看,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和天空……北京人艺的风格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追求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是郭沫若、老舍、曹禺三种不同风格剧目的演出,就是焦菊隐先生严肃的导演方法。”

于是之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大师级的人物。他对北京人艺的影响不是一般的大,但他却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把自己视作“沧海一粟”,不言己能、不伐己功,把“北京人艺”这块金字招牌的分量归于优秀的剧作家们和剧院的总导演,其言可赞,其行可敬。

02

青年科学家赵东元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后,用一个极其普通的帆布袋装了获奖证书拎回家。记者让他谈谈获奖后的感受,研究介孔材料的他说:“我只是一个'造孔之人’,相当于拿个凿子在你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平时但凡看到什么材料,我都想在它上面打个孔。除了造孔,别的我也不会。我这辈子就想做介孔研究,因为我太喜欢了!科研需要你喜欢,需要你沉浸。喜欢,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只要沉静下来去思索,去刨根问底,像小蚂蚁一样地工作,不怕清贫、不怕辛苦,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之后,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

面对所获得的国家级重量奖,赵东元却表现得云淡风轻。他一不多谈自己的科研成果具有多么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二不多说自己20多年来所受的苦和累,只道是自己兴趣所在,还不吝自嘲“只会打孔”,看到材料就想打孔。喜而不语,苦而不言,喜能内敛,苦能隐忍,赵东元一番笑谈,幽默风趣,却让我们体悟到他多年的勤勉与坚持,以及他成功的源泉与动力。

03

有记者问“全国最美奋斗者”、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何镜堂:“您都80多岁了,还亲自上场讲述方案、回答评委提问,为何不知疲倦?”何镜堂说:“有一年,我去深圳做报告,谈了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讲完,一个年轻女孩激动得热泪盈眶,说:'您为中国人争了气!’还有一次,广州大学城刚刚建成,我和老伴在那里散步,一名大学生跑到我面前,鞠了一个90度的躬。原来,这个学生的爸爸得知大学城是我设计的,特地叮嘱:'见到何老师,一定要给他鞠个躬,感谢他设计了这么好的地方!’就是这些小事,激励我们继续奋斗。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当你能够工作的时候,尽心尽力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当你年老了,退下来时,人们还一样尊敬你、关心你、呵护你,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与他们相比,我虽算不上成功,而且还在拼搏,但我认同这个观点,多少有点感受。”

何镜堂的谈资本来可以有很多,因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等重大工程,都是他的杰作,随便拿出一个,都足可以让人震撼。可他偏偏不谈。大功弗言、功成不居的他,却独独对两件小事念念不忘,只因这两件小事代表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也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04

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不多说,不代表周围的人不知道其成就;不邀功,不代表周围的人会忘记其功劳。正因为其“不繁说”“不伐功”,反而更能赢得大家的敬重,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发于《演讲与口才》2022年2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