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春起义,非一日之功

 张洪清 2022-11-10 发布于北京

Image

正文共5300字阅读时间约 16分钟

Image

电视剧《大决战》中有这样一个剧情,讲的是国民党60军(滇军)在长春的起义,时间是1948年10月。

在剧中,这场起义的一个关键节点是两个人对60军军长曾泽生的策反工作。
Image

一个人叫刘浩,是中共地下党,在剧中只有几十秒镜头。
Image

另一个叫潘朔端,时任东野第一兵团副参谋长。他原是国民党的一名师长,1946年5月在辽宁海城起义,那个师叫184师,属于60军的核心部队。

Image

这段剧情5分钟不到,但背后的故事其实极其丰富。而整个滇军在抗战后的发展历程,都对“60军起义”这个结局产生了影响。

今天的文章,要从1945年10月的昆明开始说起。

Image

01

蒋介石的“一石三鸟”


1945年10月3日,杜聿明在昆明发动政变,下令免去了龙云在云南的本兼各职。龙云于6日被迫飞往重庆。

作为“云南王”,龙云为什么无力抵抗呢?因为,此时的滇军基本上都去了越南,任务是接受北纬16度以北的日军投降。那批日军不到三万人,而滇军的8个主力师都去了,这是蒋介石的安排。

Image
云南讲武堂纪念馆展示的“河内受降”

率军去越南的是卢汉,滇军二号人物,龙云的表弟。那卢汉为什么不带兵回昆明“勤兄”呢?

表面原因是卢汉和龙云之间的不合,早在1931年,卢汉等四位滇军师长就发动过“倒龙政变”。

但说到底这只是“内部矛盾”,卢汉不满的是龙云的专权,远未到你死我活或者见死不救的地步。龙、卢二人的感情其实很深,因为龙云的父亲去世得很早,所以母亲带他回到昭通的外祖母家居住,龙云和卢汉因此结识,并且相伴长大。后来,二人又一起入读了云南讲武堂第四期。

卢汉不出兵,根本原因还是实力不够,也就是打不过蒋介石。当时所有地方军(或称杂牌军)的生存之道,都是和“中央”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太近,容易被渗透和吞并;太远,就不能为蒋介石所用,失去了价值,结局是被蒋介石找个借口剿灭。

所以卢汉既不能进兵昆明,也不能就地起义自立,他只能选择第三条路:妥协。妥协的结果是卢汉“继承”了龙云的行政职务,但“交出”了兵权。

Image
龙云、卢汉

而“无主”的滇军,被蒋介石调去了远离云南的东北。他们是从越南海防乘坐美国军舰去的,部队到了港口,才知道目的地是东北。

那滇军为什么不反了呢?因为群龙无首,更因为滇军将领们要顾及龙、卢二人的安危。

这就是蒋介石的“一石三鸟”之计:龙云下台,卢汉被架空,然后滇军被“填”入东北战场

看到卢汉如此“识时务”,蒋介石也答应了卢汉的一些条件。其一便是允许卢汉成立云南省保安司令部。这支保安部队后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解放前卢汉发动昆明起义的主力。其二是保留了卢汉对滇军的人事权。

曾泽生和潘朔端,便是在这个时期,分别执掌了60军和184师。

Image

02

金兰之谊


曾泽生和潘朔端,都是云南人,但也都是汉族,不属于龙云、卢汉所代表的滇军核心阶层:滇东北彝族世家。

曾泽生先后入读云南讲武堂和黄埔军校,但因为思想激进,在两个地方都未能立足。北伐后他不得不离开军界,在上海开汽车谋生。

潘朔端也是黄埔毕业,而且是后来名将如云的第四期。1927年国共分裂时,也是因为言辞过激,潘朔端被清洗,然后流落上海,和曾泽生等人一起开汽车。

电视剧中,潘朔端化妆深入敌营,撕下假胡子后,才被曾泽生认出来。这个其实不太真实,因为此二人是20年的金兰之谊。不仅曾一起在上海“讨生活”,还同以滇军团长身份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后又一起赴越南,到东北。

Image

曾、潘二人从上海回云南,是在1929年。当时龙云刚成为新的“云南王”,为了发展滇军,派卢浚泉(卢汉的幺叔)到上海把曾泽生等20余人请回了昆明。

要发展滇军,就得培养军事干部。当时蒋介石已明令禁止各部队自办军校,于是龙云在云南讲武堂的旧址,换了个名号,举办了“第13路军军官候补生队”,卢浚泉任队长,曾泽生任队附,潘朔端等人任中队长。

但这一招在蒋介石那里未能蒙混过关,不久后候补生队被取缔,于是这批教官和学员都转入了卢汉师的军士队。从那时起,滇军的这批“未来之星”,和卢汉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

滇军赴东北前,8个师缩编成了6个,分属于两个军:第60军和第93军。军长分别为曾泽生和卢浚泉,一个是卢汉的“外姓嫡系”,一个是“本家幺叔”。

60军因为长春起义而知名,93军参与的战役也很有名:锦州之战。只不过,93军和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无关,他们是锦州守军之一。

锦州城破,卢浚泉被俘,他后来成为了1959年的首批特赦战犯,和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这些名字相比,卢浚泉让人略感陌生。

Image
电视剧《特赦1959》

Image

03

184师“注定”了要起义


潘朔端率领184师在海城起义,当时引起的震动非常大,以至于国民党方面一度封锁了消息。

因为184师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第一个起义的战术兵团。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当时还没有进入解放战争阶段。起义是在1946年5月,而历史上定义的解放战争开端是这一年6月开始的“中原突围”。

潘朔端的起义过程,其实非常典型,和后面陆续起义的国民党部队一样,大致由这样三方面因素决定。

其一是因为和解放军打下去难有活路。

184师起义的那场战争叫“鞍海战役”。当时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刚刚失守了四平,国民党军趁势大举进攻。于是,为了打乱敌人北上的部署,第4纵队司令员韩先楚奉命率领一部,在鞍山和海城地区对国民党军发起了进攻。

Image

在鞍山,184师551团几乎被全歼,只有团长张秉昌带着少数人逃脱。(记住这个名字,他是后来长春起义的一个重要人物。)

在海城,潘朔端的师部直属队和552团被韩先楚围住了,184师突破无望,再加上援军不至(这也是个常见原因),潘朔端最终决定起义。

其二是因为对蒋介石的不满。

滇军对蒋介石的不满,来东北前就有,来了东北后更甚。简单来说,蒋介石分割滇军的意图太过露骨。

首先,两个军被一东一西分开了,93军在辽西的锦州,60军在辽东。然后,60军被分散布置在了中长铁路沿线,182师归新一军指挥,184师归新六军指挥,暂编21师进驻抚顺,曾泽生身边只剩下了军部和直属队。

184师三个团,分别驻守鞍山(551团)、海城(552团)和营口(550团)。所以,对于这支滇军王牌部队来说,到了东北都变成“铁路警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便是对蒋介石的极度不满。

其三是中共长期的统战工作。

潘朔端其实很早就接触了共产党。那是在台儿庄战役之后,潘朔端在武汉养伤,结识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负责人罗炳辉

而海城起义时的184师参谋长马逸飞,也是罗炳辉安排的。马逸飞在1927年就加入了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云南党组织遭到全面破坏,马逸飞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来他留在四川参加了军阀部队,直到1939年,在武汉联系上了党组织,并经罗炳辉同意,进入了184师。

Image
以罗炳辉为原型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

罗炳辉是红军中著名的云南人,中央红军长征时的红九军团军团长。中共在抗战时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原本安排的就是由罗炳辉去主持军事,但后来换成了徐向前,再后来是罗荣桓。

罗炳辉之所以没能去山东,就是因为他在武汉的统战工作同样重要。这份重要性,潘朔端几年后的起义便是一个佐证。

其实,184师和中共的联系,远不止潘朔端和马逸飞二人。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60军军长是卢汉,而184师的师长叫张冲

张冲在北上抗日的途中,于汉口秘密会见了罗炳辉和叶剑英,并当面提出了参加共产党和请八路军派员来184师的要求。但因为当时是国共合作期间,从大局考虑出发,中共领导人未能让张冲如愿。

但正是从那时起,中共在184师成立了第一个地下党支部。

1938年底,张冲被密告“通共”,蒋介石下令严办,革职枪决。后因龙云、卢汉力保,周恩来出面干预,改为调回云南,担任了一个中将参议的闲职。

184师起义后不久,1947年1月,张冲趁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的机会,在中共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顺利来到了延安,并在4月份达成了自己10年前的心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论是海城起义还是长春起义,都非一日之功。

Image

04

刘浩见了陇耀


在电视剧中只出现了几十秒的中共地下党刘浩,是长春起义的一个重要人物。还有一个没出现的重要人物叫陇耀,是60军暂编21师的师长。

先说刘浩。

刘浩从延安出发前往东北的时间是1946年5月,身份是领导策反国民党滇系部队工作的特命秘密使臣。可见,这项工作的启动时间非常早,几乎和滇军入东北同步。

不仅早,这项工作受到的关注规格也非常高。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刘浩出发前接见了他,熟悉滇军情况的朱老总还亲自向他面授机宜。

刘浩是云南人,原名刘若坚,到延安后改名为刘健,入读中央党校二部,去东北前更名为刘浩。因为这层背景,刘浩到东北后,第一个找的就是曾在云南就相识的60军地下党员杨重。杨重时任60军副官处上校处长,于是为刘浩办理了军需处少校军官的通行证,以方便他的行动。

Image

再说陇耀。

陇耀虽然是曾泽生手下的师长,但其实是当时东北滇军的三个核心人物之一。另外两个是卢浚泉和他手下的暂编22师师长龙泽汇。简单来说,这三个人都是龙云、卢汉在滇东北彝族圈里的同族亲戚。

60军的三个师长,除了已经起义的潘朔端,剩下的就是陇耀和182师师长白肇学。白比较保守,而陇耀的反蒋情绪最为强烈。

陇耀和傅作义的情况一样,女儿就是中共党员,名叫陇若兰。1946年8月,陇若兰曾和母亲一起到东北探亲,当时正值一二.一昆明惨案发生后不久(昆明现在的一二一大街即为纪念此次惨案)。陇若兰与父亲谈及此案,更加深了陇耀对国民政府的反感。

Image

刘浩见陇耀,是在1947年6月。一个月前,在林彪的夏季攻势下,重建不到一年的184师被全歼,而陇耀的暂编21师也元气大伤,只逃回来不足3000人。陇耀对蒋军嫡系的“袖手旁观”异常恼火,负气闲居家中。

这是一个会见陇耀的好机会,但对于刘浩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果然,当刘浩通过杨重牵线,面见陇耀时,陇耀非常的警惕。转机来自于刘浩的另一个身份,他的妻子名叫禄时英,父亲禄国藩曾是云南宪兵司令。而且,禄国藩原本姓陇,后来被过继才改姓禄,所以是陇耀的同族亲戚。

滇军内部非常注重世族关系和袍泽之情,这层关系让陇耀对张浩亲近了许多,策反谈话得以顺利展开。

陇耀没有当即表态,但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中共能释放被俘的官兵。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一旦被蒋介石安插进了嫡系军官,以后想起义就会变得更困难。

不久,东北民主联军吉林军区根据上级的指示,将120名暂编21师的被俘军官释放回了吉林市。

Image

05

张秉昌见了曾泽生


张秉昌,前文提到的184师551团团长,潘朔端海城起义时他已在鞍山兵败逃脱。

虽然只是团长,但张秉昌的背景其实直通滇军高层。首先他是前文提到的,曾泽生任队附的“军官候补生队”学员;其次,张秉昌曾在卢汉的卫士队任职,属于卢汉的亲信;最后,张秉昌和陇耀是“军官候补生队”的同学,他的这个团长就是陇耀保举的。

潘朔端起义后,国民党重建了184师,张秉昌继续担任551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夏季攻势时,184师被全歼,张秉昌被俘。

被俘后的张秉昌被转至通化解放区,在解放大队学习改造,后转至哈尔滨解放军官教导团。到通化前,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第一兵团司令员萧劲光会见了几位被俘军官,还和他们一起共进晚餐,让张秉昌大受感动。

Image
开国大将萧劲光

1948年4月,张秉昌、李峥先(原182师544团副团长)等6名滇军被俘校级军官,欣然领命,重返60军做策反工作。

张秉昌等人一进长春城,就被陇耀安排人接走了,在军部住了下来。不久后,曾泽生宴请了这些旧部。

当时的曾泽生,其实对解放军的许多政策都不甚了解。这点和陇耀不同,陇耀因为女儿的关系,以及与刘浩的那次会面,一直都在关注和了解中共的各种政策和主张。

所以,曾泽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解放军对起义部队的政策,就是从张秉昌他们那里。张冲就任淞江省副省长、潘朔端升任军长、解放军尊重被俘官兵等信息,都让曾泽生感触良多。

半年后,辽西滇军93军暂编20师,在锦州外围的义县被全歼,师长被俘。这个消息几天后传到了长春,再然后,锦州方面就“沉寂”了。大势面前,曾泽生最终决定了率60军起义。

受命将曾泽生、陇耀、白肇学的联名信送给解放军的,就是张秉昌和李峥先。其实,电视剧中潘朔端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张秉昌。

张秉昌在后来卢汉发动昆明起义的时候,也起到了相类似的作用。卢汉对张冲、潘朔端、曾泽生、陇耀这些起义将领在解放军中所受待遇的了解,最初的来源便是从武汉赶到昆明来见他的张秉昌。

Image

06

差点“夭折”的起义


长春起义的意义非常重大,萧华上将曾这样评价:
长春市兵不血刃地和平解放,开创了在解放战争中迫敌整军起义,实现大城市和平解放的光辉战例。
但这场起义,其实差一点“夭折”。

因为60军从决定起义,到派出张秉昌二人与解放军联络,中间的过程其实很仓促。仓促之下准备的信件,就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这引起了解放军将领的怀疑与误会。

首先,这封信没有盖章,其严肃性受到了质疑。

其次,张秉昌和李峥先二人回到60军后并未任职,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无法代表60军。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曾泽生三人在联名信上列出了60军起义后的集合地,而这些地方恰恰都是解放军的前沿主阵地。所以有人就怀疑这是假起义,真突围。

化解这个“危机”的,是一兵团司令员萧劲光,他的逻辑并不复杂,但格局很高,充满了大将的风度与自信:

60军若真的起义,不仅对解放长春有决定性的意义,还加速东北解放的战争进程。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次机会。退一步说,就算曾泽生耍滑头,寻机突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多打几仗。锦州已被我军攻克,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我们手里了嘛!

Image

60起义的最后一个难点,就是曾泽生对解放军提出的“配合消灭新七军”感到非常为难。

打消这个“难点”的,是毛泽东,他在中央指示电中这样写道:
你们争取60军起义的方针是正确的,一兵团对60军的分析及处置也是对的,惟要60军对新七军表示态度一点,不要超过他们所能做的限度。…只要60军能拖出长春,开入我指定之区域,愿意加入解放军序列,发表通电表示反对美国侵略,反对国民党反对统治,赞成土地改革及没收官僚资本,拥护共产党及人民解放军,也就够了。
一句“也就够了”,让多年以后的我们,仍不得不佩服伟人的胸怀与大智慧。

这就是5分钟剧情背后的“大故事”。

这个故事里,上有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关注与指导,下有前线指挥官萧劲光、萧华等的审时度势;远有罗炳辉、叶剑英的早期统战工作,近有禄时英、陇若兰等人早于父辈的革命觉醒;外有解放军官兵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东北战场大局,内有张浩,杨重等地下党的长期坚守。

60军起义时,曾泽生提出的条件中,有一个是滇军将领们最关注的:保留建制,不要编散。换言之,不要像蒋介石那样对待我们。

这支部队没有被编散,而是整军改编为了第4野战军第50军,军长仍为曾泽生。

曾泽生率领的50军,后来出现在了抗美援朝战场,在汉江阻击战中名扬天下。1955年,曾泽生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Image

全文完

Image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