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情况能不能离职”,最该问的是自己,做个理性离职者

 萧月说职场 2022-11-10 发布于辽宁

前几天在网上查资料,我看到了一条去年的数据:
普华永道旗下咨询公司Strategy发布的《CEO接班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2500家上市公司CEO离职率达17.5%,创历史新高。
CEO的离职率都这么高,那公司一般员工的离职率有多少?
我随机联系了几个做HR的朋友询问。
一个在外资企业的HR朋友说,他所在的集团公司,去年一线员工的离职率达到了15%。主管级以上员工的离职率有27%,相当于每四个主管级员工中,就有一个人离职,已经算是相当高了。
还有一个在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朋友说,他服务的企业,一直不停的在招人,员工总是不够,因为一直有人离职。比起前几年比较稳定的招聘市场,这两年由于逐年升高的离职率,招聘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随手搜一下悟空问答,关于离职的问题也非常多。
“你为什么决定离职?
“我应不应该离职?
“要不要离职去创业?
大家从各个角度提出关于离职的问题,包罗万象。离职的原因,离职之后的去向,离职的最佳时期……
尽管市场上的论调都在说经济下行走势明显,可是仍然挡不住想要辞职的人的决心。
究竟是现在的职场环境不如从前导致员工不得不辞职,还是因为舆论上一直在号召大家“要改变”“要出去闯一闯”,让员工想主动的离开?
还有就是,那些选择了离职的人,有过后悔吗?他们认为当初的离开是正确的决定吗?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也随机采访了一些身边的人,有些是多年的朋友,有些是之前不认识的由熟人推荐的,算是帮我完成这个小小的采访项目。
我得出的结论是:从离职的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角度看,个体的差异很大。我的采访数据样本不够,没法从统计学上给出一些权威的结果,但是我可以从中总结两条共性,分享给大家。
1. 离职前就做好离职后打算的人,往往对离职这一决定很满意。有些就算后来发现并不是十分满意的,也没有后悔的。
2. 冲动离职和被动离职的人,也就是离职并不在计划中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认为自己应该提早做准备。这部分人有的经历了漫长的恢复期,有的现在还隐约透露出一丝惋惜之意。
这样看来,这两条共性也符合常理。
有充足准备的离职者,可以称为理性离职者,他们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完整的规划。
没有充足准备的离职者,可以称为被动离职者,无论是被环境驱动离职,还是因为裁员被迫离职,职业生涯像是被拦腰斩断,眼光只看到了现在,没有顾及到未来。虽然在不断尝试不同的方向,却好像被困进了孙猴子用金箍棒就地画的圈,左冲右闯都出不去。

既然规划这么重要,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重视呢?

  • 对自己过分自信。认为凭借自己的本事,不需要提前准备和规划就能一帆风顺。
  • 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认为环境是不断在变化的,自己提前准备也没什么用,不如随机应变。这其实是个误区,准备和规划不是一次性的,是一个长久的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过程。过于依赖顺势而为,容易失去对自己发展的掌控权。
  • 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做好规划。就像之前被动离职的高速收费站员工,“自己三十多岁了只会收费,别的什么都不会”,如果他们能有一点点危机意识,可能都不会让自己只会收费,一点别的技能都没有了。
窃以为,凡是自己没想好离职的缘由,在悟空问答问别人“自己应不应该离职”的人都是没做好有效规划的人。凡是问出“应不应该离职去创业”的人,都是把离职的因和果搞反了的人。凡是对离职有犹豫的人,都不应该贸然离职。

如何才能成为理性离职者呢?

1. 清楚了解自己离职前后的状态,并且离职后的状态要优于离职前。
我高中有个同学是货真价实的学霸,高中时托福考了满分,自己申请大学去了耶鲁。当我们还在国内念大学时,人家已经拿着耶鲁的奖学金在美国读书了。同学后来成了金融界的翘楚,在华尔街某个著名的投行工作,工作了几年之后居然跟我们说打算辞职。
我们这些同学不理解啊,这么好的工作,拿年薪的,每年拿到的分红都比我们这些国内同学一年赚的钱多,为什么要辞职啊?
同学就很理性的给我们分析了一二三点:
压力太大现在睡眠不好,再继续下去会影响身体健康;
工作太忙没时间陪老公,想安心备孕先把孩子生了;
国外的投行看似不错,但是国内金融行业受政策支持,央行央企的发展更不错,考虑要跟老公一起回国发展。
听起来的确很有道理。果然再过了一段时间,就听说她回国找到一份央企的工作,生活和工作也得到了更好的平衡,连宝宝都怀上了。
这就是人生赢家啊。她之所以成为人生赢家,就是因为洞察力和分析力在线,能够清楚评估和预计自己的状态。
2. 认同自己的决策,决定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被迫于外部环境的。
做好离职后的心理建设很重要。
有些人只看到跳槽后的高薪,没有预计到跳槽后工作的高压力,往往承受不足,整天郁郁寡欢。有些人只看到跳槽后的高职位,殊不知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以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累,现在还得为自己团队的人谋划。有些人纯粹是看到身边的人纷纷都离职了,自己觉得不动弹动弹好像就别不上别人似的,结果把一手好牌打坏了。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离职后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状态,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就像我们要给别人惊喜,一般是先表现得若无其事,降低别人的预期,然后再拿出惊喜,自然可以产生反差的效果。
想起来自己当初到大学报道前,听上一届的师姐说过宿舍条件不好,自己心里有了准备,真正看到分到的宿舍时就很正常的接受了。倒是有个室友把宿舍想象得太好,看到水泥地、上下铺没空调没书桌时,抱怨了好久。
3. 对自己未来要有短至半年,长至五年的规划,并且离职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规划。
我们应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给自己定下不同的目标,而且要有短期目标,也要有长期目标。比如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就曾经说过:
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1个亿。
把自己的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并且让自己的每一步都是朝着实现这些大小目标的方向前进的,这才是一个理性的行动派。
当继续目前的工作已经与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时,就要考虑是否要变更自己的方向了。
如果离职是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希望每个人在做离职的决策前,都能够多花上一点时间想一想,做一个理性离职者。

喜欢❤️就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