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城门是木质的,为何攻城时不直接放火烧?

 fxiaog 2022-11-10 发布于安徽

在古代,为了方便出行和对外沟通,一座城池通常会留有好几个城门。

从专业角度来讲,城门是一个城池最为薄弱的地方。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城门口一般都会有专人把守。当战争来临时,士兵会将城门紧锁,攻城的敌人想要大批军队入城,必须攻打城池大门。守城的人只要守好这条要道,就能有效抵御敌人的进攻。

对此,不少人好奇:既然城门是木头制作的,为何古人不使用火烧城门?如此简单又奏效的攻城策略,为什么拼着巨大的伤亡,非要进行攀登城墙呢?

之所以不放火烧城门,还是有着很大一部分原因的。

1.城门材料耐火烧

既然是战时的必需品,那就必须经过严格的考究。表面上看这些城门是木质的,但想要点着并至其燃烧结束,并非那么容易。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城门都是铁桦树、榆木等耐火性十分好的木材。这种百年巨木,等彻底烧完了,战争早已经打完了。

相信诸位也都看过类似的电视剧,许多城门上都贴有厚厚的铁皮,还会有规律地敲上一些铁钉。一方面为了防止门受阳光照射变形,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增加它的燃烧难度。有的城内还配有水军,在城楼上钻几个洞,城门一着火立马浇灭。他们的智慧可比我们丰富多了。

2.难以接近城门

除此城门材料耐烧外,进攻方一般都很难接近城门。起初人们只是把城池用泥土修建得很高,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用青砖与石灰拌和糯米水修筑。同时在城池之外都会设有一些陷阱,比如水坑,有的地方甚至会专门修建一条河,即“护城河”,这又如何靠近?

想要打开城门,那就必须跨过这条护城河。游泳?不存在的,那么厚重的盔甲,游过去早都累完了,一般都会骑着马游过去。但也要考虑一个情况,除了考虑马的体力外,还要顶着“箭雨”,还没有游过这条河,基本上也伤亡得差不多了。

3.意义不大

对于进攻方的将领,一般不会直接进行攻城。因为古代的城楼一般都为“口字型”,在城内将城门四面包裹,易守难攻。攻城军队即便幸运地攻破城门,也往往会陷入被“关门打狗”的境地。电视中这样的场景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全军覆灭。

所以对于战时的将领而言,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使用计策与谋略,用最小的代价拿下城池,要么就是四面包抄围而不打,出来一个消灭一个,等他们彻底断了生活保障之后,自然就会派出将领议和。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电话18071431160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