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子(女)关系不好,妈妈应该怎么办?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提问的原话是:“一个家庭里面,爸爸不学习,妈妈学习成长,孩子们跟爸爸的关系很不好,直接跟爸爸不交流,要么就是一交流就吵架。妈妈该怎么做,才能让家庭矛盾得到缓解,爸爸与孩子的关系不要那么紧张?”

       我看到这个问题的,眼前立马就浮现出一个积极主动、勤奋好学,而且对于家庭有强烈责任感的妈妈和一个不太会跟孩子沟通、也不好学,也不主动解决问题的爸爸。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者可以说形成一种奇妙的搭配。

       第二个猜想便是,这位勤奋积极的妈妈是不是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去缓和爸爸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例如去给孩子说很多爸爸的好话,让孩子跟爸爸有更多的接纳,或者去做老公的思想工作,让老公多一些学习,多一些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

       繁忙的奔波于爸爸和孩子的之间,努力周旋,为了家庭关系的和谐殚精竭虑,最后仍然收效甚微。

        无奈之下找到我们求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分析一下这个家庭的结构,和每个人的分工与角色,方便我们理清思路,找到方向。

过度负责的妈妈和逃避的爸爸

       妈妈用心良苦,家庭责任感极强,首先自己积极学习成长,做好自己妈妈的角色,跟孩子经营好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

       另一方面,她看到爸爸爸在跟孩子搞好关系这方面效果不佳,可能是方法不当,可能是太急于求成,也可能是花的时间精力太少,秉承“我是老爸,你们就应该感激我孝顺我的心态”……

       总之就是父子(女)关系几乎是水火不容,然而爸爸似乎全然不放在心上,不愿意学习新方法,也不愿意自我成长,陷入僵局。于是,妈妈萌生出一个念头:那我能不能把爸爸的这部分的工作接过来做,是不是我们的家庭的关系就能够更好一些?更和谐一些?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念头。

       看得出来,爸爸是非常依赖妈妈的,他似乎已经很清楚每当这样的时候,妻子总会出手相助的,自己可以安然的呆在原地。妈妈似乎也对此甘之如饴,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分内和分外的全部工作。

妈妈看起来像有八只手,各种事情都能搞定,使劲浑身解数仍然搞不定的,她会积极去学习,想用更先进的方法来搞定。

       这个妈妈真的是很不容易,然而世界上多的就是费力不讨好的人和事,最终你会发现费尽心力,收效甚微,老公可能还不领情,认为你多管闲事,认为你逼着他学习,没事找事。

       而家庭的关系呢?依然是乌烟瘴气,并没有因为你的努力付出而改变。

       看清楚了这个过程,我们再来看这件事情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爸爸有承担责任的义务和能力

       爸爸是成年人,而且已经是孩子的爸爸,不是凡是需要人善后的孩子。

       作为爸爸,经营与孩子的关系,他本身有能力,也有责任。他希望享受和谐的家庭关系,希望与孩子亲近,被孩子牵挂,他自己便需要付出时间、精力,自己去寻找方法。

   像雕塑一样坐在那里,便期待孩子跟他的关系和谐融洽,那是梦想。

        我的一个小来访者跟我形容他的爸爸就像家里的摆设,永远纹丝不动地玩着手机,玩着游戏,家里发生再大的事情也能够坦然自若。

        还有一类是平时不管,平时不交流,父子(女)之间根本没有建立战略互信关系。一看到孩子有不恰当的表现,或者他看不顺眼的地方,突然想起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威和责任来了,便出来严厉指责一番,寄希望于孩子乖乖听话。

关系需要相处,亲子关系同样需要经营。爸爸有经营好亲子关系的权利和责任。

       作为一个已经成家,为人父的成年人,爸爸应该对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付出时间和经历,并且承担由于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产生的结果。

       他选择赖在原地,就应该承担孩子跟他不亲近,与他发生冲突的结果,他想要好的亲子关系,自己就必须往前迈步,主动去跟孩子靠近。

       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我不从孩子的角度去做过多的谈论?为什么我们不主张去动员孩子包容爸爸,去向爸爸靠近?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寄希望于几岁十来岁的孩子去做一些工作来改善跟爸爸之间的关系,或者去接受、忍耐爸爸的方式,太难为孩子。  

        我当然见过如此“懂事”、“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但很多会在长期的心理重压下出现情绪和心理的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

        谁打的结,谁才能真正解开。

        这个家庭的矛盾发生在谁和谁身上?发生在爸爸和孩子身上,换句话说,矛盾的主体是孩子和爸爸。妈妈是什么身份呢?是“第三者”。

       那这个第三者可以做一些什么工作呢?一个中间人的工作,一个和事佬的工作,一个传声筒的工作。总之而言,更多是缓和矛盾的工作,而无法真正解决矛盾。

 妈妈不是当事人,妈妈不可能说代替爸爸去跟孩子交流,让爸爸和孩子之间产生信任。或者代替孩子去找到爸爸,让爸爸跟孩子之间消除误会。

中间人,特别是家庭中的中间人是非常尴尬的角色,弄不好便是两面都不是人,双方都得罪。 

       两个人的矛盾,不可能靠第三者完全解决的,更何况这个第三者还不是真正身份公正,“德高望重”的第三者,她与爸爸和孩子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不到真正的客观,不偏不倚。

        这不仅是一份苦差事,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凭妈妈是心理专家,是调解专家,只要爸爸打死都不动,关系就很难有转机。

       这盆冷水大约泼得有些直接,只是打消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对自己过高的要求,对于寻找到正确的方向,极为重要。

一方越承担,另一方越逃避

       事实上,第三者的存在,是会让关系趋于稳定,使矛盾不易被激化,却也会削弱我们解决矛盾的动力和积极性。

       妈妈像辛勤的蜜蜂,奔波于孩子和爸爸之间,生怕双方关系真的闹僵,总是创造一些机会让父子(女)能沟通,总是向双方传递一些积极信息,总是在矛盾就要激化的时候及时出来救场。家庭关系,表面看起来还不算太糟。

        妈妈成了家庭中的定海神针,只要有妈妈在,孩子和爸爸都可以高枕无忧,免于承担关系恶化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就这么一天天拖下去,勉勉强强地相处下去。

       孩子不愿意跟爸爸,就可以让妈妈去传话,想找爸爸拿钱,不想跟爸爸开口,就可以找妈妈拿;爸爸跟孩子刚吵完架,关在房间生闷气,他深知妻子了解他,知道他要面子,会去做孩子的工作。于是,无论如何,最后一家人还是能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维持表面的和谐。

 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关系,不是最舒服,但也不是最难以忍受,于是就这么忍下去,拖下去。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一件伤筋动骨的苦差事。要放下面子,要改变习惯,甚至还要辛苦的学习和成长,承认自己不足的地方。没有一个是舒服愉快的,因此,还不如拖着,将就着。

        人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对于家庭关系更是如此,我们有一千种,一万种理由安慰自己,别人的家庭也都是这么过的,孩子跟我关系不好,难道以后还会不认我吗?老了还不孝敬我吗?就等等吧,说不定哪天孩子就懂事了……

        就像我接触的无数家庭一般,都是等到孩子出问题了,才被逼着去反思,去改变。这是人之常情,当然,我们想过理想的生活,很多时候就是在跟自己本性和常情做斗争。

       所以,让爸爸真的坐到爸爸的位置上,承担他属于爸爸的责任和挑战。往前迈一步,当孩子回应他信任与笑脸的时候,他会发现一切都值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