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厌学的孩子,真的还有希望吗?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01

      一个读者给我留言说,看了我《厌学》那本书,觉得很压抑,全是负面案例,很久都缓不过来。

      我的第一反应是:厌学本来就是负面案例,难道还有哪个家长孩子不上学很开心,很乐观的吗?

       没想到,这个“辩解”,并不能打消自己的疑虑,一整天,这个说法都在我心里打转。它一定是触动了些什么。

      晚上再写文章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写不同的题材,提到不同类型的案例时,心态和笔调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的我能轻松地开玩笑,以调侃的语气来写,比如“窝里横”的孩子,虽然家长是苦不堪言,但这些“熊孩子”的招术,确实很多时候让人忍俊不禁;

      而有的,比如抑郁症,比如厌学,写着写着,便会不自觉地生出悲伤和压抑,文字也就跟随着压抑、无助起来。

     因为在接触厌学的孩子和家长的过程中,见证了太多的眼泪和痛苦挣扎。其他的心理问题,若是孩子还能顺利其上学,哪怕完全不听讲,至少内心是踏实的,觉得孩子跟同龄的孩子差不多。

       而厌学的孩子,成天呆在家,大部分几乎不出门,每天手机、电脑不离手,像“幽灵”一般阴魂不散,时时刻刻提醒着家长:“我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

      这是没日没夜的煎熬。

02

      曾听一个工作多年的精神科医生断言:“一个孩子要是不能上学,那他的预后绝对堪忧。”所谓“预后”,就是预估一个患者之后的恢复状况,无疑,“厌学”问题是“预后”较差的一类。

      我常常一遍遍地告诉厌学孩子的父母,孩子在比较早的时候出现厌学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正视孩子身上的,家庭当中的问题,及时地作出调整,就是因为孩子还小,一切都还来得及。

      然而说实话,没有几个家长是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个观点的,我想他们心里一定在想:我们都快急死了,都快痛苦死了,你却告诉我这是机会?

      而对于上不了学的孩子,快乐会变成罪过,花钱会变成罪过,他像是行走的“罪过体”,背负着巨大的愧疚和悲伤。

      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开心起来呢?不是告诉他们希望,给他们的未来画大饼,而且赶紧、立刻、马上,让孩子回到学校,一家人又可以恢复欢声笑语。

     当然,这样的愿望,立马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不部分家庭都会饱受反复上学不成功的折磨,并且在此过程中渐渐丧失希望和信心。

      我突然在想,是否自己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了这样的观点和状态,厌学就一定伴随着痛苦,伴随着挣扎,伴随着悲伤,一定要写得足够压抑,才能体现这项工作的不易?

      然而,这并非是我的初衷,我是亲眼见证无数孩子从厌学的过程中成长、收获的。

      亲眼见证无数家庭共同面对这一挫折之后,关系更紧密,彼此更能够相互体谅和理解的。

      我的书里,似乎提到这个部分并不多,这是偶然吗?

      显然,这些积极的结果,早已被“痛苦的过程”淹没了,我也渐渐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03

       一个高三的孩子,因为严重的情绪问题,无法坚持上学,她在提到自己的父母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一直往下掉,大约有着满腹的委屈和愧疚:“我的哥哥高考没有考好,全家人怕刺激他,几个月来对他说话都小心翼翼的。”

      手里的纸巾已经被眼泪完全打湿,她又抽了好几张纸,擦掉源源不断往外冒的眼泪,勉强继续说:“我很早就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考个好成绩,高三这一年也不出差错,一定不能再给家里人增加负担,不能麻烦他们……”

      顿了顿,又说:“每次我爸妈想尽各种办法鼓励我,开导我,我还是很难受,我就非常愧疚:他们付出那么多,我还是没有好起来,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我希望他们不要那么担心我,不要受我的影响。”

      和往常去跟父母表达孩子的状况,鼓励父母振作、淡定不同,我脑中突然闪过一句话,便说:“有感情的家人之间,不可能不相互影响的,一旦你对一个人动了感情,对方就不可能看着你受苦而无动于衷。”

      想了想,又补充说:“如果一个人,跟身边任何人都不发生联系,当然不会受到影响,但情感没有寄托,也必然孤独、无聊。”

      如果不能一起笑着度过难关,那便带着眼泪,一起相互打气,走过荆棘,这同样是家存在的意义。

      无论是父母孩子,还是夫妻,都不可能永远只带给对方正面的影响,永远不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增添烦恼,因为彼此有感情。

      难得的是,彼此不会因为有困难就放开对方的手,不会因为对方偶尔跟自己添了麻烦就抱怨、攻击。

      家人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只要好的一面,将负面的情绪和事件永远排除在家庭之外。

04

         经常有家长问我:“医生,你手上厌学的孩子,真的有好起来的吗?”

     我满脑袋问号:“当然有好起来的,要不然我每天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呢?”转念一想,这样的询问,也从侧面看出反应出,在家长眼中,厌学这根硬骨头,究竟有多硬。

      那么,问题来了,我所谓的“有希望,总会好起来的”,在他们眼中会变成站着说话不腰疼吗?会像水中捞月一样不切实际吗?

      家长们究竟有多害怕孩子不去上学,我知道好些在家长,在经历孩子厌学的过程后,即使孩子后来已经正常上学一两个月了,内心仍然存着心理阴影:

      只要孩子某一天起床晚了,或者随口一句:“好累呀,不想上学。”都能把父母弄得坐立不安,难以入睡。

      换句话说,即使已经看到孩子正常上学的活生生的样子,内心仍然有不安,更何况,是要去相信一个遥远的,并未见到的现实。

      我仍然想坚持做这件事。

      不是画饼,不是虚无的保证,而是希望把我的角度看到的厌学孩子的世界和变化,传递给家长。

      家长和深陷困顿的厌学孩子的观点并非不对,而是当局者迷的“不全面”,我愿意作为旁观者去探寻,去补充。

05

      有研究说但凡成功人士,特别是创业成功的人,不一定会比其他人聪明,比其他人能力强,但他们有一个很多人都不具备的能力:面对失败,永不放弃,以及,永远自带“打气筒”的特质。

      很多时候,我觉得,要想跨过厌学的难关,孩子和家长也需要具备如上的能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至最后成功。

      然而,凑巧的是,大部分的厌学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不习惯自备“打气筒”,而是惯常携带“失望仪”,只要稍有不顺利,叹气声便能将彼此淹没。

      又或者表面彼此安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相信你。”内心里却在不停地打鼓:“真的能好起来吗?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好起来呢?”彼此说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虚弱地相互依偎。

      我好多次有冲动跟家长说:“面对孩子厌学你都能保持信心,之后应该没有什么能难倒你的事情了。”

      以创业大佬们的特质来应对厌学,乍听之下,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一辈子的生活都是相对安稳、平静的,没有太多大风大浪,也认为自己的孩子的成长会“一帆风顺”。

      但其实,“无常”才是人生的本质,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接受,出乎意料的事情依然每天都会发生。

        接受了这件事,再去面对厌学这件事当中的风浪,或许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厌学当然是硬骨头,选择这个方向是偶然中的必然,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中,厌学,已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因此,既然选择,既然孩子厌学的问题已经发生,那么,让我们一起同行,一起给彼此希望和支持。

       只要家长不放弃,孩子的世界,永远不存在没有希望的事情。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