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孩子傲然的成年,该牺牲孩子少年的快乐吗?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这两天,有一篇来自一位母亲的文章迅速在朋友圈传播,并且在社交平台登上热搜。

      文章来自于一位重点中学孩子的母亲,题目叫作《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相信文章是引起了许多父母的共鸣,才会带来如此广泛的传播,形成巨大的话题度。

      我无意在此唱反调,或者评判谁,只是提出几个值得探讨和注意的点,供讨论和商榷。

       为方便理解,特将原文截图标注如下(点击可放大):

事件缘起

      这篇文章起源于一件小事,读重点中学的女儿要提前结束假期,回校上课。头一天晚上,依偎在妈妈身边,满心不情愿地说了一句:“妈,明天我就要滚回学校了。”

      妈妈大约听了这话不太舒服,便看着女儿,回了一句:“你还不该滚回学校吗?都玩了快五十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

      女儿当然不高兴了,撅着嘴抗议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这时候,女儿的救星,爸爸及时出现,当即承诺,下周日,爸爸开车带女儿去。并且特地解释,距离不远,当天就能来回,不耽误学习。

      紧接着,加了一句在这位妈妈看来大错特错,并且带有一定挑衅意味的话:“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就是这一句话,引发出了后面一系列的“辩论”,妈妈不赞同爸爸做老好人,总想带着孩子玩,孩子长此以往,一定会玩物丧志。

      于是,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下千言文字,来证明努力的重要性,不应该需要学习的时间里只追求快乐。

       有理有据,情真意切。

       由此可见,文章与其说是写给女儿看的,更准确一点说是写给“猪队友”爸爸看的,试图说服孩子,爸爸的观点是错误的:在这个年龄,努力和吃苦,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从中能看出两个关键点:

1、夫妻的育儿观念并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谁也不让谁。

      爸爸主张孩子的教育,快乐最重要,应该享受生活,想玩的时候,只要条件

      允许,做父母的应当尽量带孩子去。从他回应孩子看海的要求的积极程度看,平时对女儿应当是“尽可能”有求必应的。

       妈妈不一样,妈妈对于孩子在家玩有着莫名的反感,她用了两个词来形容“还不该”和“傻了”。在她看来,孩子玩的时间已经够久了,再玩下去,就直接“傻了”。

      虽然我不太相信一个正常的孩子会因为“玩”就变成“傻瓜”,也不太相信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假期可以只是玩,不用做作业,不用参加辅导班。

      我们姑且从字面理解,就能看出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分歧巨大,虽然没有剑拔弩张,也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2、夫妻会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证明谁的方式更好,更为孩子着想,煽情一点说,谁更爱孩子。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夫妻双方都对孩子很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

      爸爸认为当下的快乐很重要,毕竟“童年过去不再来”;妈妈认为应该从长远打算,现在不吃苦,将来孩子去扫大街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谁对谁错?没有对错。

      问题在于,双方在努力地、暗暗地争着对错,在有意无意地证明着自己的方式,才是真的爱孩子。爸爸是“有求必应”,妈妈是“下笔千言”。

       人是这样的,越是要证明对方是错的,就会越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接受任何的反驳,哪怕是一点点的调整和扩展都不行。

      比方说,爸爸觉得当天来回看海无伤大雅,妈妈立刻不爽:你就是在证明你更爱孩子,在纵容孩子!

       我们在这里要问一个问题:那么孩子应该听谁的?应该相信谁?

      孩子的内心会冲突吗?会分裂吗?

      会暗暗权衡谁才是对我更好的吗?

       想提醒一点:在孩子心中制造二元对立,让他(她)在父母的辩论中站队,对他们而言,是无比纠结而消耗能量的一件事。

混淆概念证明观点

      在文章当中,这位妈妈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为了未来的尊严,应该放弃当下的快乐”的观点。

      一个是朋友亲戚家的小孩,因为从小溺爱,没有严格要求孩子,结果连中专都没考上,只能读个技校。找工作的时候,连公司的最低门槛都达不到,处处碰壁。

      另一个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得了重病。幸运的是,因为自己的大儿子在北京,把老父亲接到北京治疗,不仅提供吃住,还能够帮助父亲找到好的医疗资源。最终孝感动天,病情得到控制。

      看起来确实有理有据,字字珠玑,还采用了在议论文中才见的“对比”手法,逻辑清晰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看吧,这就是不同选择的不同结局,你自己掂量选哪种生活吧。

      在其中,我们能看出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大约是不小心,混淆了几组概念:

1、 快乐=玩废了

      仔细品读,就能发现这位含辛茹苦的妈妈,对于快乐,有着谜之抵触,彷佛

      只要享受一点点快乐,整个人生就毁了。

      比如,孩子在家里度过了五十天的假期,又比如,孩子在周末去了一趟海边。延申一点讲,更不要提孩子玩了两个小时的游戏,跟同学出去逛了半天街,那更是不得了,是在自毁前程。

      实话实说,现在孩子学业任务,比父母那一辈要难得多,复杂得多,内容也多得多,当然,他们将来要面临的竞争也激烈得多。

      所以,偶尔享受一下快乐,真的有那么大逆不道吗?

      整天拿着书本发呆,跟我们每天按时打卡,上班摸鱼,真的有本质的区别吗?

2、 奋斗=吃苦

       只有吃苦了,才叫奋斗,没有吃苦的生活,怎么叫努力生活呢?紧接着说,不努力,哪有未来?

        这显然是在“污名化”奋斗。

       那么,怎样才叫吃苦呢?是每天挑灯夜战到一两点,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学习叫吃苦,还是除了头悬梁、锥刺骨叫吃苦?

      想起一个孩子跟我分享的趣事:她高一住宿,遇到一个非常勤奋的舍友,每天挑灯夜战到十二点,这还不算,每天早上五点半便用巨响的闹钟把全宿舍闹醒,自己早早到教室。中午也不午休,都在奋笔疾书写作业,照例第一个到教室。

      舍友虽然对她影响大家休息有些微词,但相信这个同学一定是勤奋好学的类型。直到其中一个舍友跟这位同学坐了同桌,发现这位舍友听课的日常竟然是:

       打瞌睡,以及在书本上专心的画画。

      这个孩子努力吗?努力。但她更需要的是:看起来,很努力。

3、 快乐=溺爱

      其中在讲到亲戚家的孩子找不到工作的案例中,妈妈胸有陈竹地得出结论:

      他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就是因为家里人提倡快乐教育,处处溺爱他,不想学就不让他学,才走到今天的恶果。

      先不谈一个真正在学业上有能力,能够获得成就感的孩子,会不会因为父母的意见就放弃学业。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一个概念,允许孩子快乐,就代表溺爱吗?

      从反方向讲:被溺爱的孩子,就一定快乐吗?

      确实未必,大部分被溺爱的孩子,并不快乐。家长们对他们虽然对他们有求必应,但也会不断的嫌弃、唠叨——毕竟,一个任性而嚣张跋扈的孩子,家长很难发自内心地接纳。

      进入集体生活中,被溺爱的孩子,会遭遇多重的挫败,因为经历少,尝试少,他们会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同学。过度保护的生活,让他们接受不了失败,一旦失败,便会全盘否定自己。

      因此,溺爱,从严格意义上讲,根本算不上爱,也不可能带给孩子真正的,长远的快乐。

快乐,不是人生的对立面

      仔细品读,总是生出一种疑惑:这位妈妈似乎对于快乐有着说不清的恐惧,毫不夸张地说,在她的眼中,快乐几乎就是美好人生的对立面

       只要你享受了快乐,你的人生就毁了。

      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人生一定要痛苦,一定要吃苦,才是正确的,才是心安理得的吗?

      这种非黑即白的处事逻辑,在工作中或许能够精确而高效率,但运用到家庭关系和亲子教育中,多少有些违和。

       随便问几个问题:

      吃苦的孩子,就一定能迎来成功的未来吗?

       万一孩子吃苦了十几年,最后还是只能过普通的生活呢?

      当今社会,是一个谁更能吃苦,获得的收益就越多的时代吗?按照这个逻辑,工资最高的应该是清洁工人。

      另一方面,一味地强调学习的痛苦,奋斗的痛苦,真的能够促进孩子努力奋斗,而不会让他们望而生畏,想要逃避吗?

      这位妈妈,大约是没有接触过,因为觉得未来都是无休止的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看不到头的人生,而抑郁的孩子吧。

      吃苦的尽头,可能有成功,也可能有,抑郁症。

      奋斗的路上当然有苦,有意义的人生,也必然不是躺着刷手机换来的。

      那就不能有甜,不能有快乐吗?人生和经历,原本是丰富多样的,为何要弄得黑白对立呢?

       让孩子体验人生的不同色彩,不是更有必要吗?

千言万语,背后是焦虑

      通篇看下来,这其实是一位焦虑的妈妈,在表达她对孩子纠结又矛盾的爱,并且在过程中努力寻找着证据,让自己坚定自己的方式的一种途径。

      她的文章,是给自己打气,向老公证明,与孩子全无关系。

      因为全程看下来,我们都不知道孩子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而一个已经上中学的孩子,难道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的想法,没有任何的方向吗?如果真是如此,那才真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女儿那句带着撒娇意味的:“明天我就要滚回学校了。”就跟成年人在长假之后一万个不情愿地吐槽:“明天又要搬砖了。”是同样的道理。

      你会因为这样便不去上班吗?不会。换个角度,孩子也不会因为这样一句牢骚话,而真的放弃学习。

      但是却引发出这位妈妈的一番教导与论证,看似文艺,看似有理有据,实则背后是溢出文字的焦虑。

      妈妈有着强烈的生存焦虑,并且不由自主地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

      不敢停下来,不敢快乐,不敢享受,其实是上一代吃过许多苦,经历过饥饿折磨的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生存焦虑。在那个年代,不吃苦,等于没饭吃。

      即使现在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样的恐惧和焦虑依然在,并且出于保护孩子的本能,不由自主地将这种焦虑,设法传递给孩子。

      从她的出发点而言,的确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孩子接收到是否是舒服的爱,就要打个问号了。

      我其实更建议这篇文章中的爸爸能够看到,并且接纳妻子的这份焦虑,让她多一些感受到当下生活的安全,中和一下双方的教育方式,更轻松地跟孩子相处。

      如此,才是真正地给与孩子舒服的、安全的爱。

      而一个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结局不会差。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微信号|13763318396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