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岁孩子厌学,父亲辞职带其周游全国:很酷,但不值得提倡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14岁少年因学习状态不佳,父亲果断辞职,说服家人,陪伴孩子游走中国,真实体验生活。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是潇洒,很开明?

      近日,丹东市民徐先生驾驶一辆拖挂式房车,带着14岁的儿子进行着万里征程,把整个中国当成“课堂”,踏上寻找快乐学习的旅途。

      “我希望这次带孩子出来,真正从思想上改变他对学习的看法,在游历过大半个中国之后,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价值。”孩子的爸爸如是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有说这位爸爸“疯了!”,有羡慕这个孩子的,也有担忧这趟旅程可能会徒劳的。

      我的观点是:很酷,但不值得提倡。 

1

旅游并非包治百病

      在一系列的宣传和包装下,旅游似乎变成了一种神奇的方法,包治百病。

      心情不好,旅游;

       失恋,旅游;

       开阔眼界,旅游;

       不想工作,旅游……

      孩子厌学了,当然更要旅游,帮助孩子体会生活的真谛,发奋图强。

      旅游似乎是一颗万灵丹,出现任何问题,只要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旅游"本人大约都慌了:我真不是十全大补丸,没那么神奇。

      旅游接触的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而且加了滤镜之后的生活。

      不可否认,定期旅游,让孩子看看不同的风土人情,经历各类突发状况,感受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甚至会改变其对于人生的看法。

       请注意,这是一个条件具备,但结果随机的投资,并且收获因人而异。

       它最多算过保健品,而不是能起死回生的良药。

       毕竟,现在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之下的旅游全国,绝对不是孔子那个年代的周游列国,见识、体验、感悟,都会大打折扣。

      孩子厌学,带孩子旅游一圈,就能彻底改变孩子?太看得起旅游了。

      也有人说,孩子厌学,就应当让他去工厂工作几个月,知道工作的辛苦,自然就会努力学习。

       方向不同,目的一样。

      都是想当然地将教育问题简化,完全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一厢情愿地想改变孩子,这次是旅游,下次可能是搬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厌学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背后的原因更是复杂多样。看不见问题的时候,问题早已存在。

      期望于一趟旅行,就能解决孩子可能积累了几年的问题,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胜算太低。

      正视这一点,才是客观的看待这趟旅程。

2

逃避压力不能解决压力

      旅游的作用中,逃避压力绝对是重点之一。

      放下现实的学习负担,放下对未来的担忧,放下同龄人之间的激烈竞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么诱人。

      别说孩子,对于这位父亲而言,估计也是难得的彻底放松吧。

       或者干脆说:我们谁不想呢?

       我也想。

       然而,遗憾的是,这是旅行,不是生活。

      无论是几个月,半年,一年,旅行都总有结束的一天,毕竟能靠旅行养活自己的,那是极少数人。

      美梦总会有醒的一天,醒来之后,依然是写不完的作业,重复的学习和考试,烦恼的同学关系。

       一样都没少。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继续想别的办法逃避吗?再来一场周游世界的旅行吗?

      该面对的始终要面对,转一圈回来,生活依然停在原处,等待自己一步步去走。

      你可能会说:难道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不能获得新的感悟,吸取能量吗?万一他就顿悟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了呢?

      当然有可能。

      但更大的可能是对比之下,正常的学习生活显得更枯燥,更乏味,压力更大,更不想学了,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离开问题、逃避问题,却想要解决问题,明显是一个悖论。

      我们却总是相信,逃避就是解决之道。

3

自我牺牲式教育不可取

      背景当中没有交代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底气辞职,房车陪孩子周游全国的,想必不是普通家庭。

      不知道这位爸爸是出于歉疚:之前没有好好陪孩子,没有好好引导孩子,才导致孩子厌学。

      还是出于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压力太大,填鸭式教育,摧残孩子的天性。

      又或者是急于想当一个模范父亲:辞职,不惜代价帮助孩子。

      我当然明白,孩子厌学对于一个家庭的冲击式影响,它可以摧毁家庭原有的全部节奏,让父母寝食难安,度日如年。

      但我从不劝家长辞职陪伴孩子,也不鼓励家长对孩子过度愧疚,不顾一切地去弥补孩子。

      牺牲太多,放弃太多,就会期待过高,要求回报。

      这不是自私,这是人性。

      学习辛苦吗?辛苦。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是上一代人的数倍;

      学习有意思吗?其实大部分时候是枯燥而重复的活动,需要自己发掘意义,或者靠意志力坚持;

      因此,真正喜欢学习,认为学习乐在其中的,其实是少数,厌学问题大多数孩子都有,只是轻重程度的差别。

      这位爸爸或许没有想清楚:旅游完孩子还是厌学怎么办?更不想上学了怎么办?

      已经辞掉的工作,降低的家庭收入,确定不会引发新的家庭压力吗?

      恼羞成怒之际,慈爱的父亲可能会变成:

     “周游全国也带你去了,钱也花了,你还想怎么样?还不上学,是要逼死我们吗?”

      如果打定主意带孩子周游全国,见世面,开眼界,最终决定权也交给孩子,那当然没问题。

       很明显,爸爸开启这趟旅程,是带着明显的目的的:希望孩子能对人生和学习都有新的理解。

       什么新的理解?当然是想通了,回去努力学习。

       一方面希望孩子体验生活,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一方面又期待孩子体验之后能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其实是相互矛盾的。

      用体验的形式,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并不高明。

      体验就是体验,至于孩子体验之后得出什么结论和领悟,那是孩子的事情。

      带孩子环游全国,孩子最终除了开心啥也没改变,可以吗?

       成长,有时候很难强求。

      通过自我牺牲来强求,爱,便会成为孩子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4

无形中提高家长的门槛

     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能看到很多孩子一边倒地羡慕这位爸爸的做法,想象着自己的父母也能这么开明。

       一个孩子说:“我要有这么个爹我得乐死”。

      当然,这对父子整个旅程,都散发着“钱”的味道。

      房车多少钱?最便宜的都要二十多万,这还是裸车价格。

      就算是租车,一天的租车费用,再加上停车费,一般的家庭都承担不起。

      我国大部分家长还是处于中产或者中产以下,房贷、车贷,被各类开销压的喘不过气来。

       只有这样做的爸爸才是好爸爸吗?

      孩子厌学,就应该支持孩子自由选择,带孩子坐房车,环游全国?

      大肆宣传之后,孩子们以此为蓝本,抱怨父母:“你看看别人的家长,孩子厌学他们是怎么做的,你就只会天天吓我说不上学就去搬砖。”

      人总是在攀比中收获痛苦。

      网络时代,更是把攀比的范围无限扩大,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家庭,都可能被放在一起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父母的怨恨和不满,也就陡然而生了。

       好孩子没有模板,好父母同样没有模板。

       宣传一个模板,一个方式,不是给广大父母参考,而是提供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天花板,徒增父母的无力感。

       父母能力有极限,并不是丢脸的事。

5

教育切忌急功近利

      孩子没出问题的时候是该骂就骂,该打就打,严格要求,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一出问题便着急上火,到处寻找灵丹妙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孩子全部的问题。

      不惜成本,不计代价。

      不问孩子出问题的原因,不探寻问题的发展路径和状况,甚至等不及详细了解孩子究竟是什么问题,上来就直奔主题:

       我的孩子厌学,你告诉我该怎么办?

      每每遇到这样的提问,我都有些无奈:不回答,回答不好,人家觉得你没水平,没能力;

      往大方向提供无数建议,家长倒是欢天喜地的回去了,自己却很清楚,这只是领了个“安心”回去。

      一个家长曾经很坦诚地对我说:“我也知道你给的建议可能没用,我已经问过很多专家了,但我还是想听听你的建议,我没时间去了解孩子问题的来龙去脉,我也不明白那些。”

      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是成长的问题,需要经历和时间累积而带来改变,不是简单的“顿悟”就能万事大吉的。

      过于迷信一个方式,比如旅游;

       一个引导,比如高人指点;

       一个名医,比如专家、大医院;

      其实都是在寻找心理安慰,在想办法缓解自己的焦虑。

      若是真有灵丹妙药,孩子教育问题还会让那么多家长头疼吗?

       坐着房车旅游不是良药,时间才是;

      辞职陪伴不是良药,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和支持才是;

      看别处的风景不是良药,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是。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里,慢一点,才是亲子教育的良药。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