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孩子感恩”,这件事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作为家长,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对孩子那么好,处处都为他着想,怎么孩子越长大,越不懂得感恩呢?

甚至有“付出越多的家长,越养不出感恩的孩子”这样的论调。

难道为孩子付出,还错了吗?

这其中,又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呢?

1

“雪中送碳”与“锦上添花”

一个家庭中,什么样的孩子最孝顺?

我们相当然地会觉得:当然是那个得到的宠爱越多,越被重视、关注的孩子啦。

还真不一定。

大量的经验数据,表明:是那个最不受宠,最被忽视的孩子。

没有得到过,才最渴望。

他们一直在等着家长的认可,在努力证明着自己也值得被爱,家长当初偏爱弟弟、妹妹,是错的。

为此,可以默默付出所有。

爸爸妈妈夸他们一句,多关注他们一点,他们会长久地记在心里,反复回味。

一个相关的例证是:一个班级里,最记挂着老师的是谁?

大概率不是那个天之骄子,所有老师、同学,都天天围着夸的孩子。

这样的“优等生”,最不缺的就是关注和认可,是老师天然的偏爱。

多了,久了,自然就习惯了,理所当然了。

反而是那些天天调皮捣蛋,被请家长的孩子,偶尔遇到一个老师,愿意尊重他们,给与他们关心、认可。

他们会像捡到宝一般,一直铭记在心。

多年之后,也是他们,会经常去看望老师,提起当年的点滴。

锦上添花容易忘,雪中送碳记心间。

这是人性使然。

2

亲子关系,也逃不出人性

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逃不出人性的弱点,或者说黑暗面。

但是,出于某些原因,我们更不愿去看到亲子关系中冲突、黑暗的那一面。

我们美化亲子关系,将它描绘成世界上最纯粹、最无私,血浓于水,最可靠。

抹去这些光环,降低对亲子关系的期待,反而可能少很多失望。

用投资回报率来类比亲子关系,它其实就是一场必输之赌。

从孩子出身那一刻起,我们选择的哪只股票,哪只基金,就是已经注定了的。

基因决定选择,听起来有点滑稽。

人对于沉没成本(即已经打了水漂的成本)又是非常敏感的,投入越多,越是舍不得放下。

这也是人性。

前期成本投出去了,换又换不了,放又放不下,怎么办?

我们只能自我安慰:再投入多一些,说不定就会有回报了呢?

我们对孩子再好一些,孩子说不定就会感恩,就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了呢?

结果呢?

结果投入的越多,被套得越深,越是不愿去看清真相。

最终,父母彻底变成了满足孩子需要的工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

父母想要的感恩,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金钱?名誉?几句好听话?还是陪伴?照顾?

我个人觉得是一份安全感。是被牵挂带来的安心。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实际的回报,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爸爸妈妈经常会问:“等我们老了,你会对我们好吗?”

“等我们老了,你会嫌弃我们吗?”

孩子会奶奶的声音,甜甜的回答:“会,当然会。”

我们便心里甜滋滋的。

背后折射的,其实是我们对于衰老的恐惧和不安。

按照现在的社会压力,大概率可能是孩子长大后,父母还要继续反补、支持孩子们的小家庭,一辈子任劳任怨。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为父母,需要更多的是一个盼头,一份安全感。孩子能把感激放在心里,也就知足了。

至于实际回报多少,谁又会真的拿计算器去算个总账呢?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去感恩这件事,释怀一些。

4

如何培养,感恩的孩子

那么,究竟才能更容易养出感恩的孩子,我也尝试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①不要把自己活成了工具。

我们对一个工具,是永远生不出感恩之心的。

例如电饭煲天天煮饭给我们吃,我们只会说它好用,却不会再内心感激:电饭煲真辛苦啊,天天给我们煮香喷喷的米饭。

扫地机器人把地打扫得再干净,我们也不会对塔鞠躬致意,表示感恩。

因为它们只是工具,它们不会累,也不会拒绝指令,你打开开关,它就会用不停息地工作。

活出人味,更容易赢得尊重。

比如,尊重自己的感受。父母累了也需要休息,父母心情不好了,也可以寻求安慰。

又如,懂得拒绝。做不到的,不要勉强答应,更不要勉强做了之后,不停抱怨。

前文我们说了,机器是从来不会拒绝的。但人可以,这是生为人的权利。

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不只是自己有需要,父母也有需要。

因此,当父母放弃自己的需要,为孩子的需要让步时,应当感恩。

②在关键时刻,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

我们大脑更有记忆的,一定是雪中送炭的不易,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光彩。

就像一个妻子,永远会记得自己生孩子,坐月子的时候,老公、婆婆对自己好不好一样。

某些重要的时刻,是尽量不要缺席为好的。

比如,孩子在接连遭遇失败,成绩下降,朋友离自己而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站在他们身边,支持他?

还是站在他的对立面,数落他,指责他?

又如,孩子在学校被误会,受尽委屈的时候,我们会不会相信他?

比如,孩子煎熬、纠结的青春期,都属于这些关键节点。

现在的孩子没有吃过物质的苦,他们对于精神和情绪的需求,比过往要更强烈。

这些,比为孩子花多钱,买多少名贵的鞋,要更能打动他们。

③夫妻彼此诉说对方的不容易。

自己说自己多么不容易,为孩子付出多少,次数多了,会容易起反作用。

一方面,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弃;

另一方面,听多了,更像是抱怨、讨债,孩子容易有逆反心理。

另一半夸,便不同。来自身边人的认可,是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评价。

孩子不会感觉到直接的压力,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点滴,记在心里。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