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步能治好抑郁症?孩子患抑郁、双相后,父母如何科学引导,加快康复?

 晴日心理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本文字数约:7270 字       

阅读时间9 分钟

本文章节:

01、运动对大脑施了什么“魔法”?

02、运动疗法的心理社会因素

03、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运动?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最近这些年,抑郁症的“运动疗法”很受关注。

前万科副总裁毛大庆曾公开表示,他通过跑马拉松战胜了抑郁症;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也通过跑步,逆转了重症糖尿病和抑郁症,还撰写了《奥森日记》一书,被称为“中国版的《跑步圣经》”。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这些名人之外,还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在网上分享跑步带来的积极影响。有的康复者还组织了跑步团队,带领未康复的患者运动,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有不小的影响。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除了跑步外,还有跳“鬼步舞”走红的温州农村夫妇,丈夫范得多曾因严重车祸而罹患“抑郁症”,自从妻子带他一起跳鬼步舞之后,抑郁症竟慢慢痊愈了。

而且,越来越多临床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也认可运动疗法,建议患者可适当锻炼,有助于康复。

上面的种种因素令很多抑郁症患者、家属对运动疗法抱有较高的期待,认为运动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甚至有人说“跑步可以治好抑郁症”。

但其实,运动疗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没有那么神奇。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适合运动疗法,如果不加甄别就套用别人的方法和经验,很可能适得其反,令病情加重。

运动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抑郁症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尝试?如何正确地使用?

对于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和强迫症的青少年患者,尤其是遭遇过被人欺凌经历的,是否有更适宜的强身健体的方式?

今天这篇文章从多学科诊疗(MDT)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建议。

运动对大脑施了什么“魔法”?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可以使人的大脑分泌内啡肽和大麻素,这是令人愉悦、放松的物质,所以,运动使人快乐,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康复。

但事实上,运动调节情绪的生物学机理、机制并没那么简单。很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角度,发现运动对大脑、身体的影响是多元化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相关研究较多的是运动—单胺假说。该假说中认为运动可以提高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利用,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

还有,有研究者提出,应激或抑郁会导致大脑海马、杏仁核等区域的神经元萎缩,并引起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降,这很可能是抑郁症的生物学病因之一。而运动可使大脑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并能诱导成年海马神经发生,这可能是运动抗抑郁作用的又一机制。

另外,有研究者认为抑郁症可看作是一种精神神经免疫性失调,其发病与“炎症反应”有关。而运动可以通过众多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变化,降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而且,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伴有昼夜节律紊乱或睡眠障碍,有研究者认为,运动是一种比药物干预更好的、调节昼夜节律的方法,有助于恢复生物钟的睡眠—觉醒周期。

运动甚至还能影响基因功能。国外有动物实验表明,运动与氟西汀(最常见的临床一线抗抑郁药)一样,都可以改善动物大脑海马齿状回中某个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抑郁症状。而这种基因表达又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学传给下一代。

正是基于运动疗法以上的诸多优点,国外循证指南、如加拿大情绪和焦虑治疗网络(CANMAT)、美国医师协会(AC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院(NICE)指南等均将运动疗法作为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单方案治疗的1级推荐治疗方案之一。

运动疗法不仅仅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还可以作为药物、心理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

有研究显示,运动疗法联合其他治疗方案不但能改善抑郁情绪,还能令患者的各项指标(BMI、体重、肺活量等)也有正向改变。这不但可以改善患者本身的躯体情况,同时可以减少部分药物所致的副作用,使患者对抗抑郁治疗的依从性更好。

同时,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健康人,运动还可以有效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所以,从生物学因素的层面来看,运动疗法确实可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善大脑机能,打破抑郁症在神经生物学层面的恶性循环,对抑郁症状起到治疗作用。


运动疗法的心理社会因素

运动对抑郁症的积极作用还在于心理社会因素。甚至可以说,这一因素的功劳更加大。

在讲运动疗法背后的心理因素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温州农民范得多为什么爱上跳“鬼步舞”之后,抑郁症就慢慢痊愈了呢?

范得多与妻子跳鬼步,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范得多罹患的很有可能不是抑郁症。

据报道,他是在一次严重的车祸后出现了精神心理症状,比如不敢独自睡觉、容易感到害怕等等。严重的车祸是个重大创伤事件,而范得多的表现又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

所以,范得多更准确的诊断很有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就算后面出现了抑郁发作,也极有可能是PTSD继发的。

范得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后,他病情越来越严重,夫妻二人决定离开云南,回到老家瑞安。这个决定有可能是范得多病情有所好转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他脱离了能引起强烈负性情绪的“应激源”,换了一个环境生活。

回到老家后,范得多在妻子的鼓励及陪同下,两人一起学跳“鬼步舞”。跳舞也是一种运动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运动会对患者带来生物学层面的积极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妻子长期给予范得多陪伴、理解、鼓励,这种来自家人的、强有力的心理支持,是范得多走向康复的更关键因素。

再加上,他们的跳舞视频在网上走红后,得到了不少网友认可,这也给范得多带来很多正性情绪体验,有助于他从心理创伤中走出来。

所以,我们不能光看这个新闻的表面,以为范得多就是通过跳“鬼步舞”就把抑郁症治好了。他的康复其实源于及时脱离负性刺激环境、家人充分的理解和陪伴、精神科药物治疗等等,跳舞只是次要因素。

同样地,运动疗法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心理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团体性,也就是团体运动带来的、积极的心理社会因素。

201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1篇关于美国120万人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横断面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抑郁症人群,团体运动均是最有效降低精神负担的运动方式。

在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院(NICE)指南中,也将团体运动治疗作为轻、中度抑郁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研究者认为,在未来抑郁症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团体运动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新型方案。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并不难理解。

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往往自卑、自责,缺乏自我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但在团体中运动时,患者很有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了归属感,得到了他人的理解、关爱、尊重和支持。

尤其是当这个团队中也有不少抑郁症患者、康复者时,他们互相之间没有歧视,更加容易形成内心的联结,互相成为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康复者还可以现身说法,成为未康复者的希望和榜样,增加康复的信心。

而且,如果没有团队的相互扶持和鼓励,个人化的运动可能难以坚持,如果最终没能坚持下来,患者很容易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更加自我否定,反而导致抑郁症状加重。

所以,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那些通过跑步改善抑郁症状的成功例子,不难发现,他们的康复和进步离不开一帮“跑友”的支持和鼓励,离不开这个圈子营造的包容的、温暖的、积极的氛围。

第二个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在运动时曾有过的极限体验。

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极限都不一样,因此,这里所指的“极限体验”并不仅仅指极限运动中的体验,而是泛指人们在运动时,从轻松到喘气,累乏感逐渐加重,几乎难以忍受,再到慢慢适应、克服,最终达到目标,而产生巨大成就感和感悟的过程。

不过,这种能产生积极情绪的极限体验,确实在马拉松等极限运动中出现得更多,很多马拉松爱好者有深刻的体验。

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他罹患重症糖尿病和抑郁症,除了接受专业的治疗以外,他还开始跑马拉松,病情逐渐好转。他在《奥森日记》中这样形容马拉松中的极限体验: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跑过马拉松的人,一种是没有跑过马拉松的人;

马拉松是从地狱到天堂的一段路途,甚至是从死亡走过来的一段经历;

(马拉松)是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是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是在受伤之后不屈不挠的坚持,是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是战胜死亡的年轻!

自称“跑步治好了抑郁症”的原万科副总裁毛大庆也说:“关于怎么看待各种人生的问题,跑步都会给你答案,42.195公里里面,什么答案都有”。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去跑马拉松。马拉松是极限运动,不是谁都合适跑的。但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规律:

运动中克服困难、自我突破的极限体验,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这不但会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还会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们以后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自动地把现况与曾经的极限体验进行对比:心身的极限我都扛过去了,还有什么能打败我?

所以,简单来说,极限体验类似人们常说的“挫折教育”,运动者在磨练中大大地增强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

之前,我们为大家分享了一个TED视频,其演讲者Jake Tyler就参加过马拉松,这成为他一段宝贵人生的经历,帮助他战胜了抑郁情绪。(点击回看:【TED演讲】“我是如何走出抑郁症的阴霾?”

可是如果没有克服这种极限体验,那怎么办?自信心岂不是又遭到了打击?所以这又回到了上面所说的、团体运动的积极作用。

要克服极限体验,同伴的支持非常重要,哪怕一开始失败了,也可从别人的鼓励中重获信心,吸取经验,再次发起冲击,这样一来,最后的成就感也就更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有部分人通过跑马拉松克服极限体验后,感觉非常“爽”,越来越爱跑马拉松,如果他们过分沉迷、失去理性,很有可能会出现“运动成瘾”。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出2则不幸的消息:53岁的华为监事会副主席丁耘,在28公里长跑后,突发心脏病导致猝死;另一位爱好运动者“王某某”在国庆7天,跑了7个半马,还曾发朋友圈庆祝,结果也不幸猝死了。

这两人很可能就存在“运动成瘾”的问题,不顾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过度运动,反而导致身体受损,甚至有猝死的风险。

所以,如果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过度沉迷运动,反而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孩子是否存在“运动成瘾”,避免悲剧发生。

相关文章:马拉松运动猝死频发,容易致命的“运动成瘾”,不容忽视!

还有,极限体验并不是只能通过运动获得的。我们每个人、每一次面临巨大的灾难或痛楚时,那就是一个挑战极限的机会。

2008年,我在处方药成瘾的临床诊疗上有巨大突破,推动了这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央视“走近科学”栏目记者对我进行了采访。

在深入交流中,那位记者了解了我的愿景和目标,他说:“何医生,你要走的路注定充满了困难,尤其是来自于业内权威专家的质疑,你就不怕失败吗?会不会放弃?”

我很淡定地回答:“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看我神情那么轻松,非常惊讶,又问:“为什么?”

我跟他讲了我的一些个人经历,我2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又去世,尤其是母亲去世时,那种痛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但我非常幸运在哥嫂的养育下长大成人。

这些无比痛苦的经历赋予我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自幼父母双亡的痛苦我都经历过了,人生中遇到的很多困难根本算不上什么。

其实,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也有同样道理。

1934年,红军经历的长征对于我们的党和军队而言就是一次极限体验。而且,那不但是一场对个人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极限体验,也是对于组织的一次极限挑战,通过这段经历,迅速地提升了那一代伟大共产党员的“逆商”,提高了组织的“逆商”,产生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对我们的党能够领导我们国家披荆斩棘、负重前进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来说,疾病的磨难也是一场极限体验。我经常对他们说,当他们战胜病魔之后,这段患病经历会成为他们的人生财富,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

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运动?

以上分析了运动疗法的好处,可能很多患者、家属跃跃欲试。在尝试运动疗法之前,拟定“运动处方”时,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当孩子明确提出不想运动的时候,父母不宜强迫孩子,以免发生剧烈的亲子矛盾与冲突。

有些孩子罹患抑郁症后休学在家,沉迷手机,不愿意出门社交。很多父母非常着急,希望孩子能够出去运动运动,就算不运动,出门散散心,呼吸新鲜空气,对孩子的情绪改善也有好处啊。

父母的初心确实是好的,但如果父母再三唠叨、催促孩子,孩子很有可能会觉得烦躁、不耐烦,情绪出现波动,甚至还可能与父母发生矛盾与冲突。

其实,休学在家的孩子很可能害怕出门遇到熟人,更害怕熟人会问及关于学业的问题,比如,“你怎么不用去上学啊?”、“你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这些问题会让孩子很尴尬,更加自卑与迷茫。

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规律,而不能简单地觉得“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就盲目地要求、甚至强迫孩子出去运动,这是不妥的。

第二,运动疗法适合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患者,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并不适用。

重度抑郁症的患者症状非常严重,往往有明显的躯体化症状,运动功能很可能受到较大损害的。他们可能连起床都感觉困难,浑身乏力,更别说运动了。所以,家长不宜能让重度抑郁症患者运动,甚至连这个话题都不适宜提及。

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可借助药物、心理、物理治疗,家长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等等途径,令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达到轻度或中度抑郁时,运动疗法才能派上用场。

第三,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和功劳都归于运动疗法,其它有效的干预方法也要跟上。

文章开头提及的原万科副总裁毛大庆,网络上有一些报道的标题是这样写的“万科前副总裁毛大庆:跑步治好了我的抑郁症”。而毛大庆又是名人、成功人士,这样的标题可能对抑郁症患者造成一定的误导,以为光靠跑步就能治愈抑郁症。

毛大庆的抑郁症可能本来就是轻度到中度的,而且他曾服用过药物,还不排除有身边亲友的理解和支持,他后来是否还有持续服药,我们也不得而知。

总之,抑郁症的康复肯定是有多方面因素的,大家不要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跑步就能治好抑郁症”,不能忽视了药物的作用,患者的父母更加不能疏于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不能因为患者不愿意运动而指责他们懒惰、没有毅力。

第四,要选择患者认可的、喜欢的运动,初期不要设立目标,而要循序渐进。

不少科研发现,不同的运动项目、强度,有氧或无氧运动,它们各自对情绪改善的作用有所不同。很多家长也会问,到底该带孩子做什么运动?运动多久?强度多大?

其实,父母并不需要对这些具体的变量顾虑太多,而应尽量选择患者喜欢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这样患者能坚持下来的可能性才更大,积极的情绪体验才更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运动前也不要设立难度、强度或时间等方面的目标,孩子能运动多久就多久。只要孩子愿意锻炼,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还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否则,如果定了目标而无法达到,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运动积极性降低,甚至加重抑郁情绪。

第五,个人运动的效果不佳,但也不适宜一开始就寻求团体运动,最好在父母的陪伴下先做好准备。

上面讲了团体运动的益处,但对于缺乏运动经验的抑郁症患者而言,一开始就加入团体运动是不太现实的。最好在父母的陪同下,先慢慢恢复锻炼的习惯,激活身体机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积极体验。

而且,家人和孩子一起运动,一起克服运动中的困难,这也是团体运动的一种。等到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提升了,父母和孩子再寻找合适的运动团体。

第六,寻找运动团体时,最好选择由抑郁症康复者组织的、或有较多抑郁症康复者参与的团队,这更有利于孩子康复。

就以跑步为例。虽然同样是团体跑步,但如果团队中有抑郁症康复者,这个团队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就更加合适。

大部分抑郁症青少年患者与同龄人相处时,都非常担心遭到别人歧视,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内心敏感,也就更加容易激发人际矛盾,遭受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但如果双方都经历过抑郁症,互相之间一般没有歧视,更能达成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而且,团体中的抑郁症康复者能结合自身经历,有效地为新来者提供具体的、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带领他们更顺利地克服早期的困难。而这些康复者也是患者的希望,成功例子就在自己的身边,这种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能迅速增加康复的信心。

再者,跑步团体中并不只有跑步,还有交谈、分享会等活动。很多抑郁患者在抑郁发作时,都认为自己是最可悲的人,但通过与其它患者的交流后发现,别人也有同样的痛楚,甚至有的人的经历比自己更加悲惨。

这就相当于心理治疗中的团体治疗,更容易帮助患者从心理创伤和抑郁情绪中走出来。

第七,如果抑郁症患者通过团体运动,逐渐康复,也不能掉以轻心。

患者通过运动获益,情绪逐渐恢复平稳,这是值得庆贺的事。但家长一定不要以为孩子就此痊愈了,必须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持之以恒地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这相当于“自我家庭治疗”,非常有利于孩子病情的康复,以及防止孩子后续复发。

而且,还要看孩子是否感觉离不开这个运动团体,如果是,那说明抑郁症还没有真正地、彻底地痊愈,自信心和社会功能还要继续提高,父母也还要继续努力。

第八,对于以往受到过别人欺凌,性格比较内向、软弱,体质也比较弱的青少年患者,我们强烈建议父母要引导孩子通过运动强身健体,如果身体能够承受的话,甚至可以考虑学习跆拳道、拳击、泰拳、散打等课程。

这不但是运动疗法的其中一种形式,也能帮助这部分孩子增强体魄,增加自我保护和反击能力,恢复一定的自信。从某个程度上看,可以部分疗愈过去遭受的心理创伤。

而且,孩子内心有了自信后,就算以后遇到相似的创伤情景时,他很可能会有更加积极的反应与表现来应对,就不再容易对孩子形成心理创伤了。

另外,长期坚持强身健体还有助于减肥、塑形,这对于因服用药物而出现代谢紊乱综合征的孩子来说,能够减轻其身材的发胖,更不至于因肥胖而遭受到同龄人的嘲笑与欺凌。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的确是加快抑郁症康复的有效手段。

但是,运动、运动,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这句古话用在运动疗法上也一样合适:

如果希望加快抑郁症的康复,患者、家属一定要对疾病的本质和运动疗法有理性、客观、深入的认识,心里有一定的计划和路线,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抑郁症运动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李睿楠等,2019年

2、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综述,齐红梅等,2013年

3、运动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穆林等,2019年

4、抑郁症动物模型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韩雨梅等,2017年

5、运动与褪黑素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以及联合策略研究进展,黄卓淳等,2020年

6、《奥森日记》,黑龙(曹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