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Immunological Markers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Glia (综述) 胶质细胞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胶质细胞经历产生、增殖、迁移、分化等过程,最终发育成熟并行使其功能。在病理条件下,这些细胞还可能会经历活化、增殖、死亡、再生等过程。而为了研究胶质细胞的发育及其功能,首先需要能标记和识别不同类型或者不同状态的胶质细胞,即使用各种细胞特异性的标记物。通常,选择特定类型细胞的标记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1) 所选标记物是否有足够的特异性,以便能够只标记一种类型或者某个特定发育时期的细胞群体;(2) 所选标记物是否能够标记全部的某种细胞或者某个特定状态的细胞群体。实际上,很多标记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往往并不特异性的表达在一种细胞中,因而导致了不同的标记物在标记的特异性和范围上存在差异。而标记物选择不恰当可能会导致得出不精确甚至错误的研究结论。本文系统性总结了不同类型胶质细胞及其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状态的标记物,并介绍了它们的用法。 ![]()
痛觉和痒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但都起到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痛觉由环境中的伤害性刺激引发,导致动物的避让行为;痒觉由致痒源激发,引起动物的抓挠欲望。参与编码痛觉和痒觉的大脑神经网络是否相同,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了HSV顺行跨多级神经元的示踪方法,利用免疫抑制剂增强了HSV在小鼠神经系统内的感染,成功实现了从特定类群背根节(DRG, Dorsal root ganglia)神经元到初级感觉皮层的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荧光标记,从而可以对痛觉和痒觉相关的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异同进行研究。 43. Odor Enrichment Attenuates the Anesthesia/Surgery-induced Cognitive Impairment. 嗅觉功能下降与PND的发生风险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或可作为PND的筛查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安全、经济、便捷的干预手段,嗅觉刺激可使麻醉手术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得到逆转,并从机制上证实了该干预手段的有效性。这些发现将为开发安全有效的PND干预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线索。以此为基础,未来将在更大样本的临床队列中展开嗅觉干预疗效的验证,将有望缓解目前PND治疗难的临床困境。 44. Preoperative Plasma Tau-PT217 and Tau-PT181 Are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Delirium 外周血Tau-PT217水平确可作为POD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更为重要的是,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POD发病机制与AD神经病理机制之间的交叠,处于AD临床早期或临床前期(仅有生物标志物异常而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临床症状)的老年个体,是POD的高风险人群。 载脂蛋白E4(APOE4)基因是阿尔茨海默病(AD)遗传风险因素之一,通常被认为会导致各种类型的脑细胞发生广泛的病理改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中心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裴刚院士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工程方法来创建嵌合人脑类器官(chCOs),以评估APOE4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APOE4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tau蛋白调控的病理机制,而且还表明人脑类器官(hCOs)研究AD研究和药物开发的理想病理学模型。 本研究首先将星形胶质细胞因子NFIB和SOX9引入iPSC以加速星形胶质细胞的诱导。然后将上述诱导的iPSCs与未感染的iPSCs在脑类器官的标准培养条件下混合共培养,发现星形胶质细胞早在45天就被检测到,与hCOs相比,它帮助更多的神经元在chCOs中成熟。 更有趣的是,这种方法能够生成包含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chCO,即APOE3或APOE4。然后,在chCOs中发现了星形细胞APOE4可以显着促进神经元中的脂滴形成和胆固醇积累。 该研究证实了七氟醚的麻醉效应在雌、雄小鼠间存在差异。雄鼠对七氟醚相较雌鼠更敏感,雄鼠MPA区GABA能神经元的ERα参与了七氟醚的性别差异机制。具体而言,七氟醚麻醉时雄鼠MPA区的ERα活化导致GABA能神经元兴奋,从而增强了麻醉效用,但雌鼠的MPA区ERα并未参与七氟醚的麻醉效应。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形成小鼠七氟醚麻醉性别差异的神经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SOM-INs (表达生长抑素的中间神经元)释放的GABA能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 GABABRs引起星胶胞内Ca2+ 信号的升高。此外,我们还发现星形胶质细胞GABABRs激活引起的Ca2+ 信号升高能诱导星形胶质细胞释放 ATP/Adenosine, ATP/Adenosine作用于突触前A1R抑制海马CA3-CA1通路的突触传递。该研究为SOM-INs调控突触传递的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正常情况下NIS-lncRNA在DRG中表达量非常低甚至检测不到,但在外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的DRG中表达显著增加,且主要见于DRG大中神经元。损伤侧的脊髓背角内未见有明显NIS-lncRNA表达改变。NIS-lncRNA表达在弗氏完全佐剂或一碘乙酸钠诱导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的DRG 内也未见有显著改变。研究者分别采用RNA干扰和转基因小鼠手段,在损伤側的DRG中干扰或者条件性敲除NIS-lncRNA以阻断神经损伤引起其增加,小鼠的神经病理疼痛症状均获得显著缓解。相反在正常小鼠DRG中过表达NIS-lncRNA则能诱发产生神经病理疼痛样行为。该研究揭示了神经损伤特异性长链非编码RNA(NIS-lncRNA)通过正向调控趋化因子(CCL2)的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与维持的新分子机制。NIS-lncRNA的发现有助于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49. Spinal ascending pathways for somatosens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躯体感觉系统处理来自外界环境的机械、温度和化学等信息。它首先需要检测各种躯体感觉刺激并区分不同的感觉。除此之外,躯体感觉还包括情感维度,例如疼痛令人厌恶,而母亲轻拍婴儿后背则令人愉悦。这对于动物监测外界环境潜在的危险,做出适当的反应,以及各种社交行为都是至关重要的。 处理躯体感觉信息的神经网络包括多个关键节点,其中脊髓投射神经元将来自外周的躯体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是躯体感觉信息处理的核心节点。以往的研究描述了脊髓上行通路的解剖学特征和部分功能的神经机制,但脊髓上行通路处理躯体感觉信息的机制还不完全了解。近期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脊髓上行通路投射模式和分子特征的多样性。鉴于这种异质性,不同的脊髓投射神经元亚群和脊髓上行通路可能参与了躯体感觉不同亚模态及其多个组分的编码和处理。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衍刚研究员在Trends in Neurosciences发表了题为 “Spinal ascending pathways for somatosens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的综述论文,从解剖、分子和功能等角度总结了参与躯体感觉信息处理的脊髓上行通路的研究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