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慧骐 | 他与时间赛跑

 丁中广祥 2022-11-11 发布于江苏

为抢救非遗,他与时间赛跑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王喜根是我青年时代便熟识的朋友,他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最早在石油地质系统工作,学了新闻后就一直办报,在企业报、行业报和专业报干了大半辈子,一直到退休。退休前,他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所辖江苏经济报的副总编辑,在这个岗位上干了有十五年。

在职时,他就对地方民俗文化有一种特别的热爱,写过几部这方面的专著,比如《扬州古巷风情》《渐行渐远的老行当》《江南老行当》等。工作的关系,他还接触到著名建筑学家和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接触到著名作家、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先生,进而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燃起了十分可贵的极大热情。他做记者出身,文字和摄影都是他的强项,所以2014年春天一办好退休手续,他就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五年和十年的工作计划。他排了一大批古村镇的名单,打算走遍中国,做一次深入而扎实的田野调查,要用笔和摄影机镜头去发掘古镇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侧重在保护和拯救上做文章,力求见人见物见故事。


就在他打好背包信心满满刚要出发时,老天爷跟他开了个大玩笑,这个一向健壮如牛几乎百病不侵的汉子,突然被查出患了早期直肠癌。得知这个情况后,当然人先是懵了一阵,但很快心理便调整了过来,他想到尚未实施的大计划。医生被他所述的缘由深深打动了,想尽了一切办法,顺利做了手术。出院后,他便开始与时间赛跑,当年9月他便在夫人陪同下,开启了一名非遗抢救志愿者的田野调查之旅。苏南、皖南、浙江南浔、福建平潭、江西吉安、湖南岳阳、山西晋城、陕西志丹、河南三门峡、云南腾冲、广西北海、广东潮汕、贵州黔东南……众多古镇古村落都留下了属马的王喜根马不停蹄奔走的足迹。

每到一处,他都会事先阅读相关资料,把功课做足,进入实地后住下来待几天,拍摄一批最具现场感的图片,同时和所在镇村老百姓接触交流,尽可能完整占有第一手资料。对于一些在古村落保护拯救上有独特做法的人和事,他会顺藤摸瓜,寻得最可靠的核心材料,利用早早晚晚的时间做好详实的案头笔记。

7年多来,与病痛作斗争的王喜根走访了全国近300个古镇古村落,完成并出版了两部总字数60万字、收录800幅图片的反映中国古村镇保护现状的田野调查手记,书名分别为《寻访中国古村镇》和《探访中国古村镇》。第一部书由冯骥才题写书名,阮仪三作序,出版次月便入选“中国好书榜”。85岁高龄的阮先生在动情的序文中,充分肯定王喜根“不为功利”“甘当义工”的“精神至上”,认为这些田野调查之作,不仅“发现各地在拯救古镇古村落中的不少亮点,褒扬他们的成功做法”,同时又“实事求是地剖析存在的问题”,“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力求引起人们对古镇古村落抢救和保护的哲学性的思考”,称这样的“著书立说”,也是一种对“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科学保护”。


这两部书共写到200个各具风情特点的古镇或古村落,他的关注点不光是一些物质的外观的东西,诸如老街老屋、古迹遗存,还注重考察流动的脉络,关于古镇古村落的历史演变,探寻非物质遗产的留存现状,这种田野调查的切入方式和文本的充分体现,与阮仪三提出的“物质遗产是肌体,历史是血液,非物质遗产是外在气质,三者的共生共存铸造了一个个古镇古村落的品格与风韵”的观点不仅不谋而合,而且运用了大量实例佐证。


冯骥才曾就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大声疾呼:“它们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可能失传和消亡”,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等不起也拖不起”。王喜根以不畏艰难的行走、探寻、记实和思考,无疑提供了一份对当下和历史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启示录。

王喜根自幼生活在古镇邵伯,他的身上似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古镇情结。退休后这些年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对那片养育了他的古朴之地一种特殊方式的回报。
【拓展阅读】王喜根说扬州民俗之老行当(合集99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