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刀治疗不安腿综合征

 wyfx100 2022-11-11 发布于北京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eome,RLS)又称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因下肢不能忍受的不适感,需要或强迫性活动下肢( 静坐不能) 以缓解的病证。本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是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于2013年6月~2015年12月先后用针刀疗法治疗本病1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于下。

临床资料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和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门诊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0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6个月。平均3.2年。

    按照2003年美国国家卫生署于制定的不安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 ①异常感觉: 由于肢体的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导致有运动肢体的强烈愿望,主要是下肢; ②运动症状: 患者不能入睡,不停运动肢体以缓解异常感觉,主要表现为来回走动、不停晃动或屈曲伸展下肢;③症状在休息时加重,活动可以暂时缓解; ④症状在夜间加重,深夜达到高峰。排除帕金森氏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疾病以及妊娠者。

治疗方法

    参照庞继光教授《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一书中“慢性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针刀治疗方法施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体位: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双小腿,踝下垫薄枕。

2、定点:在腘窝正中至足跟骨跟腱附着点的连线上均匀分为5~6等分,在每两等分的交界处定1点,共4~5点;另外如果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可在此线两侧旁开约3cm处再各定2~3点。

3、消毒与麻醉:以75%乙醇局部消毒。每点注射0.5%利多卡因+腺苷钴胺的混合液1ml。

4、操作:取4号1.0针刀,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刀体与皮肤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进入皮下组织约30~40mm,向上、下、左、右分别行纵行切割及疏通剥离3~5下。各点均采用此方法,出针刀后用创可贴覆盖针眼,嘱患者两天勿使针眼着水。

一周后复查,症状未完全消失者可再行第二次治疗。

疗效总结

  16例患者中一次治愈者13例,两次治愈者3例,随访至今均未复发。         

典型病例

    李某,男,35岁,2014年5月11日初诊。双小腿酸麻胀重5年余,每于夜间卧床时出现双小腿肚莫可名状的不适感,酸麻胀重,无处搁置,必下地活动方可缓解。曾行下肢血管超声、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多方求医服用西药安定、舒乐安定、司密思,中医针灸推拿、中药汤剂口服,先后花费2万余元,均不见效。十分痛苦。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诊为“不安腿综合征”,以上法治疗一次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讨论

    不安腿综合征(RLS)最早于1672年首先由英国Thomas Wills用拉丁文报道,1940年瑞典神经病学家Ekbom较详细描述此病,1945年正式被命名为RLS,故也称Ekbom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完全明了的运动或神经系统疾病,现代医学从发病学角度认为其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继发性的则病因复杂,如包括营养缺乏性因素,继发于某些代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帕金森病、下肢血管病、肿瘤、妊娠、服用某些药物等。庞继光教授则从软组织损伤的角度对此病发病机理作了阐释,他认为此病是由于肌-筋膜间室或肌间隔内压升高导致的肌、神经、血管受压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其基本病变应是由于肌筋膜内的静脉回流不畅,筋膜间室壁的通透性不佳,导致组织间内压增高,又进一步影响微循环而出现临床症状。当下肢活动时,静脉回流、新陈代谢和肌-筋膜间室的通透性尚可完成,而在静止时,静脉回流减缓,而筋膜通透性又不佳,导致肌-筋膜间室的新陈代谢过程变慢,甚至几乎停止,以至代谢产物堆积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由此来看,本病正是中医“不痛则痛”病机理论的典型例证。

    现代外科治疗急性骨(肌)-筋膜间室高压综合征多采用切开筋膜减压的方法,可使间室高压迅速消失,症状缓解,对于慢性肌-筋膜间室高压综合征所致的不安腿综合征同样可以循此机理和方法进行治疗。针刀治疗本病之所以有良效,是因其所具有的切割疏通功能恰好可以解决肌-筋膜间室内压增高的问题。由于针刀相对于手术刀来说非常细小,故多点广泛切割疏通十分必要,如此可达通则不痛的临床效果。

图片

中国针刀医学网:一个有思想的针刀知识分享平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