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衣哥由“一夜成名”到“热度不减”:他到底唱功咋样?

 胡之杨 2022-11-11 发布于山东

    

    当年,

    一位农民

    穿着一件破军大衣
    登上山东电视台
    因唱了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
    火遍全国

    于是带来无数的声名和收获

    后来,

    不知是出于明智考虑

    还是不舍故土情结

    他从繁华大都市

    回到了农村老家

    回去后的他更像名人
    无数亲友邻人跟随其后
    哪怕生活日常的一个细节
    甚至随口说出的一句话
    也不放过
    录上视频
    传到网络

    那么,
    他的唱功到底如何?
    盛名之下
    是名副其实
    还是名不副实?


    首先,“大衣哥”是个农民

    他是一个成天在大田里摸滚打爬的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更没有名人指导,全靠兴趣“自娱自乐”。因为自我感觉唱的很好,乡里乡亲也觉得十分不错,于是来了自信,逐渐上瘾,唱歌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甚至是生命须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大衣哥”出生于地属北方的山东地区

    诚然,他是有天赋的。嗓音天生浑厚,给心灵一种温情关照,加上每天日夜练嗓打磨,这块璞玉最终横空出世,惊艳时空。
    但也不可否认,他的成功有一定的幸运因素,他出生于地属北方的山东地区。在北方的山东地区及狭义的中原地区,汉族集中,当地居民不大喜欢唱歌,很少有唱歌很好的人。东北黑吉辽三省,北方陕甘宁及南方广东广西等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地区,几乎个个都能歌善舞,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唱歌技法也是代代相传,有的唱歌水平之高令有些专业人士亦望尘莫及。
    在普遍缺乏民间对手的情况下,朱之文凭赖本身天赋,经过十年磨一剑的研磨,演唱水平凸显其高,成为了“鹤立鸡群”的那只鹤。

    那么,他的真实唱功到底如何?
    
    那就要看和谁比了。和当地和附近一带,甚至山东、河南等中原和偏北地区农村居民来说,他的水平是高的,嗓音浑厚而有磁性并带亲切;放到黑吉辽,陕北、甘肃、宁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估计他的嗓音很难脱颖而出了;如果和专业的人比较,还是很容易听出差别来的。
    
    他的嗓音有何不足和瑕疵?

    咬字不清晰。如果仔细听的话,他的咬字不是太清晰,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嘴里囫囵着什么一样。
    抑扬顿挫的把握、发音发声的气息控制不好。给人感觉就是轻重缓急的旋律节奏没有精准踩到点上,有时急促,有时滞后,在干脆利索收音上,在腾挪辗转衔接上,做的不够完美(也已经相当不错了)。

    如何看待“大衣哥”流量火爆的情形?
    
    最近视频号和有关抖音经常看到朱之文的身影,依然火爆如初。那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一是可喜可贺。作为一个躬耕乡间的农民能够在农活之余坚持爱好,磨炼特长,本身是值得褒扬的好事。至于那些周围群众为了增加流量,蹭取热点以增加收入,不惜拍摄细枝末节的行为,既不违法,也不违反公序良俗,自己觉得本身也无大碍,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崭新面貌和年轻心态。
    二是可赞可谅。行为值得赞美,反映了新时代农民的新追求。诚然,因为自身文化水平和认知方面的原因,在形式展现上,在内容表达上可能出现一些有违场合的偏差,但还是理解万岁,谅解为先,毕竟敢于表达和表现自我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不要抹黑,更不要信谣传谣,支持和保护才更显大度可爱

    实际上,任何人的成功都伴随着谣言和质疑。当朱之文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少关于他平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懒惰甚至好吃懒做;耍大牌,出场费要价高等不良信息也充斥民间甚至涌上网络,这也是情有可原,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样嫉妒之意也是人皆有之,但对于一个敢于追求理想,从芸芸众农民兄弟中“脱颖而出”改变命运的一匹黑马也算是新时代的一个奋斗榜样,他带来的积极意义或许更深远远大。
    

      声明,图片及有些资料系转载或参考网络;文章仅表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