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驳民国28年铜镍币材质试样实物说

 新用户6565ZTyK 2022-11-11 发布于广西

Image

铜元图谱上的文献与实物的论证,不少是缺乏逻辑性的“干湿分离”,这种考证,我戏称为“索引”,和说《红楼梦》人物射影的都是反清复明的志士一般,——开局一段文献,后面全靠编和猜。

比如民国28年的铜镍币材质实验,确实有此文献记录。

(很可惜,我的电子版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打不开了,里面可能有部分,不算很重要的记录。我印象中,与图谱的部分记叙是重合的。)

民国28年的铜镍币材质实验

2018年第2版《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作者:周沁园。

1939年11月8日,财政部致电中央造币厂,要求其研拟调配各种镍币、铜币的合金比例,以降低制造成本。(这段话没有问题)

但问题有两点:

1、是否是成都造币厂进行材质实验?

2、这些实物的材质与实验的材质是否吻合?

3、民国28年用的什么币模进行的实验?

Image

Image

图谱上言之凿凿,说成都分厂进行了材料实验,但在例举实物时,弯头八(又称大八版,非桂林厂铸造)和直头八(又称小八版,桂林厂铸造)都有,自相矛盾。

民国28年共有三处铸币

民国28年共有三处铸造铜镍币,分别是:成都、桂林和兰州

武昌分厂停铸于民国27年7月,与民国28年11月的铜镍币材质实验无关联。

兰州分厂停铸于民国28年10月,与本次材质实验存在关联的可能性也极低。

而成都、桂林不仅民国28年全年铸币,其后也有铸造铜镍币。因此,可以判断,民国28年11月的材质实验,最可能发生在成都或桂林分厂。(未必在成都)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不在成都,在桂林

民国28年末的铜镍币材质实验,究竟在何处?

08年嘉德春拍马定祥专场,共拍出3枚有编号的拾分:3号(黄铜),4号(黄铜),6号(镍币?)。数字是打戳记后打上去的,但数字写的很规矩,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造币厂为某种目的的专用之物——民国28年材质实验。

全部是“小八”(直头八)桂林版。

Image

Image

Image

而在《中国铜元资料选编》中,提到29年发行新辅币前有5种材料的实验:

1、铜60%、锑2%、锌30%(黄铜)

2、铜3%、锑8%、锡89%(锡,白镴)

3、铜5%、锑8%、锡87%(锡,白镴)

4、铅18%、锌82%(铅?)

5、铜65%-66%、锌34%-35%(黄铜)

Image

马定祥的黄铜2种、镍币(流通币材质)1种是吻合上面的材质实验的材质配比内部的。问题在于,铅锌合金与锡币在哪里?

无独有偶,耿爱德《中国币图说汇考》上,仅28年小八版(桂林版)有白镴与铅两种材质的记录:民国28年拾分(以铅铸造,推测就是铅锌合金),民国28年廿分(以白镴铸造,锡币也称白镴)。

Image

Image

(红铜铸造,与本主题无关,因为几乎每一年的镍币品种,耿爱德都有红铜铸造的记录,他甚至为某一品种没有拿到红铜铸造而迷惑不已)

小结

1、马定祥拾分黄铜两种、镍币一种,加耿爱德拾分铅币一种、锡币一种,基本吻合了28年铜镍币材质实验的全部材料配比内容。

2、马定祥与耿爱德皆为小八版(直八),应为桂林分厂进行的材质实验。成都分厂是否也实验过,不得而知。

3、民国28年材质实验,目前涉及到的版式:拾分、廿分小八版(也称直八、桂林版)。

4、《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上的例举实物,材质(白铜、红铜、铝币)不吻合民国28年材质实验的材质配比内容,唯一材质上说得过去的,是民国28年半分黄铜,但又非桂林版。

Image

了解铜元历史、分辨铜元真伪,这里是关于铜元的课堂。不是拍卖公司,不征收拍品。文中图片部分为网络借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