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足印留在自己的诗句里---三不老丈量北京胡同记(第三季-20)

 明日大雪飘 2022-11-11 发布于上海

在后圆恩寺胡同的东口北侧1号,有一家“小众书坊”。书坊在院子的倒座房里,里面宽敞高大,一面与人字形屋脊相合的书架铺满整个东墙;靠东窗是四排不高的书架;中间是几张放满书籍的书桌,一张长方形大书台两边是座椅;北边一张老式带抽屉、上面有置物架的书桌,桌上放着书坊的自制明信片和书签;旁边是两张小方桌和几把椅子;书坊的最里面是服务台,提供热茶和饮料,台上插着一支雪白而饱满的四瓣棉桃。

图片

图片

年轻的店员向我们介绍,书坊里主要是国内外诗歌、散文、杂文书籍,还有一些小说、游记等,新锐作者、网红作者的书籍也不少,特别是有一些签名本。她指着一进门的一张书桌说,那上面基本都是。

小姑娘在这样的环境里熏陶,读了不少书,和我们交流一些著名作家的著作,拿起一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诗集给我们介绍。她说,书坊里定期举办图书推介、朗读交流、作者见面等活动,如果感兴趣可以多多关注,在地坛东门外还有一家连锁店,有机会也欢迎去看看。说着,送给我们每人一套自制的书签。

图片

图片

我们在店里浏览翻阅着,进来一位女士径直拿起一本书坐到桌前静静地阅读。走廊里一只小猫蹲在书垛上默默地看着屋内,似乎也想成为一只爱学习的猫咪。靠墙的小木架上,用粉笔写着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走出书坊,泰戈尔的诗句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在浩瀚的大千世界里,每个人的足印可能不会留在别人的诗句里,但是至少应该留在我们自己的诗句里。

获联合国人居奖的菊儿“新四合院”

除了诗和远方,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当下。在菊儿胡同的东口有一座二层的便民生活超市,日常生活所需基本都能够满足,门口的石墩上坐着一位老大爷,旁边是满载的购物小车,看样子是刚刚采购出来。

图片

菊儿胡同在明代称为局儿胡同,清代析为大、小局儿胡同,或大、小橘儿胡同,民国后改称菊儿胡同。

胡同的东口北侧3、5、7号是晚清重臣荣禄的宅邸,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老宅院,五进院落,靠北的后两进为祠堂,通到了寿比胡同;中部为花园;西部是新宅,主要为两层西式楼房,带露台、栏杆、拱门、圆窗、坡顶,多种造型杂糅一处。

目前老宅院留存不多,仅祠堂院落相对较好,是单位宿舍,在寿比胡同6号另开门;花园已被拆除盖起楼房;西式洋楼保存不错,解放后曾为阿富汗大使馆,但现在看上去也是单摆浮搁,陷于周围的楼房之中。

图片

荣禄1836年出生在老宅院,满洲正白旗人,入阁后一直为慈禧太后所倚重,历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文渊阁大学士等,在辛酉政变、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中扮演了复杂角色,史料及后世学者对其评价良莠不一、颇多争议。荣禄后来搬至东皇城根的东厂胡同,菊儿胡同的宅院被分割出售,庚子事变中又有部分房屋遭受焚毁。

菊儿胡同小区的居民可就幸运多了。这里原来是一处旧寺庙改成的民居,和很多大杂院儿一样,房屋私搭乱建、拥挤不堪,人均居住面积仅有5平米多。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启动“小胡同、大院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聘请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担纲。

改造工程以维护“城市肌理”为主要原则,在尽可能保留胡同四合院既通达又相对独立的格局、保持四合院容易碰面相互照应的邻里关系、保护四合院开放包容和谐关爱的市井文化的基础上,用二或三层坡顶小楼围合而成“类四合院”。

图片

我们看到,南北主轴两边分列一进一进的庭院,就像平房四合院一样;进入院门,中间是公共区域,保留有树木、花草,上层露台也可以成为空中小花园;在一些地方还用过街楼联接不同庭院,更方便邻里互通。

现代住宅小区动辄十几、几十层高楼组成,虽然也有公共绿地,但由于居民过于密集、楼层较高,很多人懒得下楼,或者相互间比较陌生,难有亲和感。

图片

相比而言,菊儿小区的改造按照“有机更新”的思路,较好地兴利除弊,既维护了城市肌理和文化内核,又有效改善提升了居住环境和质量。改造后人均居住面积提升了一倍多,胡同的天际线也没有受到破坏。改造项目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尽管如此,老X和老Y实际看到以后,还是觉得与他们的想象有一点儿距离:要是庭院的空间再大一些、院子里再多一些生机活力就更好了!还有,现在是白墙灰瓦,是不是灰墙红瓦或者红墙灰瓦更贴合胡同的色彩啊?

是呀,这里只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要在胡同有限的地界儿里做好四合院的改造,保护传承北京胡同四合院好的文化,还需要更多更好的模式和不断地探索。

一年内从获封到处斩的肃宁伯

沿胡同向西,北侧有一家新开业的漫心酒店,是在原圆通寺旧址上建造的,酒店古色古香,里面搜集了不少胡同里的老物件,门当、拴马桩、上马石、驮柱石龟、旗杆石等等,影壁、门楼也搭建在酒店里。

图片

向前走105号小院儿门前更是别致,一对门神贴在斑驳的两扇门板上,一只壁虎趴在门框上,三只充满立体感的雪白鸽子飞在门楣之上,粗壮的树影映在门楼上,门楼的右侧灰砖墙上一幅描绘老北京街巷风情的墙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门前都搞得这么生机勃勃,这家主人一定是非常懂生活、会生活的。

图片

斜对面是猫小院的南锣旗舰店,两只黑猫警长分立左右迎接客人。北面的小菊儿胡同里有一家餐馆叫“脑子加工厂”,柜台前的霓虹灯写着“酒前不乱”。但愿吃了他们家的补脑食品后,能做到酒后也不乱。玻璃窗里映出对面的“菊儿人家”餐馆,那里营造的是街坊邻里一起用餐的氛围。再往前是“铃木食堂”日料、“鼓捣猫呢咖啡馆”,一只黑白小猫在门里隔着玻璃向外张望,好像在问:干嘛不进来喝一杯?胡同里静静的,但给人的惊喜总是不断。

图片

今天行走的最后一条胡同是寿比胡同,明代叫臭皮胡同,因胡同里有制皮作坊;清代称为臭皮厂、肃宁府,因胡同东段曾有肃宁伯府。臭皮厂早已不见踪影,肃宁府也只剩标牌了。

胡同的7号院是肃宁伯府的旧址,广亮大门里两进院落,里院正房高大。在后罩房前碰到一位老人,他说房子都是整修过的,原来正房旁边有个廊棚已经塌掉了,几百年了,过去的模样他也没见过。

图片

这个肃宁伯叫魏良卿,是明朝后期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从小在家务农,后仰仗魏忠贤的势力加官进爵、飞黄腾达,实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然而好景不长,崇祯继位后惩治阉党,法办魏忠贤,魏良卿也被治罪,从获封肃宁伯到被处斩不到一年时间,真是罪有应得,也应了那句老话儿“出来混总要还的”。

中午在“菊儿人家”就餐,里边的面积不大,装饰挺有特色,给人一种家的温馨。最出名的是大众点评评选的“北京最受欢迎的卤肉饭”以及老手艺“双皮奶”,多家媒体的美食栏目都曾报道过。我们点了两份卤肉饭、一碗炸酱面、一盘烫生菜、一盘糯米藕、三碗红豆双皮奶,总计花费190元。应该说价格不便宜,食物还算有特色,尤其是双皮奶让人回味。

图片

             本次行走到此结束,咱下次见!

        (保护原创,尊重知识产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