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老山作战看步兵集群冲锋的历史终结——《六十七军在211高地重振军威的历史意义》启示篇7

 张洪清 2022-11-11 发布于北京

      步兵集群冲锋,这个传统的攻击方式,一直是地面进攻作战的主要手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这些图片,有些是战场的真实记录,有些是艺术作品中的战场再现,都反映了一个熟悉的攻击方式。

    1979年对越反击作战初期,我军因为密集的集群冲锋造成较大伤亡,后来采取了“小群多路”攻击战术,大大减少了伤亡。

    战后,全军都在学习训练“小群多路”攻击战术,但是,步兵集群冲锋并没有取消。

在老山作战初期,敌我双方都使用过步兵集群冲锋的攻击方式,后来,一样一样的都吃尽苦头,一样一样的逐渐放弃了步兵集群冲锋。

可是,三十年后的今天步兵集群冲锋依然是我们基本的攻击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我深入研究211高地作战以及整个老山作战以后,我突然发现:

步兵集群冲锋,已经不适应现代作战!

老山,可能就是步兵集群冲锋在实战中的终结点。

1985,211高地,“成排成连的冲锋”,在血泪与斥责中告别了战场

   在《粟戎生谈198567211高地作战》中有一段话:“从6月4日起就要求尽快夺回两个哨位。前指司令到军指挥所传达上面的指示,同时要求部队“组织成排成连的冲锋”夺回211高地的1、2号哨位。”

    6.11”失利时的总结反省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大家公认,“组织成排成连的冲锋”,是导致伤亡过多的重要原因,是战术上的主要错误。

我在“原因篇”的“从'猛打猛冲’到没有冲锋”一文中已经分析过,在当时,这个错误的攻击方式,不仅仅因为上面的指示,而是从总部到一线团都认可的、习惯的攻击方式。

“9.8”作战中,同样是一九九师,同样在211高地,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打法,那就是“精兵奇袭”。

“9.8”作战竟然没有步兵冲锋。

“9.8”作战之后,老山轮战中所有的出击拔点作战,都采用了精兵奇袭的战法,就是说,再也没有了那种传统的步兵集群冲锋!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恍然大悟,1985年6月,六十七军在211高地作战中“成排成连的冲锋”,可能是我军最后的步兵集群冲锋!

就是说,我们在本文开头看到的那种蜂拥般、堂堂之阵的步兵集群冲锋,可能成为历史。而它的终结点,可能就在1985年6月的211高地。

在老山,越军的步兵集群冲锋从大到小、从有到无

战术也是艺术,大多是可以跨国界的。尤其是在同一时期、同一战场,战术具有敌我通用性。

那么,越军在老山使用过步兵集群冲锋的攻击方式没有?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变化?

搞清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步兵集群冲锋这个传统攻击方式的现代特征。

为此,我重新翻阅了各部队老山轮战总结和成都军区《两山作战经验汇编▪合成战例》中编入的21个进攻战斗战例、10个防御战斗战例,以及成都军区《两山作战经验汇编▪越军研究》中的有关文章,梳理了越军在老山的攻势行动。

1984年4月,我军夺占老山以后,不服气的越军,急急忙忙调集兵力,在加强河江地区防御的同时,从1984年6月11日开始,到1985年7月19日,先后对我实施了一次师规模反扑、4次团规模反扑。我们来看看越军在这些大规模反扑中的攻击方式。

1984年6月11日,越军向我那拉、八里河东山全正面发动了加强团规模反扑。据《陆军第十四军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总结》记载,越军在这次反扑中先后进行整连冲锋5次、整排冲锋2次。

1984年7月12日,越军向我老山、八里河东山全正面发动了代号为“MB——84”的加强师规模反扑。“7.12”反扑,不仅整体作战规模是越军在老山作战中最大的,而且,作战中的步兵集群冲锋是最频繁的,规模也是最大的。据《陆军第十四军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总结》记载,越军先后进行两个营同时冲锋1次、整营规模冲锋5次、整连规模冲锋18次。从《陆军第四十师老山地区防御战斗》战例中记述的情况看,越军的反扑行动很猛烈,也很传统,是典型的步兵集群冲锋。如在142高地即“李海欣高地”方向,越军“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在汉杨和411高地高机火力掩护下,向142高地蜂拥而上。当越军被我第三次击退的时候,“又以一个连的兵力在嚎叫中疯狂发起攻击”。

图片

 《陆军第四十师老山地区防御战斗》战例

169号、150号高地方向,当越军的整营攻击被我一个排连续三次击退的时候,敌人恼羞成怒,于5时35分,以两个营的兵力分8路疯狂向150号、169号高地猛攻”。 

图片

《陆军第四十师老山地区防御战斗》战例

在成都军区《两山作战经验汇编·越军研究》中,有一篇题为“越军师团进攻特点初探”的文章,其中写到:在“7.12”作战中,“敌在炮火支援下,利用占领的表面阵地或阵前有利地形与我反复争夺,实施多路、多梯队的连续攻击,当日敌在那拉、662.6高地、老山及1072高地方向,仅营规模的冲击和袭扰即达25次。”

图片

“越军师团进攻特点初探”剪辑

在成都军区《两山作战经验汇编·越军研究》中,还有一篇题为“越军进攻战役战术特点——1984年7月12日越军反扑作战研究”的文章,其中写到:在“7.12”作战中,越南军事思想仍停留在靠徒步步兵冲击取胜的水平上,号称“王牌”的一军十四B团,连续对我八里河东山实施了三次没有火力准备的步兵冲击,从而成为我军的“活靶”。 

图片

“越军进攻战役战术特点——1984年7月12日越军反扑作战研究”剪辑

1984年12月20日,越军向我那拉地域发动了加强团规模反扑。据《陆军第一军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总结》记载,越军先后发动整营规模冲锋5次、整连规模冲锋6次。

1985年1月15日至18日,越军向我那拉地域发动了团规模反扑。据《步兵第一团662.6高地地区抗反、出击战斗》战例记载,越军先后向我发动两个营同时冲锋1次、整营规模冲锋1次、两个连同时冲锋3次、两个排同时冲锋1次、整排冲锋若干次。

1985年5月31日,越军向我那拉地域发动了代号为“T5M1”的加强团规模反扑,同时,以两个团的部分兵力向老山、八里河东山进行牵制性攻击。据《陆军第六十七军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总结》记载,越军先后发动整连规模冲锋5次、整排规模冲锋若干次。

1985年7月19日,越军向我老山、八里河东山全正面发动了2个多营规模反扑。据《陆军第六十七军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总结》记载,“19、20两日我共抗击了敌12次营连进攻和多次小分队偷袭”

1985年底以后,越军在一年多时间的多次大规模反扑未果的情况下,其攻势行动再也没有超过排规模的。按照成都军区轮战总结认定,四十七集团军在一年轮战中“粉碎敌800次排以下规模的偷袭和袭扰”;二十七集团军在一年轮战中“粉碎敌614次偷袭”;三十七师1987年10月2日接防至1988年12月(成都军区写轮战总结时),“打退敌140余次偷袭袭扰”

综上所述,在老山,越军在多次反扑未果的情况下,不仅攻势行动的规模逐步缩小了,而且,步兵集群冲锋的攻击方式也从大到小、从有到无。

“7.12”防御作战告诉我们:在火力达到快、准、密、猛的年代,步兵冒着炮火冲锋真的是寸步难行,甚至等于集体自杀!

越军为什么会逐步放弃步兵集群冲锋的攻击方式?

具体剖析一下“7.12”之战,答案就有了。

在成都军区《两山作战经验汇编▪合成战例》中,有7个是十四军“7.12”防御作战的战例。我全面地、反复地阅读了十四军从师到连各个级别的“7.12”防御作战的战例材料,并参照阅读了成都军区和十四军老山作战总结中的有关部分。阅读与分析,使我看到一个新的战场特点:在炮兵火力达到快、准、密、猛的情况下,步兵集群冲锋是多么的无力与不堪一击。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7.12”之战中,防御的中国军队与进攻的越南军队,在可以量化的兵力对比上没有明显差距,可谓势均力敌。

双方兵力数量相当。据《陆军第十四军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总结》记载:“至7月上旬,军前指所属部队已有6个步兵团(欠1个营),14个师属以上地炮营。步兵营我18个,敌34个(含4个特工营),为1:1.8;师属以上地炮营我14个,敌14个,为1:1。”

图片

十四军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总结剪辑

越军进攻的步兵营数量总体上多于我军,这个问题可以做两点分析,一方面,以1.8∶1的比例进攻,总体优势并不大;另一方面,越军并没有全正面进攻,尤其是在主要方向上,是可以形成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的。尤其要说的是,双方的炮兵火力,从实力到运用水平基本上没有差距。在双方炮兵都以主要力量打步兵的情况下,不论是中国军队还是越南军队,不论是进攻一方还是防御一方,谁都有能力对对方重点地域形成火力饱和。

双方参战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本国的精锐部队。十四军部队参加过1979年对越反击作战,到1984年的时候,绝大部分连以上干部应当是有实战经历的。加之部队一直在中越边境,其实战化训练水平应当是全军最好的。而越军参战的六个师中的312师、316师、10师都是越军的主力部队,其实战的经历应当多于我十四军。还有一点应当承认,越军步兵在热带山岳丛林地的适应能力和战术技术水平不在我军之下。

双方的武器装备水平相当。

战场地形条件没有明显的利弊对比。虽然老山主峰和662.6高地居高临下,但并无很险要的地形,尤其是交战一直在那拉地域的一线阵地,而我那拉防御地域位置低下,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并不利于防守。老山大部分地域土质松软,不便构筑坚固阵地。而战场植被茂密,有利于进攻一方隐蔽接近展开。

双方的作战决心都是很坚决的。此次作战,越军二军区司令武立坐镇指挥,下决心“夺回失地”。据说,苏联顾问也参与了指挥。

双方作战准备都比较充分。但是,我十四军4月底打下老山以后,一直守在阵地上,没有得到休整。

“7.12”之战只进行了一天,但是,它是中越两军在老山战场或者说是中越有史以来最高水平的较量。

最高水平的较量,最能说明问题。

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越军攻击的兵力与火力是充足的,攻势是凶猛的,从上到下的战斗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但是,结果却很惨,虽然也曾攻上部分表面阵地,但最终竟然没有夺得一个阵地,而且,伤亡惨重,只打了一天时间便无力进攻而退。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越军为什么会输得那么惨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采用步兵集群冲锋的攻击方式,是造成进攻无力和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个小的战斗片段。

在《陆军第十四军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总结》中,分别记述了“7.12”防御作战中各个方向的战斗经过,我们来看一个地形平坦而利于进攻的方向:

在那拉地区149号高地方向:

敌三一六师一七四团(欠一营)在一九八特工团一营引导下,利用夜暗浓雾偷摸至我150号、169号高地警戒阵地前沿前,5时05分其第一梯队被我一一九团七连二排发现,边向敌投掷手榴弹,边向上级报告情况,召唤炮兵射击,仅4分钟击退偷袭之敌。敌退至隐蔽位置后,点燃了169号高地南侧小草房和一堆棉球,召唤其炮兵向我169号、150号高地炮击。5时35分,敌约两个营分8路发起攻击,我四、六班给敌以打击后,于5时37分奉命弃守警戒阵地,撤至149号高地,与五班会合。6时20分,敌在169号、150号高地展开约3个连扑向我149号高地,我按计划向该地区猛烈炮击,敌伤亡惨重,狼狈退至169号、150号高地。此时,团令一连二排、三连一排向172高地机动,准备反冲击,进至148号高地时遭敌炮兵和汉杨方向火力拦阻,遂令其就地隐蔽待命。而以一个榴炮营持续压制169号高地之敌,使敌攻击锐势大减。此后,我七连二排编成若干小组,逐次进入战斗,依托阵地灵活射击,在我炮火支援下,又先后击退敌人17次小规模冲击。该敌向上报告“队形被炮火击中,失去战斗力”,“占领233高地(即169号)的部队伤亡2/3”,“九连打到15时只剩2个人”。

图片

 十四军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总结剪辑 图片

一一九团三营那拉地区防御战斗略图剪辑

这一段话只有475个字,但信息量很大。具体分析一下:

1、交战地点

战斗一直在150号、169号高地和149号高地及其附近进行。

150号、169号高地,是我一一九团警戒阵地。那么,149号高地应当是前沿阵地。

2、兵力对比

开始防守警戒阵地的兵力是七连二排四、六班两个班的兵力。

149号高地开始只有七连二排五班一个班的兵力,后来,四、六班从警戒阵地回撤后,兵力达到一个排。但是,这个排是不满员的。据丁光洪的《英勇善战,威震老山——40师老山作战纪实》记述:坚守149高地的七连二排,后来“能拿枪战斗的,仅有9人。”秦翔友的《老山作战纪实》也写到:“坚守在149号阵地上的29名干战,相继19人负伤,1人牺牲,龙荣普副连长和2排长王尚龙也负伤了。”

当面进攻的越军为“三一六师一七四团(欠一营)”配属“一九八特工团一营”,基本上是一个整团。

在一个排的防御正面展开一个团,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这确实是真的,这个排曾经遇到越军“约两个营分8路发起攻击”。

3、越军攻击的方式及过程

越军的攻击方式是偷袭不成转为强攻。

越军的攻击可以分为四个波次:

第一波次:全正面偷袭。据《步兵第一一九团三营那拉地区防御战斗》战例记载,越军在150号、169号高地首次偷袭的兵力为两个连。

第二波次:“5时35分,敌约两个营8路发起攻击”。在一个排的防御正面同时展开两个营,可见其攻击的决心与力度,可想其兵力密度。

第三波次:“6时20分,敌在169号、150号高地展开约3个连扑向我149号高地”。149高地是一个排的阵地,越军展开三个连,力量够大,密度够大,而最大的是危险!

第四波次:连续不断的“17次小规模冲击”。在我强大的炮火打击下,越军不再大规模集群冲锋了!越军变的很快的。

4、战果

第一波次:我“仅4分钟击退偷袭之敌

第二波次:担任警戒的两个班完成警戒任务后主动“弃守警戒阵地,撤至149号高地”就是说,越军只占了一个空阵地。

第三波次:“我按计划向该地区猛烈炮击,敌伤亡惨重,狼狈退至169号、150号高地。”

第三波次:“先后击退敌人17次小规模冲击。”

最后结果:越军“队形被炮火击中,失去战斗力”,“占领233高地(即169号)的部队伤亡2/3”,“九连打到15时只剩2个人”,无奈以失败而告终。

5、归纳

越军一个团折腾一天,竟然没有拿下一个排的阵地!而且伤亡惨重,“失去战斗力”

一个排的步兵,绝对没有能力挡住一个团的攻击,更不可能使对方伤亡惨重。是的,胜利主要来自炮兵火力。

由此可见,在火力达到快、准、密、猛的时候,步兵的冲锋竟然是那么无济于事!而且,竟然是那么不堪一击!竟然“仅4分钟击退偷袭之敌”。

与此同时,我军的反冲击也被越军的火力所阻:“一连二排、三连一排向172高地机动,准备反冲击,进至148号高地时遭敌炮兵和汉杨方向火力拦阻,遂令其就地隐蔽待命。”在双方炮兵都紧紧盯着步兵、紧紧盯着前沿的时候,尤其是当双方的炮火都很充足的时候,谁暴露了都将遭到打击。这与正义与非正义关系不大,这与进攻还是防御关系不大,这与勇敢不勇敢关系不大。

步兵啊!你今天的冲锋怎么这么无力呢?

步兵集群冲锋,是传统的攻击方式,为什么在老山就不行了呢?

那是因为,现代军队火力太强了——太快、太准、太绵密、太猛烈。尤其是在重点地域,可以达到无死角、无间隙的饱和。

四十师的“7.12”防御作战,不仅是整个老山作战中规模最大的防御作战,也是我军至今为止炮火运用最多、最好的战例。

“7.12”防御作战的诸多战例中,都有充分发扬火力的经验,我选摘两个典型的大家看看。

在《一一九团662.6高地地区防御战斗》战例中写到:“这次作战炮兵参战单位多,是打击敌人的主要力量,因此把协同的重点放在保持炮兵火力支援及时性、有效性上。一是周密拟制炮兵火力计划……建立多层次的火控网,力求做到随要随打;二是步炮指挥所合一指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步炮指挥员在一起合用一张地图,依据战斗进展及时判明情况,叫打打得出,叫停停得了,大大提高了炮兵反应速度和压制效果;三是及时为炮兵指示目标。……四是充分发挥步兵、炮兵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实施计划外射击。 

图片

《一一九团662.6高地地区防御战斗》战例剪辑

在《一一九团二营662.6高地地区防御战斗》战例中写到:“(ニ)周密地计划火力,搞好步炮协同。这次作战,二营很重视发挥炮兵和各种火器的作用,注意搞好步炮协同。首先,根据各种火炮和火器的战斗性能,在敌进攻方向上计划了6层拦阻火力1层是122毫米以上大口径炮,拦击551高地和108号、109号、137号、138号高地之敌;2层是100迫击炮,拦击110号、541高地南侧和647、474高地之敌;3层是营属炮兵,拦击113号、114号、474高地、117号、96号、97号、98号、99号、496高地之敌;4层是高射机枪;5层是60迫击炮;6层是轻重机枪组成的交叉火网。其次是区分射击任务并给射击目标都编上号,炮兵进行了试射,求出了射击诸元,所以当敌攻至我射击目标时,炮兵在2分钟内能发射命中目标。此外,步兵打头,炮兵拦腰打尾的战法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图片

《一一九团二营662.6高地地区防御战斗》战例剪辑

在《步兵第四十一师八里河东山地区防御战斗》战例中写到:

当敌在其炮火支援下发动营团以上规模的进攻时,我炮兵则以主要火力打击冲击和展开之敌。射击区域区分为营属炮兵负责前沿前150——400米,团炮群负责300——800米,师炮群负责700—— 1500米目标。7月12日敌大规模反扑,我即使用全部炮兵以猛烈火力打击冲击之敌,给敌以重大杀伤,使敌首尾不能相顾,互相左右不能照应。正如三一三师参谋长向其二军区报告战况时所描绘的一样:'步兵第一营、第四营攻击发起时,就遭受了猛烈的炮火袭击,攻击受阻,部队遭受损失,一营营长阵亡、副营长负伤,部队一部逃到树林里,一部跑回集结地域,指挥员无法掌握部队,一营阵亡80多人,四营更惨'。

图片

《步兵第四十一师八里河东山地区防御战斗》战例剪辑

让步兵在这样全纵深的且反应迅速的火网中集群冲锋,结果只能是集体自杀

四十师攻占老山时的冲击:规模较小、难度也大

前边,我们先分析了我军在211高地“组织成排成连的冲锋”的不利与失败,又分析了越军反扑中步兵集群冲锋的不利与失败,现在,大家会问,我军四十师夺占老山的战斗是个大胜仗,那么,四十师进攻老山的时候有没有采用步兵集群冲锋的方式?效果怎么样?

在成都军区《两山作战经验汇编▪合成战例》中,十四军夺占老山(包含八里河东山)的战例有13个。我反复细读各级的战例,寻找有关步兵集群冲锋的资料,发现如下:

1、冲击规模较小。

在诸多战例和总结中,没有找到整营集群冲锋的记述,看到的都是以连为单位组织的排规模及班、组规模冲击,最大的冲锋规模是两个排。

2、也没有找到缩小攻击规模的决心和经验

我反复查阅十四军进攻老山的所有战例材料,没有找到“小群多路攻击”的决心和经验,却看到许多褒扬“猛打猛冲”的内容。据此分析,十四军在进攻老山的时候,在主观上并没有排斥步兵集群冲锋的攻击方式。

3、冲击规模受到地形影响

从进攻老山的战斗经过图看,越军在老山的部署主要的是沿山脊线即骑线点一线排列,所以,我军的进攻也是一个沿骑线点分片进行的“拔点”作战。 

图片

一一八团老山进攻战斗经过图

据此分析,之所以没有连以上规模的集群冲锋,主观上肯定也有“有什么地形打什么仗”的指导思想,但是,客观上有地形和越军防御部署的影响。

4、越军防守老山时的炮兵火力较弱

四十师从攻打老山到防守老山,炮兵一直有14个营的火力。而且,四十师将二梯队一二零团和一二二团的3个团属炮兵连都加强给一一八团了。仅一一八团的炮兵就有5个营的火力。越军“7.12”进攻老山的时候也有14个炮兵营。但是,越军防守老山的一二二团,除了本团的队属炮兵外,能够得到的炮兵火力支援只有三一三师的4个炮兵营,既少于进攻老山的四十师,又少于“7.12”防御作战的四十师。

就是说,防守老山的越军的炮火对四十师步兵冲击的威胁,远没有“7.12”防守老山的四十师的炮火对越军步兵冲击的威胁大。

如果越军防御老山时的炮兵数量也有“7.12”反扑老山时的14个营,那四十师攻打老山中的冲击也将非常困难。

另外,在整个老山作战中,越军的炮火够准、够快,但是,其全正面覆盖和持续时间都有限,那是因为,越军的炮弹供应严重不足。所以,在局部地域可以形成猛烈与饱和,如后来的211高地作战,而在四十师攻打老山的时候,越军的炮火绝对达不到四十师“7.12”防守老山时的密与猛。

5、四十师步兵冲击既有勇猛与成功,也有艰难与教训。

四十师进攻老山是一个胜仗,所以,在战例材料里,肯定有许多冲击的勇敢与成功,但是,带着对步兵集群冲锋这个传统战法的考察与分析去看战例,我也看到许多艰难与教训。

在四十师攻占老山的时候,尽管越军的炮兵火力不能在全正面及时、有力的压制与拦阻,但是,对我重要方向上的冲击行动也造成很大的威胁。

关于冲击受到越军火力拦阻以及造成伤亡的细节,在各级的总结与战例中是很多的。

在《陆军第十四军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总结》中写到:

由于地形复杂,植被茂密,技术不熟练,组织欠灵活,捕捉目标不快不准,反应慢,因而未能有效地压制敌阵地内的小炮,致使敌小炮对我攻击和穿插分队造成很大威胁。我伤员总数1007人(指4月28至5月28)中,枪伤、炸伤共有941人,除枪伤150人(占16%)外,炸伤761人,占 84%,炸伤中的大多数都属炮伤。

图片

《陆军第十四军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总结》剪辑

6、兵力冲击与火力破击紧密结合

传统的步兵冲击,消灭敌人的具体手段主要是手中武器的射击、投弹、肉搏。

具体分析四十师老山进攻作战中的冲击过程发现,四十师进攻老山时的冲击,已经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兵力冲击,更不是我们在教材上和训练场上看到的那种一冲到底的冲锋,而是兵力冲击与火力破击紧密结合的边打边冲击。在冲击过程中,队属火力和远程支援火力的作用在上升,甚至超过步兵手中武器所发挥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具体了解四十师攻打老山中的冲击情况,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研究现代条件下步兵集群冲锋问题,我们来看看比较典型的一一八团五连攻打老山主峰的战斗。 

图片

《步兵第一一八团五连52号高地、老山主峰进攻战斗》战例剪辑

在《步兵第一一八团五连52号高地、老山主峰进攻战斗》战例中写到:

6时52分,在上级炮火支援下,一、三排分别向52号高地发起冲击。八班进至52号高地西北侧前沿时,遭老山主峰之敌火力压制,40火箭筒手连发两弹摧毁敌火力点2个。遭多面火力压制,前进受阻。七班发起冲击后,被敌火力压制,战士刘子辉用半自动步枪向工事内抛射了一枚手榴弹,两个战士乘机迅速冲击,向工事内投弹2枚,毙敌1名,全班继续向52号高地冲击。

右翼一排三班用单兵火箭开辟器开辟通路,因空爆未成功,又3次用软带直列装药开辟通路,但纵深只达10米左右。此时敌用曳光弹为其炮兵指示目标,排长果断令三班发起冲击,二班、一班紧紧跟进。全排冲击20米时,敌炮弹就在原展开位置爆炸,我无一伤亡。(我的分析:多亏了这个机智的排长,不然,又将被越军炮火杀伤和压制。)班长杨福平冲在前面,发现52号高地阵地上有一栋竹房和一段堑壕盖沟,排长急令三班、二班机枪和火箭筒占领有利地形。先以机枪行试探性射击,引敌暗火力点开火,火箭筒手迅速以立姿肩筒射击。三班火箭筒首发命中,摧毁了敌一个火力点,敌另一火力点仍疯狂扫射,二班战士夏茂福将敌火力点彻底摧毁。班长杨徳明带全班接近敌盖沟和竹房,向敌投出了一排手榴弹,趁爆炸烟雾猛扑敌阵。排长即令三班占领表面阵地掩护二班入壕搜剿残敌。(我的分析:文中虽然也用了一个“猛”字,但是,这个排的整个冲击确实不是不顾敌人火力的猛冲猛打。战斗更多的不是步兵的猛打猛冲,而是以我火器消灭敌火力点,尤其是引诱、摧毁越军惯用的暗火力点。)

战斗中连火力队一、二组,分别对52号高地和主峰的明暗火力点射击,连续推毁敌7个火力点

7时40分,一、三排协同夺占了52号高地,毙敌8名,缴获重机枪1挺,推毁敌火力点13个,伤亡6人。连迅速调整了部署:三排改造利用工事,以火力支援一、二排进攻主峰,少量人员继续搜剿残敌;一排迅速抢占52号高地南侧通向老山主峰的巡逻道,准备向老山主峰西南侧发展进攻;二排迅速超越三排战斗队形,准备向老山主峰西北侧发起攻击;火力队将剩余的1挺重机枪和火力第三组82无座力炮1门(仅剩5发弹)编为一个组,在52号高地占领发射阵地,以火力支援二排战斗;60迫击炮(弹已打完)排准备加入步兵战斗。同时向营报告了战况,请求补给弹药和炮火压制老山主峰及50号高地之敌。(分析:五连一直重视火力队和上级炮兵火力的作用的)

7时55分,一、二排向主峰发起冲击。右翼一排迅速成后三角队形展开,以3挺班用机枪配合营连火力压制老山主峰和50号高地之敌40火箭筒逐个摧毁敌火力点。二、三班火箭筒摧毁敌火力点1个,又向敌坑道和隐蔽工事发射5发火箭弹,趁敌火力减弱的有利时机,两个班迅速向主峰发起了冲击由于地形狭窄,三班改变战斗队形,在二班后冲击,于8时20分占领了老山主峰第一道环形堑壕。(我的分析:这个一排,仍然坚持以我火器消灭敌火力点为主,坚持使“敌火力减弱”再冲击,而不是不顾敌人火力的猛打猛冲。)此时,一班被50号高地敌侧射火力压制在壕外,前进受阻,一排长急令一班就地展开,以火力牵制50号高地之敌。二、三班入壕搜剿残敌,扩大战果。躲藏在坑道、短洞、掩蔽部内的敌人,不断向外冲击,以交叉火力疯狂向我射击,二班正副班长牺性,全班伤亡较大,同三班一起被压制在壕内,未能立足,只好撤至壕外与敌形成火力对峙。(我的分析:这个排“前进受阻”时没有猛打猛冲。)

左翼二排进至老山主峰西侧时,成一字队形展开,迅猛向主峰西北侧发起了冲击,进至主峰西侧防步兵削壁前,被敌猛烈的火力和手榴弹压制,排长和6名战士负伤,攻击受挫(我的分析:二排的冲击就比较“迅猛”,结果也比较惨。)五连向老山主峰发起的第一次冲击未能成功。(我的分析:虽然越军的火力并不猛烈,冲击也是很艰难的。)

8时27分,营四连在五连右侧加入战斗,增强突击力量。8时45分后,四、五连在营团炮火支援下,并肩向老山主峰发起冲击,五连将一排剩余的9人编为一个班,二排编成两个班,第二次发起冲击,战士们象猛虎一般扑向敌阵地,排长曹杰负伤坚持指挥战斗。当全排冲至敌主峰阵地,部分战士刚入壕,又被敌猛烈的火力压了下来,攻击再次失利。敌依托坚固工事与我顽抗,四、五连5次冲击,均未奏效。(我的分析:战斗力并不在人数的多少,更不是靠一味的勇猛。)

9时40分,营令五连要与四连主动协同,迅速查明敌情,调整部署,组织好火力,坚决夺占主峰,肃清残敌,并向团报告了战况。团指示炮兵10时10分对主峰和50号高地行火力压制10分钟,并注意与步兵协同。(我的分析:此时,营和团已经认识到火力在进攻中的作用,所以,营强调了“组织好火力”,团组织了有力的火力支援。)

五连吸取前几次冲击的教训,令各排将剩余的班用机枪、40火箭筒、手榴弹抛射筒全部集中使用,编成三个组。第一组班用机枪4挺,第二组抛射筒4具,第三组火箭筒4具,并由副连长张大权直接指挥班用机枪组。全连人员都做好冲击准备。(我的分析:五连的部署调整实际上就是火力的调整,一是把火器“全部集中使用”;二是“由副连长张大权直接指挥班用机枪组”。在“步兵第一一八团老山地区进攻战斗战例”中写到:张大权“自己身挂轻机枪”边打边指挥。从前边“8时27分”的情况看,这个时候,五连攻打老山主峰的兵力只有一个排了,而火力队集中以后,实际上成为五连的主要攻击力量。)

10时05分,上级火力准备时间未结束,四连3名战士利用有利地形,巧妙避开敌火力,冲上了主峰。营速向团指报告,团将炮兵火力转移至50号高地,并令营组织四、五连迅速发起冲击。

10时10分,五连和四连共同向主峰发起了冲击。五连火箭筒集火压制敌火力点,拋射筒将密集的手榴弹拋向敌阵地张大权带本连9名战士,四连3名战士,机智灵活、猛打猛冲,于10时50分再次攻占老山主峰。张大权在三次负伤,左手腕被打断,腹部受伤肠子外露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在四、五连密切配合下,全歼了主峰守敌,攻占了全部阵地。(分析:1、加强火力组织以后,战斗力明显增强了,战斗一下子变得简单了。2、最后的冲击成功并不是靠人多,四连方向3名战士就可以“冲上了主峰”;五连方向12名战士就可以“攻占老山主峰”。)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兵第一一八团五连52号高地、老山主峰进攻战斗》战例剪辑

现在,我们对五连攻占老山主峰的战斗过程再做一个梳理:

1)五连的攻击方式以小群多路为主

我粗略的数了一下,战例中提到的步兵冲击共33次,其中整连冲击8次,都是四连进入战斗后的冲击,其中有的也可能不是整连同时冲击,而五连始终没有一次整连冲击(最后向老山主峰的冲击,战例中虽然说的是全连的冲击,但是,那个时候,五连冲击的兵力实际上只有一个排);两个排同时冲击3次;一个整排冲击12次;班规模冲击8次;小组规模冲击2次。

从这些数字和战例中记述的冲击情况看,五连在战斗中的步兵冲锋以整排规模和班规模为主。在整排冲击中,许多是分班、小群组织的,而不是一线展开的蜂拥而上。所以,我认为,五连的攻击方式多属于小群多路,虽然在战例材料中找不到“小群多路”的词语。

尽管如此,在战例的“主要教训”部分还写到:“在敌火力威胁较大,地幅较窄的情况下投入兵力过多,造成拥挤和队形过密,增大了伤亡。” 

图片

《步兵第一一八团五连52号高地、老山主峰进攻战斗》战例剪辑

五连的这一条教训,在四十师攻打老山的多个战例中也有。

所以,步兵冲击的成效,并不在于兵力规模有多么大。

2)五连攻占老山主峰主要靠的是火力而不是兵力的冲锋

战例中提到的火力准备、火力压制、火力支援、火力摧毁、火力牵制达46次,其中上级炮火支援4次。

主要的不是数字,而是效果。

在关键时刻,对战斗胜利起主导作用的是火力。在9时40分前,“四、五连5次冲击,均未奏效”,而按营的指示重新调整火力组织以后,团里又进行了十分钟火力准备,“10时10分,五连和四连共同向主峰发起了冲击。”仅仅40分钟,“于10时50分再次攻占老山主峰。”

这里还需要关注的是,最后冲锋很顺利,但是,兵力并不多。四连方向,“3名战士利用有利地形,巧妙避开敌火力,冲上了主峰。”五连方向,“张大权带本连9名战士,四连3名战士,机智灵活、猛打猛冲,于10时50分再次攻占老山主峰。”

图片

 这是现在屹立在老山主峰的张大权雕像

在《步兵第一一八团五连52号高地、老山主峰进攻战斗》战例的“主要经验”部分写到:“战斗中指挥员审时度势,边打边总结经验,不断改变战术。五连在组织向老山主峰发起多次冲击失利时,干部认真分析,及时找出火力不足、准备仓促、部署不完善而致使攻击失利的原因,大胆地进行调整,在重机枪、无后座力炮弹药消耗完时,能当机立断,以步兵轻火器、班用机枪、40火箭筒、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手榴弹背题抛射简为骨干,重新组织火力,在团营炮火支援下,一举夺占了老山主峰。

图片

 《步兵第一一八团五连52号高地、老山主峰进攻战斗》战例剪辑

五连攻打老山的战例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摧毁和压制敌人火力,兵力再多也冲不上去;如果摧毁和压制了敌人的火力,并不需要多少步兵去冲锋。

总而言之:

同在1984年那个时空,同在老山那一座山上,我军的一攻一守都胜利了,越军的一守一攻都失败了。

一年以后,在那个小小的211高地,我军又经历了“5.31”的失守、“6.11”反击的失败和“9.8”反击的胜利与长期的牢不可破。

我们能够从中得出个什么结论呢?

决定战斗乃至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很多,如战争的正义性问题、部队的战斗精神问题,还有越军在老山的防御部署不完整等等,但是,在战术上,可以肯定的是:

步兵集群冲锋的规模与胜利不成正比!反而,规模越大,暴露越大,伤亡越大,距离失败越近。

步兵集群冲锋的规模与战斗持续时间不成正比!在强大的炮火面前,步兵冲锋人数增多,并不能有效的延续攻击时间。而被火力毁伤却同样是分分钟的事情。

步兵集群冲锋的规模与己方的伤亡数字成正比!

步兵集群冲锋的规模与对方的弹药消耗数字成正比。

实际上,1984年的“7.12”之战,就已经告诫了步兵集群冲锋的历史终结,只是人们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就像美国人从朝鲜回去后面壁十年才认识到有限战争的到来一样。

老山地区植被茂密,步兵冲锋有很好的隐蔽条件。而我国大多边境地区植被稀少,步兵行动难以隐蔽。况且,尤其是在西部边境地区高原缺氧,运动困难,步兵的冲锋将更加困难。

在战争逐步进入信息化的时候,军队从战场观察到火力打击,都趋于全域化、立体化、实时化,我们还忍心让我们的步兵“老大哥”像过去那样冲锋吗? 

图片

图片

今后,我们步兵“老大哥”怎么进攻?

在火力制胜的年代,步兵的职能作用有什么变化?

因为领土争议的边境作战,最终还是要占领目标,那是胜利的标志。这样,最后的战斗还要有步兵的冲击与占领。如果在陡峭的山地,机械化步兵不便行动时,仍然需要步兵去冲击与占领。

需要研究的是:

冲击突破以兵力为主还是以火力为主?

步兵老大哥什么时机上?是仍然冒着敌人绵密的火力去猛打猛冲,还是等到瘫痪了敌人的防御体系、可靠压制了敌人的火力、确实夺得了制空权以后再让步兵去占领。

是仍然像过去那样整连、整营、整团的集群冲锋,还是小群多路的分散跃进。

是越快越好的猛打猛冲,还是稳步的、边呼唤火力边跃进的逐段逐点的争夺。

已经退出江湖的我,只能说:再也不能那样打!

不破不立。我今天能做的只是“破”的文章。

2018年5月13日17时39分写于宝鸡

2020年12月1日17时23分改于宝鸡

2021年9月6日17时43分改于宝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