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分钟读完《扪虱谈鬼录》,比起鬼,或许人的世界更可怕!

 锴哥的世界 2022-11-11 发布于广东
黑格尔有句话“存在的事物就是合乎理性的”,仔细一想,鬼这东西虽然荒诞无稽,但其实有些虚妄的东西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认真琢磨起来,「鬼的世界,依旧是人的世界。曾经可怕的鬼故事,其实并不比人世中的东西更可怕」
《扪虱谈鬼录》,是文化学者栾保群发表在《万象》杂志上的文章合集。对于鬼的品种,它们的爱恨情仇,吃什么,住哪里,甚至鬼死后变成什么……这本书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构建出来的庞大的“幽冥文化”的背后,必然存在某个真正的意义所在,“人的背后不一定有鬼,但鬼的背后一定站着人。”作者栾保群并没有试图去证实鬼到底存不存在,而是透过表象,给我们剖析关于人的世界中的“真相”。


01.“水里的东西”

《淮南子·齐俗篇》曰:“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这是历史上首个溺死的灵魂有名有姓地载入典籍。
冯夷,又名“河伯”,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在典籍所记录的民间故事里,人们把这古代的水神变得尤其亲切,好像本来就是生活在民间的一个凡人,只是得了道,最后才成了水神。


相比冯夷,人们对于其他“水里的东西”,则渲染得可怕得多,包括“拉替身”才有资格参加轮回转世的溺鬼。
与其说“防溺鬼”,倒不如说是在提醒人们在水滨之处打起十二分精神来,不但不要轻易下水,最好还要远离一点,所有这些荒诞无稽的故事往往具有最直接的教育作用,有时候甚至比在水边立一块警示牌效用大得多。
而对于为什么溺鬼需要“拉替身”的说法,栾保群老先生认为,或许其中的意义在于反对人们将投溺当作轻生的手段,简单地说,就是要劝说我们珍惜生命。


02.“梁上的东西”

《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里记载里这么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小痞子和别人打斗,最后打输了,他就愤愤不平,想着要寻死,这个时候,有二鬼来相邀,其中一个说“投井最好”,另一个则说“自缢更佳”,说着说着,这个人不知道到底该选择哪一个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缢成为了古时人们寻死最常用的方式,虽然它并不是最壮烈的方式,但无疑是最便捷的。
上至帝皇,下至平民,都有很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了这种方式。而更为可怕的是,渐渐地,社会形成了一股畸形的风气。


特别是自宋元以后,随着理学对民众思想的影响,使得这种在房梁上挂一根绳子“荡秋千”成为了实现节烈忠义的简便手段。旌表、立牌坊、书写记录在史册之中,当世或者后世的当权者通过各种表彰手段来鼓励这种畸形的所谓的道德风气。
比如旧方志的烈女传,就记载了很多女婿一死,老丈人担心年轻的女儿守不住节,给自己丢人,宁可让她自缢了之的事件。
随着这种畸形风气的鼎盛,渐渐地,开始出现了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把缢鬼专门定义为厉鬼的一种,而且编出恐怖的故事。
这些故事包括,自缢者死后不能转世,要永远地沉沦于冥间;又或者需要“讨替身求代”才能得到转世的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在于,很多时候人们无法直接从道义上指责这种畸形的忠节观,只能通过故事来表明自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人们或许希望通过这些说法,以此来消弭一些畸形忠节观所带来的影响。


03.避煞之谜

中国古代丧俗中最令人费解的节目莫过于“避煞”了。从北齐起,就有相关的典籍记载。直到清代,避煞之俗愈演愈烈,形成了一套详细的流程。
大致有如下的步骤:
第一,先请阴阳先生推算回煞的日期,然后张贴殃榜。
第二,到了避煞的那一天,全家外出躲避,这又叫做“迎煞”,所谓的“迎煞”就是在家里布炉灰、设祭品等等,然后全家外避。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家。回到家之后,还有一套仪式。叫“送煞”。
当然,在建国之后,这样的“习俗”渐渐地被大家所摒弃。


那么,既然归煞是亡者的魂魄归来之日,那么,在世的亲人把它当作一次好好告别的机会,不是更好吗?又或者对于一些不幸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指认凶手的机会吗?
且慢,这种好事想也不用想。因为这样的主意早就被老天看破了。所以避煞的丧俗里,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亡者归来的时候,总要安排一个生人惹不得的煞神或者煞鬼押解着。
其实,避煞之谜,避煞鬼为虚,避尸气才为实。栾保群认为,所谓“亡魂归来”是一手虚招,故事的本身就在于提醒人们在殡殓的时候不要凑近死者,以免被尸气所熏倒,如非至亲至交,最好连殡敛都不要参加。
而避煞丧俗中“布灰验迹”,其实真实意图在于用草木之灰来消除臭气。
从儒家孝道来说,避煞其实是与它相背离的,人们怎么可能把尸骨未寒的亲人放在家里而外出呢?于是人们就造出了避煞的说法。


04.那一边的吃饭问题

纵观历史上关于幽冥文化记载的典籍,我们会发现,冥界有官,有民众,有工也有商,但是就是没有农民,更没有粮食耕种的说法。
那么,它们不用吃饭的吗?
当然不是,在《左传》中就有“鬼犹求食”的记载,它们的饮食需要靠人间子孙的祭祀来供应。


而恰恰令人疑惑的是,古代历来就有“祖宗之鬼不享异姓人祭祀”的说法,祖宗只能吃子孙所供献的祭品,因此,假如世上没有子孙活着,那么这鬼只好饿肚子过一辈子了。所以,古代的人们,特别是富贵之家,很重视延续后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那后果就是让祖先成为饿鬼。
另外,假如这祖宗在那一边转世了呢?祭祀和轮回,岂不是互相矛盾?
其实,祭祀说到底无非也是生人对已故亲人的一种思念方式,或许就像《寻梦环游记》里面的设定一样,“人的一生会经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当你被所有活着的人遗忘。”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或许我们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