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我知道,有些人领了模板,未必会用。读过书,也未必真的实操。 在跟小伙伴聊天时,我发现我认为最基础的“摘抄+感悟”这样的读书笔记,都有人不会。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帮一帮这类小伙伴:写读书笔记完全零经验、读书时很少动笔写笔记、不知道怎么开始写笔记。 分享一些非常非常基础的方法,足够简单,帮大家建立写读书笔记的信心。 读书笔记有多重要? 它能为阅读经历留痕,方便温习回顾,可以作为写作素材,转发分享出去还能打造个人影响力…… 对于不会写读书笔记的人,初期一定不要有这些想法:想立即写出有深度的笔记、有文采的笔记、能引用关联其他书籍的笔记…… 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更不要急于求成。 当你追求读书笔记的质量时,不如先让自己动起来,先开始写。 我们的大脑很懒,依赖于过往的经验。不写读书笔记的人,大脑习惯了不写笔记的模式,所以起初写笔记,会有难度,因为大脑需要时间接受这个新行为。 但是,一旦开始写了,大脑慢慢就会习惯:噢~我的主人看书时要写读书笔记,我要把这个动作变成自动程序。 当大脑把这个行为变成自动过程时,你不仅养成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也会写得越来越好。 所以,一定一定要开始写,动笔写,写下来。 那么,写什么呢? 今天我只分享一种场景的读书笔记方法,这个场景是:一边读书一边写笔记。 我现在读纸质书比较多,阅读时手里一定有支铅笔。 铅笔的好处是,划线不直可以擦掉,能根据力度调整颜色深浅。淡淡的灰色看起来很舒服。 1、用铅笔划线 划线之后,写下此时此刻的感受。可以是情绪式的: 可以是恍然大悟: 还可以是评论这句话: 这个句子写得很优美,很有画面感,很喜欢 这个观点很精辟,把一个复杂的道理讲得清晰又简洁 - 这句话说得很优雅,如果是我可能就xxx,原来还能表达得这么美
这类评论的感受,除了写下来,还要默念几次,加深印象。多往大脑灌输优质的金句,慢慢你的文采也会提升。 2、浓缩段落和句子 读到重点段落,在关键词下划线,让这些词语能组成简洁、但不影响原来含义的句子。这种方式,能快速提高提炼和总结的能力,而且经过加工后的内容,印象加深。 举个例子,这是我今天中午读《打开心智》时划的线。 研究发现,当我们接收一个观点时,如果配上无关紧要的细节,能提高对该观点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这个方法适用于读稍微有点难度的书,在某些段落,如果只是快速看过去,不加工处理,当时一知半解,事后全部忘记。如果是往其他地方抄笔记的话,浓缩之后抄起来不会太费力。尽量保持完整的句子,如果只留几个关键词,之后回顾可能云里雾里。单纯曝光效应,我读完这一段后觉得,这是个非常清晰的、有方向的过程,于是就用关键词+箭头提炼成一个流程图,写在书的空白处。如果你在精读、慢读一本书,我强烈建议你每一个小节停下来写一段总结笔记。这两个星期,我读完了《认知驱动》,大概每1~2节贴一张方块便利贴,写上内容的总结。比如我的这一张便利贴,就从“如何成为长期主义者”这个问题开头,随后把作者分享的3个方法写下来,每个方法加一句批注和理解。也可以是围绕一个概念来写笔记,比如这张围绕“负面偏好”:如何让大脑关注正面,克服负面偏好?作者的2个方法: 章节总结笔记的方法比较适用于结构清晰的书,尤其是《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这类一节一个概念解释的书,就很适合。比如哈,读到一个观点/道理,你认为很有道理,特别对。这时候,除了点头表示臣附议以外,不如再顺着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道理,我做到了吗?①我做到了,我是这么做的:xxxx,之后还可以这样优化:xxx②我没有做到,因为:xxxx,看了这本书后,我决定开始这么做:xxx这样写完之后,一段很完整的读书笔记就有了。你与作者有了互动,也写出了读书后的行动计划。行动之后产生的改变,就是这本书于你最大的价值。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不必拘泥于某个模板、某种方式。我从《认知驱动》学到一个特别有用的观点,学习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多元并存。接纳不同的观点、方法,甚至是相反的观点,在不同的时间启动适合的方法,做一个聪明的个人成长者。这是我一贯以来的做法,也是帮助我快速成长的小诀窍。关于读书笔记和输出方面的内容,未来我还会多积累我的素材,多分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