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图书馆】王学俊:厚文养正 入古求新

 艺术频道 2022-11-11 发布于北京

蓝瑛《仿梅花道人山水图》、王时敏《拟大痴秋山白云图》、王翬《写赵文敏山水册页》、张宗苍《仿王蒙山水笔意》……从众多传世名画的题跋中,可以看到,“临其法”、“拟其形”、“绘其意”、“得其神”是历代画家学习研究传统的必经之路,即便功成名就、一代标程,也常常拟古人笔意,写古人心境,哪怕超凡脱尘的“八大”也初师董其昌,后学黄公望、倪云林,突破藩篱,自成一貌。可是,近几十年,有些画家认为:“学古,则不能自拔”;有些画家则干脆:“抛弃古人,另立山头,自我革新”;还有些画家励志:“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每个画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研究的侧重。

王学俊则是坚定地“学古”者,也是一位勇敢的“出古”者,学古,与古人同室而寤游,让王学俊厚文养正,出古,则让王学俊摆脱规矩,跳出既往,常变常新。

王学俊早期在西安美院学期阶段,画了一大批学院派作品,那个时期的作品,严格按照西安美院的教学体系,全面而系统地训练色彩、光影、透视等新时代艺术表现语言。大学毕业之后,王学俊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视野的不断拓展,他渐渐迷上了传统绘画,开始对传统绘画进行了深入而详尽地研究,尤其是“八大”的超尘入境,更让他痴迷、让他疯狂,自此,情感则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王学俊画了很多“八大”的作品。在王学俊的创作场景之中,可以看到,一堆堆形貌逼真的“八大”,技法神逸,笔墨浑成,一幅幅,一卷卷,惟妙惟肖之间,神形通神,妙造其极,那是百炼成钢的笔底锻造,那是几十年画“八大”、悟“八大”、出“八大”艺术修为的结晶。

《绿润南国四季春》 68x136cm 2011年 《绿藤蔓蔓日盈空》 136x68cm 2011年

那些年,对于“八大”这个艺术符号,可以用“痴迷”一词形容王学俊,尽管“痴迷”被那些因浮躁而大呼创新者认同为“贬义”,但是,王学俊则认为对自己比较中肯。一开始,临摹“八大”,王学俊规规矩矩,不越雷池半步,一笔一划无不讲求笔笔到位,每一幅构图也无不从“神形”之中进行对照、比较,用功很勤,用情很浓。汗水伴随着智慧,长夜孤灯伴随着蓦然回首的领悟,“八大”之笔、之墨,王学俊闭目如在眼前,放手如在手底,同时,王学俊还搜集了历代研究“八大”的相关书籍,考证杂记,经心著目,有些只言片语,王学俊也都认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王学俊学“八大”,学的投入,学的“执拗”,显然,独具个人特色的“执拗”则在当代画坛显得十分珍贵,正是“执拗”于“八大”,王学俊才在“八大”之中发现了风华,滋养了自己、培育了自己,而卓然自立,引人瞩目。

自清中期以来,学“八大”者众多,可是,被众人熟知者,寥寥无几,如果说近代唯齐白石入古出新,那么当代则王学俊最为深入。当众人密于盼际,王学俊则离披“八大”之点画,寄妙理而显风神,拟“八大”而出新貌;当众人在于相似,而王学俊则脱其凡俗,气韵周,而笔墨妙,神形足,而情意浓,集“八大”所善为己有,融为一家之法,写了“八大”之真意,拟了“八大”之韵致,超脱了凡尘,入了“八大”之境界。那枯藤披垂、那游鱼恨情、那鸟鸣戾天,形似中洋溢着风神,无声的笔墨之中,透着入身、入心、入情的浓郁情感,师了“八大”之古,更师了自己之心,又写了自己之貌。

更为重要的是:“八大”荒寒寂寞、残山剩水、抑塞之情溢于纸上,而王学俊则避开了“八大”的侵入骨髓一般的冷逸、萧疏,而选择相对温和的表达方式,当作品呈现出“八大”的“以意写形、以神写形”之时,却在酣畅的笔墨里洋溢着温馨的一面,并把这种温馨凸显出来,强调出来,转换成一种可观、可赏的视觉美感,简而意足,繁而隽永,淡而能远,浓而韵生,如春风含馨,爽爽朗朗,似秋水视底,干干净净,很强的装饰性充溢于笔墨之外,让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斋观摩,也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封尘的收藏,而是,具有居家办公、楼舍厅堂的装饰效果,尽管还是“八大”那样的夸张、那样的大胆,可是,墨分五色的运用之中,变得秀润了,线条尽管还是“八大”那样的酣畅纵横,变得清雅了,构图尽管还是“八大”那样的奇绝,却明显柔和了很多、完整了很多,清逸之中,带着墨韵的温润,恣肆之中,又带有几分和谐,富有韵律,又蕴含着节奏。

《同心花放盛芙蓉》 136x68cm 2011年 《鸭头绿腻水中蒿》 180cmx97cm 2011

笔者办公室挂了一张王学俊的《拟八大花鸟图》,五年以来,人来人往,赞誉不绝,想必,那是画花入形,画鸟出神的妙中趣,那是迁想妙得、神形迥出的意中味,否则,绝不会恍然入目,便叩击心扉,引起共鸣。试想如果复印一件“八大”的作品,不管如何周全,也只不过听到轻飘飘地一句“八大的复印件”而已,索然无味,更无品评,甚至还让笔者因悬挂复印件而颜面不堪,可是悬挂王学俊的《拟八大花鸟图》,则不仅仅充盈着“八大”之神韵,亦洋溢着王学俊个人之品格,既有传统笔墨构建下的审美之意蕴,又有现代技法表现之中的审美之精神,有品头、有滋味,构图中带着丰富的内容,笔墨里带着说不尽的话题,瞬间激发出聊天的欲望,于是,画理、画论、画史、画事,从王学俊其人、其画聊到“八大”再聊到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甚至还追溯到“四僧”、追溯到徐渭……。海阔天空,轻松自如,看的入迷、聊的投机。一幅画的代入感,留住了领导的脚步,吸引了爱好者的眼球,聊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聊出了亲密无间的友情。

王学俊拟“八大”出“八大”而写己之心的表达方式,也许是正规学院派出身的王学俊对造型有着娴熟的驾驭能力;也许积年苦修于传统,王学俊对笔墨的理解比很多画家更加深刻;也许一切都是王学俊无意而为,却神行一片,又恰好契合着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让笔墨当随了时代,所以,当王学俊以“八大”为规矩,写己之心时,却让笔底明珠随着胸次和情感而自由生发,无意之间,激活了“八大”, 升华了自己。

近些年,在王学俊的朋友圈里还常常看到他的得意临摹----傅抱石,以及他自己满意的创作山水、花鸟,还有人物。也许多年临摹“八大”,王学俊找到了神会前人的路径,也许王学俊血脉之中天生流淌着融会贯通的才情,写“傅抱石”浑厚,他似若从拟“八大”笔意之中发现了异曲同工之妙,那气象苍茫的“抱石皴”;那神形兼备的人物;那恰到好处的经营布局,即便是细节末梢的笔墨处理也都细密精微,周详备至,绝非俗世画匠所为,而似如神助,宛若天成,笔墨里,六法俱全,八法皆备,意蕴中,奇不失真,华守其实,可谓万象必尽,穷极造化。可以说,放眼当代众多学“傅抱石”者,唯王学俊可以惟妙惟肖,形姿逼真。

《拟抱石笔意》 33x500cm 2021年

如果王学俊善于经营运作,或者长于投机取巧,画“八大”、画“傅抱石”, 他完全可以通过做旧、仿老,送入拍卖市场,大把大把捞钱,然而,王学俊的人格品质不允许他那样做,即便,书画行业的投机分子找他买一张不落款的“八大”、“傅抱石”,他也觉得“丢不起那人”, 让他无地自容,因为,王学俊认为那是对他的侮辱、对他追求崇高的亵渎、对他崇拜对象的玷污。

拟“八大”、“傅抱石”, 王学俊绝不是为了“以假乱真”,换取钱财,更不是拜倒在前人笔下,陈陈相因,泥古不化,而是,向崇拜者致敬之时,汲取古法,锤炼笔墨,化为己有,熔铸一家之言。

纵观王学俊拟“八大”系列、“傅抱石”系列,可以发现,他画谁是谁,画谁就可以把谁画活,却又能关照自己,从而让传统焕发生机,也让自己成了焦点。王学俊集“八大”“傅抱石”于笔下,以此之法,广收博约,触类旁通,萃众古人于楮素,不刻意,不强求,却妙韵横生,意蕴无穷。

事实上,从王学俊的笔墨之中,完全可以看到他的追求:学传统,他学的到位,这是他的基础,一笔一画都可以感受的深入肌理的极似,同时,画自己之时,搞创作之时,他虽然带着“八大”、“傅抱石”的影子,却在其中融汇、突破,去寻找自己、去探索出路,有时,为了验证新想法,表达新感觉,他故意避开“八大”、“傅抱石”,而以山水、花鸟,甚至一些人物画去充盈创作的素材,集多种迥异的风格于一身,这在当代画坛尚不多见,却在王学俊的艺术面貌之中真真切切地体现了出来。如果梳理概括,可以发现,王学俊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首先,王学俊以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和艺术精神诠释了自己的艺术表现技法,这是娴熟的技法,也是视觉形式;其次,他“以恨不见古人,又恨古人不见我”的艺术追求为推陈出新而轻吟低唱着内心的独白,这是决心,也是信心;再此,在艺术多元的今天,王学俊以深厚的传统功力,捕捉游离于传统诸家的艺术胎息,挖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艺术平衡,再让自己的艺术得于传统精髓而自出新意,呈现出大家风范,这是动力、是方向,也是他引起大众关注的原因。

学古对于每一位艺术家而言都是公正的,深入的程度都在笔墨之间呈现,历史也是公正的,每一位画家的每一天付出也都会收获相应的回报。几十年深入传统,几十年感悟人生、体悟艺术的真谛,又加上天赋才情,王学俊学“八大”、学“傅抱石”、学传统,因学的深入而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品格,如同齐白石深入生活而发现了“天然之趣”,王学俊为当代画坛呈现了一个入古出新的样式,也为他人提供了一种借鉴的范例。

(文/桑干)

作品欣赏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