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快乐英平 2022-11-11 发布于江苏

作者简介

金雁,南京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副教授;

鲍意华,南京老年学学会会长;顾惠芬,南京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摘要:医养结合作为一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型养老模式,在全国各地广泛试点,积极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认识误区和实践偏差。本文试图通过对南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践的分析,探寻后疫情时代创新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南京

目前,我国老龄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与此同时,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老龄化、多病化使得老年人“养”和“医”需求的叠加趋势越来越突出,而我国相对独立、自成系统、功能单一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供需严重错位倒逼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实行“养”与“医”的深度融合。

医养结合是指面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型养老模式,医养结合从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出发,有效整合和衔接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诊疗、医疗护理、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多元化、可持续的健康养老服务。从主旨看,医养结合是健康老龄化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以老人为本的养老模式;从手段看,医养结合是从老年人养老和医疗需求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进行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作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医养结合工作正式启动,在全国各地广泛试点,积极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于2019年10月23日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当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一、南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南京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呈现出 “五高”特征。一是高基数。截止2019年底,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有153.7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1.66%;二是高增速。2013-2019年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提高了2.8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8个百分点;三是高龄化。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3,7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48%;四是空巢、独居比例高。户籍空巢老人为121220人,独居老人为34002人,分别占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7.90%和2.21%;五是高需求。老年人养老需求升级态势明显,已从简单生活照料需求向追求物质生活好品质、精神生活高品位、社会生活深度参与的综合性需求转变。

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自2006年起,南京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支持养老机构办医疗、支持医院办养老机构、医保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等措施。2013年在秦淮区试点,召开“医养融合”现场推进会。2013年,民政部在南京实地调研,对南京市的医养融合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南京的医养融合工作具有方向性,部门配合,合作共赢,惠及老人”,并要求在全国推广南京的成功做法。2016年9月,南京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在2016年和2017年先后发布的《南京市“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南京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2017年出台了医养结合的专项政策《关于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南京的医养结合发展由试点探索进入全面推广和快速推进期,推进的重点也扩展到社区居家养老和上门服务,着力创新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圈”和推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2019年,南京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机构的“放管服”改革来推动其快速发展,对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机构、新办医养结合机构进一步简化材料,优化流程;另一方面,探索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成为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2020年,在养老服务领域抗击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南京的医养结合工作持续推进。一是将“推动医养深度融合”列入2020年民生十件实事。截至9月,新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和新建护理型床位两项任务就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二是以法治化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202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南京医养结合的目标任务、举措和各方责任.为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奠定了法制基础;三是研究草拟进一步推进南京医养结合深入发展的政策。根据国办、国家卫健委《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及江苏省的实施意见,开展了全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及老年健康需求情况调研,摸清医养结合需求及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南京市配套文件,研究草拟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和《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行动方案(暂定名)》,积极探索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发展的支持政策和措施,目前已形成初稿,正在征求部门意见。

目前南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已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四合一”。

(一)多元合作,多层次融合,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

2012至2013年,南京市民政局、卫生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医护型老年福利机构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我市养老服务体系与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衔接的意见》;2014年,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支持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设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鼓励医疗机构转型或增设老年护理机构、增加老年病床,明确提出了医养结合发展的进度指标,即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2015年要分别达到50%和40%,2020年要分别达到90%和80%;同时,各相关部门出台了规划、土地、社保、融资、财政补贴、价格和人才等一系列引导、支持和激励政策。南京各类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劣势,以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为导向,多元合作、多层次融合,通过新建、改建、增设、独立兴办、联合举办、签约合作等多种途径。建成了一大批医养结合机构(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开展合作,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目前,全市建成医护型(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具备1级以上医疗资质)养老机构267家,提供4.1万张护理型床位;116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嵌入式护理中心建设试点,配置“健康体检设备、爬楼机、智能护理床、无障碍汽车、上门助浴设备”等老年服务产品;有17家医疗机构设置了护理床位,65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康复病房,42家机构试点安宁疗护,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康复治疗、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一体化服务;全市有康复医院、护理院(站)133家,其中康复医院11家,护理院43家,护理站79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达到93对;开设家庭养老床位5684张。

(二)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形成了多元

化多层次医养结合模式

南京在2012年就开始对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践探索,在民政局和卫生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医护型老年福利机构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六种医养结合模式,即新设、协议、引进、转型、增设和延诊;2013年,在秦淮区试点创新的基础上,面向机构养老人群,探索出 “医养一站”、“巡诊服务”、“指导服务”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联姻”三模式;面向居家老人,探索出以全科医生团队为载体,以签约服务、家庭病床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健康快车”(或“家庭医生呼叫中心” )、“健康服务包”、“居家护理”三种模式。此后,在医养结合组织机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组织不拘一格,或整合存量资源,或增量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建立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模式。

一是“签约”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过签订多种形式的合作协议,形成医疗养老联合体,为机构老人和居家老人提供养老医疗一体化服务,如,为老年人提供定期出(巡)诊,协助老年人预约门诊专家号及转诊住院等,补齐养老服务组织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目前,全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达到93对。

二是“养办医”模式。养老机构自设医务室、护理站或开设护理、康复等专业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实现医养结合发展。此外,南京还将“养办医”模式延伸至居家老人,针对居家的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按照普通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由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的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档案、定期巡诊、医疗康复、医疗护理等“机构式”服务套餐。目前,全市建成医护型养老机构267家,提供4.1万张护理型床位,开设家庭养老床位5684张,等于新增5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

三是“医办养”模式。医疗机构开设护理型、康复型养老机构,设置康复、护理床位,医养并行运营,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康复治疗、生活照料、临终关怀一体化服务。全市已有17家医疗机构设置了护理床位,65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康复病房。

四是“嵌入式”模式。通过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等社区嵌入式、小规模、专业化的医养护一体化“微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护理中心116家,配置了“健康体检设备、爬楼机、智能护理床、无障碍汽车、上门助浴设备”等老年服务产品。

五是家庭医生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和家庭医生工作室,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开展签约服务,优先为失能、半失能、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健康管理服务、转诊医疗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目前8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建了920个家庭医生团队,吸纳580名二、三级医院的专家加入家庭医生团队,2019年,共开设家庭病床10047人次,出(巡)诊量264万人次。

六是“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智慧医养服务平台,集成全市各类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对接养老医疗服务需求与供给。2019年4月,南京开始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主要聚焦在失能、半失能和行动不便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目前已拓展到8个区,搭建了区域“互联网+护理”平台,59家医疗机构、护理院(护理站)加入服务平台,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服务”.完成了2025例服务,受到市民欢迎。

此外,南京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通过学校与医院合作、医院对机构托管、CCRC养老社区等形式,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为老人提供更加多元的医养结合服务。

(三)政策创制,强化合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市政府成立“医养融合”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民政、人社、卫生、财政等10多个部门,推进 “医养结合” 已经由部门工作上升到市政府层面。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共出台10多个文件,这些政策回应了老年人对养老和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确立了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的创新思路,初步建立起医养结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市政府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从全市层面对医养结合的发展目标、组织领导、重点任务、推进措施等进行顶层规划和全面部署,民政、卫生、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则打破部门界限,聚焦医养结合,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推进措施,使得医养结合得以切实落地,市人大颁布《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以立法形式将南京医养结合的成功做法固定下来,使医养结合权责明确,有法可依。

突破壁垒,共享利益,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推进合力。一是部门联手攻关,推进制度衔接。民政、卫生、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我市养老服务体系与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衔接的意见》、《基本医疗保险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两大体系衔接融合的目标、原则和服务内容,将医养结合纳入医保,将财政补贴向护理型床位等医养结合的设施和行为倾斜。各种引导性、激励性和规范性政策形成了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合力。二是强化职责和考核。各级民政、卫生部门,明确自身在医养结合推进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达到的标准和完成时限,并将其列入工作考核,大大提升了推进医养结合的执行合力。三是在老年人需求的市场拉动和政策引导激励的推动下,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主体积极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合作机制,形成了推进医养结合的市场合力。四是凝聚社会合力,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建设。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将护理型床位补贴向民营养老机构倾斜,要求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全部由专业社会力量运营。

二、南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的“医养结合”助推机构养老、支撑社区养老、发展居家养老,取得了一定成效,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在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缺乏融合深度

医养结合关键是要实现对原来条块分割的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有机整合、无缝隙融合和高效利用,为老年人提供整合、连续、一体化的服务。然而,在现实中,无论是政策指导、行业管理还是实践探索,对医养结合的理解都不到位,大多侧重于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某种联合,忽视了两种资源的深度融合问题。虽然南京也试图通过出台文件、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来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但依然未能根本解决问题,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医保资金等部门在费用来源、服务设施、信息平台、服务队伍、运行机制等方面依然相互独立,未能打通使用,深度融合,从而造成医养结合服务面临“一方需求,民政和卫生两方供给,多龙治水”的局面。部分医养结合型机构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有医+有养” ,但实际运行中 “养中无医”、“医中无养” 、“医养分离”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年群体在医疗和养老两大服务之间难以顺利转接,无法获得综合性、连续性和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二)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存在错位

南京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起步早,发展快,但是其供给结构不均衡,与老人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从服务对象看,长期以来,南京发展医养结合的重点在养老机构,服务人群主要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医养结合的全面起步较迟,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占老年人口90%以上的居家老人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服务内容看,目前大多集中在一般性的诊疗、护理和测量血压血糖、健康档案、健康咨询等服务,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康复、安宁疗护、心理医疗、中医养生等医养结合服务则供给相对不足;从服务方式看,受制于体制、政策、价格、人才等多种因素的桎梏,家庭病床和家庭照护床位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高龄和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需要。

(三)医养结合推进中的痛点堵点未能有效突破

南京医养结合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政策堵点是医保支付困难。目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费用每个月4000—6000元不等,护理失能老人的居家保姆月工资在6000元左右,这是摆在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面前的一大困难。现有的制度框架中,没有专门用于老年人护理的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接受医养结合服务的资金支持主要依靠医保制度,而医保制度的设计主要以疾病急性期的治疗为主,缺少对疾病稳定期、康复期的支付规定,对 “医学护理”与“生活护理”、“医学康复”与“社会康复”的界限没有清晰合理的界定,导致医保资金运用于医养结合时,为防止“不合理支付”甚至“套用”、“骗保”行为,对康复、护理、家庭照护等项目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支付方式控制得过紧过严,补偿严重不足,老人合理的医学护理和康复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医养结合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如医疗资质等级,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和标准、养老机构、医院、医护人员、老年人及其家属等责任主体的责任边界等均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清晰的界定,也增加了医养结合发展的不确定性。

(四)医养结合服务人才缺口较大

医养结合服务人才是直接提供服务的主体,其数量、质量和整体结构直接决定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量和质量。南京医养结合服务业人员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同时缺乏规范管理以及标准化的培训,特别是基层医养结合服务人才缺口较大,已经严重影响到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一方面,作为基层医养结合“医疗方”主力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待遇偏低,不仅招人困难,缺编近30%,而且流失严重,2016年以来共流失315人;另一方面,养老护理员也严重缺乏。全市失能老人5.7万,半失能老人9.4万。按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6:1的比例计算,需要护理员3.4万人,但全市仅有护理员0.8万人,且大多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具备一定的医疗和养老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三、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建立以老年人生命周期需求为中心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目前,南京的医养结合服务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下一步的发展应侧重于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即按照实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老龄化战略的要求和老年人由健康到患病、失能失智状态的变化规律,建立起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整合型、连续性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一是服务人群“普惠化” 。推进医养结合的工作重点从养老机构转向居家养老,提高居家老人医养结合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圈,推进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鼓励各类主体在社区设立集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护等服务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特别要重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养结合的支撑辐射作用,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其主要功能,积极与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等签约合作;另一方面要完善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团队建设,与老年人开展签约上门医疗服务,扩大家庭病床和家庭照护床位的覆盖面。

二是服务内容“全链条化”。改变目前老年健康服务主要集中于疾病诊治的“断崖”状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包括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和日常生活照护等连续性整合性医养服务链条。针对南京目前的供求矛盾,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关注病后康复期、失能失智和安宁疗护期的医养融合性服务的发展。通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养老机构、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建立或转型为康复机构、护理院和安宁疗护机构。

三是服务理念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化。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应该成为医养结合服务追求的目标。医养结合不仅需要疾病治疗和生活护理,也要重视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干预,重视慢性、恢复性和退变性干预,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不仅需要生理性的照护,也需要心理健康干预和精神慰藉服务。

四是将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的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和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身心调养的特点,以及具有“简、便、廉、效”特征的中医治疗方法,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医疗优势,是老年人最愿意接受的医疗服务项目,特别适合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适合集“养病、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医药更是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彰显了重要的作用。南京应大力支持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中发展中医药服务,坚持养老与养生结合,积极探索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多种模式,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二)完善政策支持,为医养结合发展构建良好制度环境

医养结合是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众多利益主体的系统工程,建立导向明确、利益关系合理、执行有力的制度环境是推进其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尤其是目前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等职能分属于卫健和民政等不同部门,能否有效地统一这些部门的认识和工作目标,整合其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而不是相互掣肘,成为制约医养结合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要强化老龄委和医养结合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理顺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从需求方、服务方、支付方、支撑方、监管方等五个方面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金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的资源,构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和医养结合支付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引领作用;三是由老龄办牵头,将分散在卫生、民政和人社等系统的评估标准、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等整合起来,通过标准和规范的统一来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深度融合。

(三)完善支付体系,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保障

制度化的稳定的经费来源,是保障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尽快研究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适当调整医保政策,合理确定两者的功能定位、支付界限和支付标准。基本医疗保险以疾病救治为主要目标,侧重于解决医养结合中的“病有所医”问题,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和医疗行为都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适当提高支付标准;长期护理保险以医疗照护为主要目标,侧重于解决医养结合中的“病有所护”问题;同时通过发展商业保险、社会互助、慈善基金等多种方式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从而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为两大基本支柱,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社会慈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的支付体系。

(四)大力发展“互联网+”,推进医疗、养老资源的融合与共享

医养结合的核心是 “结合”。“互联网+医养结合”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协同整合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的医养护资源,精准对接医、养、护服务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发挥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布的《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其核心就是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技术,把各方健康养老资源进行对接和优化。南京在推广智慧医养结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供给方看,南京的智慧养老组织架构初步形成,建成了市区两级平台建设,智慧养老服务覆盖全市各个社区,拥有一批颇具实力的智慧养老供应商;从需求方看,南京老年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比重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十四五”时期,大量“60后”人口将逐步进入老龄行列,更是提升了老年人群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南京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推进智慧医养结合,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医养结合的广度、促进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深度融合、提升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是构建信息库。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建立互联互通的老人基本信息、老人健康档案和医养机构信息三大信息库。加强老年人医疗服务与健康体检信息对接,为老年人建立连续性电子健康档案。为此,必须打通卫生、民政、公安、人社、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部门和机构的信息通道,共享信息资源,建立覆盖全市、全人群的医养大数据平台。二是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的作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精准配置医养资源,对接供给与需求。三是开展“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为居家老人开启远程健康监测、健康咨询、疾病诊疗、康复指导等服务;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通过“互联网+”整合专业护理力量,形成专科护理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补的服务模式,真正打破医养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五)探索激励措施,强化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专业人才教育。支持引导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社工、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二是优化人才保障激励措施。要从机构管理、人员编制、人事薪酬、职称待遇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人难、留人难、活力低等问题;给予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务人员与其它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享有同等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待遇,鼓励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整理摘编:时英平】

参考文献

[1]李宏志,医养结合:问题缘起、实践偏差与破解之路[J].老龄科学研究,2018(12):3-12.

[2]课题组,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困境与对策建议——基于南京市秦淮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现状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2):108-112.

[3]廖藏宜,医养结合需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J].中国社会保障,2019(12):80-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