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触碰那扇看不见的门——浅谈“防御”

 暖妈0618 2022-11-11 发布于天津

触碰那扇看不见的门

——浅谈“防御”

是什么妨碍你 成为你自己?

——题记

01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扇紧闭的门,那里关着你不愿意触碰的过往和伤痛。

太多的鸡汤文都在奉劝我们应该打开心门,应该敞开心扉,应该想开、应该放下。可是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却很难做到呢?

这让我联想到了“防御”这个词。

在布莱克曼《心灵的面具》引言的第一句话就给出了定义:“防御”这个术语指的就是心灵将感受关闭到意识之外的方式。

这就好比我们紧闭的心门,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意识不到它。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有人提起你的伤心事时,你会迅速转移话题;当你心烦意乱时你需要打扫房间来转移注意力;当事情搞砸后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他人……那么你就正在使用防御。

当然,防御的种类有很多,布莱克曼在书中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列举了101种心理防御机制,这里不再赘述。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做的所有事情,如果它能让你不去体验某种不愉快的情绪,它就是具有防御性的。

02

在四年前刚接受心理咨询时,我接触到的第一个专业术语就是“防御”。现在回过头看,它是精神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头三年我的咨询师一直都是在和我的防御工作。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在分析过程中唤起来访者的心理层面的防御性操作,则被称之为“阻抗”。

安娜·弗洛伊德对此有过精准的描述:对阻抗的分析可以看做本质上是对来访者防御机制中那些对冲突的病理表现有作用方面的分析。

罗杰斯将阻抗看作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没有用的原因。

而心理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识别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判断是哪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时机恰当的诠释。

当来访者能意识到自己的防御机制,心理咨询才有深入下去的可能。有时候仅仅是面质来访者使用何种防御,都会给来访者带来重大的洞察机遇。 

03

这里要说明一下,防御是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因等级不同可将其分为成熟与不成熟。而过度使用防御才会导致心理问题。

布莱克曼将其形象地描述为电流断路器,防御就是意识层面的开关。电路本身的脆弱性可能是由于长期暴露于高电流压力下,类似于童年创伤或成年受害者长时间体验到的慢性愤怒和焦虑而受到损害。

而那些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书里描述为“神经症性的人”)他们的电路没有问题,但是断路器其实是多年前旧电路上使用的,到今天已经不再适用了。

那是不是换一个新的的开关就可以了呢?

科胡特认为:防御是对我们脆弱自体的保护。

这就好像大多数软体动物都需要一个壳保护自己一样。这是自然生存的法则。

所以最重要的是核心自体的成熟。如果核心自体足够强大,我们其实就没有必要动用太多的防御,或者使用更高级的防御,比如投入到某项艺术、文学创作中去。

这种防御机制叫做“升华”。

为什么很多人靠运动、绘画、写作“续命”,就是这个原因。(后面两个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呵呵)

所以一个人拥有一两个兴趣爱好是多么重要! 

提到写作,我又想起朋友圈的各种心灵鸡汤,四年前我也很喜欢,但是现在着实喜欢不起来。因为过度的心灵鸡汤本质上是在强化和僵化你的防御,从而掩盖事情的真相。

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正能量,“你必须要努力、必须要坚强”如何如何,好像人只要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或者流露出痛苦的情绪都是不正常的一样。

其实,痛苦恰恰说明你是正常的,并且值得被更好地对待。

当然,不可否认,大众需要心灵鸡汤,所以这类书可能很畅销,却永远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高级的防御机制就是“幽默”,它有一种豁达自己同时也让别人舒服的作用。

幽默,是一种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一般来说,有幽默感的人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充满智慧,另一方面是其防御系统具有灵活性。一个人能以幽默的心态对待痛苦,说明他的自我认知水平比较高,内心也足够强大。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吐槽类和脱口秀节目日趋火爆的原因。

当然,布莱克曼也提醒我们,幽默不总是用作防御,如果幽默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自动行为,则称之为“轻躁狂”。

题外话

最近我正好在读莫言的《生死疲劳》,作者以动物的视角来描写人,用极其幽默、自嘲和鬼才的叙事手法,书写了一个农民家族半个多世纪的命运悲欢、兴衰演变。

该书封面上写着:“在极度痛苦时笑出声来,获得内心深处的解脱。”——可以说,这本书体现了升华与幽默两种防御的完美结合。当然有很多优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

04

最后说说我自己吧,我以前用的最多的防御,就是那个已经老化的开关是什么呢?

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心灵的面具》在华第二版又新增了六种防御机制,称为“性格防御”。其中最后一个就是“考试成绩拔尖”。

是的,你没有看错,它有可能成为一种病理性的防御机制。我曾经作为一个孩子,对此感同身受。

书中解释道:获得以及维持“成绩第一名”的驱力更常被用来缓解(防御)“严重的自卑和被抛弃的恐惧”。

所以,现在的我作为一名母亲想提醒大家:不要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最后还想说——

面具戴久了,也是需要摘下来透透气的。而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那个面具下陌生的自己?

……

摘下面具,打开心门的钥匙,其实一直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  END  ·

 蜗牛麻麻的家🐌

暖妈的心灵花园🌹

治愈伤痛

探索真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