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川乐与怒:银川音乐往事之演出与乐评 音乐维系银川精神生活

 银川史记 2022-11-12 发布于宁夏


演出与乐评

音乐维系银川精神生活

我记住的是那些尘封的悠悠音乐往事,但也有人把音乐打开,让银川这座城市瞬间变得有情有意起来,风花雪月,尽享节奏之魅。

马浩谦就这样向我们走来,在宁夏葡萄酒学院工作的他,曾经是小号手,组建过一支乐队——“佳非乐队”,我开玩笑说是加菲猫乐队,帅气的马浩谦呵呵一笑,也不生气。

在银川,大家都称马浩谦是“可爱的有趣的会玩的马老师”。近些年来,他在银川做过近百场音乐分享会,有小众的银川音乐发烧友的分享会,也做过公益性质的音乐分享会。在马浩谦的工作室里,有他经年累月收藏的黑胶唱片、CD唱片、音响设备,还有各种非常具有特色的世界各地的代表性乐器。

诗人臧新宏这样描写马浩谦:朋友间的小聚会,有马老师在场,那就叫一个热闹非凡。马老师自带气场,中场时段,他进入片场,站起来,拿出随身携带的“口弦”,演奏约一分钟后,转为清唱“花儿”或是“无字歌”。如需要渲染气氛和调动情绪时,马老师还会请朋友关掉灯,让人瞬时身临其境,与他的音乐同呼吸,进入他的或是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无尽遐想。

这样的聚会俨然是“声光电”的现场感受。稍有些规模的文艺活动开展时,马老师就不嫌麻烦,像忍者神龟一样,背着“手碟”前来演奏。马老师的开场白是即兴的,还带有互动效果,然后才忘我地投入到手碟演奏中,有时也会清唱一首“无字歌”。

说得通俗易懂些,就是马老师能唱出阿美族原住民民歌之王郭英男先生那般美丽的沧桑感、直达心灵的震撼力。



有一次聚会,就见到了乐评人刘均,据说这家伙收藏了上千张黑胶唱片,数千张CD,以及不少现在人们早已不听的旧磁带。

这些书籍和唱片,维系着刘均在小城里的精神生活。“我的书房里流淌着音乐的清泉,使我能够感知文字的力量。”刘均说。

没人知道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刘均曾经是中国著名的乐评人之一,他以大军为笔名撰写的大量音乐文章被国内多家音乐杂志刊载发表,被国内互联网各大音乐论坛转载。那时泡音乐论坛的网友,都被刘均犀利、独特的文字所吸引,却不知道这位红遍音乐论坛的乐评人居然是一位宁夏青年。

在表达欲最为旺盛的时候,刘均也因此结识了《音乐方舟》等高校民间音乐杂志编辑和一些作者,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乐评人,比如邱大立、颜峻、刘浪等。

受到这些乐评人的鼓舞,刘均先后撰写了30多万字的乐评随笔。


    

 左三为刘均


如今,时光荏苒,当年的乐评人大军复归生活本身。但即便再忙,刘均也要抽出时间来写作、听音乐,在宁夏某音乐发烧友微信群里讨论各类音乐,唱片风格,时不时地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来买书,买唱片。

“起初的动机是聆听各种美妙音乐的兴奋与思考,还能卖掉文章换些唱片。现在,则是一路追索、探究音乐的奥秘。”

事实也的确如此,2016年5月7日,马浩谦在银川有酒精酿酒吧主持举办了一场黑胶唱片私享会。至今,他还老回忆起那天的场景,唱机缓缓旋转出HAYA乐团的空灵曼妙之声,银川新一代乐手急即兴表演的布鲁斯小曲。

“存活于黑胶的小宇宙里,热爱音乐,是我们有别于他人的一种气质,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存在。”

是的,在银川,唯有音乐能让我们的灵魂能够得到安静。

银川乐与怒:银川音乐往事之风花雪月和大厦高处的音乐与孤独

银川乐与怒:银川音乐往事之从打口磁带到黑胶唱片伍德斯托克时代越走越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