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大北京”理念不断拓展

 singer0852 2022-11-12 发布于北京

昨天,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2022·北京文艺论坛在京举办。围绕“新时代北京文艺的价值向度与艺术创新”主题,30余位文艺界专家梳理总结新时代北京文艺发展脉络和历程,分析文学艺术创新创造的优秀成果,挖掘北京文艺的价值向度,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北京是可以畅谈文学的城市

“所谓文坛,在北京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北京是随处可以畅谈文学的城市,这是北京的优越和骄傲。”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提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悄然进入了“世界文学共同体”。他说,这是文学面临的全新国际语境决定的,这就是今天切实的文学大环境。“当中国的文学空间拓展后,我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文学成果,它更新了我们的文学观念,拓展了我们的文学视野,我们了解和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学气息和多种可能性。”

孟繁华认为,北京的文学空间拓展与中国的文学空间拓展是同步的。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地位,也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进而使北京的文学气象宏大而高远。“在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因其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的敏锐感知和宽广视野,因其不同凡响的万千气象而备受瞩目。它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它制造潮流也反击潮流,它造就文化英雄也批判文化英雄……北京是当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发动机和实验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就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缩影。”

北京是交汇融合变化的空间

通常人们谈论文学经典都是从时间维度谈,认为经过历史筛选才有文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提出,“在全球化时代,流动性迅疾的现代社会里,文学经典在不同的语境、不同文化获得共鸣才能真正构成文学经典。”他进而提出,从文学角度看,北京不断拓展自己的空间和边界,把它的经验不断世界化,才能构建真正的经典。“18世纪和19世纪世界文学中心在巴黎,20世纪世界文学中心在纽约,如果我们不断拓展'大北京’,就能努力使北京成为21世纪世界文学的中心。”

“'文学大北京’是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协提出的重要理念。这个观念带动了北京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孟繁华说,不同地域的作家,都可以成为北京的签约作家、专业作家,他们为北京文学带来了新的经验、新的题材和新的气象,他们的经验正在融汇到北京的文学和文化之中。

北京评协副主席张清华则以满族作家老舍、曹雪芹分别在北京创造出传世经典为例,说明如果没有外来异质文化影响,就不会有北京这个城市文化的特色。他说:“北京不只是地域概念,还是南北方多个民族在东亚特定的大陆性气候和地理环境下漫长的交往、融合、博弈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概念。北京是交融、融合、不断变化的空间。”

京味京风京情带来文艺新气象

“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里,北京文艺在京味、京风、京情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带来新的气象。”中国评协副主席王一川说,他看到了京味文艺开新篇。如作家石一枫《世上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特别能战斗》等多部作品,着眼于讲述当前新时代的新北京体验,呈现出开新篇的姿态。“可以看到众多文学作品在北京话方面有新拓展,呈现出胡同北京话、大院儿北京话、小区北京话与普通话、外地方言甚至外国话多元交融态势和杂糅格局。”

谈到京风,王一川提到徐则臣作品《跑步穿过中关村》所描写的新一代外地人在北京的生活。“作品中新一代外地人在新北京的生活境遇,突出了强起来的中国,在走向强盛的时候,有强也有弱、有主流也有支流,呈现形形色色的多元景观。”而京情,则展现出超脱北京地域生活之外,放眼世界乃至宇宙的胸怀和眼光。

王一川说:“这十年北京文艺塑造了流溯的现代性,既向现代展开,又向优秀传统文化回溯和弘扬。这种现代性是流动的又是回溯的,一边面向未来和外部开放,求取物质资源的丰足,另外回溯过去,求取精神灵魂的归宿、支撑,体现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强盛过程中的复杂性、多样性。” 本报记者 李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