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题: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2-11-12 发布于甘肃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非虚构”它是一种“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的写作方式,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或理念,抑或是一种写作教育?现在还没人能解释清楚。这样,非虚构就成了一个大袋子,所有虚构性创作之外的传统写作,都涌了进来。我是作家,没有能力把这么一个崭新、庞杂、五光十色的概念弄清。现在我的脑袋里只想弄明白,非虚构写作是不是非虚构文学?

虚构和非虚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思维。小说是虚构的。你的写作背景是现实的,你的素材来自生活,但你的写作思维却是虚构。所谓虚构,就是用想象去表现或创造生活中没有的。我说过“科学是发现,艺术是创造,科学是发现世界中原本有的,艺术是创造生活中原本没有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居里夫人发现斜和镭,都是大千世界中原本有的;但文学和艺术的形象是世界原本没有的。贾宝玉、安娜·卡列尼娜、冉·阿让是没有的,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也是没有的。所以,发现万有引力是伟大的,文学和音乐也是伟大的。

小说创作的思维是自由的,它完全不受制约,因为它是虚构的。非虚构就不同了。它受制于生活的事实,它不能天马行空般地自由想象,不能对生活改变与随意添加,必须遵守“诚实写作”的原则。是不是非虚构的价值低于虚构的价值?当然不是!由于它来自真实的生活,是原原本本生活的事实,所以它是生活、历史和命运毋庸置疑的见证。作家愈恪守它的真实,它就愈有说服力。这是虚构文学无法达到的。

但是,它究竟能否达到优秀的虚构文学的高度?我认为这正是需要凭借文学—文学的力量。我认为在非虚构的写作中,文学的价值首先是思想价值。这个思想价值,当然要来自你对自己选择的题材本身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度。比如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我把细节作为文学的重要的元素。细节是文学作品“最深刻的支点”,它还能点石成金。小说中的细节可以成就一个形象,一个人物,甚至一部小说,成为最深刻的部分。我的小说常常在找到这样一个细节时才开始写作。比如《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结尾中的那张伞。另一个非虚构文学的文学要素,就是语言。文学是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语言与文字是否精当与生动不仅关乎表现力,还直接体现了一种审美。中国文学史诗歌成熟在前,散文成熟在后,诗对文字的讲究影响到散文。在我国的文学史中,散文达到的水准太高。散文的叙述影响我们的行文。非虚构作品无法发挥更多的审美想象,它的文学性往往更依靠语言的能力与品质。

(摘编自冯骥才《非虚构写作与非虚构文学》)

材料二

什么是非虚构文学?迄今为止,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众人皆服的概念来界定它。“非虚构”,即不能是虚构的、想象的、被安排的、叙事的等等,与之相对的则是真实的、客观的、全部的、自然的。按照这一理解,非虚构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的客观的存在,即它“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定义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却经不起推敲。首先它假设了事物有本来的样子,有所谓的全部真实;其次,它排除了叙事的前提,因为“叙事”必然就涉及安排,是从“这个人出生时”写起,还是从他“重病时”写起,还是从他“死”写起,这是作者的安排,而非事物的本来样子。显而易见,这样的定义不适合文学。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叙事,这是它天然的结构特点。它以文字为前提,必须有先后。有先后,就有选择,就会涉及作者的好恶、趣味、知识结构,这一切,也正是构成文学'偏见'的基础。这并不是说就没有非虚构文学。我们要在清楚文学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去探讨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同样要谈叙事,要讲故事,只不过我们要探讨的是,在何种意义上讲叙事、讲故事。我曾经在另外一篇短文中给了“非虚构文学”一个简单的定义∶一种建立在基本事物之上的文学叙述。实际上,我们纠缠于非虚构文学是否是文学,主要在于,我们始终很难确定,非虚构文学中的“真实”是否就是“真实”——这里的“真实”通常指的是“物理真实”。毋庸置疑,非虚构必须是真实的。真实发生的事件,真实存在的人物,但是,这并不是非虚构文学的全部,或者说,这并不是非虚构文学“真实”的全部。这只是最基本的一部分。我以为,非虚构文学要求真实,但并不局限于“物理真实”本身,而要试图去呈现真实里面更细微、更深远的东西。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一件非常文学的工作,也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真实”要求你对情境、细节或事件过程进行准确描述并具有再现性。但另一方面,这些细节肯定不是最核心的要素。因为最终所有事物都必须组成意义,而这一意义是由作者的排列、意图和塑造产生的,它有结构性,也必然会有倾向性。“真实”并非指“是这样”,它更指向“我看到的是这样”。所以,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作者最终呈现出的都是自己认识世界的一个图式,它包含着作者本人的偏见、立场,也包含着由修辞带来的种种误读。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写作的“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正因为“非虚构”的属性到现在也没人能解释清楚,所以非虚构成为一切虚构性创作之外的传统写作都能尝试的写作新方式。

B. 材料一认为,文学形象与科学家发现的定律、物质的区别,在于大千世界是否有客观存在,这种不同也正是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文学思维的区别。

C.材料二认为,非虚构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的客观的存在的说法,出现了假设和前提的错误,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能用来定义'非虚构'。

D. 材料二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一样都重视叙事性和故事性,两者的不同之处则是所叙述的故事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真实人物。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要分析一个非虚构作品的文学价值,既要看作者是否对真实生活的还原有高度的自觉,更要看作者选择的题材思想内涵是否足够深邃。

B. 冯骥才之所以能写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就因为他找到了“伞”这个可以成就形象、人物甚至是整部小说'最深刻的支点'的细节。

C. 梁鸿认为,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追求“是这样”的真实,而应该用故事向读者呈现出“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真实。

D. 非虚构文学最终呈现出的都是作者所认识的世界,包含作者本人的偏见、立场和各种误读,所以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于非虚构的'真实'。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作家何伟认为∶“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它不能编故事。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搜集信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正蕴含在此间。”

B. 历史学者周琳认为∶“打磨文字,尽量使之精炼、优雅;站在读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个体经验的敏感,是学院派的历史研究者必须向非虚构写作学习的。”

C.社会学学者周雪光认为∶“创新能力体现在新的研究问题、理论思路等,这都需要写作来呈现。有力的表述、清新的写作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也可以凸显创新之处。”

D.评论主笔卫毅认为∶“非虚构写作就是去掉报告文学所写人物背后的金光。我觉得这太形象了,非虚构写作正是把人为的'金光'给去掉,看看这个人物真正是怎样。'

4. 两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 近年,历来强调报道要真实的新闻界兴起了“非虚构写作”的风潮,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6分)

图片

【参考答案】

1.(3分)

C(材料二并不认为这一说法不能用来定义“非虚构”,只是认为“这样的定义不适合文学”。)

2.(3分)

D(A项,判断非虚构作品的文学价值,不能只看这两者,同时两者之间也不是递进关系;B项,作者指出,自己是找到“伞”这个细节“才开始写作”,并非找到“伞”这个细节就“能写出”这部小说C项,梁鸿不认为“没必要去追求'是这样’的真实”。)

3.(3分)

B(A项说的是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C项说的是非虚构写作运用到学术写作的价值;D项说的是非虚构写作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4.(4分)

①都使用设问开头,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②都从对概念的思考开始;③都能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经验展开讨论。

(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5.(6分)

①“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实现的,这为新闻界进行“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基础②“非虚构写作”对“文学性”的追求,有利于吸引读者,延长新闻的生命力。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