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雅研究丨窦文章:农文旅高质量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壁合 2022-11-12

近日,北京博雅方略文旅集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会长窦文章教授应邀接受人民三农智库第二期“乡振大家谈”栏目访谈,从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以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与路径。原文刊载于《人民三农乡村振兴观察报告》第25期。

窦文章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会长,先后承担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专项研究工作,参与并主持多个企业管理咨询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域战略、项目管理、创新与商业决策、旅游规划、乡村产业等。

编者按:文化旅游是承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产业,是广大乡村地区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可以预见,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的时间里,农文旅融合都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面对新的时间窗口与机遇,需要站在乡村综合发展的全局高度谋划文旅产业布局,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在顶层设计、地方实践、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让广袤的乡村地区成为“诗与远方”的载体,新农业、新农村、新农人在文旅产业的赋能下构建起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以下为本期访谈的具体内容。

1、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您认为党中央有哪些顶层设计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遵循的?

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以往农村各项改革整合在一起,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意见”,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并结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将乡村振兴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目标,以2020年、2035年、2050年为时间节点,从2018年起持续32年逐步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建立在之前农村各项改革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者。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村庄分为四类,并根据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分类“振兴农村产业、改善农民生活、保护农村生态、繁荣乡村文化”,开创农村发展新局面指明方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三农法律体系,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度,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2021年1月4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央1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1号文件),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数字乡村建设,从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四方面提出重点任务。

2、您长期深耕于文化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您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文旅产业对于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意义有哪些?

文旅产业向农业农村提供服务和商业价值,促进农村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释放农业农村的活力,有利于农业增收、农村增色。

一方面,文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关联广泛的“泛”产业之一,是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际的助推器,是农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农村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方面有显著推动作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产业发展,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如一些地方把民房变民宿,农家庭院变农家乐,发掘独有的稀缺资源,有效实现农业农村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农民“高品质生活”。

另一方面,文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员,是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扩展升级趋势,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丰富并激活农村产业潜力,挖掘农业产业的附加价值,延伸特色产业链,创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品牌、拓展市场、优化环境、改善设施,提升以地方特色产业+文旅/地方优质产业+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农村农业“产业振兴”。此外,文旅对农业农村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推动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优化社区参与制度,强化旅游管理和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等方面作用突出。

3、在您主持或经历的考察调研中,有哪些地区的乡村文旅产业或项目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哪些做法或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农村地区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长期以来,我本人一直聚焦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曾主持编制了山西、新疆、浙江、湖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多个乡村旅游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和田园综合体规划、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建设规划项目等,本人作为专家组成员多次参与农业农村部推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调研活动,以及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认定专家验收”等活动。其中印象深刻的有望城、高淳、珠海、余杭大径山、乌村、大同云州以及袁家村、泰山村、竹泉村、三瓜公社。

以下几种模式值得借鉴:

第一,休闲农业推动模式——望城在全域休闲农业园/农庄带动下,凭借众多相关中小微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形成融生产性、休闲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并借助“世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论坛永久举办地”的平台作用和节会效应,加大农业对外合作,构建外向型现代农村经济体系。

第二,生态环境与都市市场共同作用——高淳依托桠溪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南京都市圈的区位优势,以国际慢城生活方式为主题,体验恬静、自然、自信的乡村度假生活,形成集观光休闲、娱乐独家、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旅游观光目的地。

第三,政府主导乡村改造——珠海以政府为主导在全市209个村居全面开展幸福村居创建活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六大工程,绘就美丽小康的乡村画卷。

第四,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余杭大径山以“国家乡村旅游公园”大项目为带动,“聚核+延轴+布团+连廊”村落连片和大村(镇)整体推进,凭借其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创意及区位优势,形成富有艺术、生态、运动、智慧、浪漫的乡村休闲集群。

第五,借势发展精准定位——乌村凭借乌镇的品牌效应,强调对乡村肌理保护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农庄度假”理念,形成以精品民宿集群为核心的餐饮、娱乐、景观等一系列适应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服务设施,与乌镇东西栅景区联袂互补,是古镇古街古村落的新型旅游度假目的地。

第六,聚焦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大同云州以黄花菜产业为核心,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美三产,发展高效农业休闲、民俗体验、文化演艺等,将乡村游、乡村度假、乡村生活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与文化艺术广电体育多元融合发展,“节庆、活动、博览、会奖、巡演、赛事”多方面发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博雅经典案例:

博雅新闻丨“小黄花大产业”——大同云州黄花特色产业发展获总书记点赞

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投资推动的主题开发是乡村文旅产业开发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村集体带动,典型的是袁家村以“食+文商旅”为突破口,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交叉持股的方式将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农民结成稳定的联结共同体,形成一个彰显关中文化特色的农家乐、特色小吃、民宿、酒吧、工艺文玩多业态复合型乡村商业综合体模式。又如,核心企业带动:泰山村引进河南千稼集农业旅游观光有限公司与泰山村合作,布局农耕文化演艺、民俗特色小吃、民间演艺表演、休闲游乐体验、主题情景客栈、绿色有机农场六大产品业态,布局地方名小吃、农副产品、茶馆戏台、文创产品、主题客栈、民俗演出、情景演艺、历史店铺、儿童娱乐、竞技游戏和创意农场采摘园等对多元主题业态,供游客体验浓郁深厚的中原民俗历史文化和乡土乡情。再如,外部资本带动:青岛龙腾集团独立投资1.56亿元打造沂蒙特色显著、泉乡个性凸显、竹乡景观诱人、农家风情留人的竹泉村,形成融体验、度假、休闲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乡综合性旅居目的地。还有一种 “政府 +企业 ”模式: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安徽淮商集团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 + 三农”之路。

博雅经典案例:

博雅案例 | 打造中国"醉"芬芳的地方——南迳镇芳香特色小镇系列规划

4、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产业兴旺是一个核心目标,您认为乡村文旅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哪些现实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方式普遍粗放,产品单一,“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服务项目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富有“乡土气息”的旅游购物娱乐和具有吸引力的参与型休闲体验旅游项目。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户是边看边干、边干边看,或者边想边干、边干边想,在整个开发经营过程中缺少策划规划,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定位不明确。受限于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农民在参与“乡村文旅产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眼前”缺乏远见、“跟风重复、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等现象。大多数旅游经营户或企业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疏于日常管理,使休闲旅游服务只能在低水准层面徘徊。地面污渍、桌布烟洞油渍、餐饮包厢墙角天花板有油污、床上用品有脏污,浴室布草脏旧及服务操作不规范等现象在多数乡村旅游点或多或少存在。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乡村旅游表现为“有产品无品牌,有价格无溢价,有收入无盈利”,即赢利点不明确。乡村旅游经营户或企业是典型的中小微企业,受资产规模、竞争实力、自有资金、经营风险、有效抵押等约束,存在资金严重不足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有四点建议: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规划优先。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旗,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振兴需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棋走好、走活。实现乡村文旅产业振兴必须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遵照乡村振兴的规律,科学制定规划,合理设置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同时,编制规划要注意在契合实际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引导未来可持续发展。各地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层分级分类编制规划。只有科学编制好规划,才能为规划的有序执行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第二,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标准化、规范化。从国家层面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标准进行梳理,制定修订一系列的技术规程、建设规范和服务标准,提升产业的标准化、行业的规范化;并不定期对休闲旅游集聚区、休闲旅游经营主体的设施状态、安全责任、服务水平开展督促检查,保障服务规范、运营安全。

第三,增强村民参与感,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鼓励支持新乡贤返乡创新创业。由政府、农民、村集体与开发企业四个组织主体参与,形成一个有政策、资金、技术优势,村民可参与可受益的农民合作组织,并以此为平台展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建设与运营。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面向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发掘培育“新乡贤”,鼓励其返乡创新创业,构筑素质强、善经营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体系。

第四,构建多元投资格局。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的倾斜力度,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国家乡村振兴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乡村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将多的收益全部用于乡村振兴;推广“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农民参与基础建设管护,激励“新乡贤”携带资本投入基础建设管护;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加大各类银行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完善大型农业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

博雅案例推荐:

博雅新闻丨官宣!博雅方略参与投资开发的大阳古镇荣膺国家AAAA级景区

5、近年来“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等被中央文件点名为农村“新型产业亮点”的模式很受地产、投资机构追捧,也有大量的古村落被“景区化”开发。但概念热度过后,随着时间的检验,很多“狂奔入局”的企业项目出现了“仓皇退场”趋势。您认为造成“阵亡”项目的原因有哪些?

可以归纳为五种死法:

一是没有策划。有些人误把规划当策划,找来几家规划公司PK方案。不是规划没有用,而是不能一步到位做规划。规划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策划的基本任务是针对明确而具体的目标,通过各种创造性思维和操作性安排,形成游憩方式、产品内容、主题品牌、商业模式,从而得到独特的旅游产品,或全面提升和延续老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或建构有效的营销促销方案促使旅游产品在近期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有策划,后有规划,必须以策划指导规划。

二是生搬硬套。有些人山寨惯了,懒得独立思考,克隆成风。听说浙江某小镇很成功,克隆一个。到国外考察发现某小镇不错,克隆一个。完全不考虑是否有落地基础和产业能力。乡村旅游的某些内容是可以复制的,但不能全盘复制。乡村的定位,必须因地制宜,结合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一个好的乡村旅游是在本地生发出来的,而不是生搬硬套上去的。

三是创新过度。“创新”是社会热词,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创新”。为了提出特色小镇的“特”,创新过度,过犹不及。最常见的是片面理解“差异化”,认为差异化就是要做到绝对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这是个可怕的认知误区。有些事情绝对化到一定程度,其实已经不可行了。过度追求标新立异,容易把乡村搞成非主流的微小众项目,走进窄胡同,甚至死胡同。还有一种过度超前的情形是,有些企业做乡村旅游开发时过于理想化,脱离了企业的发展阶段与综合实力。项目要“因时、因地、因人”,人们通常重视“因时”“因地”,却忽视了“因人”。参与项目各方的人的人力资源结构以及个体创造性、积极性调动的不同,以及项目核心团队的创新思维、领导方式、工作方式,都会对开发项目产生影响,有时候甚至决定成败。

四是只玩概念。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产业,不是房地产,不能本末倒置。有些开发商为了忽悠政府拿地,炮制了一些噱头概念,其实只是换了马甲的房地产。等到原形毕露,政府生厌,开发商可能也拿不到后续的土地。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形,企业被政府的“优待”吸引。

五是盲目选址。特色小镇、国家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等,伴随着鼓励政策出台,快速成为投资风口,热钱的快速流入导致一些人丧失正常的理性判断,在抢地大战中,盲目拿下一些其实并不合适的用地。有些地块生态环境的确不错,看上去很美,却是投资陷阱。

6、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也联合印发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您认为从部委政策中,可以看到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在未来一段时期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意见》指出,到2025年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汇聚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推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为未来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其特点是高质量、品牌化、国际化

高质量发展强调“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四位一体,引入文化创意和文旅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纵向链接、横向拓展,一二三产业共赢共生,推动业态以涉农经营主体为载体,以特色农业发展为基础持续创新,通过农业生产的共享共赢机制,打造农文旅一体化的乡村产业综合体,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实现“休闲生活方式走进乡村高品质生活、现代化生活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文明和加快城乡统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品牌化发展强调特色乡村文化原创IP集群的打造,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培育“画家村”“摄影村”“美食村”“康养村”等主题品牌村,用“乡景、乡俗、乡味、乡愁、乡创、乡建、乡情”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国际化发展在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化发展的基础上将一批具有典型中华民族特色的乡村推向国际市场,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的美,增强在国际乡村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

“文化产业赋能”纵深推进,重点聚焦文化产业七个细分产业赋能:

一是创意设计赋能,提升特色乡村品牌知名度和农村农业文化附加值,打造一批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文旅休闲产品体系,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乡居环境。

二是演出产业赋能,依托演出企业、演出团体、艺术院校等机构走进乡村,培养乡村文艺演出队伍,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多业态创新,积极开展武术、舞龙等特色民俗表演项目,因地制宜打造武术之乡、太极之乡、豫剧之乡、杂技之乡。

三是音乐产业赋能,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行业组织等深入乡村采风、展演和对接帮扶,加强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音乐会、音乐节、音乐基地等特色项目,打造音乐主题特色文化乡村。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有美国乡村音乐之都布兰森。

四是美术产业赋能,发挥美术工作者的带动作用,依托乡土文化传统,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乡村摄影基地,提升乡村地区美术产业发展水平。

五是手工艺赋能,推动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现代化应用,鼓励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投身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燃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六是数字文化赋能,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规划开发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和消费。充分运用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知识服务、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视频等产业形态,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主题形象,带动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推广社交电商、直播卖货等销售模式,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

七是其他文化产业赋能,传承弘扬茶文化、中医药文化、美食文化,开发适合大众康养、健康、休闲、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鼓励各地发掘乡村传统节庆、赛事和农事节气,利用节事活动带动产业发展。

7、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今年也是“十四五”开局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层次工作任务推进落实的关键之年。您认为乡村文旅产业应遵循哪些路径、做实哪些工作,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

我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五种路径。

路径一:农业休闲产业带动。

依赖依托农业特色种植经济(如猕猴桃、樱桃、褚橙等)或特色牧业(如黄牛、牦牛等)以及与乡村民俗传承有关的手工艺,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推动“特色农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政府前期作为引导者,后期作为协调者,在制定政策规划、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企业是重要的社会力量,是特色农牧业的核心经营主体,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科技优势,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的转型升级。农户作为参与主体,以土地、山林、宅基地、资金、劳动力等参与到“企业+农户”模式中。

路径二:旅游产业带动。

旅游产业是乡村的主导产业,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依托乡村原有的聚落机理,融入历史文化气息和民俗风情,保留建筑的原貌,将本土的民居、地形地貌与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古朴与现代的结合,配以小桥、流水、水车、草棚、菜园、鱼塘、农家铺子、打谷场等典型的农村景物,融旅游、运动、观光、休闲于一体。

路径三:特色小镇模式。

“特色小镇”不是圈地盖房,是以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的“四生融合”为灵魂,以产业为驱动,以产业园区为核心,准确定位产业功能,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或承接产业转移,植入生态宜居,生活美好、生命健康等要素,形成产城景人一体化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要注重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景观要自然,不能生搬硬套城市的处理手法,风貌要突出地域、民族、时代的特征,要注重地域材质、符号的应用,避免过度“高大上”,要尊重地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

路径四:建设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

顺应农业供给侧服务性改革,以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为基础,融入生态环境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持乡村的田园景色,通过城乡一体化的社群管理服务,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统一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融农业生产、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生态旅居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新的生产方、生活、消费方式。

路径五:构建精品民宿度假集群。

以民宿运营为核心,通过村委会、村民合作社与运营商、民宿主、村民、游客等良性互动,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社区共生建设中推进乡村文化治理;通过民宿主与村两委共建公共文化空间,充分整合“乡村文旅+”产业优势资源,基于利益共同体构建“民宿+”价值共同体,探索多业态共融共享的社区共生空间,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多种需求。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落实各发展模式下的细节工作,能够高质量地推动乡村文旅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注:本文作者为窦文章,原文刊载于《人民三农乡村振兴观察报告》第25期,原标题:【乡振大家谈】农文旅高质量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推荐阅读:

博雅研究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及博雅实践(实战ppt收藏版)

中国旅游协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

英文缩写CLARTA

CTA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是由原农业部和原国家旅游局于2009年共同组建成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企业和相关单位在自愿平等基础上组建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分会拥有近2000家会员单位,已经成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国内乡村休闲旅游行业、社会各界、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的广泛认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