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壶好茶

 施训洋 2022-11-12 发布于安徽

柯坦,位于周瑜故里安徽省庐江县。这里三面环山,有合肥人最值得去的最有挑战的合肥最高峰----牛王寨,山峰之巅,一年四季,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兰花丛生。

正所谓“古迹刘王寨,奇秀甲江淮”。绿水青山,树木葱茏,森林里空气清新微风拂面,吸一口纯氧,身心都漂浮。

“柯坦小兰花”便孕育于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去年初夏,家在茶乡柯坦的同事带来一筒自家产的茶。他介绍说是自家山上搞了两垄地,种了几十株茶,自摘、自炒、自喝。

我们纷纷上前,从小筒里捡出茶叶放进自己的茶杯。喝着自采自制的茶,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鼻。同事说我们喝的虽不是“柯坦小兰花”,其实就是“柯坦小兰花”。

大家开始热议起茶文化,其实也没有谁真正对茶有研究,只不过是寻找一些笑料而已。

“古代皇帝喝得茶都不是用手采摘的,而是少女用嘴叼下来”一位同事说。

“真的吗?”另一位同事笑着问道。

办公室里又是一阵哄笑。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将其作为饮品使用是在鲁周公时期,唐朝逐渐流行起来,到了宋代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并在明清年间不断发展创新,及至今天更是发扬光大。

庐江的茶文化也不例外,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庐江好茗,饮之宜人”的记载。

民国时期,庐江汤池、柯坦一带就有多家茶行、茶铺生意兴旺。当下,“柯坦小兰花”、“潜川雪峰”、“白云春毫”更是享誉全国。

在中国四大名著中,都不乏对茶的描写,其中又以《红楼梦》为最,可以说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词人李清照曾说:“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是啊,煮一壶好茶,捧一本好书,在恬静的日子里享受美好,多么怡然自得。

品茶,何尝不是品一种境界?品茶,更是在品一种生活。倦了,一杯浓茶可以解困;渴了,一杯清茶可以止渴。

品着同事妈妈炒的茶,油然而生一种幸福。不油地想起儿时采茶的经历,唠唠叨叨说起过去。

小时候家门口的林场也种茶,每到采茶时节,我们这些小孩会趁大人不注意去偷采茶叶。对茶丝毫不懂的我们将大叶子拽了一大堆,满心欢喜地希望给父亲献上一杯好茶,却不曾想这些大叶子早已不能称之为茶。久了,也渐渐知道到了新发的嫩芽才是上等的茶,再去时也就能采一些。

林场一般在后来就是开放式的,任由村民采摘,于是家家孩子都提着个竹篓满茶园里跑,大人们很少会加入,耽误功夫。

偶尔也有无趣的大人冒充林场工人来“没收”我们的劳动成果,满心的欢喜顿时化为乌有,现在想来满好笑的,束手就擒是童年的一种无奈。不过,更多时是收获颇丰。

放牛时也不忘摘茶,将牛赶到邻近茶园的松树山,鲜嫩的巴根草和茅草都是牛的最爱。

我和两个姐姐双手并用,待牵牛回家时,每个人的竹篓都被茶叶塞得满满的。

回到家中,母亲便用大铁锅焙制茶叶,要好长时间才能制得真正意义上的茶,不曾想我们的杰作竟累了母亲。

家里自制的茶叶自然存在瑕疵,有时会有焦糊味,但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总将这茶叶作为招待客人的佳品。

后来,林场解散了,茶树也被挖掉了,也就没有采茶制茶的印象。反倒怀念起那林场、那茶园,以及一起采茶的伙伴们。

听我这样一说,同事告诉我“柯坦小兰花”不仅产茶,还有农家乐。随即邀我们周末去逛逛,体验一下大锅灶。

我们一行十人,自驾前往。观山水,赏春色。戴上遮阳帽,带上水壶,背上竹筐,带上孩子们爬山、摘茶,慢慢采茶,一叶一芽,体验茶叶炒制,别是一番乐趣。

寻一湖碧水,钓几尾肥鱼。铁质大锅,无农药大米,嘎嘣脆的锅巴,大火猛灶,和孩子们一起美美享用一顿老家土菜。

饭后,我随手拿来一本“柯坦小兰花”宣传册。柯坦小兰花在柯坦镇分水村拥有茶园近1000亩,在汤池镇百马岭拥有茶园200亩,在万山镇18里长冲拥有20亩的茶叶加工厂。

小兰花野茶系列茶园就地处于白马岭隧道,一条小道上山,平时无人看管,只清明前茶农上山采摘一次,不打农药不喷催化剂,年产只有几十斤。茶叶醇香,自喝送人都是宝藏茶叶。

读着、读着,鼻腔里竟塞满茶香。

正巧,店家给我们泡来两杯小兰花,袅袅升起的香雾中,茶汤里柯坦小兰花缓缓舒展开。外形芽叶相连似兰草,条索细卷呈弯钩状,色泽翠绿匀润;冲泡后如兰花开放于杯中,有独特的兰花清香,茶汤鲜爽持久,滋味甘醇,汤色嫩绿明净,叶底匀整成朵,呈嫩黄绿色;冲泡三四次仍有清香。

柯坦小兰花,果是一杯好茶。

(此文获庐江县金志伟宣传名家工作室征文优秀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