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天宇 | 走进洛阳博物馆(二)

 大河文学 2022-11-12 发布于河南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洛阳博物馆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观,接着上期,我们继续欣赏其余的精美文物。

这个是战国时期六山铜镜,为何是六山,仔细看后你会发现在上面有汉字“山”在铜镜表面,总计有六个,这件铜镜有何特殊之处呢?有两点,一个是“山”字纹饰的铜镜非常少见,另外一个便是上面镶嵌了玻璃珠,这玻璃珠是白色同心圆玻璃珠,我们以为只有现代才有的东西,古人却都走在了我们前面,中国铜镜流传范围之广,花纹样式之多,历史之悠久,可谓一绝,但是像这种在铜镜上面镶嵌玻璃珠类型的却非常罕见,的确是铜镜中的稀罕之物啊!

上图是两把战国铜剑,上面那柄剑身上刻有“繁阳之金”四字,出土时间是1974年,在一个已被盗墓贼多次光顾过的战国墓葬之中发掘。其铸工精巧,装饰华美,幸免被盗,着实万幸,我们今天才有机会看到。繁阳是今天河南新蔡县以北的地方,属于古代的楚国。下面那把宝剑便是闻名天下的吴王夫差剑。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吴越两国的兵器技术非常有名,著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皆是吴国人,吴王夫差的宝剑绝对不会差。这件藏品出土于洛阳,吴越之地距离中原相隔千里,能出土吴国的宝剑,着实难得。当年吴王曾经争霸中原,会不会是那时候遗失的呢?据有关资料表明,吴王夫差剑,存世共有九把。站在这里会让你想到许多人物,西施、勾践、伍子胥等等,江山美人,刀光剑戟,一切皆成往事。 

这个其貌不扬的东西是陶风车与米碓,属于东汉时期的物件。这个东西的发现以实物证明了,古人很早便制作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这个工具解决了粮食去皮的问题,可以说是我们现代的打麦机的鼻祖。而在济源也出土过类似的文物,而且还是西汉的,将中国人的先进农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据说在这类实物没有出土前,人们只能从典籍里面查找,最早的历史也只能追溯到北宋,由此可见考古还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否则如何证明我们曾经辉煌的历史呢?

 

这件东汉时期的彩绘陶制百花灯,的确惊艳到我了,常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我看眼界见识小照样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在我看来这灯是上中下三部分,上面有带翅膀的人,底部好似一个小山丘,上面有狗之类的小动物。看相关资料介绍,此灯结构分法为:灯座,灯柱,灯盏,对上面的造型各异的雕塑介绍有羽人,还有猫,羊,狗,虎,鹿等30多种动物。真是了不起,古人的想象力也是蛮丰富的,像这样的灯,古人和我们就差一个不同,我们现在各种精美造型的灯饰,均是挂于屋顶,古人只能放于地上或者柜台之上。想象一下古人这盏灯要是挂于屋顶,其造型之华美,是毫不逊色我们现在的灯饰的。

看到这幅在墙上的壁画,还是让我挺惊讶的,这画从色泽上看,该是原物,可是怎么把它弄进来了?这类壁画多是墓室内的壁画,现代人重新仿画的话,毕竟不是原味,毁掉则可惜,总不能把墓地搬进博物馆吧?从有关资料中我了解到,考古时为了更好地保存墓室中的壁画,会采用揭取之法。何为揭取?就是把墓室中的画整体剥离,使用的工具是铲刀,一刀一刀沿着壁画的四周整体把那块墙体剥离,十分费力。由于墓室壁画岁月久远,土体极易损毁,须得万分小心才可。剥离后,再重新划分为小块,便于运输,总之,很麻烦,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原汁原味的东西,所以,碰到这类壁画,大家一要珍惜,二要爱护。君不见,济源博物馆的壁画,采用的是仿画,原物已经没有了。我想我们当时为什么不采用此法呢?了解揭取之法后,才知道一来难度很大,非有经验的专业人员难以完成;二来,在过去这类揭取之事,省内缺少经验与专业人员,都是邀请省外专家,而且花费甚大,只是近些年省内工作人员才开始逐步掌握这种方法。

这是一个其貌不扬但是却很重要的物件——东汉时期的骨尺。尺子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都用卷尺了,早一点是竹尺,古人用什么尺子?这件物品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是怎么测量物品的长度的。据说中国在不同的朝代尺子的长度也是有所差别的,那么我们看到许多的文献中对人物身高的记载,都是常用几尺来表达,如果我们不能了解他们当时尺子的实际长度,许多事情我们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看资料介绍这把尺子长23.3厘米,正反两面皆有刻度,清晰准确。

这是西晋时期的铜鸠车,绝对是可以刷新我们三观的物件。这么的小的一件物品是干什么用的呢?晋代大学者杜夷所著的《幽求子》写到:“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哦,明白了,小孩子的玩具啊!这件物件,让我们想象到,对孩子来讲玩具那是必不可少的一件物件,自古如此。除此件物品外,现场展墙上还介绍有微雕金狮子,长约1厘米,也是西晋时期出土的,我想这小玩艺应该也是大户或者官宦之家孩子的小玩具吧,穷人是玩不了金狮子这种高档玩具的。

这是北魏时期的彩绘仪仗陶俑群,可能由于数量太多,中间的一个展柜为其专属之区。从这些陶俑上我们可以猜测,这应该是帝王或者王侯将相出行的场面吧,有武将,有骑兵,后面还有那么多的随从,中间是三匹马,正前方是应该是一个镇墓兽,好排场啊!当古人已经远去,书籍里对古人的出行只有抽象而简单的文字描述,我们无法确定一千多年前的达官显贵是一个怎样的出行规模与仪式,陶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而直观的场景,通过它,我们就可以明白那时人们如何生活,社会如何运行,甚至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长相。穿越千年,我们可以遥想北魏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社会得以稳定,尤其是一代明君孝文帝,迁都洛阳,民族融合,使得社会迅速发展,百姓们才有机会安心下来制作大量形态各异的陶俑吧!
本文暂时到此,后续我们一起去欣赏大唐的风华吧!


作者简介


张天宇,河南济源人,供职于河南豫光锌业有限公司,爱好旅游、读书,闲暇之时喜欢写作,曾有作品发表于《济源晨报》《大河文学》《精神文明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