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医学abeycd 2022-11-12
花丛中的《甄嬛传》
缤纷多彩的花卉,始终是地球上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对美丽的花儿都有着天生的热爱,古人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唯美的句子描述花儿,这正是开花植物想要达到的效果——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有更多的机会传宗接代。
然而,美丽的外表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内心世界。越是好看、好闻的花儿,恐怕越是藏着一言难尽的玄机。在百媚千娇的背后,花儿也上演着一出出“后宫”大戏,其手段恐怕连最狠毒的嫔妃也自叹不如。
有些花儿很佛系
后宫里,总有几个与世无争、笑看春风秋月的淡泊之人。同样,有些花儿,也对争奇斗艳没什么兴趣。
本质上,花儿和哺乳动物的生育原理相近,雄蕊的花粉得落在雌蕊之上,才能“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过,在授粉方式上,花儿的选择可就多了。假如授粉不需要借助外力,那么花儿就不需要耗费精力使出浑身解数,以求博得他者青睐了。
有些花儿决定自力更生,繁衍问题不劳别人操心。于是,雄蕊和雌蕊长在了一起。等雄蕊一成熟,花粉自然落在了雌蕊上,就这样轻松地结合了。
这样的“近亲繁殖”,后代质量总要打个问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花儿演化出了“自交不亲和性”。这么一来,就算自家花粉找上了自己的柱头,也不会发生“意外之孕”;而雄蕊雌蕊若要喜结良缘,先决条件便是“两地亲家,基因不同”。
这种奇妙的特性,令发现者达尔文叹服不已。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从来没有哪项研究比这更令我开心。”这可能是因为达尔文的家庭本身遭受了近亲结合带来的痛苦。
虽说杜绝了近亲繁殖,但雄蕊和雌蕊之间的距离就成了繁衍的障碍,必须依靠一些能够牵线搭桥的外力。
对轻盈的花粉来说,无处不在的风就成了最好的“红娘”。
 

图片

玉米雌、雄蕊同株
玉米就是这么做的。雄花处在植株顶端,雌花则在下方苞叶顶端。风来时,便把雄花花粉带向四方,洒落在那些从苞叶顶端探出的细长花柱上。和玉米一样,许多作物的花儿也以风为媒,实现代代延续。
自花授粉者,缘分天注定,不愁未来;风媒授粉者,红线随风牵。所以,它们连着装打扮也毫不上心,大多素面朝天,既无艳丽的颜色,也无馥郁的香味,随遇而安,过着无欲无争的日子。
有些花儿心机多
女为悦己者容。后宫大戏里,各方佳丽往往打扮得花枝招展,尽态极妍,让君王目不暇接,终极目的是获得珍贵的生育机会。同理,那些要引诱虫儿帮忙传后的花儿,往往格外妖娆多姿、缤纷灿烂。
花瓣中的色素是花儿色彩的来源,其中尤以花青素最负盛名。花青素的最大特点是颜色可随环境改变。如果环境偏酸性,花青素会让花儿显得红光满面;若是在偏碱性的环境中,花儿便变得蓝幽幽的。假如碱性太强,就是一副蓝黑色的模样,墨菊、黑牡丹就是典型的例子。
单是一个花青素,还不足以染出花儿的百般姿色。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齐齐出动,才造就出这世间的万紫千红。
在绿叶的映衬下,哪怕白花也格外惹眼。见了这些娇艳欲滴的花儿,视觉系动物们怎能不心旌摇动、一亲芳泽?不过,各花入各眼,虫儿们对花儿也有独特的偏爱。
蝶和蛾对红色花儿情有独钟,蜜蜂则比较博爱,只要是蓝色、白色、黄色,照单全收。当然,如果花色不显,还可以打个时间差,选择在夜间盛放,也能兼顾到熬通宵的虫儿,比如昙花,特别喜欢月下得宠的滋味。
 

图片

正在红花上采蜜的蝴蝶
光靠美色还不够,花儿的气味也很重要。每一朵带香味的花儿都是一座小型的生化工厂。在这座工厂中,花儿将多种化学物质调和在一起,如单萜、倍半萜、酚、醇、酮、酯等,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气味,让虫儿们即便在夜间也可以闻风而至。
残酷的竞争下,有些花儿在香味竞赛中败下阵来,只得另辟蹊径。既然不能“流芳百世”,干脆选择“遗臭万年”,毕竟想要“勾引”蝴蝶、蛾子、蜜蜂的花儿太多,不如吸引不受欢迎的苍蝇、甲虫这些“逐臭之徒”。于是巨魔芋、大王花干脆散发腐肉的气味。反正终极目的是为了能引来虫儿授粉,至于是什么虫,并不重要。
 

图片

大王花和巨魔芋都靠腐臭气味吸引昆虫,这两种花都生活在热带,体形巨大
色诱、香薰,只是前戏;要想被“翻牌子”,还得给虫儿们一点甜头。于是,不少花儿演化出了蜜腺,能分泌鲜甜的花蜜。就在虫儿饱食蜜液之时,花粉已经不知不觉地沾满了它们的体表。
等到虫儿在花丛间起舞和停留时,一朵花儿的花粉也就悄悄地落到了另一朵花儿的花蕊上。由此,一场精心炮制的授粉计划终于圆满结束。
花儿们苦心孤诣,机关算尽,总算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花蜜是最好的贡品
当然,看人脸色繁衍后代,风险总是不小。难怪大多数妃嫔紧张兮兮,生怕失去皇上的宠幸,而落得一个深锁后宫的结局。
花儿也担心,如果有朝一日,虫儿不幸遭遇集体灭绝,花儿岂不是也要面临绝后的窘境?
说到授粉这个活计,最在行的虫儿是工蜂。在和花儿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工蜂早已演化出一副装备齐全的样子,甚至在后腿上配备了专门盛装花粉的“花粉篮”。
很难想象,若是没有大规模作业的蜜蜂,将有多少花儿丧失繁育后代的机会。曾经有人预测,如果没有蜜蜂,人类最多只能再活4年。
可怕的是,上述疑虑正在变成现实。2006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有些蜂巢里的成熟工蜂突然人间蒸发,剩下的全是幼虫、刚成熟的工蜂及蜂后,使得整个蜂巢陷入瘫痪。
 

图片

虽然蜜蜂“连吃带拿”,但花儿仍要靠它授粉
危机并非偶然。专门从事蜜蜂研究的学者斯皮瓦克便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蜜蜂已经减少了一半。”同样,在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地方,蜜蜂也在大面积地消失。有资料显示,中国的蜂群少了10%,瑞士的蜜蜂甚至锐减了40%。
这种现象被称为“蜂群崩溃综合征”,是今天农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蜂群崩溃综合征可能是农药滥用引发的恶果,可能是寄生虫横行带来的灾难,也可能是蜜蜂们营养不良所致……时至今日,答案始终扑朔迷离。
好在,花儿还有授粉的“备胎”,而且不止一位。
在众多候选者中,蜂鸟是一位优秀的选手。作为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跟一只大蛾子的身材差不多,能在花间自如地腾挪闪移。跟蜜蜂一样,蜂鸟也是在吸食花蜜时捎带着完成了授粉。有人观察,蜂鸟会伸出细长的喙,轻巧地探进花心,美滋滋地吸食花蜜,毫不在意自己沾上了多少花粉。
 

图片

安氏蜂鸟是太平洋沿岸最常见的蜂鸟
食蜜蝙蝠(Glossophaga soricina)也是不错的选择。众所周知,在飞行中,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导航。为了让食蜜蝙蝠上钩,古巴热带雨林里的夜蜜囊花(Marcgravia evenia),格外狡诈地演化出了勺子状的叶子,能够强烈地反射回声。这对蝙蝠来说简直就像遇到了霓虹灯大招牌。
美洲黧豆(Mucuna holtonii)、仙人掌科的老乐柱(Espostoa frutescens)、炮弹果(Crescentia cujete)等花儿的独门秘籍,是反射人眼看不到的紫外线,而这些紫外线恰恰能被食蜜蝙蝠的小眼睛侦测到。由于新陈代谢率极高,食蜜蝙蝠需要频繁进食,才能维持身体所需的能量供给。在食蜜蝙蝠频频访花之时,花儿们也完成了授粉。
 

图片

一些品种的蝙蝠以花蜜、水果为食
假设有一天,传粉动物都灭绝了,那怎么办?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替代方案——重量不到0.1克的机器蜂。在电脑控制下,机器蜂可以飞行、潜水、游泳、着陆,人工授粉更是不在话下。遗憾的是,受限于电池续航等问题,机器蜂仍在研制中。
在真正的后宫里,君王看似艳福尽享,但有时也会成为宫廷斗争的受害者。有些花儿也会对授粉者下手,压根儿不遵守“投之以花粉,报之以蜜液”这种等价交换的游戏规则。
少花虾脊兰,花色金黄,还长着红色的假蜜腺,而熊蜂向来对这种兰花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尽管少花虾脊兰根本不分泌花蜜,但熊蜂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每次的一探究竟,最终都变成了赤裸裸的无偿劳动。
更有趣的是,熊蜂蜂王在每年筑巢时都会主动进入褐花杓兰(Cypripedium smithii)的唇瓣,而褐花杓兰会利用花瓣短暂困住熊蜂蜂王。等到熊蜂蜂王挣脱怀抱的时候,花粉团已经附着在它的背部,却令它无法触及,最终保全了这些宝贵的花粉。
还有一种叫蜜蜂兰(Cymbidium floribundum Lindl.)的兰花,更是坑坏了熊蜂。这种花儿,花形酷似雌蜂,花瓣上长着许多短毛,像极了雌蜂腹部的绒毛。而且它还能散发出类似雌蜂性信息素的气味,让雄蜂闻香而至。等到雄蜂自作多情地跟蜜蜂兰一番缠绵后,才发现不过是一场春梦,徒留一身花粉。待雄峰再次落入另一朵蜜蜂兰的温柔乡时,便为蜜蜂兰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
在兰科大家族中,大彗星凤兰(Angraecum sesquipedale)极具个性。1862年,达尔文发现了这种原产于马达加斯加的奇异物种——细细的花距竟长达20厘米。由此,达尔文大胆推测,应该有一种口器也是20厘米的昆虫为这种兰花传粉,但无人相信。直到1903年,非洲长喙天蛾(Xanthopan morganii praedicta)才进入人们的视野,果然它的喙长20~30厘米,完全够得着大彗星凤兰底部的花蜜,从而印证了达尔文的推测。
有趣的是,在彗星兰属盛开的地方,一定有长喙天蛾出没。大彗星凤兰的花距很长,也只有非洲长喙天蛾能够为其传粉,它们是互惠互利的永久合作伙伴。这种传粉机制,类似于一把锁对应一把钥匙,比广撒网更加稳定、更加长久。
最毒辣的花儿,当属大名鼎鼎的猪笼草(Nepenthes sp.)。这些花儿散发着清甜的香气,分泌着浓郁的花蜜,难道是为了授粉吗?各路英雄纷至沓来,原本想着饕餮花儿的芳香美好,没想到中了“美人计”。原来是一场甜蜜陷阱!谁能料到,授粉队员不过是自投罗网,竟多少有些像牡丹花下的风流鬼了。
 

图片

大彗星凤兰
 

图片

“请君入瓮”的猪笼草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资料
1. 马炜梁. 植物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官昭瑛,吴艳光,袁海滨等. 昆虫访花机制研究概述[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6):608–613.
3. 牛夏,赵世伟,郭翎. 珍稀植物巨魔芋开花生物学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园(第十四期)[C]:2011.
4. 阿碧. 奇异的植物——大王花[J]. 绿化与生活,2007(1): 40.
5. 徐仁修. 马来西亚最独特的植物:大王花与猪笼草[J]. 中国国家地理,2009(2): 98–105.
6. Jones G. Sensory Biology: Acoustic Reflectors Attract Bats to Roost in Pitcher Plants[J]. Curr Biol. 2015 Jul 20;25(14):R609–10.
 
让福岛新生的向日葵
在凡·高的短暂人生中,有两三年算得上是“向日葵之年”。1887年8~9月,他在巴黎画被剪下的向日葵,单支独朵,用色偏暗;1888年8月,到了法国南部阿尔勒,他开始创作迥异于巴黎时期的向日葵,变幻莫测,明媚活泼;后来,他又陆陆续续完成了其余的向日葵作品。
向日葵的法文是tournesol,意为“旋转的太阳”。在阿尔勒,凡·高饱含激情地去画这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火红,像一团炽热的火球;花瓣金黄,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一组油画,细致地呈现了向日葵由盛放到凋零的全过程。
后来,凡·高深刻意识到自己创作出了与众不同的东西。当别人还在画牡丹或蜀葵之类的花儿时,他欣喜地告诉弟弟西奥“向日葵是我的”。向日葵,已成为凡·高的标志。
研究者说,凡·高在阿尔勒寻求的是太阳,这是一种光辉和光芒,能够消除细节并简化形式,将他周围的世界减少到他在日本木版画中所欣赏的那种模式。凡·高一度沉迷于日本版画及艺术,甚至将阿尔勒称作“南方的日本”。
 

图片

以凡·高油画《向日葵》为原型制作的拼贴画
在某种意义上,向日葵是凡·高与日本之间的一座桥。1919年,《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被日本商人山本买下。两年后,画作曾短暂展出,引起民众热烈追捧。遗憾的是,在二战的隆隆炮火中,这幅画作不幸湮灭,已无法再现人间。
世事难料,90年后,向日葵又一次成为日本民众追捧的对象。只是这次,受宠的是真正的向日葵。
追太阳靠的是“歪脖子”
中国人对向日葵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中国人身边都有几个狂热的嗑瓜子爱好者。然而向日葵并非东亚本土物种。向日葵原产于美洲,因其远可观赏、近可取食,在1493年哥伦布开启全球物种大交换之后,迅速传遍了整个世界。
在英语中,这种植物因为形似太阳,被称为“sunflower”,就是“太阳花”之意。它们向日而生,晨朝东,暮向西,因而得了一个恰如其分的中文名:“向日葵”。在著名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向日葵也因能随音乐起舞和持续产生阳光而备受玩家喜爱。
向日葵为何会随着太阳转向?
相传,太阳神阿波罗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他每天的职责就是驾驶着一辆黄金战马拉动的金车,在天空巡游。太阳神的金车光芒万丈,只要阿波罗驾着它在天上巡行一圈,日出与日落便呈现在世人眼前,蔚为壮观。
海仙女克吕提厄深深为阿波罗所倾倒,是他最忠诚的追星族。每天她都痴痴地站在大地上,注视着阿波罗驾着金车从天际划过。从旭日东升到暮霭沉沉,她的视线从没有离开半点。
这是一场没有回应的相思,这是一幕只有一个人的爱情故事。渐渐地,克吕提厄融入了泥土中,幻化成了一株向日葵,始终不改她对太阳神的向往。
但是凄美的神话却经不起推敲——作为美洲特产,古希腊人根本就没有见过向日葵。
现代科学对向日葵摆头机制的解释是由植物生物钟调节生长激素导致的。
当太阳升起时,生长素就向茎的背光一侧集中,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一侧长得快,一侧长得慢,从外观上看就成了“歪脖子”。白天,茎的东侧比西侧长得快,向日葵就追着太阳跑;到了夜间,西侧的增长更快,向日葵便摆动回来了。
如果没有太阳,向日葵还会摆头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生物学家将一些向日葵放到室内培育,在它们的上方放置了固定的光源。结果是,这些花儿仿佛能感应到太阳的移动,依然会继续来回地摆动几天。由此揭示出,向日葵的摆头并不是单纯地向光,而是内部的生物钟在“操控”着它的一举一动。
那么,如果人工设定一个昼夜时长,让光源模拟太阳移动,向日葵能不能实现准确“追踪”呢?
在一定范围内,向日葵确实可以做到追踪光源,当人工昼夜节律接近24小时的时候,向日葵仍旧追着人造太阳摆头。但是,当人工昼夜接近30小时,追上“太阳”就是奢谈了。
向日葵之所以逐日,是因为两种生长机制的作用。一是根据可获得的光,可以设置基本的生长率;二是靠着生物钟的控制及光的方向影响,茎在一个方向会比另一方向长得更多。
 

图片

未成熟的向日葵,花盘始终朝向太阳
但这种节律并不会持续一辈子。等到向日葵成熟,生长减缓,它就变成始终面朝东方的“面瘫”了。
这是为了迎合采花的蜜蜂。如果早上面向东,向日葵的升温会更迅速,因而朝东的花盘更能吸引喜欢暖花的蜜蜂。当摆头不能再带来好处时,向日葵也就懒得继续奉献每日的表演了。
扎根福岛的“除毒卫士”
不过,能摇晃脑袋并不是向日葵唯一的特点,向日葵的基因组在植物中也是独树一帜。
研究发现,向日葵的基因组中有大量重复的片段,导致对向日葵基因组测序过程中序列组装困难,因此之前对向日葵的基因测序都未能收到满意效果。直到2017年,用上了三代测序方法,科学家才一步步揭开向日葵基因的奥秘。
结果显示,向日葵演化过程中比大多数生物多发生了两次全基因组加倍事件。全基因组加倍又称全基因组复制,向日葵的全基因组在经过两次复制后,染色体又发生了至少17次断裂以及126次融合,最终形成目前的17条染色体。因此,这17条染色体上承载着大量的重复片段。
我们尚且不清楚这一系列的演化事件对向日葵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向日葵确实有非同凡响的能力:比起一般植物,它对辐射的抗性要强得多。
大部分动物都不可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而更高能量的放射性污染则是所有生物的噩梦。放射性物质散发的α、β、γ三种射线能够破坏DNA分子。如果辐射剂量过大,DNA修复机能跟不上的话,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白细胞减少、内出血,甚至死亡。
更可怕的是,核辐射的影响不会很快消散。如果长期生活在受污染地区附近,健康会深受影响。吸入的放射性物质会在人体内慢慢积聚,令癌症产生的概率大幅提升。
对核污染的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人类很多时候只能等待放射性污染物经过漫长的半衰期衰减。对背井离乡的民众来说,这样的等待时间实在太过漫长了。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核电站附近出现了严重核污染。但科学家意外发现:在一个池边生长着向日葵的池塘中,放射性污染物被清除殆尽。
向日葵能迅速富集土壤中的养分,而在土壤遭遇污染时,向日葵的这一特性并不会改变。通过根部,向日葵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将毒素富集在体内。因此,先让向日葵把放射性物质吸收入体内,就有可能减轻处理核污染的难度。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了极为严重的核灾难。在一次地震引起的海啸中,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毁坏。
更可怕的是,三座反应堆的供电和冷却系统也停止了运作。这意味着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了大气和海洋中。为了不受核辐射影响,福岛居民被迫从家中撤离。对他们来说,这次撤离后何时才能返回故里是个未知数。
往日不过是茶余饭后零食的葵花籽成了福岛重获新生的希望。在福岛的周围,800万株向日葵绽开了笑脸。其他一些有富集能力的植物,如芥菜和苋菜也被大量种植。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植物的力量,让核污染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令现代科技应对乏力的核污染,却能用貌不惊人的向日葵进行有效处理,让我们向漫长演化造就的平凡物种致敬。
除了固定核污染,向日葵还有更重要的象征意义。那充满活力的黄色花朵在核污染地区烂漫地开放,无疑代表着一种新的力量和希望。福岛的向日葵,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连接起凡·高百年前的画作与通往未来的希望,再次给日本的民众鼓舞与振奋,支撑着他们战胜灾难,为更好的明天继续奋斗。
 

图片

福岛的向日葵花海

图片

参考资料
1. Badouin H.,Gouzy J.,Grassa C. J.,Murat F.,Staton S. E.,Cottret L.,...Legrand L.The sunflower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oil metabolism,flowering and Asterid evolution[J]. Nature2017,546(7656):148–152.
2. Blackman B. K.,Scascitelli M.,Kane N. C.,Luton H. H.,Rasmussen D.A.,Bye R. A.,... Rieseberg L. H.Sunflower domestication alleles support single domestication center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108(34):14360–14365.
3. Atamian H. S.,Creux N. M.,Brown E. A.,Garner A. G.,Blackman B.K.,Harmer S. L. Circadian regulation of sunflower heliotropism,floral orientation,and pollinator visits[J]. Science2016,353(6299):587–590.
4. Adler T. I. N. A. Using plants to tackle polluted water and soil[J]. Science News1996,150:42–43.
 
救活许仙的,只是个普通蘑菇?
传说中的千年神草
《白蛇传》中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始于蛇妖白素贞游湖偶遇许仙,两人心生爱慕,结为夫妇,颇为恩爱。直到端午时节,白素贞被迫喝了一杯雄黄酒,现出了原形,竟吓死了凡人许仙。白素贞醒来以后,见许仙已死,十分悲痛,历经艰辛,前去昆仑山盗灵芝仙草。结果因为这棵千年灵芝,许仙起死回生。
也是这枚千年的神草,救活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墨渊和白浅。
在神话传说中,不管是提升道行还是起死回生,灵芝都是不二之选。《神农本草经》曾提到:“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还提到:“紫芝,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一名木芝。”
神草竟是蘑菇?
灵芝神乎其神、包治百病的名头,从古至今,从未衰落。这灵芝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吗?
据说,灵芝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减缓失眠及神经衰弱;可降低甘油三酯,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冠心病;更可改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状。
但是,对灵芝功效心存疑惑的医家也不在少数。譬如明代药圣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近读成式之言,始知先得我所欲言,其揆一也。”总之就是,大家对灵芝是过于崇拜了。
近来,有生物学家提出,神乎其神的灵芝实际上不过是一种蘑菇。换言之,香菇、鸡腿菇、杏鲍菇、金针菇等著名火锅食材都是灵芝在伞菌纲的近亲。
既然都是食用菌,凭什么千年灵芝就被称为“神草”?是因为它生长千年,功效大大增加了吗?
解密神草之谜
灵芝传说中的“神奇功效”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一场去伪存真的解密之旅开始了。
和持续生长的动植物不同,作为大型真菌的灵芝大多数只能生长1年左右。从菌丝[1]到子实体成熟,大概需要三四个月。紧接着,已经长成的灵芝需要赶快繁衍下一代,因为生长期只有1年,如果不尽快释放孢子就来不及了。完成了繁衍的“历史使命”后,灵芝就停止生长了。
所以,“千年”的说法,是最大的谎言。
之后,灵芝的命运与菜市场里的蘑菇近亲们没有二致,只能等待腐烂、虫蛀、木质化。木质化的灵芝大家都很熟悉,旅游景区小摊贩兜售的类似木头疙瘩的蘑菇形物体一般就是木质灵芝,而这就是传说中的百年甚至千年灵芝。必须强调的是,木质化的灵芝的药用价值已经损失殆尽,跟吃木屑的效果是一样的。
所谓“神草”“百年灵芝”或“千年灵芝”,不过是商家为了牟利,利用人们在灵芝身上寄托的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制造的噱头罢了。但遗憾的是,许多人还是会相信这种“神草”,愿意为其高昂的价格买单。
甚至有些商家干脆用树舌(Ganoderma applanatum Pat.)来冒充灵芝。树舌是灵芝的一个近亲,一两年时间就可以长得非常大,菌盖直径能超过1米,于是经常被伪称为“千年灵芝”出售,价格动辄数万元。
 

图片

灵芝生长时间太长便会木质化,此时的灵芝已经没有药用价值
还神草一个真相
尽管被夸大了功效,但公允地评价,灵芝依然是一种药用真菌。一些药理研究表明,它对个别疾病有一定的调节活性,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比如真菌当中的多糖会刺激人产生免疫反应,进而增强免疫力。灵芝里有非常多的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大概有超过400多种化合物都可以在药用灵芝中被鉴别出来,使得这种真菌变成了一个“细胞工厂”。
台湾长庚大学的研究还发现,灵芝菌丝水提取物不但能让高脂饮食的小鼠体重下降、减轻体内炎症、缓解胰岛素拮抗症状,还可以改善它们的肠道菌群,保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减少内毒素产生。深入研究中药与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的相互作用,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个性化中药制剂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促进人体健康极有意义。
不过,有人认为,作为一种大型真菌,如果灵芝生在野外仙气氤氲之地,吸收了天地灵气、日月光华,就会有一些养殖灵芝望尘莫及的神秘效果。可惜的是,野生灵芝和养殖灵芝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从已检测的有效成分上来说,野生灵芝和养殖灵芝没有实质性差别。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人对真菌的辨别能力不强,很多打着“野生灵芝”招牌的未知菌类,不仅没有保健功效,反而可能有毒有害。
所以,面对天价的所谓“千年神草”或“野生灵芝”时,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客观地认知中药材的价值。诸如此类的“百年首乌”“千年人参”,也是一样的道理。救活许仙的,不是千年的灵芝,不过是古代人民寄托于神话传说中的美好愿望而已。
 

图片

野生灵芝和种植灵芝的成分其实差不多

图片


参考资料
1. 唐庆九,张劲松,潘迎捷,樊华.灵芝活性多糖GLIS对正常和荷瘤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J]. 现代免疫学,2005,25(1):49–52.
2. Chen S.,Xu J.,Liu C.,Zhu Y.,Nelson D. R.,Zhou S.,...Luo,H. (2012).Genome sequence of the model medicinal mushroom Ganoderma lucidum[J].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2,3:913.
3. 李时珍.本草纲目(Vol. 2)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 李晓冰,赵宏艳,郭栋.灵芝多糖药理学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12,34(2):332–335.
5. Chang, Chih Jung, et al. Ganoderma lucidum reduces obesity in mice by modul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6:7489.
[1] 野生灵芝通过担孢子来繁殖,2个雄性和1个雌性结合,方能繁殖成另一个小的野生灵芝。通过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保证了优质灵芝菌种的繁衍。而人工栽培灵芝大多采用无性繁殖,即通过菌丝体的分裂来培植菌种,再将菌丝体分割,以培育更多的菌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