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堂乐歌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11-12

《学堂乐歌》教案

武进区鸣凰中学邹海勤

课题: 《学堂乐歌》

课型: 音乐欣赏综合课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

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让学生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

教材分析:

1、《体操—兵操》是沈心工留学日本时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2、《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3、《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重点、难点:

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由课前所听歌曲引入学堂乐歌。)

三、新课:

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⑴《体操—兵操》

①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我们来唱一唱歌曲。找一找旋律的特点?

③师小结。李叔同曾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

高》之歌。”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

④再次演唱歌曲。

⑵《黄河》

①欣赏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②学生学唱,体会情感的表达。

③“一曲雄沉慷慨”黄自对此歌作了高度的评价。

3、弘一法师——李叔同。他曾以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曲调填写了一曲《祖国

歌》,在当时颇有影响。

①欣赏:说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②欣赏另一版本的《祖国歌》

③讨论:为什么当时用民间音乐填词的歌曲很少呢?

④欣赏:《春游》

4、学堂乐歌其他的代表人物。

四、拓展:

“学堂乐歌”的典型创作手法:是以现成的曲调填写新的歌词构成新曲。(学生展示创作歌曲)

五、小结:

学堂乐歌自它诞生起,就怀着近代音乐思潮最宝贵的品质——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艰难的迈出了第一步,而正是伴随这第一步的充满对传统势力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

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教学设计

广东珠海前山中学:彭桂蓉

一关键词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时代音调

二难点学生自己填词

三过程

1 上课。

2 请学生唱歌歌。

今天上课,我特别想欣赏你们唱的歌曲,谁能满足我这个愿望?

3 这是你们现在追逐的音乐,你们想听听我在校园时代唱的歌吗。

播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4 今天我们谈的都是校园时代的歌曲,因为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学

堂乐歌&校园歌曲》。

打出1课题《学堂乐歌&校园歌曲》

5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什么是学堂乐歌?这个问题问得好,今天我们的第一关键词就是:学堂乐歌。

学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请大家回顾这样一段历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以学校当时称谓为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成为社会的新风尚,后来人们把清末民初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

称为学堂乐歌。清楚了学堂乐歌这个名词之后,我又有一个疑问了,这个时期的校园歌曲有着怎样显著的特点而被世人如此关注呢。

6首先我们来听听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体操-兵操》。

请看到书本P176面,

打幻灯片2,播音乐《体操-兵操》

7是不是挺象儿歌的?它在跟小孩子们说什么呢。(强身健体去当兵卫国)

这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沈心工先生的其一代表作。

8 打沈心工的幻灯片。

9 他的另一首作品《黄河》和李叔同先生的作品《祖国歌》写于同一年代1905年左右,这个时候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将其在我国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有企图将当时的外蒙纳入自己的版图,这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些曲子就是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径而创作的。

10 听音乐《黄河》

11 听《祖国歌》

12 李书同幻灯

13 这些乐曲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这就是时代音调。

书176 时代音调解释。;学堂乐歌的时代音调是爱国。

14 创作特点。

177面多数为填词,少数自创。

15 听填词优秀代表作《送别》。

16 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从学堂乐歌开始才有了自己的现代音乐。

17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我们的音乐滚滚向前历经建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城乡的大街小巷忽然弥漫起这样的音调:

18 音乐《外婆的》

19 《。黄鹂鸟

20 童年

21 《哦,

22 《一无所有

23 《同桌的你

24 ,睡在我上铺的

四创作

当你们告别了这段青涩的时代后,你们能回忆起自己的校园歌曲吗。当流行娱乐音乐无孔不入的充斥着整个校园的时候,你们会不会留下某种遗憾呢。

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我们来做一件小小的事情;

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音乐曲调,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成为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校园歌曲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

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

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 《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

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

4、参考书籍

(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作者武雍谊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汪毓和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

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在欣赏作品《体操——兵操》时,可同时让学生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艺术性较强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等,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以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学堂乐歌”的局限性。


2、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提出的可行性、逻辑性和具有思考价值,要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促进作用,用问题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与问题的连接与联系,要注意首尾呼应,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


3、本课所呈现的歌曲都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当时的时代印记,突出了音乐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性。教学中可以注重以介绍当时的音乐史为主,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来分析、了解、认识音乐作品所反应的时代思想,以及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下探究。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教材中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拓展与探究”栏目的安排,它的意图在教材中已明确呈现。教师在本节的教学中,应结合自身素质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涉及此专题的内容。


5、建议教师引领学生感受、体验作品时,尽可能利用自身专业技能的资源,自弹自唱,给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引导,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6、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给每个学生都有被受到关注的感受。


7、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比较喜欢的曲调,且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这项内容可以安排为课外作业)。


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学会带有目的性的静心聆听。


2、有意识地提出自己独立的音乐感受与见解。


3.师生共同研讨尝试着比较分析学堂乐歌与现在的校园歌曲在风格、特点与创作上的异同。


1927年出版的《歌曲集·中文名歌五十曲》,其中收录的主要是李叔同根据国外歌曲配词而作的学堂乐歌,封面设计为丰子恺。□本报驻京记者陈一鸣


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次代的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多。


———丰子恺


谈起学堂乐歌,91岁高龄的钱仁康教授目光蒙目龙,仿佛遥望着自己远去的童年。


“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土,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钱仁康先生说,早在学龄前,自己就跟母亲学会这首名为《燕燕》的学堂乐歌,心中由此埋下了音乐的种子。闲来思旧,钱仁康先生还曾写过一首怀念《燕燕》的小诗:“杨柳依依三月天/随母洗衣到河边/殷殷教我歌一曲/燕燕别来又一年”。


因为对学堂乐歌的情感,钱仁康先生从1981年开始研究学堂乐歌,历经18年,到1999年写出《乐歌考源》100篇。又在2001年,87岁高龄时结集出版《学堂乐歌考源》一书,收录学堂乐歌392首。谈及工作的艰辛,钱仁康先生说:“最难的就是找出曲谱的出处。学堂乐歌的曲谱来源于欧美各国歌曲和器乐曲,然而当初并没有注明。追溯学堂乐歌词曲的来源,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男儿第一志气高


所谓“学堂乐歌”,指的是清末民初的学校歌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痛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奋起救国,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新学课程设置中,就音乐一题,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音乐又被列为必设课程之一。1909年,《修正初等小学课程》进一步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清末的乐歌歌词,题材广泛,或号召民族觉醒,或宣传妇女解放;或倡言破除迷信,或勉励敬业乐群,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明显的正面作用。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传统伦理和道德的内容,如《尊孔》、《演孔歌》、《忠君》、《五伦》等。有些学堂乐歌中也不乏大汉族主义思想,华夷之辨甚是鲜明。

据钱仁康先生考证,我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始作于1902年的《男儿第一志气高》,这首歌也是“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先生留学东京时的处女作。

相对于古文,《男儿第一志气高》(原名《体操》)的歌词通俗亲切,便于理解: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1904年,沈心工把此歌收入自己所编的《学校唱歌集》,出版后,此歌不胫而走,家喻户晓。1906年,李叔同在《昨非小录》一文中描摹了《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流行盛况:“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

有观点认为,1912年,“学堂”已更名为“学校”;1922年,“乐歌”又改称“音乐”,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学堂乐歌应该截止于20年代甚至更早。而钱仁康先生认为,尽可不必拘泥于“学堂”和“乐歌”二词,不妨将其时限扩大到30年代。

两只老虎除军阀

乐歌的诗歌语言,虽然文白兼有,但总的趋势是通俗直白。1906年,陈懋志在沈心工编写的《学校唱歌》的序言中说:“学校歌词不难于协雅,而难于谐俗”,并赞扬沈心工等人创作的歌词“质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钱仁康先生认为,追溯中国白话诗之起源,不能避开学堂乐歌。

而在曲调方面,学堂乐歌堪称“拿来主义”的典型。早期的学堂乐歌,基本上以选曲填词为主。也就是说,曲调是现成的,别人的;而歌词才是自己的。这点很与我国古代词人按固定曲牌反复填词颇为相似。

以沈心工为例,他在1904-1907年所做的学堂乐歌三集,绝大部分是日本歌调的填词歌曲。辛亥革命后,沈心工在《重编学校唱歌集》中说:“以日本曲之音节一推一板,虽然动听,终不脱小家气派,若西洋曲之音节,则浑融浏亮者多,甚或挺接硬转,别有一种高尚之风也。”这样,法、德、英、美的歌调开始大量被介绍到中国,并被填上了中国的歌词。如沈心工的几首歌,《勉学》来源于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拉纤行》来源于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话别》来源于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等等。

由于学堂乐歌深入人心,所以其曲调也常被革命力量使用,重新填词。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被填词为《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红军也曾利用一首早期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的曲调填词,创作了《工农兵联合起来》一歌,而考察《中国男儿》的曲调来源,则钱仁康先生会告诉你,该曲调来源于日本校园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

渐渐地,中国民族曲调也开始被学堂乐歌“拿来”。比如《茉莉花》,曾被填词为《飞艇》、《红梅》。沈心工还曾根据《茉莉花》作了一首有曲无词的进行曲,后来这首进行曲也被拿来填词,先后出现了《蝶与燕》、《剪辫》、《上课》、《退课》等四首歌曲。

根据《茉莉花》的变体进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影响远出学堂之外,被社会广泛接受,比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劳动童子军歌》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冲锋号》,也都是同一曲调的填词歌曲。

此外,《采茶歌》、《算盘子》、《凤阳花鼓》等传统曲调也都进入了学堂乐歌的涉猎范围。江泽民同志曾演唱过的《夕会歌》,其曲调就取材于清乾隆年间成形的民间乐曲《老六板》(又名《老八板》)。

1932年,丰子恺先生在《儿童与音乐》一文中描写了自己儿时学唱《勉学歌》时的情境:“……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解说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他们倘不再努力用劲,不久中国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唱到'亚东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真个要沉下去似的。所以我现在每逢唱到这歌,无论在何等逸乐,何等放荡,何等昏迷,何等冥顽的时候,也会警惕起来,振作起来,体验到儿时的纯正热烈的爱国的心情。”

长亭外,古道边

1992年11月16日,学堂乐歌《黄河》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歌。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此歌的歌词作者杨度留日出身,终生为救国亡命奔走,闲下来则喜欢模仿白衣卿相,经常吃花酒,逛窑子。他曾把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也曾力捧袁世凯称帝,获赠袁氏“旷代逸才”匾额一枚,后为杜月笙门下“清客”,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04年,杨度创作《黄河》歌词,署名杨皙之。第二年沈心工谱曲。

我国1930年代重要作曲家、歌曲《九·一八》的作者黄自曾说:“我最爱《黄河》一首,这个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唱歌有此气魄,实不多见。”茅盾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说:“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到晚年,茅盾还能诵唱此歌。

据钱仁康先生考证,当时为《黄河》谱曲者不止沈心工一人。曾志?早在1904年4月,杨度的歌词问世不久,就在自己编著的《教育唱歌集》中刊出了自己作曲的《黄河》。然而其曲调平铺直叙,气势不足,很难与沈心工作曲的《黄河》相匹敌。

曾志?是沈心工之外,另一位对学堂乐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音乐家。他于1901年赴日留学,起初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1903年,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他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西洋音乐。沈心工在东京组织的“音乐讲习会”,曾志?也是最积极的参加者。他曾提出过学堂乐歌的创作原则:“以最浅之文学,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与其填砌也宁自然,与其高古也宁流利。辞欲严而义欲正,气欲旺而神欲流,语欲短而心欲长,品欲高而行欲洁。”

比《黄河》更脍炙人口的,当属李叔同(弘一法师)填词的《送别》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此歌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学堂乐歌五十余首。

吟唱《送别》,体味李叔同的命运,远去的学堂乐歌就再次鲜活起来。丰子恺70多年前文字中的愿望,如今也算是有了着落吧:“……我惊叹音乐与儿童关系之大。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鉴赏音乐的美,好像唱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没入于其中,而终身服膺勿失。我想,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次代的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多。因为音乐能永远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只降临于天真烂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间。失了童心的世间,诈伪险恶的社会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连影踪也不会留存的。”

历史意义: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