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孩子,还不如一支笔值钱”

 舍得付出 2022-11-13

直播预告

图片

学堂后台每天都会收到上百条私信,其中95%都是家长们的育儿困惑,例如孩子成绩不好、不听话、磨蹭、撒谎、打架……反正林林总总,基本都是对自己孩子的各种不满意。

但前两天有条私信,我们看过以后,一时之间还有点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它来自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

“我的父母性格都很暴躁,家中还有一位妹妹。您别不信,今天因为妹妹把我的笔弄坏了,妈妈就对我们大打出手。难道我们还没一支笔重要吗?”

“因此我的心理素质很差,一点小事就发火。”

“甚至想过自杀,还上网查过自杀方法。”

图片

“难道我们还没一支笔重要吗?”

真是直击人心的一个问句啊,我突然想起了前段时间尹建莉老师分享的一个故事。

图片

“难道我还没一个西瓜重要吗?”

尹老师前段时间在公园里遇见一位妈妈大声训斥自己一岁九个月的儿子,起因是孩子不肯自己走,非要妈妈抱着。

妈妈的态度很坚决,还做出要丢下孩子,自己一个人离开的样子,而孩子在原地哭得声嘶力竭。

尹老师忍不住上前劝了两句,这位妈妈依旧没有松口,她没推童车,手里还拎着一个大西瓜。她一边说孩子任性,一边又说怕惯坏孩子。

尹老师不放弃,继续循循善诱:“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也不能走太远,走路太多怕是腿会罗圈。”这位妈妈有些犹豫,可手里的西瓜又确实很重,她很难同时抱起孩子。

尹老师建议她扔掉一半西瓜,这位妈妈不同意。

没办法了,尹老师只好说自己顺路,可以帮忙拎一会儿西瓜,妈妈这才抱起孩子。两个大人边走边聊,孩子很快就开心起来。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看着像一个HappyEnding(大团圆结局),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位妈妈开玩笑般提起此事,然后长大了的孩子,无奈地问:“难道我还没一个西瓜重要吗?”

其实整件事的吊诡之处就在于,随便我们去问任何一对父母,选一支笔一个西瓜还是自己的孩子,他们都得骂上一句“有病”。是啊,谁会承认这些物件比孩子重要呢?

可一旦回到具体的生活里,我们真的面对着一支笔、一个刚买的大西瓜,问题好像突然就变得“棘手”了。

我们真就是心疼那几块钱?

是,也不是。

图片

我们的价值排序

说“不是”很好理解——我们为孩子花的钱还少吗?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给孩子花个几千块都不打磕巴。从小时候的进口奶粉、时尚童装,到上学了买书报兴趣班,样样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那为什么还说我们是心疼那几块钱呢?

因为我们确实也见不得“浪费”。

脱口秀演员伟大爷说他们家压根没有“过期食品”这一说,忘了还有哪位脱口秀演员说食物变质了,正常人第一反应都是快点扔了,他爸妈说:“这得快点吃了。”

图片

是玩笑话,也是来源于生活,在爸妈的潜意识里,自己的身体健康远不如那些已经过期的食品重要。

图片

其实也不只是食物,在物质和金钱面前,“我们”可能都是可以让步和妥协的“渺小”个体。

就算把这种行为美化成“勤俭节约”,对自己的真实感受避而不谈,但囫囵把带着酸味、霉味的食物咽下肚时,那种委屈、失望、羞耻的情绪躲不过去,连带着整颗心都变得湿漉漉的。

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病态的“自我感动”:

觉得自己压根不配用好的、吃好的;

觉得自己拼尽全力只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牺牲巨大……

但这种不配得感、付出感,是我们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如果觉察不到,也始终无法改善,最后只会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孩子。

但我们好像就是没办法坦然说出“我想要更新鲜的、更美味的食物”,甚至会因为有这种念头而批评自己:“都是当爹当妈的人了,怎么还这么贪吃贪玩的?”

——我们没办法面对自己的真实需求,诸事委屈自己,自然也不会给孩子“任性的特权”。

在我们的价值排序里,情绪和需求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永远都不是优先级最高的,可这恰恰是生活能否幸福的关键因素。

图片

图片

孩子会被“惯坏”“爱坏”吗?

拎着西瓜的那位妈妈,还说了一句话,也是我们不会选择先照顾孩子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怕把孩子惯坏了。”

尹老师当时就告诉这位妈妈:“孩子根本惯不坏,越是顺着他来,他反而越懂事。如果总是惹他不高兴,他的性格才会变坏,以后会越来越不听话。”

“抱TA一次以后肯定就总要抱了!”

“这次她撒泼打滚要玩具,我买了的话下回她还这样威胁我!”

“不是他哭一通,我就会妥协的!”

不陌生吧,我们常常以此拒绝孩子的需求。但恕我直言,上述这些话都是爸爸妈妈的“幻想”,笃定孩子天性是贪婪的,是不怀好意的,是不懂得感恩和体谅的。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尹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害怕把孩子爱坏了的人,都不曾好好被爱过。”

因为一直没有得到过足够丰沛的爱,所以误以为那些执念和遗憾都来自于人性中的恶,以至于自己也无法给予别人无条件的爱,抓抓放放好像是掌握了主动权,却暗中把关系推向深渊。

陈美龄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一定是好的,因为TA是你的孩子。”

我向很多人分享过这句话,但大家的反应却天差地别:

有人被瞬间击中,整个人都柔软起来,看孩子的眼神里带着快要溢出来的爱;有人则毫无动容,还以为我有什么话没说完;也有人像被针扎到一样立刻弹开,再使劲摆手做拒绝状:“那还是算了吧!”

这其中的差别不在于做父母的是否信任孩子,而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

前者往往接纳自己的生活,也接纳自己,所以这句话能像定心丸似的,把他们从焦虑的育儿状态里解放出来;而后两者却恰恰相反,他们用麻木或挑剔的眼光看待世界,对生活的各种不满像填不平的沟沟壑壑,甚至可能正需要通过改变孩子来让自己的生活达到预期。

显然,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

图片

图片

小孩子的情绪,也是情绪

最后还想再说一点的是,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年纪小记不住事,所以不把孩子的情绪当回事。

TA可能确实记不得具体的事情,但TA永远会记得这种感受。

这种被爸妈甩在身后、用力哭泣却没有人回应的感受,会被刻在生命里。以后每次有类似场景出现,这种感受就会被唤醒,时时刻刻提醒TA曾经被抛弃、被无视,毫不夸张地说,这会为TA以后建立亲密关系埋下非常大的雷。

不仅如此,父母的三观往往一以贯之,如果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对TA的情绪视而不见,亲子关系肯定也不可能真的好。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隔离”,讲的就是一次次失望后,情感连接会逐渐消失殆尽,包括主动和对方减少接触、切断联系,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遭受痛苦与伤害。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的,别人放长假都欢天喜地,她却提前好久就开始emo(抑郁),各种找借口不回家,宁愿在出租屋里吃外卖也好过回去和爸妈大眼瞪小眼。

我们简单“追根溯源”发现,她的父母就是常常忽略她的情绪:

无论是考试没考好,还是不小心弄坏了什么东西,甚至是父母自作主张把她最喜欢的玩偶送给了弟弟妹妹,反正方方面面吧,甭管她多伤心,怎么哭怎么闹,该有的“原则”坚决不让步,该有的“惩罚”也一个不少。

每当她想倾诉、求助时,哪怕只有一个拥抱,却好像凭空生出一面玻璃,这头是痛苦又无助的她,那头是“温柔而坚定”地拒绝她的父母……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变成了现在这样。

她红着眼睛说:“我们是父母子女,但也像法庭上的法官和犯人。”

图片

写在最后

说回开篇那封私信,最后我们是这样回复孩子的:

“这不是你的错,妈妈可能也有难处,或者不太具备爱的能力。尽量学着减少妈妈的情绪对你的影响吧,相信慢慢都会好起来的。”

图片

回复中提到的“难处”,既是指孩子妈妈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爱的模板”是有缺陷的,也是指她在后天的修行中受认知所限,无法给予孩子更多。

孩子不需要对成年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能做到自我负责就够了,可我们该怎么让这个孩子相信,自己比一支笔重要得多呢?

我心疼那个四年级的孩子,却也说不出什么责备这位妈妈的话,她这样对待孩子,大概率因为曾被父母这样对待,同时,也这样对待自己……

我只是希望,看到这里的爸爸妈妈,能尽力觉察生活里那些下意识要求自己的情绪给别的人、别的事“让路”的时刻吧,毕竟不委屈孩子、照顾孩子情绪和感受的前提是,我们也能学会不委屈自己。


图片

情绪看似简单、不值钱

对于孩子的成长却影响深远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

拥有天然的铠甲

在吼骂、责怪、威胁中长大的孩子

则自然面临更多的艰难

好好爱孩子的前提

是保证自己情绪稳定的同时照顾孩子的情绪

这比任何物质都来得更有意义

如何你还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绪

欢迎加入【28天为爱戒吼】活动

戒掉吼叫、责骂、暴脾气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

给孩子持续稳定的爱

28天不对孩子吼叫

并完成签到即可获得奖学金

金额=实际报名费(活动相当于免费)

8节音频课程,辅导员在线答疑

28天时间从理论到实践

帮您充实自己、成就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