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南晖与威远青峰砦(下)

 简心素文 2022-11-13 发布于江苏

李南晖与威远青峰下)

柳员外为报答救子之恩,问青峰道人需要获得怎样的酬谢,要粮面、银两都可以。可化名为青峰道人的李南晖却说,他本人一样也不要,只求员外在他修道的地方黄庭阁修缮一下道观就行,具体位置他只告诉员外“仁威交界处,石牛颈上寻”说罢他便告辞而去。

李南晖著写的医学书《传授心法》十二本二十四卷

后来柳员外用骡马驮银两到威远县西乡,终于寻访到了石牛颈青峰岭上的黄庭阁,得知青峰道人实为威远知县李南晖的化名,便捐巨资重新修建了黄庭阁。

不久,一座方圆百里难找的大殿在青峰岭上落成:有前殿,正殿,后殿;有戏楼,报台(武台),文书院;有合德堂(印书室),养元斋(食堂)。正殿二楼是祖师殿,正殿三楼是印书藏版楼,后面正房是黄庭阁,后殿外向蓝子岭方向的叫新房,是立放石碑的地方。当时修建的庙殿,内坝四周是走马转过楼。

修建完工后还剩很多黄金没用完,柳员外为报答李南晖,决定用黄金做成金菩萨,放在正殿房顶尖正中。随后“黄庭阁”所在的青峰砦便改名为“天缘砦”。

“天缘”,上天的机缘。柳员外认为,李南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把自己垂死的儿子救活,今生有缘遇到青峰道人,那道人所修炼之地,岂不是“天缘之地”?于是“天缘砦”之名,不胫而走,成为方圆百里人气一直很旺盛的最有名古砦。

“天缘砦”的“黄庭阁”本属道教,后改名为青峰寺时才形成今天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格局。

青峰祖师祠内存放的青峰碑记 

南晖衣冠冢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李南晖回到了甘肃省通渭县家中养老,完成了《读易观象惺惺录》著作三十六卷,为后世易学研究者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年后,即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通渭发生重大社会动荡,李南晖做出了“临难毋苟免”的抉择,誓与全城人民共存亡。当战火烧到城下,众寡悬殊守城无望之际,他毫不畏惧,率领人民抗争。城破之后,他穿戴好官衣官帽,坐于祠堂,面对屠刀,英勇无畏,壮烈牺牲。

清史稿对此有详细记载。

当李南晖牺牲的消息传来,威远人民万人空巷,举城悲痛,深深怀念他他的恩德受到人民群众的无限敬仰。人们为纪念李南晖,便把“青峰道人”称作“青峰祖师”,把“天缘砦”改名为“青峰砦”并在青峰砦正殿里,专设了李公祠堂,塑立了李南晖祖师像还特地在青峰书院邻近的山岭上修建了“青峰祖师衣冠墓”,把他曾在威远当县令时穿过的官衣官帽,用过的笔墨砚台书籍等葬进了衣冠冢,并它为祖师山。人民敬仰朝拜他,还把李南晖祖师作为药神供养。

修建“青峰书院”的艰辛

解放前,青峰砦香火仍十分旺盛。1958年大炼钢铁青峰书院被拆毁,成为一片废墟。藏版楼上的印版全都烧成了黑炭,拿去炼“钢铁”了,现仅存一块雕版在威远县罗世文纪念馆中。所印刷的李南晖书籍在文革时期尽数收缴,烧成灰烬现只有越溪镇水源一村民家中存有两套复印版,存有的原版书,已被虫蛀蚀得千疮百孔。青峰书院拆毁后的几十年里,此地一直是烂砖烂瓦遍布的荒山野岭。

1990年秋,一位叫李俊仙的老人,开始重修青峰书院,直到2012年底才基本完工,足足经历了22个年头。这期间,她带领着她的姐妹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历尽艰辛,终于从一片废墟上建成了今天的青峰书院。

青峰砦岭上的“青峰书院”

经过漫长的岁月,青峰祖师衣冠冢也早已变成荒草丛生、不堪入目的土堆。

2006年在李俊仙老人的倡议下,重新整理修建了祖师冢,并树立了一块青石墓碑,题名为“青峰祖师李南晖之墓”,供游人瞻仰凭吊。该墓碑属重檐加浮雕联柱造型,上刻二副对联,其一为“功德无极普渡凡庶,德大无边清正廉明”,其二为“利国利民一片婆心开普渡,垂经垂谕几多苦口为凡夫”。墓地周边青松成林,花草成排,静谧清幽,庄严肃穆。行人至此,顿生肃穆敬重之感。

威远知县李南晖,一生正如青峰书院祖师祠门前房柱上保留着的两副木刻楹联所歌颂的那样:

廉政留威邑,清如秋水明如镜,千古垂名;

灵庙座青峰,道存古岭德存天,万代流芳!完)

作者:陈钟梁

◆陈钟梁:李南晖与威远青峰砦(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