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团长开枪自尽,被疑为逃兵,50年后杨成武掷地有声称赞英雄

 兵说 2022-11-13 发布于云南

作者:东旭

陕西甘泉近旁的洛河畔,有一座不显眼的坟墓,墓碑上写了几个大字:红军团长王开湘之墓。墓的主人,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王开湘的真名叫黄开湘,跟方志敏是同乡。

黄开湘是红四团团长,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所在的红四团团长,为何他的名字写为王开湘?为何他的墓碑上少了烈士二字?他是如何牺牲的?

【黄开湘】

黄开湘,江西省弋阳县人,1901年出生在漆工镇黄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以箍桶为生。

黄开湘出身卑微,但是却性格刚烈,不畏强暴。

因为不甘受人欺负,就到附近山上拜师,学了一身好武艺。

因为他崇拜瓦岗寨英雄程咬金和梁山好汉李逵,就选择了板斧做自己的兵器。

经过一年的学艺,黄开湘的板斧已经使得出神入化。

武艺在身之后,他经常打抱不平,为穷人出气,让恶霸闻风丧胆。

尽管如此,黄开湘单枪匹马,面对助纣为虐的官府时,他也非常无助。

直到1926年,黄开湘的镇上出了个大英雄,他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这个大英雄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他的名字叫方志敏。

方志敏比黄开湘大两岁,两人是姑表兄弟,小时候常在一起玩。

少年时,方志敏外出上学,之后一直在外闯荡。

1926年春节,方志敏回家过年,儿时伙伴时隔多年再次相聚,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正鹄(方志敏乳名)哥,这一年在外干啥呢?

筹建成立农民协会,专门为穷苦人撑腰办事,教训那些为非作歹的土豪!方志敏说,石娃(黄开湘乳名),想不想跟我干?

黄开湘一攥拳头说:好啊,正鹄哥,我做梦都想为穷人做事。

这时候的方志敏,担任江西农民协会筹备处秘书长,在江西各地发展成员。

就这样,黄开湘开始走家串户,协助方志敏在周围几十里的几十个秘密建立了农协会。

黄开湘工作积极,热情饱满,不久就加入了组织。

参加加入组织的仪式之后,他激动得满脸通红,对方志敏说:正鹄哥,这以后我也是组织上的人了,就是死也要为组织工作。

不久,黄开湘的斧头就派上用场。

那是1927年秋,黄开湘同方志敏一起去开会。

他们从弋阳磨盘山出发,翻过白马岭后,突然遇上了靖卫团的哨兵。

其中一个人认出了方志敏,惊叫道:他就是方志……

敏字还没出口,只见寒光一闪,黄开湘利斧已经到了眼前,那人的脑袋瞬间滚落在地。

敌军头目的一愣神的工夫,黄开湘一个箭步来到了他的面前,把利斧架在他脖子上,厉声说:想活命的话,让他们放下武器!

就这样他凭借一把利斧,一举端掉了这个敌军哨所,缴获了5支枪。

从此后,鬼斧黄的大名开始在江湖上传扬;黄开湘斧砍敌兵,端掉哨所的故事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如果你认为黄开湘跟李逵一样只是一介莽夫,那就错了。

黄开湘当初是个大老粗不假,后来为了为党工作,目不识丁的黄开湘开始学文化。

一年过后他竟然成为协会中的秀才,写得一手好字,把写标语的事垄断了。

黄开湘进步非常快,1928年就担任了上饶县苏维埃主席,为参加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这时候,他参加革命还不到两年。

仅仅一年后黄开湘就参加了红军,担任赤色警卫团团长。

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也没有打过几场仗的黄开湘为何进步如此快?

没有别的诀窍,就是打仗勇敢,奋不顾身。

刚开始,红军中还没有几支枪,黄开湘把枪让给别人,到了冲锋的时候轮着板斧就上了。

他挥着板斧左右开弓,横冲直闯,敌人手直哆嗦。

加上黄开湘脸有点黑,又是身高一米八的大个,敌人一见纷纷惊呼道黑旋风来了,然后把枪一扔撒腿就跑。

当然,黄开湘也不是莽李逵,打仗很善于动脑子,不然的话有多少也搁不住子弹打。

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在1930年7月,黄开湘的独立团扩编为红军第十军,他被任命为参谋长兼第八十二团政委。

政委主要抓政治工作,一需要文化,二需要情商,可不是谁都能胜任的。

这可见黄开湘文武双全,放到哪里都会闪光。

8月1日,赣东北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赣东北特委成立,方志敏担任主席。

黄开湘则被选为执行委员。

9月,红十军连打三场胜仗,一举攻克鄱阳、湖口、都昌3座县城。

看到红军势如破竹,年轻人纷纷参军,红十军主力迅速扩张,由3个团扩编为3个旅,人马达到了6000。

不久,地方武装30多个连加上部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赤色警卫师,黄开湘任师长。

1931年底,黄开湘到达苏区,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周公。

你就是那个'斧头将军’?周公问。

黄开湘红着脸点了点头说:'斧头’不假,'将军’可不敢当。

周公听了哈哈大笑,然后把自己的怀表解下来递给他说:我这块表送给你,给你这个斧头将军装备装备。

这时候,朱德也走了过来,对黄开湘说:今后不要用斧头肉搏了,这支枪就送给你吧。

说完把自己的手枪塞到了黄开湘手中。

主席也知道黄开湘,专门安排黄开湘到红军学校学习,学习军事理论。

红军学校简称为红大,校址在瑞金县城西门外的杨氏宗祠。

起初,学校开设有步兵科、政治科和特科(包括机枪、炮兵工兵等特种连队)。

后来,随着革命战争的需要和学校规模的发展,又开办了政治营和军事营等训练班,学制一般为3至5个月。

红大由萧劲光、何长工、邓萍等同志负建工作,叶剑英、刘伯承、何长工、周昆等先后任校长。

红大毕业后,黄开湘如虎添翼,在战场上再立新功,任红七军团19师师长。

19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红军成立了总供给部,任命赵尔陆为部长,黄开湘为政委。

这一来,让听惯了炮声的黄开湘很不适应,急得团团转。

有一天听说红军在错误的指挥下,吃了败仗,他给赵尔陆请了个假说去看病,然后带着两把板斧偷偷跑到了战场上。

在那里酣畅淋漓杀了几个敌人后,这才回到办公室。

赵尔陆一看他身上带着血腥味,军装见红,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当即对他说:你的心不在这里,赶紧去指挥战斗吧。

【杨成武】

1934年春,黄开湘如愿以偿,接替谭政任红一军团1师政委,到了林彪麾下。

黄开湘与师长李聚奎一道,率部参加了广昌保卫战、石城阻击战、老营盘穿插战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12月,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数万,不得不进行缩编。

经周公提议,担任师长的黄开湘降职为团长,接替耿飚,任红1军团2师4团团长。

该团的政委,就是大名鼎鼎的杨成武。

遵义会议时,黄开湘和杨成武率红4团在松坎警戒7天,担负保卫遵义会议的任务。

【抗战时期的杨成武(右一)】

当黄开湘听说,这次会议是讨论恢复主席指挥地位的时候,他高兴得睡不着觉,一直坚持在第一线站岗。

会议结束后,黄开湘拿着军团拍来的关于遵义会议精神的电报,高兴得像个孩子,立刻向战士们传达。

黄开湘说:主席指挥,红军就能战无不胜,这下可放心了。

在回师遵义的土城战斗中,翻译电员出现失误,把敌人投入两个旅,翻译为两个团。

结果敌众我寡,敌人气势汹汹一度打到了中央军委指挥部不远的地方,形势严峻。

危急关头,黄开湘一马当先率领战士杀向敌人。

在干部团的配合下,黄开湘他们终于打退了敌军,主席等领导人化险为夷。

主席高兴地说:黄开湘能打,当团长可惜了。

即使是当团长,也相当不容易。

在长征中,红四团一直是先锋,遇山开路,逢水架桥,遇到敌人还要苦战。

1935年5月下旬,红军部队在四川中西部成功渡过大渡河。

他们沿着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从安顺昌沿着大渡河西岸北上。

为了给主力红军开辟一条过河通道,红军第四团的战士们在黄开湘和杨成武的指挥下,冒着大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向前飞奔。

他们日夜奔波上百公里,终于在5月29日早上6点到达泸定桥西岸。

在两人的指挥下,第二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踩着铁链,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创造了一个奇迹。

1935年9月甘陕支队的红4团在黄开湘、杨成武的带领下,一部分兵力佯攻,另派一支小分队在老乡走小路带领下翻过高山,两面夹击,拿下敌军重兵把守的腊子口。

打下腊子口后,红军马不停蹄地挥师东进,到达哈达铺,作短暂休整。

根据红军减员严重的情况,部队再次开始缩编,四团编为一纵队的四大队,黄开湘任大队长。

1935年9月23日,经过六盘山这段长征最后一段路程时,主席对前段的战斗做了总结,特别提到红四团,说他们是开路先锋,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时候意外发生,黄开湘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11月6日,在甘泉县附近的村里,红一方面军与刘志丹、徐海东同志率领的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大会师。

为了庆祝这一大喜事,红军召开了干部会议,参加完会后黄开湘还跟大家一起参加了会餐。

席间他和战友杨成武谈笑风生,显得非常兴奋。

可是在次日,黄开湘就病倒了。

连日的行军和战斗,让他精神始终高度紧张;再加上长期风餐露宿,与冰雪搏斗,体力到了极限。

他就像一个超负荷奔跑的运动员,一路全靠意志撑着,如今终于到达终点,他如释重负,再也撑不下去,终于倒下,一病不起。

病来如山倒,他连续数日发高烧,昏迷不醒,神志不清。

在昏迷中,他还在战斗,敌人来了,他翻身而起,一边大叫同志们冲啊,一边拿起藏在枕头下面的左轮手枪……

警卫员听到喊声,急忙赶来,看到的却是惊人一幕,他朝夕相处的团长躺在血泊中,永远离开了。

黄开湘忠心耿耿,是一员猛将。

在病中,他依旧心向金戈铁马。

不明真相的人都以为他意志薄弱,开枪自尽。

而在当时,自尽是懦夫,是可耻行为,跟叛徒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没有追悼仪式,没有举行隆重安葬仪式,草草掩埋。

只用了一块石头在他的坟头书写了王开湘之墓。

相隔十几里之外的杨成武在第二天才得到噩耗,他带着参谋长及警卫员骑马前去,看到的却是一座新坟。

杨成武泪流满面,令人用一块石头,在坟头书写了红军团长王开湘之墓。

为什么会将姓写错?我们随后再讲。

黄开湘的遭遇让人唏嘘,他的亲人同样遭遇悲惨。

黄开湘共有兄弟五人,兄弟五人都参加了革命。

让人感叹的是,兄弟五人都先后牺牲。

黄开湘参加革命后,家里只剩下他的老母方尚香、妻子和他未成年的女儿黄菊花了。

他走后不久,妻子思念成疾,精神恍惚,离家出走,一去不返。

红军长征后,敌人对革命者的家属开展疯狂报复。

黄开湘的老母亲方尚香不得不带着孙女黄菊花远走他乡,靠乞讨为生。

但是兵荒马乱,乞讨也难以维持温饱,方尚香一咬牙,把年仅七岁的孙女送给了一户人家当童养媳,自己辗转几年后回到了漆工镇。

这时候她的家早已被敌人一把火烧掉,成为一片废墟。

她只好求乡亲们在废墟上搭了个茅草棚,度过残生。

老人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盼着儿子回来,眼睛都哭瞎了。

1951年,老人在孤独中离开人世,而且还是顶着“逃兵家属”的黑锅去世的。

原因是,1950年调查黄开湘的下落时,下过一个结论:此人在长征途中吃不了苦,逃离队伍,下落不明。

因此,方尚香老人是在悲愤和羞耻中离开人世的。

而在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中,却只有王开湘,没有黄开湘这个名字。

《杨成武回忆录》在1985年公开出版后,弋阳县委秘书黄泽生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当他看到杨成武在书中屡屡提到长征时期他的好搭档、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时,不由得心里一惊。

回忆录所说的王开湘的有关情况,跟他的同宗先辈——赣东北赤色警卫师长黄开湘何其相似。

最终,他不由得把这一情况向县委作了汇报。

县委非常重视,决定派时任县党史办主任的李松河带人赴京寻访杨成武。

一核对,结果出来了,王开湘正是黄开湘。

李松河说:原来,在江西弋阳口音中,“王”“黄”不分,杨成武和战友都听成了王开湘。

旧事重提,杨成武掷地有声地说:黄开湘是长征的英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

黄开湘是一员勇将,在长征中为全军开路的功绩永垂战史,只是他死的方式让人痛惜,他是在重病发烧时,行为不能自主的情况下产生幻觉开枪的。

退一步说,即使他是自尽,根据他的表现,也不是对革命悲观失望,而是病痛折磨所致,不应过多指责。

1989年3月,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著的《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一书中,将黄开湘归入营以上干部英烈名录之中。

杨成武将军两次跟战友的女儿黄菊花联系,说有什么困难尽管提。

然而,英雄的女儿黄菊花说:如果提什么要求,不是给父亲脸上抹黑吗?与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行为相比,我家这点困难算什么?

她说得没错,革命为什么,不就是为劳苦大众吗?

黄菊花1992年去世后,她的6个子女也遵照母亲的遗愿,没有提任何要求,都在乡下做农民,安享清贫,靠自己是双手劳动,过着平凡的生活。

黄开湘九泉有知,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