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结篇 | 人人都应该了解的医学真相,看完少走弯路

 mynotebook 2022-11-13

本文作者:贺贝贝,卓正儿科医生

看完《人人都应该了解的医学真相,看完少走弯路》和《人人都应该了解的医学真相,看完少走弯路2》之后,有读者已经开始期待下篇了。

图片

哈哈,让大家久等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医学真相”系列的最后一篇——终极篇。

预诊篇

1. 看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

回答:视病情需要而定。

解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说都是医生,但是不同科室的医生在专业上其实差别甚大,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的程度。

最常见的例子:外科医生基本上不用听诊器(普外科医生听肠鸣音会有需要),内科医生几乎从不拿手术刀。从大专业上来分,临床医学分为内科(以药物治疗为主)和外科(以手术或操作治疗为主)

从服务人群上可以将医生化分为成人医生、妇科及产科医生、儿科医生、老年科医生等。从疾病部位上医学又可以细分为呼吸科、消化科、神经科、耳鼻喉科、眼科和口腔科等。

图片

从具体诊疗方向上又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口腔科还细分为口腔内科(包括牙体牙髓科、牙周科、儿童口腔科、口腔预防保健科、口腔黏膜科等)、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和口腔正畸科等。

全科医生就好似“万精油”一样,常以门诊看诊的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侧重于整体健康的管理和对全科无法处理的疾病进行分诊转诊,擅长“群攻”。而专科医生则是在某一更小的领域内具备更加“高精尖”的专业技能,擅长“精准打击”。

虽然由于精力和时间的有限性,医生很难做到既全又专,但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工作内容也并非泾渭分明,具有一定专科技能的全科医生和具有全科思维的专科医生才能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在选择就诊科室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考虑。


当原因不明、以症状为主要看诊诉求时,可以选择先看全科医生,比如孩子出现咳嗽,可以先看诊儿科医生(即,儿童全科医生)进行初步评估,如果为感冒、支气管炎等普通儿童内科常见病可以由儿科医生直接进行诊治,而当初诊评估考虑为哮喘或鼻炎时则可以根据需求转诊至儿童呼吸内科或耳鼻喉科专科医生处进一步检查和诊治。

而当原因明确且超出了全科医生处理的范畴时,则需要直接看诊专科医生,比如当孩子刚刚吞下枣核等尖锐异物时,首选直接看诊消化内科专科医生评估胃镜取异物的指征(或看急诊请消化科医生急会诊)

而当孩子已经出现呕吐、血便、腹胀等外科急腹症的表现时,则需要直接看诊胃肠外科专科医生评估手术指征。当具体情况难以分辨时,最智慧的做法是充分地利用医疗机构线上预检分诊系统或者直接在医院的分诊台进行咨询。

2. 看资深医生还是年轻医生?

回答:视病情需要而定。

解析: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没有临床经验的纸上谈兵无法支撑起临床诊疗的准确性。这也是患者普遍担忧年轻医生的医术是否可靠的主要原因。不同于数十年前尚不完善的医学教学体系,现代医生的“养成过程”十分严格且规范。

一名经过高考筛选(医学院校的招考分数相对其他专业一般会要求更高)的医学生需要至少5年高密度的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和至少3年的临床规范化培训之后才能成为由高年资医生带组查房的住院医师(即住院部管床医生,每日仅负责配合执行由主治以上级别的医生查房后拟定的医嘱)

在成为一名可以单独看诊患者的主治医师之前,住院医师需要在工作满1年后先考取医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然后继续积累临床经验满4年后再考取主治医师资格证。

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所以,对于临床上大多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资格出门诊的年轻医生也完全可以胜任。这就好比我们问“1加1等于几”,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都会告诉我们“等于2”一样。

而医学又是一门不断发展和需要持续更新知识的科学。同一个医学问题在十年前和在十年后的答案可能天壤之别。

比如辅食种类的引入过程,十年前一般会按照先块茎、随后叶子菜、然后肉类、8月龄后再加鸡蛋的过程。

而现在则推荐优先添加高铁米粉、肉泥等富含铁的食物,鸡蛋也可以从一旦添加辅食后即可开始尝试。

所以,对于医生医术的评估不能单以年资论英雄。无论是年长的医生还是年轻的医生,能保持医学知识的持续更新才是靠谱的医生


另外,对医生的选择除了要考虑自身诊疗需求的“个体因素”以外,其实还涉及到医学资源利用的“群体问题”。

和所有问题一样,医学问题也有难易之分,有专业之别。在年长的医生中存在着一少部分十分珍贵的国宝级医学专家,擅长解答某一领域的“罕见问题”或“疑难问题”。

如果拿类似“1+1=2”的问题去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十分“暴殄天物”的。而让神经内科的老专家来回答心脏内科的专科问题时大概率不如心脏内科的年轻医生更加专业。

诊疗篇

1. 可以不严格遵医嘱用药吗?

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

解析:看完医生后需要遵医嘱治疗是我们一向的认识。但若是当下所获的医嘱和我们的认知有着不小的冲突时呢?

比如,当医生明确告诉我们是病毒性感染,但却开了抗生素时。

或者当孩子已经明确是自限性疾病(比如普通感冒、疱疹性咽峡炎、幼儿急疹、病毒性胃肠炎等)且无特效抗病毒药时却开了抗病毒药物。

或者是使用了不那么“主流但却流行”的治疗方式(比如用中成药剂雾化或者灌肠等)等……

确实,目前我们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各个行业都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需要时间以及个人与群体的不断成长去逐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在改变大环境之前,问题具体到个体身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努力可以尝试的。

首先是沟通

沟通可以化解绝大部分的误解和质疑。比如当医生下的诊断是细菌性鼻窦炎时,被家长理解为普通感冒,便会无法理解抗生素的使用。

而对于合并了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比如普通感冒后并发化脓性中耳炎,手足口病疱疹破溃后继发脓疱疮等)也是有加用抗生素的指征。

沟通可以避免因医患双方理解偏差而带来的误解,破除误解后也更有利于医嘱的良好执行。

然后是勇敢


对于明显不符合自己认知的医嘱,可以勇敢拒绝。比如家长已经明确知道不该做的事情(用激素退烧等),如果还是不走运地遇上了,明确拒绝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能刺激下对方反思、进取和更新自己医学知识。

当然,勇敢的底气是医学专业知识的积累。我们不可能每个非医学专业的人都去修个医学双学位,但通过在靠谱的平台阅读医学科普可以最快和最大程度的帮助我们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

图片

捷径是在靠谱平台寻求第二诊疗意见


虽然当前社会还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困境,但多元且包容的环境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

当线下无法获得足够的医患沟通或者医疗资源时,选择相对靠谱的医疗咨询平台(比如坚持循证医学理念的医学平台以及三甲医院官方的咨询通道等)来寻求第二诊疗意见或者获取有关疾病的介绍、护理等内容的补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患者的健康是医患双方共同的目的,优秀的医者有足够的自信和开放的心态不会介意患者去寻求第二诊疗意见,而保护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同时也是对医者的保护。

所以,大可不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以为医者会“介意”患者去寻求第二诊疗意见,而至于那些非君子,你管他呢。

2. 哪些情况需要严格遵医嘱执行?

回答:以下这些情况强烈建议严格遵医嘱执行。

解析:如果有疑问,就先沟通,如果沟通不了,就换个方式或者换个人再沟通。当疑问解除后就需要严格按医嘱执行,应避免朝令夕改或左顾右盼。

用药的剂量、频次、疗程以及注意事项

要知道医生刻意叮嘱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些忙得脚打后脑勺的医生,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说很多废话的。

所以,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执行,不可私自减量、漏用和自行缩短疗程。有时候“夹生饭”比“生米”更难煮熟。比如经典的耐药菌的产生过程。

必要的化验、检查和复查


由于人体构造的精密及其复杂程度,单单依靠医生的肉眼来做诊疗时可能有不少问题都无法被捕获到。所以有些情况需要依靠辅助检查检验来帮助我们佐证或者排除。

而当治疗进行到某个阶段时,也可能需要进行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或者调整治疗思路。因而,我们在尽量避免过度诊疗的同时不能对必要的检查和检验也退避三舍。至于如何判断必要与非必要,可参考上一条。

严格遵医嘱会诊以及复诊


前面我们说到医海无涯而术业有专攻,所以每个医生擅长的领域都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寻找不同专业的医生来帮助。

在全科(儿科属于儿童全科)初步诊疗过后的患者可能需要分别转诊至一个或多个专科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诊治,且在一次诊治过后还可能需要一次或多次的复诊评估治疗是否需要调整以及随访后续有无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所以在医生建议甚至强调的时间内复诊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最有效的开始和结束整个看病过程?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最有效率的开始和结束整个看病的过程。

首先,选择一个靠谱的医疗机构,通过电话或线上分诊或现场分诊台简要沟通后选择初诊科室(有经验的家长可以跳过沟通的过程)

然后,准时面诊,保持礼貌且心态开放的完成医患沟通,沟通中注意明确“疾病的诊断,必要的药物及其剂量、频次、疗程和注意事项,是否需要检验、检查以及转诊专科,何时复诊”,除此之外注意其他医生特别交待的事情。

看病结束后,如有必要,可以选择靠谱的医学咨询平台寻求第二诊疗意见的帮助,比如卓正的线上问诊就可以提供相应的医学服务,点击图片即可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