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颧髎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

 N亿阳华 2022-11-13

颧髎穴

<a href='https://www./book/599/54074.html' target='_blank'>颧髎穴</a>

穴位

颧髎 Quánliáo,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兑骨、权髎、兑端。颧,指颧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色荣颧骨,热病也。”王冰注:“颧骨,谓目下当外眦也。”髎,指骨空处。穴在颧骨尖处之窠臼中,因而名之,系小肠经和三焦经之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

经属

手太阳小肠经。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取法:在面部,颧骨最高点下缘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有面横动、静脉分支。分布着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筋膜疏松,以纤维束连于真皮和肌质,其间有面横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面神经颧支支配的颧肌,进而入咬肌及颞肌,该二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支和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通经活络散风止痛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常按摩颧髎穴,每次1~3分钟,对面部有很好的保养作用,可提升气色,振奋精神,还可以预防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疾病。

配伍

1、配太阳穴下关穴颊车穴合谷穴治三叉神经痛。

2、配二间穴治齿痛。

3、配大迎穴治目动。

4、配翳风穴合谷穴治三叉神经痛,齿痛。

5、配肝俞穴太冲穴治面肌痉挛,眼睑瞤动。

6、配太阳穴、攒竹穴下关穴、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眼斜。

7、配颊车穴、合谷穴治面肿。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肿,唇痈,颧髎主之。目赤黄,颧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口,面赤目黄,眼动不止,肿,齿痛。

《循经考穴编》:天吊风,口眼斜动并肿,齿痛。

针灸大成》:主眼瞤动不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