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蓉蓉新展:在绘画中,编织出全新的质感

 WQ_AI_LYS_999 2022-11-13

毕蓉蓉,《缝合的城市皮肤》,2022

图片版权©️缪斯,劳斯莱斯艺术项目

摄影:张晶

今年,80后艺术家毕蓉蓉非常活跃,她的最新展览刚刚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开幕不久,也参加了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同时,她还获得了首届劳斯莱斯“缪斯”艺术项目的优胜,全球仅三人获奖。

从国画背景出身,毕蓉蓉却以巧妙高超的画面“编织”为观众所熟悉,将二维拓展到三维,彻底打破绘画的质感。趁着新展开幕,我们和毕蓉蓉聊了聊她对织物、图案拼接的新研究,也听她分享了采集图案的经历和故事。

一条艺术APP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一条线上艺博会正式开启!点击购藏300+艺术佳作 小程序

千高原艺术空间“平面生物”展览现场

走进展览空间,观众立即就被各种色彩丰富的图案和纹饰所包围——植物的纹饰、建筑表面的纹理、 流动的曲线和几何图形,还有不同材质的织物……

所有的元素都被组合到同一个平面中,丰富而不杂乱。这是艺术家毕蓉蓉在千高原艺术空间的新个展“平面生物”。

《平面生物——风景III》,2022
布面油画,棉线梭织,布上刺绣,线

200 × 250 cm

在描述自己的创作时,毕蓉蓉常常用到“编织”这个词。一方面,由于编织作为一种创作技法,常常被运用在她的作品之中;另一方面,她组合不同图案的方式,也与“编织”的动作相似。

比如在新展览中,毕蓉蓉首次尝试了机器梭织的新技法,并将织片与自己的平面创作相融合,作品《平面生物——风景 III》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平面生物——风景III》细节图

远看,画面右侧,一个纵向的方框内,出现了仰视角度的树木和蓝天。走近,观众才会发现,这个仿佛照片拼贴一样的图案,实际上是艺术家运用机器梭织所完成的。经纬交错之间,细碎的树叶、交错的枝干,被极为精准地还原。

毕蓉蓉分析:机器梭织跟我在工作室编织、针织不一样,它能把图像解析得特别细腻,分解成一个个像素点。通过程序,图像被解码并经过棉线的经纬再编码,转换出我想要表达的画面。当我再把织物与绘画结合,结果与我单纯依靠绘画获得的质感非常不一样。我想在绘画当中,'缝合’一种不一样的质感。”

《平面生物——风景V》,2022

布面油画,丙烯,棉线梭织,线

226 × 186 cm 

《平面生物——风景V》细节图

对机器梭织技术的关注,并不是一时兴起。这种技术在服装制造行业已经运用广泛,依靠这种技术,工厂能快速织造硬挺的面料,复杂的印花。
毕蓉蓉透露,在作品中加入机器梭织技法的想法,已经在脑海中酝酿了几年,一直在寻找愿意与她合作的纺织厂。今年年初,机缘巧合之下,她找到了合适的机会:“有一位理工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他正好在为梭织厂的程序员做培训。于是我便和他合作,反复试验用到梭织的创作。”
从刚开始的一股线编织,到最后成品的四股线,毕蓉蓉不断与梭织厂磨合,“一点点探索他们技术的边界”。
《平面生物——素描III》,2022
铅笔,钢笔,碳笔,墨,水彩,线,布上刺绣,纸
92 × 104 cm
《平面生物——素描III》作品细节

除了油画,展览中也有展示一些尺幅稍小的纸本素描拼贴。

在《平面生物——素描 III》中,墨水、钢笔、铅笔等媒介组成的黑白图案,像无限放大的像素,整齐地排列在画面的下方。

毕蓉蓉像裁缝一般,将微小的方块相互缝合。每个方块像是一个独立的小画布,其中的墨迹、笔触和留白各不相同;加上拼贴的刺绣布片,不同质感的黑色,有机地组合成了一张充满细节的画面。

与创作大幅的油画作品不同,毕蓉蓉制作这些素描拼贴时,通常不会打草稿。她的工作方式更加“生发式”:“像画国画一样,通常,我会从一个局部的对象物开始,像写生一样,层层递进。画笔在纸面上游到哪里,就画到哪里。”
创作中的艺术家

摄影:张晶

尽管如今毕蓉蓉创作多是平面拼贴、立体装置等作品,然而从本科到研究生,她学习的一直都是国画。

小时候,受到外公的影响,毕蓉蓉对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从小学到高中,她都“一心一意地”加入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

高二的时候,美术兴趣小组的老师看到毕蓉蓉对绘画如此感兴趣,就建议她可以考虑艺术类院校。但当时她文化课成绩不错,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方向。因为觉得听起来有趣,最后选择了艺考道路。

毕蓉蓉早期创作的写生作品

大一选专业时,毕蓉蓉果断选择了国画,这个专业也一直伴随到她的研究生阶段。

不过,在国画领域创作多年以后,毕蓉蓉发现,虽然导师也一直鼓励自己去突破、去尝试,但在媒介本身的框架之中,突破非常难,“我不知道怎样去突破,于是决定去外面看看。”

一轮密集准备后,她成功申请到了荷兰的Frank Mohr学院绘画专业的硕士项目。

荷兰上学时,毕蓉蓉在工作室创作的第一件壁画

在荷兰读书的过程中,毕蓉蓉接触到了当代艺术和新的创作思维,打开了思路,慢慢地,她也开始尝试属于自己风格的创作。

毕蓉蓉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写生和绘画常常是从环境中提取素材,转换到画面中;那么倒推回去,在展示绘画时,是否能将环境也融入其中,让环境和作品产生新的关联?

抱着这个想法, 毕蓉蓉对绘画进行了许多尝试,包括创作更大型的壁画,也尝试了纵向悬挂多层作品的方式。

毕蓉蓉分析:“可能长期接触国画的关系,我对绘画的理解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它不是那么具象,也不是那么抽象,介于两者之间。而’层次’就非常能准确地表达二维和三维之间的关系,所以我的创作中,也一直探索空间中的层次。”

《平面生物——风景II》,2022

铅笔,墨,水彩,纸,布上刺绣,铜丝,线

137 × 160 cm

回顾自己的创作,毕蓉蓉认为国画的思维,对自己造成了很深影响,除了对层次的强调以外,“行走和采集”的工作方式,也与国画训练中的“采风”很相似。

“从宋朝人开始,他们就会去’观游山水’。我们研究生的老师也总是会带我们出去写生,这也是因为,要突破传统,就要回到当下的世界中来。这些思维都成为了我后来创作的基础,流淌在我的思维之中。”

《平面生物——风景 IV》,2022

布面油画,丙烯,棉线梭织,线

226 × 200 cm
毕蓉蓉的创作方法,可以总结为“旅行-观察-采集-整理-创作”。其中“行走和采集”是这套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她所采集的对象,则是被她称为“城市皮肤”的内容。
对于“城市皮肤”的定义,她这样解释:“实际上,我们肉眼能看到的、能触摸到的,都算作是’皮肤’。”

换言之,城市里的古老建筑、摩天大楼,街边的植物、路上的行人,或是都市中某个抽象的线条,都可以符合“城市皮肤”的概念定义。从这些表面的“皮肤”中,人们可以阅读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

2017年在意大利进行驻留项目的艺术家

这套工作流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一次驻留项目中。在那趟旅程里,毕蓉蓉来到了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

作为英国摇滚音乐的摇篮,曼彻斯特的街头总是有着各式各样的演出海报,这些设计精美的海报支撑着当地印刷业的繁荣。在驻留期间,毕蓉蓉认识了几位来自丝网工作室的朋友,跟随着他们在街上四处张贴海报。

在这个过程中,她对街头艺术有了新的认识:“我的这些朋友们也做个人创作,在张贴海报的过程中,将具有自我象征性的符号,悄悄张贴在城市里,让更多人能看到。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习以为常的事,但对我而言很新鲜,很有趣,我一直在一旁观察他们的工作方法。”

从街头艺术开始,毕蓉蓉开始留意曼彻斯特街头各种各样的“城市皮肤”,并有意识地开始进行采集。渐渐地,观察城市中出现的各类纹样成为了她的习惯。

这组常常出现在毕蓉蓉创作中的纹样,来自一次意大利古堡的驻留经历

作品展览“再编码—纹样XI-∞”,2020

图片版权©️香港CHAT六厂
后来,当毕蓉蓉到德国柏林时,她也不自觉地留意起当地特有的城市图案,她的观察,也从室外逐渐延伸到了室内。
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她惊喜地看到了许多来自两河流域的古文物,发现地毯、挂毯、布匹、服饰等各种纺织品中都拥有大量纹样,它们都是另一个维度中的“城市皮肤”。

“当你开始采集织物上的图案时,你就会发现纹样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是一个非常大的世界。”

缝合的城市皮肤(正面视角),2022

图片版权©️缪斯,劳斯莱斯艺术项目

摄影:张晶

今年10月,毕蓉蓉刚刚获得了首届劳斯莱斯“缪斯”艺术项目的优胜,成为全球三位获奖艺术家的其中一位。

她的作品《缝合的城市皮肤》,是一件悬挂的装置作品,由前、中、后三层交织组合而成。

缝合的城市皮肤(背面视角),2022

图片版权©️缪斯,劳斯莱斯艺术项目

摄影:张晶

第一层由织物、金属与亚克力等材料缝合而成,其中萧山花边由非遗传承人沈兰英制作,钩针工艺由殳彬钰制作。图片版权©️艺术家毕蓉蓉、UAP

第一层,黄色斑驳的织物图案,包括了钩针、苏绣,和入选了中国非遗名录的“萧山花边”;第二层,是一个LED制作的发光装置,点动式地播放着一段灯光动画;最后一层,则是汽车制造中会运用到的香槟色金属面料。

作品LED动画纪录

声音:徐程;动画技术制作:何涛

视频拍摄:朗阔

毕蓉蓉还在创作中融入了声音,当动画开始播放时,随着空灵而缓慢的音乐,各色的灯光透过黄色钩花,一圈圈地点亮、扩张、消散,又组合成一层重复的花纹,如梦似幻,吸引观众驻足凝视。

毕蓉蓉介绍,《缝合的城市皮肤》中的图案多来自于生活:亚克力和金属构成的不规则形态,是自己拍摄的树梢剪影;中间的LED动画,播放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比如里面的蒲纹,是玩蛐蛐时候的竹编笼的纹理。

LED织物第一次出现在展览中

作品“再编码—纹样XI-∞”,2020

图片版权©️香港CHAT六厂
尽管创作横跨许多不同媒介,然而在她自己看来,艺术创作的中心还是围绕绘画展开的。
“我像是在搭建一个创作的系统结构,其中,绘画是这个结构的基底,往上搭建,当我想尝试具有时间性的东西时,动画就加进来了;或者当我想拼接不同材料时,织物就被加进来了。”

有时,不同媒介之间还会相互启发。比如被她称为“LED织物”的动画作品,是2020年开始的新尝试,始于创作编织作品时的一个发现。凑近看,每一个经纬交错的位置,都宛如一个像素点,那么何不将其转化成真正的像素,让“织物”流动起来呢?于是LED织物便诞生了。

千高原艺术空间“平面生物”展览现场

曾经,毕蓉蓉每年都会去不同地方参加驻地项目,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鲜的创作灵感。而近几年,受限于疫情,她更多时候都会待在上海的工作室里,整理过去在不同地方采集而来的纹饰、图案。
创作中的艺术家
图片版权©️缪斯,劳斯莱斯艺术项目

摄影:张晶

无论是绘画、素描还是对织物的研究,毕蓉蓉的创作方式总是递进式的。比如当一幅绘画作品无法进行下去时,她会选择先放一放,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拿出来审视、判断,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渐渐发展。

她总结:“我所有的创作、研究都不是突然想到的。每一次个展,都让我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是怎样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获得一些新的刺激和反馈。然后在原来基础之上,我会加入新的灵感,将我的创作再往前推了一点。按这个方式慢慢发展,或许20年后,作品又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面貌。”
编辑:骆紫妍
责编:叶荔

除特别标注外,图片来自千高原艺术空间和艺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