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市志(文物篇) vivas

 grandy3hz 2022-11-13
发信人: kangaroo (袋鼠^LaTex...),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杭州市志(文物篇)                       vivas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Mar 13 18:41:04 2005), 站内

发信人: paladine (挖好坑,灌纯水,恩那就酱紫,hoho),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杭州市志(文物篇)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y 28 14:06:09 2003), 转信

概述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余杭县良渚、安溪、瓶窑和杭州市区
的老和山、水田畈一带,就有人类聚居活动,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杭州有文字记载始自秦朝,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隋时筑杭州城和沟通南
北大运河,唐朝大兴水利,悉心整治西湖,使杭州成为四方辐辏、海内外经济文化
交往日益发达的“东南名郡”。五代吴越(893—978年)和南宋(1127~1279年)均在
此建都。前后经历十四位封建帝王,时间长达230多年。风光秀丽的西湖,给历代
文人学士以灵感,吟咏出千百首赞美、记述西湖与杭州的诗词。清代康熙、乾隆两
帝,先后多次巡游杭州。正是这些悠久的岁月,积淀了杭州市内犹如星罗棋布的文
物古迹,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门类齐全。在流转的时光中,杭州市的文物古迹曾多
次遭遇浩劫,先是宋末元初的焚掠,继是清代后期兵燹,再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
本侵略军的破坏,以及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等,使大量地面古建筑等文物古迹
被毁。
20世纪30年代,良渚、古荡(老和山)一带曾进行小规模的文物考古发掘活
动,出土相当数量的石器和黑陶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杭州考古工作主要
依靠华东文物工作队和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协同工作;60年代,杭州市成立文物管理
委员会,杭州的文物考古事业有所发展;80年代,成立杭州文物考古所,建立自己
的文物保护、考古队伍,文物考古工作纳入经常性的轨道。
1963年、1974年,先后两次对建德县李家乡乌龟洞的胶结层进行发掘,首
次发现了一颗智人牙齿化石及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哺乳动物化石。这一
重大发现说明,早在5万年前杭州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为探索杭州乃至全省旧石
器时代文化提供重要依据。五六十年代,余杭良渚、安溪、吴家埠和杭州水田畈,
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出土一批石器、陶器和不少木器及稻谷、芝麻、瓜
子等植物种子,为1959年“良渚文化”的正式命名提供可靠的依据。为配合新安江
水库工程建设,对淳安进贤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坩锅等遗物,证明其为一处始于
新石器时代,逐渐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同时,在余杭县石濑,首次发现商代
铜铙,在建德县发现春秋时期铜剑,在富阳县场口发现铜钺、铜剑等。70年代,在
萧山衙前发现西周铜钟,在河庄蜀山遗址发现西周铜矛。这些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
,既有中原风格,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表明均为当地铸造,也说明钱塘江流域深
受中原商周文化影响。1984年,在萧山城南乡清理128座古墓葬,出土文物1200余
件,其中有西周土墩墓一座,为周文化人浙提供佐证。在萧山的席家、茅湾里、欢
潭和新江岭等地,先后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和原始瓷同窑合烧的窑址,说明
当时的窑场已具有较高的专业作坊性质。而余杭发现的12处古窑址中,有二处晋代
窑址均为青釉和黑釉兼烧,属德清窑系,它反映了杭州古代色釉瓷器生产的兴旺发
达。
50~80年代,陆续对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7座墓葬的清理发掘,在钱元瓘
墓出土的雕龙贴金罂,临安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彩云气纹罂、钵形油灯、熏炉等
,是杭州文物考古史上的一大收获。钱宽、水邱氏墓出土的外底部有“官”或“新
官”铭刻的金银釦白瓷,为江南所罕见。在钱氏家族墓出土的文物中,除了上述瓷
器外,还有钱元瓘、吴汉月、钱宽、水邱氏墓的4幅天文星象图价值最高,其中钱
宽墓的星象图时间最早,水邱氏墓的星象图最完整,钱元瓘墓的星象图最大。这4
幅星象图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五代吴越国时期考古的另一重要发现,是
1978年夏在杭州江城路立交桥工程施工中发掘出的吴越钱氏海塘遗址,它是五代吴
越国在水利建设方面先进技术水平的宝贵实物例证。
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的考察始于1983年冬,在万松岭、凤凰山一带,作过
多次调查、钻探和配合基建的发掘,摸清南宋临安城东城墙和南宋皇城北、东城墙
的走向、规模、用材和构筑状况。杭州卷烟厂工地及望仙桥一带南宋砖砌道路的发
现,为研究南宋“御街”的起始地点及“北内”德寿宫位置提供了实物资料。尤其
是1985年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南宋官窑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较完整的龙窑一条、作
坊遗址一处(包括房基、水沟、练泥池、釉缸、陶车坑、素烧炉基等遗迹),出土三
万余件瓷片和窑具标本,为研究南宋官窑提供了较完整的实物资料。1982年,杭州
北大桥南宋墓出土的矩形黑漆盘、黑漆钵、黑漆笔架、黑漆带托唾盂,在唾盂的底
部和托圈内均有朱书铭记,其中有“丁卯温州”等字样。这是继1953年在老和山南
宋墓中出土的朱书“壬午临安府符家真实上牢”题记黑漆钵以来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对研究南宋时期浙江的髹漆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对元明清时期杭州的文物考古,也有一些重要的发现。50年代,
在桃源岭明墓中出土的金丝发罩,纤巧细密,技艺高超。70年代,墓葬中出土的珍
贵文物有:元代至元丙子年墓的元青花观音及胁侍塑像;半山韦谦墓的“建宁军节
度使之印”铜印;净慈寺的明万历丁未莲花纹银盖钵;杭州大厦工地的明代铜鞭、
铜锏及余杭的“太平天国浙江天省塘栖镇匠人沈湖苎铸造”铭文铜炮等。
杭州市的文物古迹,大致可分古建筑、古墓葬、摩崖题记、石窟造像,碑
刻、名人故居、革命遗址、革命纪念性建筑等。馆藏文物,有陶瓷品、玉、石器、
金、银、铜器、书、画、碑、印谱、印章等。其中古建筑六和塔,古墓葬岳飞墓(
庙),石窟造像飞来峰造像,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杭县良渚文化
遗址和建德县乌龟洞人牙化石的发现与保护,引起全国考古界与国际上的关注。市
区井亭桥西侧建于唐代的“相国井”遗址,是杭州城市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之一。
在馆藏文物中,陶瓷器有良渚文化时期的炊具、纺织工具,汉代的黑釉五管瓶,西
晋的越窑辟邪烛台,东晋的青瓷唾壶,晚唐的越窑秘色瓷熏炉、新官款白瓷碗,南
宋的龙泉窑精品等;玉石器有良渚文化琮、璧、钺、礼器,晚唐刻花白玉脊角篦;
金银铜器有汉代的连弧纹铜镜、唐海兽萄萄镜等。
随着杭州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全市各地又先后发现和保护、维修不少古建
筑和史迹遗址。其中有富阳龙门镇的义门、旧厅、百狮厅,桐庐的严子陵钓台,建
德的大慈岩寺,淳安的方腊洞,余杭的径山钟楼、沈括墓、章太炎故居,临安的功
臣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市人民政府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56年成
立杭州市文物普查队,对杭州文物保护状况作了调查。1981-1984年,又组成文物
普查工作队,对杭州市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这次普查,仅杭州市区就查出文物点
1700多处,征集文物700多件。1984年,组建杭州文物考古所,主管文物保护、考
古发掘和藏品保管工作。1985年,杭州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还有大批文物保护点。这些文物古迹
,横向可以反映杭州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面貌,纵
向可以与杭州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相衔接,交织成杭州市的文物史迹网。

第一节 杭州六和塔  


在钱塘江畔月轮山上,为我国著名古塔。此地原为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北
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国王钱弘俶为镇江潮在此建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
,名六和塔。塔高50余丈,共9级,以塔灯为过往舟楫向导。宣和三年(1121年),
毁于方腊兵火。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僧智昙重建7级,隆兴元年(1163年)
建成。翌年,赐额“慈恩开化寺”。寺以塔为主,实为塔院。后经多次改建和重修
。今砖塔身为南宋遗物,塔刹是元代重铸,外部13层木檐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重建。
现存六和塔高59.89米,塔身为砖砌,外檐为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外
檐13层,7层与塔身相通,6层封闭,形成7明6暗的格局。塔身仿木结构形式砌筑,
塔内有阶梯可盘旋而上,到达顶层。塔身每层有外墙、回廊、内墙和方形塔心小室
四部分。每层方形中心塔室,用斗拱承托藻井。藻井用两层菱角牙子叠砌。斗拱补
间铺作两朵,与转角铺作同为五铺作双杪单拱计心造。室内施各式彩绘。每层塔墙
四面辟门,通达木檐外廊。外廊宽阔敞通,登塔人可由塔内走向外廊,周览江山风
光。塔墙厚实,以底层为例,外墙厚达4.12米。门道两侧有壁龛,龛下设须弥座
,塔室外墙回廊间也设壁龛和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雕刻各式题材,其中花
卉有石榴、荷花、宝相、牡丹、芙蓉、鸡冠、绣球、月季、山茶、玉兰等;飞禽有
凤凰、孔雀、鹦鹉、山鹊、仙鹤等;走兽有狮子、麒麟、狻猊、獬豸、犀牛等。还
有飞仙、迦陵嫔伽与乐伎。另外又有精美的回纹、云纹、如意、团花等图案。砖雕
制作精良,富于装饰效果。塔内回廊,底层宽1.93米,两壁隐砌倚柱、檬柱、阑
额、由额、补间铺作两朵。椅柱的柱头施转角铺作,皆为单杪四铺作,柱头枋上以
菱角牙子叠涩砌筑回廊券顶。壁龛嵌有南宋《四十二章经》石刻。廊间南门立南宋
尚书省牒碑。北面有明朝线刻真武画像碑。3层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石嵌于
壁间。
六和塔的塔室,原为供奉佛像之所,后被拆除。壁龛间也绘有佛画,20世
纪30年代后修塔时将壁画刷去。六和塔庄严而又雄伟,远望有拔地参天之势,为杭
州古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它标志南宋时期的建筑科技与艺术水准。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六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杭州岳飞墓(庙)  


在西湖栖霞岭南麓,倚山面湖,肃穆宏伟。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
,河南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屡立战功,连金兵也认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后来由于赵构与秦桧一意主和,迫令岳飞班师,不久诬以“谋反”下狱。绍兴十
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罪名被害于临安府(今杭州)
大理寺。其子岳云与部将张宪同时被害。
岳庙原为智果寺,又称鄂王庙、忠烈庙,祀宋少保鄂国忠武王岳飞。宋《
朝野遗记》:“岳飞薨于狱,临安义士隗顺痛飞冤,潜飞尸,逾城葬于九曲丛祠。
飞素佩一玉环,顺仍置之腰下,树双桔以志。将终,谓其子曰:'异日朝廷必求改
葬,汝可告之。”’清《忠烈庙志》:“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孝宗即位,昭雪冤案
,追复官爵,悬钱五百缗为赏,寻飞遗体。顺子始白其事,乃起枯骨于九泉之下,
以'孤仪’敕葬于西湖栖霞之阳,即今墓也。是年,赐北山显明寺为其功德院。嘉
定四年,追封鄂王。后因显明寺与太傅仪王仲浞安槽有妨碍,十四年别令改北山智
果观音寺为祠,赐额'褒忠衍福禅寺’。”明《万历钱塘县志》:“褒忠衍福寺有
岳飞像,及其五子附也,后作寝堂,像岳飞与夫人与其女。宋亡,庙废,岳飞六世
孙士迪重建,未几复废。”《岳庙志略》:“元至元六年杭州李全初重兴复之。”
除庙门、正殿、后堂外,增修两庑。正殿祀岳飞,右庑祀岳云,左庑祀张宪,后堂
祀岳飞父母与五子、五媳,均有塑像。《万历钱塘县志》:“至正中,加额'保义
”’。《岳庙志略》:“明洪武四年,正祀典即寺址复建。天顺元年,杭州府同知
马伟重修祠墓,奏请朝廷赐春秋祭祀及'忠烈庙’额。马伟取桧树折杆为二,植墓
前,名'分尸桧’。弘治十五年,太监麦秀重修岳飞寝殿,并由赵宽书刻《满江红
》词,碑阴作跋,置于庑下。正德八年,都指挥李隆以铜浇铸秦桧、王氏、万俟卨
3像,赤身反翦,跪于墓门。十二年,镇守太监王堂复塑岳飞夫人及子女像于后寝
殿,制匾称'一门忠孝’。嘉靖十四年,巡按御史张景在墓前照壁刻'尽忠报国’
四字,参政洪珠书。二十七年,总督都御史胡宗宪又重修庙墓。万历二十二年,按
察副使范涞重铸跪像,以铁代铜,并增张俊像。”  《忠烈庙志》:“清顺治八年
,巡抚御史范承谟捐金重修。康熙二十一年,殿宇倾圮,两淮转运使罗文瑜重建。
三十四年,杭州知府李铎重修。雍正九年总督李卫重修,并建石坊于祠前甬道,题
曰'碧血丹心’。乾隆二十二年,修碑廊,陈列碑刻71石。嘉庆五年,浙江巡抚阮
元建精忠柏亭,置古柏化石8枚。咸丰十一年,庙毁。同治四年布政使蒋益澧重葺
庙宇,又铸跪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岳王庙甬道前有石坊,门厅右角为精
忠柏亭,正殿(又名忠烈祠)居中为岳飞像,捧笏端坐。东庑为烈文侯张宪祠,西庑
为辅文侯牛皋祠。殿前月台上置大铁鼎,庙右为启忠祠,列岳飞父母座像,侧为岳
飞夫妇像。祠东庑为五侯祠,祀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五子及孙岳珂;西
庑为五夫人祠,祀巩氏、温氏(一说赵氏)、陈氏(一说钮氏)、刘氏(一说周氏)、萧
氏(一说李氏)五媳及女银屏。陵墓在庙的西南。民国10年(1921年),皖督倪嗣冲、
浙督杨善德、督军卢永祥共同发起,募款20余万银圆再建。20年,组成岳庙管理委
员会,张载阳任主席。22年,再次修葺,由岳飞后裔掌管庙宇香火。抗日战争胜利
后,浙江省政府决定由杭州市政府派工修复日军占领期间毁坏的岳庙房屋、围墙,
以及其他失修的建筑,共用去旧币1亿元。36年,浙江省政府再次拨旧币2200万元
,杭州市政府拨款旧币3000万元,民间募款旧币2800万元修理,另由上海友声旅行
团负责捐修启忠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飞墓庙得到认真保护维修,供人参观瞻仰。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墓破坏严重,墓园碑廊一度作为阶级教育展览馆。1979年
,国家拨专款重新修建,历时三载,花费人力5.6万工,人民币40万元。修建后的
岳王庙,庙两侧为赭黄色围墙,石朱柱红门。门楼重檐上挂龙凤蟠饰“岳王庙”鎏
金直式匾额。门柱上黑底金字楹联草书《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云和月”,为张爱萍题书。入门为青石甬道,正面正殿檐间挂“心昭天日”巨匾,
为叶剑英题书。殿正中岳飞座像,高4.54米,塑像红缨帅盔,金甲紫袍,足履武
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剑,眉峰似蹙,双目凝神。座像上端横匾,为岳飞手书“还
我河山”四字。殿两壁为明洪珠所书“尽忠报国”四字。殿顶天花板上为彩绘284
只白鹤的《百鹤图》。殿内新制匾额、楹联,均系国内现代书法家启功、王蘧常、
沙孟海、赵朴初、舒同诸人手笔。1981年,殿两壁添加'勤奋学习”、“岳母刺字
”、“收复建康”、“连结河朔”、“还我河山”、“郾城大捷”、“被迫班师”
、“风波冤狱”8幅大型彩绘壁画。殿两侧,东庑列张宪像,西庑列牛皋像。殿西
面墙上嵌有冯玉祥在民国25年(1936年)题的“民族英雄”四字。西侧贴墙为精忠柏
亭。启忠祠及两庑,1984年10月辟为“岳飞史迹陈列馆”。祠前庭院西为“正气轩
”,东为“南枝巢”。岳庙陵园东照壁刻有“尽忠报国”四字。南北两碑廊陈列历
代碑刻126石。北廊有岳飞画像,岳飞手书《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满江红》
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以及奏稿、书札等。南廊是历代凭吊岳飞墓庙的
诗词、祭文及重修岳庙碑记。碑廊中还陈列着1979年修建时从墓地一侧地下发掘出
的南宋石翁仲一具。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岳飞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杭州飞来峰造像  


飞来峰位于灵隐寺前,是一座高209米的石灰岩山峰。在北麓山崖及自然洞
壑中,有五代至元代造像380多尊,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处造像群。
五代造像尚存10余尊,都是佛教净土宗的“西方三圣”(即本尊阿弥陀佛
、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分布在山顶和青林洞口。在青林洞入口
的西侧有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
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3尊造像都坐在高束腰仰莲须弥座上,身后有缘饰火焰纹的
背光,保留晚唐的风格。
北宋造像约200多尊。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青林洞雕阿弥陀佛像,高仅
33厘米,旁刻周钦造像题记,是北宋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尊。分布在金光洞内的都
是小罗汉,雕造时间从咸平三年到六年(1000—1003年)。玉乳洞内的六祖像较大,
高96-116厘米不等,旁刻天圣四年(1026年)“马氏一娘”造像题记。青林洞南口,
有一龛乾兴元年(1022年)的“卢舍那佛会”浮雕,壶门式花头龛高146厘米,宽
150厘米。本尊卢舍那,头戴宝冠,身着圆领通肩袈裟,端坐在高束腰莲座上,双
手作说法状;左侧文殊菩萨骑狮,由拂蒜牵引,狮旁有一侏儒;右侧普贤菩萨骑象
,由獠蛮牵引,象旁亦有一侏儒;又有菩萨4尊、天王4尊分立两旁;龛楣上端有飞
天两身,戴宝冠,着天衣,佩璎珞,捧鲜花,凌空飞舞散化;龛外侧刻乾兴元年
(1022年)胡承德造像题记。龙泓洞口的3幅浮雕也是宋代作品:一是白马驮经,浮
雕两位高僧,身后饰头光,似长途跋涉状,右上角分别刻“摄摩腾”、“竺法兰”
字样,其后一人牵马,上刻“从人”两字;另一浮雕是三国曹魏僧人朱士行往西域
佛法,其中有3人拉着2匹驮经的马,旁刻《朱八戒》字,“八戒”字系后人改刻,
原刻是“朱士行”字;还有一幅是唐玄奘取经,唐僧双手合十,作缓步前进状。3
幅浮雕全长660厘米,高100厘米。冷泉溪南侧有一龛南宋布袋弥勒像,粗眉大眼,
嘻笑颜开,一手按布袋,一手执念珠,袒腰踞坐,自然生动,两侧围绕十八罗汉,
依山势布局,或静或动,姿态各异,龛的周长达900厘米,是飞米峰造像群中最大
的一龛。
元代造像近100尊,其中题记尚清晰可辨者19尊,始自至元十九年(1282年
),终于二十九年,雕刻精美,保存完整,除龙泓洞内的一尊观音外,其余分布在
冷泉溪南岸和青林、玉乳、龙泓、呼猿各洞周围的崖岩削壁上。明田汝成《西湖游
览志余》二十五卷云:“时江南释教都总统永福杨琏真伽,自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
四年,恢复佛寺三十余所,如四圣观音,昔之孤山寺也。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
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而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位于青林洞口的一铺元代
至元十九年(1282年)的“华严三圣”,龛高240厘米,宽400厘米,顶弧拱。本尊昆
卢遮那高155厘米,头戴五佛宝冠,耳垂珥挡,着菩萨装,全跏趺坐于莲座上,双
手作五字剑印;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均戴宝冠,披薄纱,佩璎珞,
作半跏趺坐式;旁有徐僧录造像题记。在冷泉溪南岸与壑雷亭隔溪相对处,有一龛
无量寿佛,龛高270厘米,宽220厘米,平顶,坐像高206厘米,头顶螺发、肉髻,
着半披肩袈裟,全跏趺坐式,作禅定相;龛下有长篇“大元国杭州佛国山石像赞”
:“永福杨总统,江淮驰重望。旌灵鹫山中,向飞来峰上。凿破苍崖石,现出黄金
像。……至元二十六年重阳日,住灵隐虎岩净伏谨述,大都海云易庵子安丹书,武
林钱永昌刊。”文中“杨总统”,即杨琏真伽。在呼猿洞有两龛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杨琏真伽命工镌造的石像:一龛是无量寿佛、文殊菩萨、救度佛母像,本
尊高220厘米,作禅定印;右侧文殊右手举剑;左侧救度佛母,高150厘米,右手作
施愿印,均坐于亚字形须弥座上;另一龛为“西方三圣”,本尊阿弥陀佛高205厘
米,全跏跌坐式;其胁侍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各高150厘米,均半跏趺坐于亚字形
须弥座上。两龛造像均有题记。在通天洞口外有一龛大白伞佛母像,龛高235厘米
,宽160厘米,像高154厘米,头戴宝冠,上身赤裸,全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左手持
伞盖。龛楣上刻藏文、汉文各一行,汉文为“一切如来顶髻中出大白伞盖佛母”。
过壑雷亭越溪而上,有一龛九尊造像。主尊佛母准提,三面八臂,容相丰满端丽,
戴冠挂耳挡,上身半裸,饰璎珞,手执法器,结跏趺坐于莲台。左右胁侍菩萨身着
轻衣,面带微笑,体态婀娜。两侧为四尊金刚,瞠目踞步,手掌兵器。龛上部有喇
嘛塔,两侧各有供养天一尊,戴宝冠,托宝钵,乘祥云,向喇嘛塔飞来状。元代造
像深受密宗影响。佛像螺髻高尖,菩萨宝冠上部外敞,纹饰繁缛。龛有平顶和拱券
两种。莲座上沿饰莲珠纹。出现亚字形须弥座。头光和身光均素面。
中国中原地区的石窟艺术,主要在晚唐以前。飞来峰造像,尤其是其中元
代造像,弥补了中国造像艺术史中的缺环。
1961年4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飞来峰造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 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  


一、良渚文化遗址
分布于杭州市北郊的余杭县良渚和安溪、瓶窑镇等一带。
民国25年(1936年),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在良渚镇首先发现,并编写出版《良
渚》一书。1955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良渚镇附近的朱村发掘出一大批黑衣
陶;1956年对吴兴钱山漾遗址进行发掘,在地层学上取得了突破。1959年考古学家
夏鼐在长江文物考古队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经碳14测定,距
今约4000-5000年左右。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的
古文化。60年代在吴兴邱城,杭州水田畈,上海青浦县崧泽、马桥,松江富林,江
苏越城,吴江梅堰等处发掘,证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向东
延伸到东海之滨,西北至江苏镇江、常州一带。良渚文化是马家浜文化经过崧泽文
化发展而来。良渚文化的特征是一种以稻作为主的原始文化,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
是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钺、石锛、石凿、石镰、石犁、破土器等,农业已相当发达
,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的栽培已从耜耕发展到犁耕,渔猎为辅,且兼植桑麻,养
蚕,髹漆,制玉,水上交通也较为发达。生活用器早期以泥质灰陶为主,晚期盛行
黑皮陶,采用轮制工艺,器表或打磨光亮,或刻装饰花纹,主要器物有鼎、壶、罐
、豆等,尤以鱼鳍形、圆锥形、丁字形足的夹砂陶鼎、贯耳壶和竹节形镂孔黑皮陶
豆最具特征。玉器制作技术达到极高水平,器形种类繁多,创中国古代玉文化之先
河。良渚文化晚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对研究中华文明具有极重
要的价值。
80年代中期,在瓶窑反山发掘出良渚文化大墓11座,出土随葬晶1226件(组
),是当时显贵者的专用墓地。随葬品丰富精美,众多的精雕细刻玉器珍品,更属
空前,为世人瞩目。玉器分礼仪用玉,主要有琮、璧、钺等,佩挂装饰用玉,如环
、管、坠、珠、带钩及三叉形、冠形器、牌饰等,器表均经打磨抛光,有的采用浅
浮雕、半园雕或透雕而成繁简各异的纹饰,构图严谨,和谐对称,寓意深奥。12号
墓中出土6.5公斤的“琮王”,四面正中直槽上下各微雕有一个神人与兽面复合像
,其头戴羽冠,双手叉腰,下肢屈曲作蹲踞状,图像威武庄严,线条纤细如毫发,
是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徽”。后又在安溪镇瑶山,发现良渚文化大墓12座和祭坛一
座,出土珍贵文物1052件(组)。祭坛遗迹处于瑶山顶上,平面略呈方形,边长约
20米,系由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石坎等组成。在祭坛南北部发现二列呈南北向的长
方形竖穴土坑墓12座,分别打破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面,证明它是祭坛废弃后
,被用作民族公共墓地。随葬品基本可分陶器、漆器、石器和玉器4类,其中玉器
占90%以上,尤以各种礼仪和佩挂装饰用玉称著,器类和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像,
基本与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物相同。其中玉龙首形镯和璜、朱漆嵌玉高柄杯等,
为世所罕见。瑶山祭坛是良渚先民祈福禳灾的圣地,而墓地则是显贵或巫觋的葬处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铜山铜矿遗址
位于淳安县西南的洪铜山,距县城约75公里。属铜山乡,为淳安锡铁矿
所在地。据清《遂安县志》载:“洪铜山,县南七十里,唐天宝八年尝置场采铜,
民苦之,因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质部门曾在此探矿,并筹建地方国营铜山铁矿。
1970年上半年至1971年12月,工人在施工中发现古矿洞及摩崖题记。1974年10月、
1979年11月和1981年10月,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先后实地调查。
遗址可分为老矿洞、摩崖题记、冶炼炉基和矿渣堆积4部分。老矿洞共发
现4处,都在海拔600-700米的山腰,距洞口水平深度约七、八十米,有竖井、钭井
、平巷等,采凿痕迹清晰可见。洞内遗物有坑木(木撑架)、蚂蝗拔+金铁钉、木轮
、陶钵等。在洪铜山尖头岩西麓的石壁上有摩崖题记:“大唐天宝八年,开山坉取
铜至乾元元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口”直书4行,共计
36字。题记为阴刻楷书,碑面长60厘米,宽30厘米,文字底边距地表为130厘米,
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在海拔标高700米处的官坪和矿区西侧的油库房基开挖时,发现圆形冶炼炉
基两座,炉残高40~60厘米,直径115-195厘米,红烧土壁厚8厘米,炉膛由石块叠
砌,炉内尚存木炭,附近有粉碎堆积的白云石等耐火材料,还有大量的矿渣堆积层
。在矿区的生活区、办公楼、大会堂、变电所等建筑的屋基下,以及公路边、铜山
溪沿,也存有大量古代矿渣堆积。
这处遗址,是浙江省已发现的唯一的古代铜矿采矿并冶炼遗址,且有确切
题记,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铜矿遗址为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茅湾里印纹硬陶窑遗址    
在萧山县进化镇大汤坞茅湾里裘家山东坡。1956年发现,属春秋战国时期
,堆积丰厚。
茅湾里窑址以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为印
纹硬陶。硬陶以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原料,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呈赭褐色、深黄
色、深灰色。纹饰系拍印而成,主要有米字纹、网格纹、方格纹、云雷纹等。用泥
条盘筑法,高温焙烧,质地坚硬,叩之有铿锵声。大汤坞方向的窑址以青黄色薄釉
原始青瓷居多。胎以瓷土为原料,色灰白,质地较坚硬密实。制作采用轮制,器型
规整,器底壁厚,器身较薄且均匀。外表素面,里部有螺旋纹。除器底外,表里均
施青黄色薄釉。用高温焙烧,有的大约与硬陶同窑所烧。
印纹硬陶器形主要有罐、墰、鼎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碗、杯、盅、鼎、盉
等。
1981年4月,茅湾里印纹硬陶窑址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钱鏐墓
墓在临安县太庙山南侧,上为圆形封土堆,高约900厘米,直径约5000厘米
。清《临安县志》“艺文”云:墓基左右有龙虎两条回抱。立华表一对,石羊、石
马、石虎俱在,石翁仲两对,石将军一对。墓前立墓碑,题“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
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谥武肃钱王之墓”三十字。又于东会锦门口,立一
方碑题“钱武肃王故里”。《杭州府志》载,墓陵内两顷四十亩。四至皆详载可考

钱鏐(852—932年),字具美,唐末临安石镜镇人。曾任杭州刺史、镇海军
节度使,后被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吴越备史》卷一载:“长兴
三年三月王薨于正寝,年八十一,在位四十一年。”“谥曰'武肃’,诏工部尚书
杨凝式为碑文……夏四月庚午,奉灵楯殡于衣锦军。应顺元年壬年,敕葬王于安国
县衣锦乡(锦北乡)茅山之原(今临安县锦城镇太庙山)。”
1966年前,石人、石兽、华表犹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仅存断裂
墓碑。1982年,在天目路重树“钱武肃王故里”石碑,由沙盂海题。
1956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钱鏐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吴汉月墓
在慈云岭施家山南坡。吴汉月(912~952年)是五代吴越国第二代国王钱元
瓘之妃,也是吴越国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的生母。《吴越备史》卷四载:“夫人钱
唐人,讳汉月,中直指挥使吴珂女也。幼而婉淑,奉文穆王。时恭穆夫人尤宠爱之
。夫人善胡琴,性慈惠而节俭,颇尚黄老学,居家披道士服,余皆布绢而已……封
吴越国顺德夫人。薨年五十九。”吴汉月死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六月,同年八
月归葬。1958年发掘,原地原状保护。
墓呈长方形,全长760厘米,宽287厘米,高310厘米,分前后两室。前室
长260厘米,后室长500厘米,设门两道。门高230厘米,宽173厘米,厚43.8厘米
,呈圭状,左右两侧分立方形石柱一根,石柱高172厘米,其上架石门楣,门楣高
72厘米。除前后两室的门框用整块青石凿成外,其余全用红砂石板砌成,交接处用
榫卯衔接。早年被盗,随葬品所存无几。
墓室内的浮雕精致,保存较好。在前室两扇门扉上,雕有对称的两个侍女
立像,高88厘米,头挽双髻,髻前与髻顶各插一朵簪花。身穿斜襟广袖长衣,腰带
舒展,垂于身旁,下着褶裙,迤地覆于足面,双手合持幡杆拢于胸前,迎风扬幡,
极富动感。脸形丰润,体态高雅。雕刻精致,把握适度。墓后室为主人的棺室,四
壁上端刻宝相花;中部分别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雕十二生肖像。青龙
雕于东壁,距地面高139厘米,龙长245厘米,高70厘米,作腾飞状,昂首舞爪,威
武矫健。西壁雕白虎,白虎身长250厘米,虎首龙姿,身体细长,四爪锐利。南壁
朱雀已毁。北壁玄武高40厘米,宽42厘米,龟的头部向下,尾巴上翘;蛇身绕龟体
前半部两圈半,蛇头盘曲向下。墓后室四壁之下方,距地面高22厘米处,浮雕十二
生肖像,分别立于壶门式壁龛内,每壁各3龛,其中刻于二门之门扇上的3龛和北壁
正中一龛已毁,其余8龛基本完好。这完好的8龛是:东、西两壁各3龛,北壁2龛。
龛高101厘米,宽40厘米,深4.5厘米,像高88厘米,均为道童立像。道童结髻,
头戴方冠,旁有簪孔,两侧垂带,系于颌下,身穿方领对襟广袖长衫,下着拖地长
裙,脚穿方端鞋,两手拱于胸前,手中各捧一生肖像。
在墓后室顶部刻有星象图,以阴线刻出天体星辰,二十八宿星座。“文化
大革命”期间,墓门扇上的女像及十二生肖像面部均遭石击损伤。墓室雕刻,原皆
设色上彩,今因氧化褪色。墓内残存石座一件,长宽均135厘米,座脚每边镂空雕
出壶门,其形状与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卷中的座子相似。又有青瓷和白瓷的碎片,
能修复的有壶、罐、碟、盘、碗等13件。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吴汉月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古代寺、塔及其他建筑  


一、灵隐禅寺
又名云林禅寺。在西湖西北灵隐山麓法云弄,面对飞来峰,背倚北高峰,
建于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一说咸和元年。相传印度僧人慧理到此,认为是“仙
灵所隐”之处,于是创建寺宇。唐大历六年(771年)整修。会昌年间寺毁。五代吴
越国时,曾二次扩建,当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三百余间,僧众
三千。南宋时定为禅宗五山之一,称东南第一山。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毁。明洪
武十七年(1384年)重建觉皇殿,宣德五年(1430年)毁,九年重建,隆庆三年(1569
年)毁,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建。光绪年间大修。民
国22年(1933年)改建天王殿。
灵隐寺原为杭州最古老的建筑群,由于天灾人祸,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未
能保存下来。抗日战争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51年大雄宝殿梁塌。1953年进行全
面整修,大雄宝殿改为钢筋水泥建筑。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险遭破坏,当时部
分学生、工人及当地农民自发组成保护队伍,才得幸存。1975年,又进行全面整修
,殿内佛像重新贴金和彩绘。
现今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东西厢房、联灯阁、大悲
阁、客堂、斋堂等。天王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有弥勒佛坐像,木雕韦驮像和四
大天王坐像。韦驮像相传为南宋雕造。大雄宝殿高33.6米,单层三檐歇山顶。殿
正中有木雕金装释迦牟尼坐像,高19.6米,东西两旁为二十诸天。大殿后壁,塑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群塑,上有大小佛像一百多尊,神情并茂。大雄宝殿前
两座八角九层石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为五代吴越国末期遗物。塔高11
米余,是仿照木构楼阁式实心塔。两塔对称,间距42米,层层收分,每层均雕出乎
座(即回廊)、檐子、柱子、阑额和斗拱等。檐子上刻出飞椽、筒瓦、滴水瓦当、戗
脊等。塔身四面雕壶门和佛像,底层刻经文。雕造精细,仿造木构建筑逼真。天王
殿前东西两侧经幢,为八面形多层石幢,下部须弥座为基础,左幢刻《大佛顶陀罗
尼经》,右幢刻《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幢身之上为宝盖、宝珠、仰莲、
短柱、伞盖、流云、覆莲和磐石等。西幢在建幢愿文后署:“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
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已岁闰五月口日”。此幢原建于钱王家庙奉先寺内,后吴越
国纳土于宋,奉先寺遂废。灵隐寺住持延珊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迁建至今址,
并刻有迁幢题记。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灵隐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
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凤凰寺
在羊坝头,位于中山中路西侧。原名真教寺、礼拜寺,因原建筑群形似凤
凰,清代改称凤凰寺。据清康熙九年《真教寺碑记》载,寺始建于唐,毁于宋,元
至正元年(1341年)西域人阿老丁重建。民国18年(1929年)因改建马路,将部分建筑
拆除。1953、1964和1981年进行整修。寺坐西朝东,面积约2600平方米。进正门,
过门厅,即为1953年兴建之礼堂;穿过短廊直通主要建筑礼拜殿。殿为砖构,不用
梁架,以拱券分成三大间,每间覆以半球形的穹窿顶。两山及前檐设有券窗,屋面
建三座攒尖顶,中为八角重檐,两侧六角单檐,筒板瓦垄,翼角高翘。殿内后墙有
青石制“经台”,作须弥座式,枭混线脚,朴素无华,束腰雕饰竹节纹和花草。明
间“经台”上为木制“经函”,雕刻阿拉伯经文,并以海石榴花、方胜合罗和回纹
万字等图案装饰,配以红底贴金,工艺精细,是中国古代伊斯兰教艺术珍品。“经
函”正中下方为“米哈拉布”(表示礼拜朝向的凹壁)。
礼拜殿北面,建有二层楼房一座,分别为阿訇住房与接待室。南面建有平
房数间,为水房、澡房等。寺内北墙建有碑廊,共有镌刻汉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
等碑石和墓志19方,尚有部分碑石存放于碑廊之后;礼堂内保存着印有“宋杭州定
造京砖”戳记,上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的方砖。
凤凰寺是杭州市仅有的一座伊斯兰教古寺院,具有浓郁的阿拉伯建筑和中
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风格,反映了元代中阿两地的文化交流。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凤凰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白塔
在江干区闸口白塔岭。五代吴越国晚期遗物。塔旁原有白塔寺,现已不存

白塔为白色石质仿木构雕造的楼阁式实心塔,八面九层,通高16米。基座
刻有流动的海浪与山峰,寓意“九山八海”。其上为须弥座,束腰部分刻佛经。塔
每层由平座、塔身和檐子三部分组成。塔身各层转角处雕出圆形倚柱,收分明显,
柱头卷杀,中间设木兼柱、阑额,故每面辟成三间。其中四面的明间辟壶门,并雕
出实塌大门、门钉与金环铺首,次间各雕菩萨像一尊。另四面雕佛、菩萨,或七尊
、五尊、三尊,或为经变故事。佛像雕造精细,比例有度,形象生动优美,安祥慈
善。塔檐深远。铺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隔跳偷心造。遮椽板、椽子、飞子
、筒瓦板垄、滴水、勾头、脊兽一应具备。翼角有老角梁、仔角梁和脊饰。平座原
有栏杆,现已不存,但柱洞依旧存在。平座铺作为四铺作,单杪计心造。
白塔挺拔优美,仿照木构建筑真实,雕刻精美细腻,是建筑艺术与雕刻艺
术完美结合的代表作,保存至今,成为吴越古都宝贵的文化遗存。这座古塔具有较
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白塔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功臣塔
位于临安县锦城镇南面功臣山上,五代吴越国王钱鏐建。功臣山南麓钱坞
垄为钱鏐 出生之地,此山原名大官山,唐昭宗以钱鏐有大功,下诏改名为功臣山
。梁贞明元年(915年),钱鏐舍功臣堂建功臣寺,同时建功臣塔。
功臣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砖砌筒形楼阁式,平面方形,轮廓比较缓和,继
承唐塔遗制。通高2530厘米,分为五层。第一层高500厘米。塔身的每层每面都隐
出倚柱、平柱和木+兼柱。平柱梭形。木+兼柱间辟有长方形门洞。通道之深度即塔
壁之度。通道顶部用叠涩手法砌成穹窿顶,其中一、二两层为八角形,三、四、五
层为方形。塔檐和平座都采用乎砖叠涩,出檐很浅。腰檐铺作和平座铺作的扶壁拱
均为砖制;出跳构件应该是木刻,均毁,但留有残洞遗迹。各层平柱上均有柱头铺
作,底层并用补间铺作一朵,其扶壁拱为重拱造,从残洞遗迹判断应是五铺作。现
存塔檐很浅,而檐下却用五铺作,出跳之远,大大超过现存的叠涩檐,且现存扶壁
拱与叠涩檐之间存在一定高度的距离,由此判断原来的形制,很可能在外跳会拱上
架设撩檐枋,在叠涩砖的上部排列椽子,其上铺瓦。平座铺作每边三朵,从残洞遗
迹判断,应是四铺作单拱造,令拱上置撩檐枋,相当三材两栔,其高度正好与平座
叠涩砖的上部齐平,其上铺板,或加面砖。如果塔檐和平座的原来形制确如上述判
断的话,功臣塔是现存由叠涩砖出檐的砖塔,过渡到砖木混合结构并使用木构塔檐
和平座的最早实例。塔顶有覆钵和宝瓶,安装在刹杵木上。刹杵木用大梁支托,并
用斜撑固定。
1963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功臣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9月,省、县拨款重修
,1984年5月竣工。
五、普庆寺石塔
位于临安县横畈镇湖山村径山南麓。石塔原建寺内,后寺毁塔存。现石
塔屹立在田边。
石塔刻有题记:“大元至治二年四明吴福元刻。”六面七层,用石块仿
木构建筑砌叠而成,飞檐翘角。塔高700厘米。塔基为须弥座,束腰有花草浮雕。
采用老戗和嫩戗,翼角起翘较高。柱子、阑额、斗拱全部省去,平座也很浅。塔身
每层各面均有壶门式壁龛,一层至三层三面为阴刻佛名,其它三面为佛、菩萨像,
其中二层为释迦牟尼、普贤、文殊,三层为观音等菩萨,第四至第六层均为造像,
第七层为阴刻文字,中为“皇帝万岁”,东南面为“风调雨顺”,西南面为“国泰
民安”。塔顶为七级石刻相轮。普庆寺石塔是浙江楼阁式塔由盛转衰这一过渡时期
的典型作品。
1963年10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普庆寺石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梵天寺经幢
位于江干凤凰山麓、梵天寺路梵天寺遗址前。共两座,幢高15.76米。是吴越建筑
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瑰宝。梵天寺为五代吴越国名刹。据《吴越备史》载,梁贞
明二年(916年),钱鏐迎鄮县(今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
。后城南塔毁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后改名梵天寺。
梵天寺经幢,八边形,由基座、幢身、华盖、腰檐、山花蕉叶、宝珠、仰
莲、方柱、覆莲等构件层层迭建。幢顶为日月宝珠,雕刻精致,纹饰各异。基座为
须弥座,共三层,底层浮雕“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龙,生动威武;上层短柱四
周凿成小龛,龛内雕佛像。幢身刻佛经,左幢刻《大佛顶陀罗尼经》,右幢刻《大
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两幢身均刻有建幢记,文字相同。经文为正书,建幢
记行书,文末署“乾德三年乙丑岁六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日立,天下大元帅吴越国
王钱俶建”。幢身之上为华盖,上端饰如意云纹,下部雕伽陵宾伽, 似有云际飞
出之感;腰檐仿照木构檐子雕造,用斗拱挑出,承托檐子。斗拱每面铺间一朵,六
铺作双杪单下昂偷心造,檐子雕出瓦、椽、脊、戗兽、滴水瓦当等。经幢每层短柱
上刻设佛龛,龛内雕造佛和菩萨像,有一尊、三尊或七尊,形象端庄,比例匀称,
各像之间配置得当。梵天寺经幢,统体由太湖石构筑,体量高大雄伟,挺立于山坡
之上,历经风霜岁月,是吴越建筑可贵的实物遗存。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梵天寺经幢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文澜阁
在西湖孤山南麓,今浙江博物馆内。
文澜阁,是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
。此处原为清康熙帝南巡时,在孤山兴建的行宫,雍正五年(1727年)改为圣因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建文澜阁。五十二年夏起,陆续将誊抄完成的《四库全书
》运抵杭,交藏文澜阁。
《四库全书》是继《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之后编纂的一大丛书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纂修,历时十年始成。全书共36,300册,79,
337卷,共收书3503种,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内容极为广泛,集我
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算、舆地、科技、医学等方面著作,虽
在编纂过程中,篡改、抽毁、禁毁不少不利于清朝统治的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起
到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全书共缮写七部,其中四部分藏内廷四阁,即文渊阁、
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另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
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文汇、文宗二阁毁于战火,而文澜阁也于咸丰十一年
(1861年)九月下旬,太平军攻人杭城时,因无人管理,图书大量散失。其时杭州乡
贤丁申、丁丙兄弟合力抢救,收集散失之图书,绕道运至上海保存。同治年间运回
杭州,继续出资收购散失之残书,同时多方筹集资金进行补抄。先后七年,雇员百
余人,耗资五万余元,方至3396种,34,769册。辛亥革命后,浙江图书馆馆长钱
恂和张宗祥又发起补抄,终于基本上恢复原貌。《四库全书》于清宣统三年(1911
年)迁至浙江图书馆收藏。
文澜阁南临西湖,背倚孤山,西接中山公园。阁座北朝南,第一进原为
垂花门。二进门厅,入内即是一座玲珑剔透的假山,其旁一泓清流沿山而过。山顶
东、西各建小亭一座,山后为平厅,西侧有回廊,直达三进文澜阁。平厅与文澜阁
之间有一方池,以假山围砌,花木点缀,池中独树一峰,名曰仙人峰,又称美女峰
。池东有御碑亭,御碑为乾隆兴建江浙三阁之诏谕。亭后,文澜阁东又一御碑亭,
亭内为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御碑一通。文澜阁面阔六间,重檐歇山式,共二层
,中间又有一夹层,实为三层楼房,建于高56厘米的台基上。楼正中悬挂光绪御书
“文澜阁”匾额。阁东为太乙分清室,文澜阁于1974年8月13日被烧毁,1981~
1983年重建。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文澜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严子陵钓台
位于桐庐县城西南约15公里的富春江西岸富春山腰,坐西朝东,景色奇佳

严子陵,名光,浙江余姚人,东汉初年隐士。少时博学多才,刘秀即位
后,再三邀严人京授仕,严子陵坚辞不受,并隐姓埋名,在富春江躬耕垂钓,老死
于家。
登钓台码头,沿山间台阶而上,即可到钓台。钓台分东西两台,为二块大
磐石。相距50余米,巍峨对峙,高近百米。其中东台长16.7米,宽7.40米至11.
42米,台上有亭,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屡建屡毁。现亭系1980年重建,为
六柱长方形庑殿顶石亭,面阔13.6米,进深4.20米,高3.22米,亭左右三柱间
有高56厘米的石条作为座栏,柱头上有元宝式雀替。亭前的“登钓台而望,神怡心
旷,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柱联和“七里滩光”亭额均为书法家沙孟海所书。亭
右侧稍低处有一长11米、宽5.90~10.3米石坪,坪前有瘦石,相传此石坪即为严
子陵垂钓处。西台因南宋爱国志士谢翱曾登台哭祭文天祥,故又称为谢翱台,台长
5.27~21.5米、宽9米,台上的石亭亦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现亭系民国
初年重建,为六柱长方形庑殿顶石亭,面阔3.35米,进深3.86米,高3.55米。
亭左、右、后三面围以高42厘米的石座栏。亭柱上有“君思故人重,帝座客星明”
一联。亭前和亭中原有石碑一块,现无存,仅留碑座。在东西台之间山腰的三岔口
上有石亭一座,名双清亭,民国14年(1925年)陈焕之建,亭面阔3.73米,进深3.
6米,高4.4米,为四柱歇山顶,翼角起翘,亭后靠山壁处有高40厘米、宽26厘米
的石条作座栏。亭脊有火焰状饰物和吻兽,檐下透雕花卉等图案。亭柱上有楹联“
远道息尘劳,向此间坐石看云,放眼宇宙;高台瞻胜迹,羡当日耕山钓水,俯视王
侯。”山下近江处又有一座石牌坊和“严先生祠”,牌坊正面透雕双狮戏球,背面
浮雕鸟兽图案。坊左之祠,始建于北宋景祐年间,元末毁于火,明清几度重建,后
因建水电站淹于水,现祠为新建,保留部分清代构件。祠内现藏七块碑,分别为:
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刻的张浚《过严子陵钓台》题碑;明正统二年(1437年)刻的
《重建严先生祠堂记》碑;明代重刻的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碑;嘉靖四十年
(1561年)刻的都御史滁上胡松《过严祠书留台壁》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刻


《桐邑张氏输田碑记》和《钓台四首》碑;民国35年(1946年)刻的《客星
楼记》碑。
严子陵钓台是富春江沿岸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1961年4月,被公布为浙
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重新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古代石窟造像、摩崖题刻、碑刻  


一、烟霞洞造像
位于南高峰西侧,翁家山南部山腰烟霞洞内。造像依洞壁雕凿,有十六罗
汉,面相不同,神态各异:有的盘膝禅坐,沉思冥想;有的袒胸露肚,足踩飞云;
有的手抚老虎,圆瞪双眼;有的心中现佛,慈祥可亲;有的在远眺;有的在俯瞩;
有的在怒视。作者运用熟练的技巧,简洁明快的线条,把佛经上所说的罗汉,从动
态、性格和思想等方面表现了出来。罗汉附近原有题记:“吴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罗
汉”。吴延爽系吴越国王钱元瓘妃吴汉月之弟,吴越国王钱弘俶之舅父。故这一铺
罗汉是五代后晋时期雕造,是吴越时的代表作。
洞口的东西两壁各有一尊菩萨,相对而立。左边一尊是观音像,高200厘
米,右手举执柳枝,左手垂执宝瓶,头戴高宝冠,宝冠纹饰华丽,正中有“化佛”
,项挂连珠,胸前璎珞垂地。右边一尊大势至菩萨,高185厘米,两手交叉腹前,
手执念珠,头戴宝冠,脸形丰满,神韵端庄,体态柔媚。“文化大革命”初期,洞
内许多石刻艺术珍品惨遭破坏,原有38尊佛像,仅剩14尊。后经修补,有的已复原
状。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烟霞洞造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慈云岭造像
位于慈云岭南坡,共两龛。据咸淳《临安志》记载:“上石龙永寿寺,在
慈云岭下,天福七年吴越王建,旧名资延,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主龛的左外侧
刻有“新建镇国资延遐龄石像之记”十二字的题额,下面是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
),惟性和尚刊刻的《佛牙赞》一首。佛牙赞是赞颂佛牙,内容与题额毫不相干,
显然是惟性和尚凿平了原来的造像记,改刻成《佛牙赞》。
主龛宽1000厘米,高580厘米。龛内造像7尊。中间3尊坐像,为阿弥陀佛
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高245厘米,头顶螺发,
面相温和,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双手相叠,置于脐前,作禅定印,两足心刻八辐
法轮。左侧观世音头戴宝冠,冠上饰化佛,两侧宝缯垂肩,右手执柳枝,左手置于
脐前。右侧大势至宝冠高髻。3尊造像均作全跏趺坐式。莲座花瓣饱满,下有须弥
座。身后皆有背光,中间雕饰宝相花,边缘饰火焰纹。三尊造像两侧,有两尊菩萨
立像,高272厘米,两侧是金刚力士像,高292厘米,戴盔穿甲,腰系草带,左手施
无畏印,右手执长杆宝钺。龛内上部雕有飞天和迦陵嫔伽鸟。飞天头戴宝冠,身着
天衣,肩披帛带,手举花束朝着弥陀飘舞散花。其后的迦陵嫔伽鸟,人首鸟身,背
上着翅,尾随而来。空中天花点点,祥云朵朵,加上飞扬的飘带,更具动势。龛楣
上祥云缭绕,七佛端坐云际,左端文殊骑狮,旁有拂菻;右端普贤骑象,旁有獠蛮
。虽然形象各异,但都以弥陀为中心有机地形成一组既有外形变化,又有内在联系
的群雕。
在主龛右前侧有一地藏像。龛高390厘米,宽238厘米,顶弧拱。正中圆雕
地藏像,高196厘米。光头长耳,外披通肩袈裟,左脚踏莲花,内着衬体衣,作游
戏坐式。面相圆润,深沉恬静。地藏像的两侧侍立供养人,束发,穿交领衫,系长
裙,神态恭敬虔诚。地藏左侧引出云头,绕向龛楣,云间浮雕“六道轮回”。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慈云岭造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
宝成寺在紫阳山东麓,寺内共有三龛造像,依山崖开凿。西龛为单尊,佛
像已遭破坏,后人将别处一观音像搬此供养。中龛三世佛,主尊释迦牟尼,东首为
药师如来,西首为阿弥陀佛。三佛结迦趺坐于莲座上,披袈裟,袒右肩,广额丰颐
,螺髻双盘,眉间有白毫,身后为双月形头光与身光。从风格判断为元代所作。东
龛一铺三尊,龛高2.45米,宽4.1米,内分三小龛。主尊为麻曷葛刺像,高138厘
米,短腿大腹,头发虬卷,瞪目翘须,作忿怒相。左手抱头颅,左右肩也挂着人颅
,脚下又踏一人,显现大黑天降魔时的形相。麻曷葛刺是梵语的音译,佛经上通常
译作“摩诃迦罗”,就是佛教密宗的“大黑天”,或称“大日如来”,一说与释迦
牟尼为同佛,大日如来是法身,释迦牟尼是应身;又一说大日如来与释迦牟尼是不
同的两种佛。
麻曷葛刺的左侧是文殊骑狮。文殊右手举着法器,胸前挂着一串密宗所说
大日如来降魔时胸前所系的髑髅。狮子歪头张口,背上垂下的巾檬角上挂着人头。
右侧是普贤像,显现出凶猛的样子,'白象的巾檬角上挂着人头。龛楣浮雕金翅鸟
三身,狰狞凶恶,头戴宝冠,身附翅膀,呲牙瞪目,张臂曲腿,腾空欲飞。
龛内东壁刻有造像题记一方:“朝廷差来官骠骑卫上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
使伯家奴,发心喜,舍净财,壮严麻曷葛刺圣相一堂祈福,保佑宅门光显,禄位增
高,一切时中,吉祥如意者。至治二年口月口日立石。”元代奉大黑天为军神,当
时在北京、五台山等多处塑造供奉,至今遗存不多,刻有纪年题记的麻曷葛刺,全
国仅此一处。对研究元代历史和佛教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1963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为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南宋石经
杭州南宋石经又称“南宋太学石经”。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正月,以
岳飞故宅为太学(今小车桥东,浙江医科大学内)。淳熙四年(1177年),建光尧之阁
,陈列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手书的《周易》、《尚书》、《毛诗》、《中庸》、《
春秋》、《论语》、《孟子》等刻石,作为太学课读范本。
元初,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在南宋大内建造镇南塔,欲将太学石经搬去
作塔基以示镇压南宋人士;当时杭州路推官申屠致远力争,幸免全毁,然已散失很
多。后太学改为西湖书院,经多次变乱和迁徙,又损失一部分。明代洪武年间,移
至西湖书院,石经仍未被重视。宣德元年(1426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吴讷嘱郡守
卢玉润收集石经加以修补,得石经百片,存置孔庙大成殿后及两庑。吴讷又作《石
经歌》刻碑以示后人。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按监察御史宋廷佐,将仁和县学石
经移至杭州府学,同时搬迁的尚有宋高宗题李公麟画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刻石。
崇祯末,始将石经嵌于壁间。1953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整理石经,共得86石,
经过整理,存于劳动路孔庙内,计《周易》2石、《尚书》7石、《毛诗》10石、《
中庸》l石、《春秋左传》48石、《论语》7石、《孟子》11石。另有明人吴讷《石
经歌》1石。石经中《论语》、《孟子》皆为行书,字体较大,《中庸》次之,《
易》、《书》、《诗》、《左传》皆为小楷。每遇避讳字,均本字缺笔,而《语论
》、《孟子》则多改字,如敬作“钦”宇。现孔庙建为“杭州碑林”,石经陈列于
大成殿内。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南宋石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司马光书《家人卦》刻石
位于南屏山麓“小有天园”山腰。这里山崖峭立,怪石嶙峋,漫山古藤
,盘根错节。登上山巅,可以览尽西湖风光。北宋时为兴教寺所在,元末寺圮,明
洪武间重建,后改为壑庵。清初为汪之萼别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
巡杭州,游览此地,赐名“小有天园”。
《家人卦》刻在一块大岩石上,旁边还有《乐记》和《中庸》。《家人卦》
从“    家人利女贞”至“反身之谓也”,共202字,宽2.21米,高2.71米,隶
书12行,每行17字,字径4寸余,左上角刻有阮元题记。《乐记》自“君子曰礼乐
不可斯须去身”至“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隶书10行,192字。《中庸》自“子
曰道不远人”至“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隶书10行,197字。《武林旧事》云此
摩崖出自唐人手笔,而《四朝见闻录》、咸淳《临安志》、《梦粱录》皆云司马光
书。阮元《两浙金石志》云:“据《宋鉴》称,绍兴六年十月庚辰,上谕大臣曰:
司马光隶字真似汉人,朕有五卷,日夕置座右,所书乃《中庸》与《家人卦》,皆
修身治国之道,不特玩其字而已。今摩崖所刊,合乎《宋鉴》,当是诸大臣闻思陵
面谕,请刊于石者。”崖石左侧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书,
现在尚依稀可辨。
1963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司马光《家人卦》摩崖刻石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西泠印社
在孤山西部,西泠桥畔。此处原为清代孤山行宫的皇家花园。清咸丰年间
,太平军攻杭州,行宫与花园被毁。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浙派金石家丁仁(辅之)、王褆(福广)、叶为铭(
叶舟)、吴隐(石潜)、吴潮(小冈)等人,聚集孤山,研究印学,发起成立印社,同
人集资买地,因地邻西泠桥畔,定名西泠印社。张景星撰、王寿祺书《西泠印社》
碑文中称:“乙已春醵资先建仰贤亭,奉先贤二十有八人。由亭而西望之,魏然庭
楹者,'山川雨露图书室’也;下行十数武,有亭翼然,临于竹阁之上者,'石交
亭’也;由亭而西,'心心室’也;由室而北,'斯文奥’也;由奥转北,山石奇
突,野竹行列中有'印泉’;由泉再去,峰回路转,宅幽势阻,则'小磐谷’遗址
在焉;泉左为'宝印山房’,其右为'福连精舍’;折而东,蜿蜓一径,名曰'鸿
雪’;循径得一大池,俞曲园旧题曰'文泉’,泉水澄清,冬夏不涸;泉之西为'
剔藓亭’,东为'题襟馆’,由此而上有'四照阁’故址,今年春鸠工重建。阁与
孤山巅连,远吞山色,平挹湖光,幽阒辽夐,气象万千,盖至此而全湖形胜一览无
余矣。”文人园囿匠心独居,无不交赞并誉。民国2年(1913年)9月正式召开成立大
会,推吴昌硕为社长,确定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嗣后几十年的活动
中,广集文物,收藏名碑帖石、古今印章、名人字画等。每逢清明与重阳,社友集
聚,相互观摩作品,切磋技艺,观赏各自收藏的金石书画。印人还在西泠印社撰写
大量联、匾、对联,以及刻于摩崖的题记,丰富多彩,书文并茂。西泠印社“占湖
山之胜,撷金石之华”,保存一代印学大师在造园、文学、金石篆刻、书画方面的
成果,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典范。
西泠印社致力于收藏。现藏“三老石室”之“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为
清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间出土。碑为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立石,被誉为东南
第一石。民国10年(1921年)秋,箨徙上海,浙人集资赎回,于西泠印社,筑石室保
存。题襟馆内丁敬身的《砚林诗墨卷》帖,分刻三十石,刊于壁间。金冬心书《金
刚经》刻于华严经塔上。罗两峰画丁敬身像刻于石上,嵌在仰贤亭中。除此,印社
重大的活动均撰文作记,并刻于石上,以示后来。如吴昌硕记并书《西泠印社记》
、《汉三老石室记》和《隐闲楼记》,丁仁撰文、吴昌硕书《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
记》,王寿祺书《西泠印社记》,李庸撰《小盘谷记》,张钧衡《闲泉记》等。目
前西泠印社共保存刻石302方,其中题字、题记33处,各种碑帖140方,画像石刻
88方,其他刻石41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西泠印社有了很大的发展,享誉国内外。郭沫若
参观西泠印社曾题诗:“风雅扶轮六十年,西泠韻溢西湖天。千秋鸟迹泣神鬼,万
树梅花结善缘。自古神州原尚赤,于今铁笔更宜坚。深勾深刻扬光烈,好使东风万
古传。”
1963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西泠印社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历代民众斗争和近代革命纪念建筑物及墓葬  


一、镇压矿工斗争告示碑
是明代嘉靖年间封建统治者镇压矿工斗争的告示碑。碑高2.5米,宽0.8米
。根据碑文记载,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5~1566年),淳(遂)安的矿工,以铜
山为据点,与封建统治者、地主武装展开十分激烈的斗争。矿工斗争虽然被扼杀了
,但余波仍绵延很长的时间, 同时,对继之而起的农民起义有很大的影响。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该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方腊洞
原名帮源洞,位于淳安县叶家乡洞源村西北面1公里的长龙山腰上。
北宋末年,统治者荒淫腐朽,民不聊生。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在青
溪(淳安)县万 年(威坪)乡洞源里率众起义,义军迅速发展,连克六州五十二县,
东南震动。宋徽宗派童贯镇压,义军由于战略失策和粮、弹缺乏,退守帮源。次年
四月末,方腊及妻、子等人在帮源洞被俘,后英勇就义。
方腊起义的帮(洞)源村,群山巍峨,山石峥嵘,洞源溪自西北流向东南。方
腊洞朝南偏西 7度,隔溪与百旗山、擂鼓台等起义遗址遥遥相望,为了纪念历史上
这次农民起义,当地群众将帮源洞改名为“方腊洞”。洞前石碑上“方腊洞”三字
系郭沫若所书。
方腊洞,洞口为倒梯形,垂直于山坡,洞高1.89米,上宽1.45米,下宽1.11
米,洞通进深(除去底部二室)22.16米,平均高度3米左右,平均宽度为0.70米,从
洞口至内9米处最狭,仅0.36米;至13.60米处,高4米,宽1.30米,能容一人自由
进出,至22.10米处 ,分为两岔,往下垂直3米为第二室,室长1.80米,宽0.90米
;往南向下垂直0.8米为第 三室,长3.40米,宽2.30米,可容十余人坐卧其中,实
为议事、藏身的好去处。
1963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方腊洞为省重点方物保护单位。1981年4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浙江第一师范旧址
浙江第一师范,在“五四”运动时期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当时’一师
”校长经亨颐 持“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创导学习自治,在教学上又有所改革
,一时学习思想活跃,创办《浙江新潮》杂志,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却遭到
学校守旧派的竭力反对,进而联结社会恶势力,依仗当局权势,抓住《浙江新潮》
二期《非孝》一文,攻击此文大逆不道,查封该杂志。民国9年(1920年)2月9日,
正值寒假期间,当局撤名了经亨颐校长的职务。新任校长又通知学生“暂缓来校”
,意在解散学生,扼杀民主。当局的破坏行径,激起师生员工 的愤慨,一师学生
代表至教育厅责问,教职工则发表《挽留经校长宣言》。一师的师生斗争 ,很快
获得国内进步人士的声援与海外华的支持。3月29日清晨,浙江当局派出军警包围
“ 一师”,欲以武力镇压。“一师”学生展开斗争,杭州各校学生纷起声援,爆
发大规模的请 愿游行,在学生的团结一致坚决战斗,以及社会舆论双重压力下,
当局只好下令撤走包围一 师的军警,学生们的斗争取得胜利。
一师旧址在旧贡院,后来为杭州高级中学校址。原占地8万平方米,共7进,
砖木结构。后又增建筑,近年又有改建,第一进仍保持一字形原样,唯原为歇山顶
的二层楼房,于民国26 年(1937年)前后几经修建,保存至今的是红平瓦、钢混结
构的建筑,墙面的粉层为水泥细石 。明间为拱形大门,南北相通,呈通道,石板
墁地。整座教学楼,北面为内廊,东西一字排列,计10间,每间北向辟门,出入廊
间,对称整洁。学校至今保存有“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石刻横额,立于大门西
侧以资纪念。
1963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旧址为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 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于谦墓(祠)
位于三台山。
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墓台,南北面宽23米,进深约30米,墓道长约90米,
原有坟7座, 中树大碑一通,上镌:“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
十八字。墓前有石雕供桌、烛台、香炉等祭祀用具。台基前左右有石构碑亭各一座
,各有明代砖建三间二层墓门。 门外为墓道,翁仲、石兽分列道旁,路口立石坊
一座,其旁为于谦祠。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历任兵部右侍郎
、左侍郎和兵部尚书,在抗击蒙古瓦剌部的入侵、保卫京师的战斗中立了大功。明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 ,瓦剌部将被俘的明英宗放回,景帝将其禁锢皇城南宫。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以 “谋逆罪”逮捕于谦,诬杀于东市,暴尸街头
,史称“夺门之变”。于谦死后,都督同知陈逵为他忠义所感动,收尸埋葬。天顺
三年(1459年),于谦灵柩由其婿迁回杭州,葬于三台山 麓。成化初年,于谦之子
于冕赦免归来,上疏申诉冤狱,得到诏复官职。弘治二年(1489年) ,奉敕建祠,
题为“旌功”,令地方官年节拜祭。
“文化大革命”期间,于谦墓被拆毁,碑亭、砖墓门与石坊、石人、石兽亦
全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墓碑为沙孟海重书。现存于谦祠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
)重建,尚存门厅、正殿 和后殿。正殿面宽21.8米,五开间,进深14.15米。后殿
尚存明弘治年间的《旌功祠碑记 》、嘉靖二十年(1541年)《旌功祠重修碑》等碑
5方。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于谦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张苍水墓
位于南屏山荔枝峰下。
张煌言,字玄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朝末年的抗清英雄。清康熙三年
(1664年)七月十七日因叛徒出卖,被执押至杭州。九月初七日被杀于杭州弼教坊。

张煌言被害后,纪五昌捐金购赎遗体,由张文嘉、万斯大等收痤于杭州南屏
山荔枝峰下。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赐谥“忠烈”。乾隆年间道士吴乾
阳重修,嘉庆年间秦臬使瀛再修,道光年间慈人张梅又修,咸丰年间慈人冯珪再修
,同治年间鄞人陈政钥又再修 。光绪元年桐城吴廷康与鄞人范樾等集资于众,创
建享堂,与城内之祠同时告成。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期,墓道古树被砍伐殆尽。
1966年底,墓被毁,碑亭拆除,墓道石牌坊亦毁坏。1983年按原样予以修复。墓为
圆形砖砌,高2.45米,直径5.20米。墓碑为旧有老碑,上书:“皇清赐谥忠烈明兵
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乾隆五十七年秋九月癸卯建,海宁陈鱣敬题 ,咸丰八年岁
次戊午冬十月慈溪冯珪重立。”张墓一侧为明参军溧阳罗子木墓,一侧为张苍水待
者杨冠玉及舟子墓,三个皆与张苍水同时被捕殉难。墓道两侧翁仲、石兽为1962年
自张墓东侧,明代昌化伯邵林墓道移来,1966年冬同遭砸损。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张煌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秋瑾墓
今在西泠桥南堍。
秋瑾(1875(一说1877)~1907年),字璿卿,别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浙江
山阴(今绍 兴市)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三十
三年六月五日,清军包围绍兴大通学堂,秋瑾与6名学生被捕,次日寅时,秋瑾被
杀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被害后 ,始葬于绍兴府城外龙山西麓张神殿(今绍兴市府山西路
10号)。同年九月迁厝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秋瑾生前有:“如果不幸牺牲,愿埋
骨西冷”之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 ,由徐自华、吴芝瑛将灵柩迁杭州
西湖西泠桥畔凤林寺前安葬。同年十二月一日,灵柩移葬杭州之事被御史常徵告发
,灵柩复迁返绍兴严家潭。宣统元年(1909年)秋,再迁湖南湘潭韶山附近石坝子与
其夫王子芳合葬。民国元年(1912年)秋,徐自华复将灵柩由湖南迁回杭州,仍葬西
泠桥畔凤林寺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遗骨迁鸡笼山草葬。1981年浙
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在西泠桥南堍重建秋瑾墓。墓穴中烈士遗骨埋于坛内,并置
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1981年9月自鸡笼山迁至西泠桥畔”。新墓墓基高200厘米
,花岗石面,正面镶嵌 孙中山先生当年挽悼题字手迹“巾帼英雄”,上款“鉴湖
女侠千古”,下款“孙文”。基座 嵌烈士生前好友徐自华撰、吴芝瑛书《鉴湖女
侠秋君墓表》,全文722字。墓表为旧墓原物 。基座上为汉白石雕刻的秋瑾烈士像
,高270厘米,头梳髻,眼望前方,炯炯有神,上穿大襟唐服,下着百褶散裙。左
手插于腰际,右手按剑,端庄英武,潇洒飘逸,浩气熠熠。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秋瑾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
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徐锡麟墓
今在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
徐锡麟(1873~1907年),字伯荪、伯圣,别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县)
人。清光绪三 十三年(1907年)与秋瑾等革命党人商议准备皖浙两省同时起义。五
月二十六日(7月6日)安庆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徐锡麟与陈伯平、马宗汉商定,
严加戒备,召诸学生,晓之以起事之义。是日,徐伺机枪击安徽抚恩铭,率巡警学
堂学生攻占军械所。终因弹尽被捕,至按察司署,面对审讯,徐直认不讳,词气严
正,毫无惧色,即日惨遭斩首剜心。徐锡麟牺牲后,遗体安葬安庆城北马山。民国
元年(1912年)1月21日,徐锡麟、马宗汉 、陈伯平三烈士灵柩运经上海,在永锡
堂召开追悼大会,同时追悼的还有陶成章。次日烈士灵柩运至杭州,葬于孤山东南
麓。1964年,徐锡麟墓及附近葬左右的陈伯平、马宗汉墓被分藏三坛,迁鸡笼山。
墓碑同时随迁,墓表藏皇劳动路孔庙。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墓遭破坏,碑
石无存。1981年9月,遗骨由鸡笼山再迁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三烈士遗骨
重换骨坛,坛内各置砚石一方,上刻姓名和“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南天竺”
字样。新墓为三座圆形墓,徐锡麟墓居中,高100厘米,直径400厘米。左为马宗汉
墓,右为陈伯平墓,皆市80厘米,直径250厘米。均用大块青石砌成,上植草皮。

陈伯平,名渊,字墨峰,别号白萍生,绍兴会稽平水人。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入绍兴大通师范学堂肄业,勤于学问,沉默寡言笑,甚为徐锡麟所敬重。
次年,随从徐锡麟到东京谋学陆军不成,改学巡警。同年回绍兴,赴内陆进行革命
活动。又经秋瑾介绍,入中国公社担任教习。再到日本,学制炸药。回国后在上海
主编《中国女报》。后与马宗汉同到安庆, 参加安庆起义时牺牲,时年26岁。
马宗汉,名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余姚柯东人,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往镇海学习英语。再入浙江大学堂肄业。三十年在余姚创办三山蒙学堂,
亲自督率教育,并在浒山散发反清书籍。三十二年随徐锡麟赴日本,不久回国。三
十三年五月与陈伯平到达安庆,参加安庆起义时被捕,受尽酷刑,系狱50日。面对
诸般苦难坚贞不屈,七月十八日于狱中被害。
1963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徐锡麟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
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陶成章墓
今风篁岭天竺,原演福寺旧址。
陶成章(1878~1912年),字焕卿,别号匋耳山人,自称会稽先生,会稽(今绍
兴县)陶堰人 。清光楮三十年(1904年)冬,在上海与蔡元培等组织光复会,翌年春
复赴日本,与黄兴、秋瑾等人商议革命进行办法。三十二年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
,同年4月回国。宣统三年(1911 年)秋武昌起义,陶成章加紧活动,筹集巨款接济
军需,多次汇至上海、浙江,支持革命。是年回国时,杭州已光复,陶成章积极投
入光复南京的斗争,奔走各处,联络同志,筹集军饷,竭尽全力,致此病倒。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3日,陶成章在上海广济医院被刺身亡。1月22日烈士
灵柩由上海绍兴会馆迁来杭州西泠桥畔凤林寺前安葬。陶墓两侧为杨哲商、沈由智
附葬墓。墓用青石板构筑,呈长方形墓体,前置供桌,碑文刻在墓体前石体上,简
洁端庄。1964年被迁到鸡笼山。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1年9月,再迁至今
址。安葬时另换骨坛,中置砚石一方,上 刻:“陶成章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
山迁至南开竺”字样。今陶墓在徐锡麟墓西侧,墓 仍按原样修复,呈矩形,陶墓
居中,杨哲商、沈由智附葬左右。墓高1.5米,宽2米,用青石砌成。
杨哲商,原名旭东,浙江临海县人,上海求学时加入光复会,曾为秋瑾运送
军火,参加上海攻打制造局,在为浙军会攻南京制造弹药时,不慎误触炸弹,于清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身亡。
沈由智,原名光刚,字祐之,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光复上海时贡献颇多,
因试枪械,不幸误中腹部牺牲。两位烈士因在世时追随陶成章革命,故附葬于陶成
章左右。
1963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陶成章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墓
1981年10月迁建在风篁岭下南天竺。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
应,两月之内便光复陕、赣、桂、皖等15个省市和江南大部分城镇。但是张勋等死
守金陵(南京),负隅顽抗 ,新军败退镇江,四处求援。光复会决定调苏、沪、浙
三军会同新军第九镇组成联军,会攻南京。当时浙军抽派步兵、炮兵、骑兵、工兵
和辎重部队三千余人,担任中路进攻的主力,11月24日晚,配合淞军袭取乌龙山、
幕府山二炮台。25日,浙军先锋敢死队分别占领紫金山东部及马群、孝陵卫,直逼
朝阳门。城内清兵凭籍城外制高点顽抗。镇、浙、沪等军迂回紫金山麓,仰击天堡
城。金陵城内的清兵纷纷溃逃。历时一周的攻城之战胜利结束,为南京临时政府的
成立创造条件。
为攻克金陵,浙军68位将士英勇牺牲。民国元年(1912年),浙江人民运回烈
士遗骨,在孤山东麓兴建“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安葬在这次战役中牺
牲的41位烈士,并附葬在光复杭州、武汉战役中牺牲的4烈士,共计45人。葬分7穴
,体呈扇形,环列如星,俗称“ 七星坟”。1964年迁至鸡笼山,草葬一穴,仅起
坟堆。1981年10月,迁建风篁岭下的南天竺原崇圣演福寺旧址上。坐东朝西,与陶
成章墓恰好相对。新修的烈士墓合葬一穴,依原状呈扇形,高2米,长约7米,墓体
背面花岗石上。镌刻着当时阵亡以及受伤和积劳而病故的烈士英名。墓穴前立有墓
碑,座高60厘米,碑高3.6米,正面镌刻“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上款
为“中华民国元年”,下款为“浙江都督朱瑞题”。朱瑞是当时援宁浙军支队长。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该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章太炎墓
在南屏山荔枝峰下。
章太炎(1868~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别号吠炎,幼名学乘,曾更名
绛。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康有为发起成立的“强学会”,先后担任《时
务报》、《纪世报》、《 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的撰述或总主
笔,宣传维新法变法。二十九年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又为邹容《革命
军》作序,清廷被震怒,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制造震动中久的“苏报案”。三
十二年出狱后,孙中山派专使将他迎至日本,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主编。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章太炎由日本回国,发起成立“中华民
国联合会”,被推为会长,主编《大共和日报》。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被孙中山
聘为枢密顾问。民国2年(1913年),被袁世凯软禁,直到5年袁世凯死后,才获释放
。次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3年,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专志讲学
。25年6月14 日,章太炎因病死于苏州。灵柩厝苏州寓所后园。1956年4月1日,将
灵柩迁至杭州南山荔枝峰,4月3日公祭安葬。墓表青石砌成圆形,上堆封土,以水
泥封顶,呈券形,四周植龙柏。墓前树“章太炎之墓”小篆碑,碑文系民国4年
(1915年),章太炎被袁世凯禁锢时自撰。“ 文化大革命”期间墓被毁。1981年9月
,找回遗骨重新安葬于原处,墓形如初。
1963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章太炎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葛云飞墓
葛云飞(1789~1841年),字鹏起,山阴天乐乡(今萧山进化镇)山头埠人。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军入侵定海,葛云飞带父丧孝出征,任定海总兵。次年
九月,英军再次入侵定海,葛云飞同王锡朋、郑国鸿两总兵协力抗敌,据守土城,
英勇战斗,几次击退来犯敌人,血战六昼夜,十月一日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为近代
史上抗英的民族英雄。
葛云飞墓在萧山县所前镇三泉王村石板山南麓,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墓向南偏东50度,用石块砌筑围墙,石板压项,并雕筒板瓦。墓宽7.5米,深8
米,高4.2米。面阔五间,中总三间各内凹进,明间立碑,上刻“诰授振威将军追
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墓”, 正脊刻“忠荩可凤”(咸丰手笔),两旁刻“泉台光宠
泽,抔土奠忠灵”。前设祭桌,石板铺地 。两梢间向外凸出,与明、次间前室的
前沿齐,封以拦板。望柱高2.65米,柱雕狮子。清王端履撰联:“视死竟如归,遇
大节不可夺志,临难无苟免,惟杀身乃得成仁。”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葛云飞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市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有:
1957年7月12日公布(6月27日发文):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玉泉寺、岳
庙、虎跑寺、 理安寺、龙井寺、云栖寺、钱王祠、牛皋墓、朱弁墓、赵之谦墓、
陈三立墓、钱元瓘墓、林和靖墓、张宪墓,李宝墓、冯小青墓、武松墓、林启墓、
苏曼殊墓、于子三墓、苏小小墓、岳飞父子墓、秋瑾墓、徐锡麟墓、章太炎墓、陶
成章墓、浙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墓、于谦墓、张煌言墓、竺绍康墓、王文华墓、陈
模墓、惠兴女士墓、金祝牌楼、白云庵、慈云岭造像、烟霞洞造像、天龙寺造像、
石屋洞造像、黄龙洞造像、通玄观造像、宝成寺造像、龙兴寺经幢、梵天寺经幢、
香积寺经幢、南观音洞造像、俞樾墓、保俶塔、白塔、郊坛下官窑窑址 、南宋石
经、文澜阁、西泠印社、六和塔、凤凰寺等58处。
1963年6月18日再次公布:龙兴寺经幢、保俶塔、香积寺石塔、天龙寺造像
、通玄观造像、 南宋官窑遗址、慧云寺碑、石屋洞造像、黄龙洞造像、虎跑寺经
幢、林和靖墓、永明禅 师石塔、文澜阁、钱王祠石刻、佑圣观碑刻、忠烈祠石刻
等16处。
市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公布的上述文物保护单位,有的由于文物价值升高
,后来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由于年久损坏,无法修
复,予以撤销。1985年杭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报,次年4月23日,杭州市人民政
府重新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 处。其中原已公布过需加以保护的有俞樾墓、牛
皋墓、胡庆余堂、龙兴寺经幢、香积寺石塔 、通玄观造像、天龙寺造像、保俶塔
、南宋官窑窑址等9处;新公布的有凤山水城门、拱宸桥 、求是书院、郁达夫故居
、感花岩刻石、舞鹤赋刻石、浙江体育会摩崖题记、吴越钱氏海塘 、岳官巷吴宅
、南宋大内遗址、卫匡国墓、钱塘第一井、相国井等13处。  

第一节 古遗址、古窑址  


一、五代吴越钱氏海塘遗址
位于六和塔至艮山门老塘堤内,为五代吴越国王钱鏐征用民夫建造。
据《吴越备史》卷一载,梁开平四年(910年)“八月,始筑捍海塘,王因江涛
冲激,命强 弩以射涛头,遂定其基,复建候潮、通江等城门。”“初定其基,而
江涛昼夜冲激沙岸,版筑不能就,王全强弩五百以射涛头,又亲筑胥山祠,仍为题
诗一章,亟轮置于海门,……既而潮头遂趋西陵,王乃命巨石盛以竹笼,植材捍之
,城基始定。其重濠累堑,通衢广陌,亦由是而成焉。”外立“ 滉柱”,以减弱
潮势,塘内叠石堤使之坚固,整个海塘于十月建成, 自六和塔至艮山门长三十三
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史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它有效地控制钱江潮
对庐舍、农田的冲击,使杭州人民免受潮患之苦。
1983年7~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杭州市文物部门,对杭州江城路立交
桥工程北引道工地上发现的一段钱氏捍海塘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塘堤基础宽
约25米,残高约5米 ,分前后两道防线:前面立几排滉柱,直接承受潮头的冲击,
以便减弱潮势;后面就是堤坝 的外侧,即靠海潮有一边,建成横宽1200毫米的木
框架,,中间叠置长竹笼,笼内填塞石块 。这样浙浪就无法把它冲垮。堤的内侧
也建一道木框架,其外挡以竹编。在前后木框架之间填筑泥土。捍海塘的构造与文
献记载相符。整个海塘遗仍向南北延伸。
二、南宋皇城遗址
位于凤凰山麓。宋室南渡后,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诏守臣徐康国利用原
州治筹建行宫,四年至二十八年扩建宫城及东南外城,使整个皇城范围东起中河南
段以西,西至凤凰山 ,南自笞帚湾,北达万松岭。
皇城四面各开一大门,南称丽正门,是大内的正大门,北名和宁门,东是东华
门,西为西华门。皇城内经过历年修建,到南宋后期,殿、堂、楼、阁、台、轩观
、亭等建筑鳞次栉比,金碧辉煌。整个皇城充分利用山势精心规划布局,将主要宫
殿置于较高的南部,显得巍峨壮丽,其中大庆殿为正殿,是皇帝大朝的地方。由于
一殿多用,随用途分别改殿名为文德、紫宸、集英、明堂等。此外还有皇帝日朝的
垂拱殿及后殿、延和殿、端诚殿、崇政殿、钦先孝思殿、复古殿、福宁殿、东斋殿
、西斋殿、坤宁殿、选德殿、勤政殿等。
大内的东部为东宫。北部是内侍和宫女的居舍。后苑在西北部,当年“怪石夹
列,献瑰逞秀,三山五湖,洞穴深杳”。有“大堂三,临池上,左右为明楼,有蟠
桃亭,又西为流杯堂、跨水堂、梅岗亭,北为四并堂,皆咸淳五年重建。”其余四
时花木,各题雅名。
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入杭州,不久宫室遭火焚毁过半,元江南释教总统
杨琏真伽将残留宫殿改为报国寺、小仙林寺、尊胜寺、兴元寺、般若寺。至明万历
间,大殿基本坍毁,整个皇城渐成废墟。
原皇城地现为军区后勤部仓库和居民住宅等,只存遗址深埋地下,遗址周围地
区有许多五代至元代的遗迹和遗物。
三、南宋官窑窑址
在江干区乌龟山南麓、八卦田东侧。
1965年,在乌龟山发掘,发现23米长龙窑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烟道与投柴口
清晰可辨,出土大量瓷片。窑尾出土瓷片数量很多,制作粗糙。窑头附近出土的瓷
片,质地精良,釉色晶莹,其色类玉。器形有碗、杯,各式瓶、炉、奁、洗以及鸟
盏 等,其中鸟盅一件,完好无损,发掘结束后,即予保护。
1985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
市文物考古所联合组队,对现存遗址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在乌龟山西麓缓坡上
,发掘出龙窑一座,全长38.4米,宽2米,用砖坯叠砌。在窑西的山岙里,发现约
1000平方米的瓷器作坊遗址。 作坊东西两边各有块石垒成的排水沟一条,由北向
南分别为房基、炼泥池、陶车坑、盛釉缸 、素烧炉和生坯堆。遗址中三开间的房
基保存完好,釉缸里留有带釉的素坯。发掘取得实物 标本3万余件,其中有碗、盘
、瓶、炉、洗、钵、尊、罐、奁、盆、壶、盏等20余种器形;窑具 有匣钵、支钉
、垫饼等种类。出土瓷片也有粗、细两类,与首次发掘大致类同。紫口铁足, 薄
胎厚釉,釉面似冰裂、梅花、蟹爪、兔丝等纹片。第二次掘出土的瓷片中,经过整
理拼合 ,得到多件可复原的精品。

第二节 古代建筑  


一、香积寺石塔
在湖墅香积寺巷,原香积寺(今杭州运输设备厂)内。该塔建于清康熙五十二
年(1713年), 原为东西双塔,现东塔已毁,仅存西塔。
香积寺塔为石质仿木构建筑形式建造的八面九层楼阁式塔。须弥基座较高,
每层有平座、塔身、檐子,砌叠成一整体。平座外加护栏。八角形的塔身,雕出倚
柱。每面中间为火焰形 壶门,门钉和金不铺首清晰可见。门侧雕佛、菩萨像,或
为经文。檐子雕出飞椽、斗栱 。檐面雕筒板瓦垄、勾头滴水,翼角有老戗、嫩戗
、起翘较短,出檐不深。
二、龙兴寺经幢
位于延安北路灯芯巷口,原龙兴寺内。
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年),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石幢和杭州现存最古
老的建筑物。外观八 面,高4米,由须弥座、磐石、腰檐、幢身、短柱等组成,古
朴端庄。现磐石以下俱埋于地下,八角磐石雕单钩阑,上刻云栱,承托平座。座每
边宽0.47米,刻勾栏,勾栏华板雕饰如意、勾片、斜方等花纹,粗放遒劲。磐石上
为高1.76米的央,每边宽0.27米,刻唐著名书法家胡季良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
》,了迹清晰,书刻精良,经文末署:“梁乾化五年五月八日,头陀僧处道重建,
内有舍利54颗,琉璃瓶盛”。腰檐仿木结构,翼角起翘,檐上刻 出筒板瓦垄。其
上短柱四面设佛龛,内雕佛、菩萨、力士等像,形象丰颐,姿态各异。柱上 屋面
系后代为保护经幢而加。
三、保俶塔
在西湖北岸宝石山。原名应开塔,亦名宝所塔、宝叔塔、宝俶塔、保叔塔、
宝石塔。
据《涌金小品》、《武林梵志》载,此塔为吴越国王钱弘俶母舅吴延爽所建
。清乾隆十四 年(1749年),赵茂才在宝石塔下发现造塔记残石,残石存34字,已
无法通读。首句为“爽为睹此山上承角+亢 ”。文中的爽应该就是吴延爽,“角+
亢  ”乃星宿之名。塔初建时高9级,宋咸平年间,僧永保重修时减为7级。元至正
末毁,僧慧炬重建,明清时期几经毁修。现存砖塔,系 民国22年(1933年)重修,
为八面七级实心塔,高45.3米,底层边长3.26米,塔刹铁构件均 为明代旧物。20
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曾整修塔基座,修理石墈,增设围栏。
保俶塔虽失去塔檐和平座,然而塔身挺秀,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
典范,因而市人将其喻作西湖和城市的标志。
四、凤山水城门
位于凤山路六部桥南,东西横跨中河。为元代张士诚发动民工所筑,时张据
有浙西五郡,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筑杭州诚,城南推进二里,将宋故宫划出城
外,城东扩至东河以东,城墙上设旱门十座、水门五座。凤山水城门即为中河南端
的水上城门,与凤山门(旱门)并列,原与古城墙相接。辛亥革命后,城墙、城门先
后被拆除。
凤山水门是杭州仅存的一处古城门。现水城门城楼已毁,尚存单拱门洞,
城门残长9.95 米,残高3.8米,宽12.8米,门洞由两个不同跨径的石拱券并联组合
,用块石纵联并列分节叠砌而成,其中南拱券高2.8米,跨径5.7米,北拱高1.92米
,跨径4.3米。南拱券中还有石砌方形闸槽,闸档后有石雕门臼,原安有两扇木门
可以启闭,现无存。门洞上城门南北两侧墙壁包砖,内筑夯土。现砖砌城墙部分已
修复,成为中河绿化带上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
五、岳官巷吴宅
位于新华路岳官巷8号(原4号)。
明代万历间殳氏兄弟所建。后为高氏所得。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该宅
为翁开之所得。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为孙崶所得,孙家在吴宅建藏书楼,名“
寿松堂”。咸丰二年( 1852年),云贵总督吴振棫购得,并扩建成南北长108米、东
西宽67米,占地5700多平方米的 大型封闭式院落。院内建筑群分中、西、东三部
分。中部沿纵轴线布置账房间(已毁)、轿厅 “守敦堂”、二厅“道福堂”,三厅
“肇新堂”及一石库门楼,厅堂宽宏高大,用材讲究。 其中肇新堂高约10米,为
吴宅中最高大的二层楼建筑。石库门楼高5.3米,宽3.37米,厚0.44米,背面门额
以上有花卉、麒麟、双狮戏球、双龙戏珠、云彩仙鹤等镂孔砖雕图案,镌刻极其精
细。
吴宅东部沿纵轴线置门厅、“四宜轩”、“载德堂”及“锡祉堂”。门厅额
枋、栏杆等构件雕饰精美。“四宜轩”原为书房,前有假山水池,小巧幽静。西部
厅堂由花园、“华宜馆”(花厅)、“补杉庐”(小花厅)及竹园组成,园内水木扶疏
,池石旁筑亭架桥,幽趣闲逸。惜今局部被毁,仅存华宜馆一座单体建筑。
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间设宽1.35米的备弄(夹道),兼具防火和巡逻作用。各
厅堂结构多为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使用,硬山顶,中部“肇新堂”梁架为前后两个
抬梁,用勾连搭屋顶,俗称“鸳鸯厅”。宅内厅堂天华做成各种形式的轩,形制秀
美而富于变化,厅堂前后均有天井相隔,天井两侧置厢房。整个院落用高大封火墙
隔离,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格调雅素明净,是江南现存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大型住
宅群之一。
六、拱宸桥
位于拱墅区桥弄街,东西向横跨大运河上。
据清光绪《杭州府志》(重修本)卷七记载,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
;清顺治八年(1 651年)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着手重修,五十六年十二月竣
工;雍正五年(1727年)又重修 。咸丰十年、十一年间(1860~1861年),因太平军
在桥心筑堡垒,桥身不支,至光绪间,桥将倾圮。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石桥,
即现之拱宸桥。桥为三孔石拱桥,总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
。桥面呈柔和弧形,南北为石阶,中央为民国时期铺设的混凝土面。桥面两侧用长
约3米、宽0.5米的素面石栏桥围护。桥正中栏板上有“拱宸桥”3字 依稀可辨,栏
板间立大小各异望柱共48根,柱头多雕饰仰莲。桥墩自下至上逐层收分。桥拱券用
条石纵联并列,分节砌作,中央拱券跨径为12.37米、高9.2米,两侧拱券跨径为
6.9 米,拱壁顶部浮雕“双龙戏珠”,中拱券内还浮雕荷花。拱壁上有题高,惜漫
漶不清。拱宸桥朴实稳固,气势雄伟,是杭州市区现存最宏伟的古石拱桥,也是古
运河到杭州终点的标志 。
七、胡庆余堂
在吴山东麓,大井巷内。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筹办,光绪四年(1878年)正式落成。店堂共二
进,头进为营业场所,二进为制药工场。两进之间以封护墙相隔,中为长生弄。建
筑按照营业需要,吸取江南住宅园林之长,巧妙地利用空间,细致地配置小景。采
用银杏、铜超、铁超木等,建成二层楼房。厅堂宽敞,梁枋雕龙刻凤,牛腿精镂细
刻,格扇裙板浮雕吉祥博图等。二层檐间饰垂花柱。店堂联、匾、门对、招牌色金
字,富丽堂皇。买卖柜台、店内陈设,药物盛器, 均保持清末模式,大部物品亦
为当时遗物。更可贵的是还保存了制作名贵药品的金铲、银锅,胡雪岩撰书的店规
“戒欺”匾和大量的文化遗存。






第三节 古代石窟造像、摩崖题刻、碑刻  


一、通玄观造像
在城南太庙巷,今紫阳小学教学楼南山坡上。
此外原为通玄观。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二记载:“绍兴二十九年,内侍刘敖
,入道修真 ,结庵于此,高宗御书'通玄’二字榜之,赐名能真。”现存四龛,
共有6尊道教造像,主龛高220厘米,宽235厘米,左、右及上方各一龛,中龛为三
茅真君像。“三茅”即指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他们是汉景帝(公元前157~141
年)在位时咸阳人。像旁有“掌吴越司命三茅真君像”的题记。中为“司命真君”
,名盈,头戴黄冠,足踩祥云,手执如意,容相肃穆。左为"定箓真君”,束发戴
冠,留长须,着道袍,拱手而立,右为“保生真君”,头束发鬟,留长须,穿道袍
,拱手而立。造像上方另有一龛坐像,高86厘米,头戴黄冠,身着道袍,端坐于莲
座上,左上方刻有“玉清元始天尊像”的题记。三茅真君像西首一龛坐像,高78厘
米,道家装束,正襟危坐,旁刻题记:“皇宋开山鹿泉刘真人像”,此龛即为刘
敖造像。东首为明代雕造的一龛法师像,像高90厘米,右旁刻“大明重开山元一徐
法师像”的题记,此当为明代重修通玄观的徐道彰。
二、天龙寺造像
位于慈云岭西南、八卦田西、龙山南坡、原天龙寺后山山麓上。
天龙寺造像系吴越国王钱弘俶于乾德三年(965年),拓建寺宇时所镌造。
造像共三龛。主龛居中,龛高271厘米,宽620厘米,共7尊。主尊弥勒佛,高
176厘米,方面大耳,着通肩袈裟,敞胸,端坐于须弥座上,双足踩莲花,须弥座
高67厘米,束腰较高。背后有火焰纹头光和身光。两侧为无著与世亲,均高140厘
米,双手合掌,脚踏莲座,侍立左右。又两侧,左为法花林菩萨,高150厘米;右
为大妙相菩萨,高144非洲,均有火焰纹头光,立于覆莲座上。再两侧为金刚像,
各高129厘米,皆戴盔穿甲,左掌作无畏印,右手执 钺,立于覆莲上,形象威武,
有火焰纹头光。龛顶雕飞天2尊,向本尊飞来,作散花状。东龛 高211厘米,宽
173厘米,为阿弥陀佛,身着袈裟,袒胸露肩,双目垂视,有火焰形身光与头 光,
神情安祥。西龛造观音菩萨像一尊,像高60厘米,发髻高耸,戴花鬘冠,胸饰璎珞
,有 月形头光。
三、浙江体育会摩崖题记
位于云居山巅东侧,即原圣水寺后的岩壁上,面朝东。
民国元年(1912年)7月,民国成立不久,原光复会会员朱瑞、吕公望、叶颂
清等人,为了 继承秋瑾未竟的事业,恢复体育会,而且发展为浙江体育会。首任
会长朱瑞,不久,吕公望 接任会长,并在云居山刊刻摩崖题记一组。
题记保存较好,右刻“云山万古”四大字,行书体,字径约40厘米,右侧刻
:“中华元年浙江体育会成立,圣水寺僧大休捐山地,王君湘泉赠山岩供摩崖用,
因题四字以志不忘。永康吕公望记,宁海叶颂清书。”字径约10厘米。其下又有逸
趣”二大字,字径约57厘米,其旁有“中华元年学琴撰大休朱以德书并识”等小字
,字径7~15厘米。在“逸趣”二字的左 侧又刻“贞固”二大字,字长约54厘米,
宽35~39厘米,其旁刻“仙居五荦题”五小字,字 径约10厘米。
四、感花岩刻诗
位于紫阳山麓宝成寺上侧。
诗竖行镌于崖上,每字高约9厘米,宽约7.5厘米,楷书,内容为北宋诗人苏
轼在宝成寺赏牡丹有感而题的《赏牡丹诗》,诗曰:“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惟见
使君诗。应问使君何 处去,凭花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
。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 千里。”落款为“熙宁壬子艻春吉旦。”在诗刻
上方有孙汝水、朱术洵题刻的“感花岩”三字,行书,每字高约34厘米。诗左右两
侧又有明吴东升题刻的“岁寒松竹”四楷书大字,字 径约50厘米。刻诗现保存完
好,字迹清晰。
五、舞鹤赋刻石
位于孤山此麓放鹤亭内。
放鹤亭是元代郡人陈子安的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在其放鹤处修建的,现亭
为民国4年(1915 年)重建。《舞鹤赋》刻石立于亭内西南,面朝东北,长方形,高
3米,宽2.4米,碑文内容为南北朝鲍明远作的《舞鹤赋》,是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至此,临摹 董其昌手迹书写的。为行书体,共453字,
字体圆劲透逸,布局疏朗匀称。碑上刻“康熙御笔之宝”、“万岁作暇”等三印,
碑正面四周边阴刻云、龙、火焰、宝珠作为装饰。此碑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第四节 名人故居及著名书院  


一、郁达夫故居
位于大学路场官弄63号。
郁达夫(1896~1945年),名文,字达夫,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我国现代著
名的作家、 诗人,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民国34年(1945年)9月,被日军秘密杀
害。
故居是民国22年(1933年)4月,郁达夫从上海移家杭州后,购置空地于25年
4月建成,起名 “风雨茅庐”。他在杭州没有真正过“隐居”生活,他以大量的文
章痛斥、揭露当时的黑暗 ,激励大家“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奇男子,生死可以不问
,冤辱可不能不报。”宅占地一亩一 分四厘,为郁达夫自己设计。布局分正屋和
后院两部分,进大门,两侧有五六间平房,穿过 天井,有三间正屋,座北朝南,
正中一间为客厅,有后轩,上悬马君武书“风雨茅庐”横匾 ,现已不存。厅东西
为卧室,三面回廊。正屋东北有厨房、卫生间等。正屋与后院以砖墙相 隔,后院
建平房三间,为书房和客房,原有假山点缀,环境幽雅。37年12月,郁达夫偕夫人
与子女赴新加坡。“风雨茅庐”在杭州沦陷时,被日军用作马厩,2万余册藏书毁
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故宅由政府接管,结构保持原状。
二、求是书院旧址
位于大学路浙江省中医学院内。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
用普慈寺创办的新型学校,是杭州创办近代教育的先声。
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至正年间重修,明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
年间(1889 ~1891年)重建,殿宇规模宏大,为东城梵刹之冠。利用普慈寺创办的
求是书院,寺大殿 作书院办公室,殿后有东西两斋,为学生教室和宿舍。校园占
地颇广,闹中取静,环境优雅 ,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在中国近代教育
史上具有一定地位。书院以振兴中化,御 侮图强为办学方针,注重实学,反对科
举,在教授数、理、化等课同时,也十分重视国文教 育,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
强意识,造就出浙江第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人才,如绍 飘萍、陈独秀、
许寿裳等。书院屡经更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称“浙江求是大学堂” ,翌
年改称“浙江大学堂”,二十九年(1903年)又改称“浙江高等学堂”,民国3年
(1914年 )停办,9年复校,又几经更名,17年(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书院旧址现仅存原普慈寺大殿,殿四开间,通面阔22.15米,总进深18.4米
,单檐歇山顶,翼角起翘,有卷棚顶前檐廊,施石质方柱,每开间内柱二攒斗栱、
牛腿等雕饰狮子戏珠等图案,形象生动。大殿用材讲究,雕饰精美,既是晚清比较
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又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纪念地。

第五节 名人墓葬  


一、牛皋墓
位于栖霞岭剑门关紫云洞口。
牛皋(1087~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初在
西京一带抗 金,后为岳飞部将,屡立战功。官至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宁国军
承宣使。岳飞被害后, 绍兴十七年(1147年),都统制田师中大宴诸将,牛皋中毒
,次日身亡。南宋景定年间追封为 辅文侯。
牛皋墓曾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墓系
1983年重建。墓坐西朝东,为圆形圈座式,平面直径3.5米,高1.8米,墓圈用条石
垒砌,其上封土,呈馒头状。墓碑上刻“宋辅文侯牛皋墓记”,墓后及二侧有半圆
形回龙墙,其右侧立清光绪元年秋八月《重修辅文侯牛公墓记》碑。墓前方又有长
13.7米、宽3米的墓道,中立一高4米的 石牌坊,坊柱上镌明徐渭撰“将军气节高
千古,震世英风伴鄂王”对联。整个墓地修竹掩映 ,古朴庄重,与岳飞墓遥遥相
望。
二、卫匡国墓
位于市郊留下镇老东岳校源岭大方井。
卫匡国(1607~1661年),字济泰,意大利人,原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
(MARTIN MARTINI) 。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颇具国际影响的汉学
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 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来到中国,先后辗转于浙
江兰溪、杭州、绍兴、分水、宁波、上海 、南京、福建、广东、山西、北京等地
传教。清顺治七年(1650年),奉令回国,向教皇和红衣主教报告在华教务情况。顺
治十五年(1658年),离开罗马,再度来华传教。在华期间,他悉心研究中国文化,
曾著《中国历史》十卷、《鞑靼战史》,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介绍给欧洲。又用科
学方法绘撰了《中国新地图册》、《世界新地图》、《中国新地图》等著作,被誉
为“中国地理学之父”。同时,卫匡国也把欧洲的先进科学知识传播给中国,并组
织了第一批中国学生赴欧留学。他还按西方的“造作制度”,建造当时中国最宏伟
的天主教堂(今杭 州市中山路天主教堂)。为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卫匡国在杭病逝,葬于留下老东岳大方井天主
教司铎公墓。原墓为正方形,深广各二丈,高出地面丈许,入地凡六级。顶作环弧
式,凡三列,中较大,环置矶,陈骨瓮,其中一瓮置卫匡国遗骸。墓于乾隆元年
(1736年)重修,墓窟正中石碑曰“ 天主圣教公坟。”后墓毁。现墓是1985年在原
墓址上重建的,墓依桃源岭麓,座东朝西,墓室呈长方形,条石垒砌,拱券形墓顶
上竖“十字架”。墓前有轻巧朴实的照壁和高耸华丽的石碑坊,体现中西合璧风格
。墓地群峰环绕,西樟翠柏映衬,方井古亭遗址依稀可见,环境 肃穆庄重。
三、俞曲园墓
位于三台山东麓。
俞曲园(1821~1907年),名樾,字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清道光
三十年(1850年 )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任翰林院编修,五年,任河南学政,七
年,遭弹劾罢官,后在苏 州紫阳书院等地讲学。同治四年(1865年)总办浙江书局
,精刻子书二十二种,海内称为善本 。又曾主持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一年。他精通
经学,又精易学、文学,平生著述卷帙繁富,主要有《春在堂全书》、《群经评议
》、《诸子评议》、《第一楼丛书》、《经说》等,遐迩闻名,有经学大师之誉。
吴大澂、徐花农、章太炎等都曾受业于他,不少日本学者也投其门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俞曲园谢世于苏州,翌年葬于三台山。原墓用块
石砌成,前立牌坊。“文化大革命”中,墓碑、牌坊及墓道等被毁,仅存土冢。墓
前有曾孙俞铭衡(平伯) 于1979年12月重立的墓碑。墓地丛林掩映,与于谦墓相邻
,环境幽静。





第六节 古井、古泉  


一、相国井
位于解放路北侧浣纱路口西北角。
据乾道《临安志》载,井为唐代宗朝(763~779年)〔咸淳《临安志》云
为德宗朝(780~80 5年)〕杭州刺史李泌所开。因李泌曾任宰相,后人在井旁建相
国祠,故名相国井。
杭州自隋建州后,城市日益发展,至唐开元年间人口已达8.6万余户。杭州城
区是由浅海弯演变成为陆地,地下水卤咸,不能饮用,故杭城居民饮水成为一大问
题,严重限制了城市 的发展。李泌任杭州刺史后,发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
水闸,掘地为沟,甃瓦石为筒, 引西湖水到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即西井
、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相国井,俗称六井。后五井逐渐湮没,仅相国
井遗址尚存。1980年,对井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发现 井壁用条石菱角式叠砌而成
,井下有石刻题记。现相国井井圈和石栏杆及相国井碑记等,均为1980年整修时新
建。井紧傍解放路,地处闹市,虽早已失去实用价值,但它是杭州城市演变的重要
实物见证之一。
二、钱塘第一井
又名大井,旧名寒泉,吴山井。位于杭州市吴山北大井巷22号天井内。
井为五代吴越国师德韶所凿。初凿时周四丈,规模甚大,井口无盖,后
因常有人落水,宋绍兴年间用大石板盖住井口,上开六眼。淳祐七年(1247年),杭
城大旱,城中诸井竭,唯 此井不涸,附近居民特在井上建亭加以保护。明洪武五
年(1372年),参政徐立本在井旁立石表刻 “吴山第一泉”五字。成化十年(1474年
),亭遭焚毁,井亦为瓦砾所填,至弘治年间,井眼之木石俱坏,参政周本予以整
修,改为五眼。现存井仍面开五眼,原井圈已不存,现井圈为水泥制,呈六边形,
上刻“古大井”三字。井深约3米,井壁用条石菱角式砌筑,井水清澈 见底,从不
干涸。在大井巷22号门左侧墙上还嵌有一那个“古大井墙界”碑,现井仍供周围数
百户居民生活用水。


第一节 陶瓷器  


一、黑陶圈足杯
良渚文化时期炊具。1984年10月,在余杭县南湖出土。泥质灰胎黑陶,口微
侈,杯外壁内收,有一圈凹槽,近底部起折,高圈足外撇,足上有三圈锥刺纹。高
10.7厘米,口径8.4厘米,足底径6.7,杯深7.5厘米。现藏余杭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二、黑陶三足盘
良渚文化晚期器物。1978年4月,在余杭县北湖出土。泥质灰胎黑陶,盘沿外
折,略呈子 母口状,敞口成弧底,三足微外撇如瓦片状。通8.8厘米,盘径18.6厘
米,盘深3.3厘米 。现藏余杭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三、陶纺轮
良渚文化时期纺线工具。1974年1月,在余杭县瓶窑大观山果园出土。泥质
陶,灰黄色。 圆饼形,轮面磨去边棱,底部平整,正中钻一小孔。轮面等距离刻
出三个陶文,“+  丫” 。直径4.5厘米,厚1厘米,孔径0.4厘米。现藏余杭县文
物管理委员会。
四、汉黑釉五管瓶
1978年4月22日,萧山县衙前乡凤凰村凤凰山出土。通高49厘米,底径15.4
厘米。瓶首至中为葫芦形盘口壶,边立四小壶。五壶之口皆通瓶腹。瓶中部饰有三
头立式熊,形象生动,憨态可掬。下腹略鼓,表饰弦纹。胎体厚重,胎色灰黑。釉
色黑褐,均匀锃亮。整体造型既挺拔秀丽,又不失凝重感,为东汉青瓷精品。现藏
萧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五、西晋青瓷大洗、耳杯、勺
1972年,萧山县城厢镇北干山南麓化肥厂工地出土。迷是一整套的青瓷餐饮
具。洗高8.3 厘米,径33厘米,卷唇平底,胎体厚重匀称,通体施釉,色青黄。耳
杯成双,两只的尺真寸及胎釉基本一致,高8.1厘米,长16.5厘米,宽13厘米,造
型十分规整,两头翘,平底深 腹,双耳半圆细长,釉色青偏黄。勺子长12.6厘米
,把呈半圆形,勺口头方底尖,似锅状 。现藏萧山县管理委员会。
六、西晋越窑辟邪烛台
1985年,杭州半山出土。高11.9厘米,长16.5厘米,宽8.6厘米。胎体厚重
,外表施青釉,釉层均匀光亮。烛台呈狮形,作俯卧仰首状,狮背靠后脑处有一竖
孔,作插烛用。狮尾下垂,形状尤如一串丰硕的麦穗,为烛台增添神韵。辟邪烛台
造型敦厚,线条丰满,给人虎虎生气之感,为西晋时期的典型产品。现藏杭州市文
物考古所。
七、东晋青瓷唾壶。
1975年1月,萧山县城北干山南麓出土。壶高18.8厘米,腹宽16厘米,口径
12厘米。盘口缩颈,鼓腹,平底,造型似下垂而又端庄稳重,胎体略厚。釉色青黄
,均匀光亮,崭新如初。此器盘口略大,下腹部饰有少量褐色点彩,系东晋时越窑
所产,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唾壶是古代人们的卫生用具,为六朝青瓷所多见。
现藏萧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八、晚唐越窑秘色瓷熏炉
1980年,临安县水邱氏墓出土。通高66厘米,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盖
,头盔形,顶子呈含苞待放的荷花形,有镂孔,高34.7厘米,口径30.8厘米。炉为
外折宽平沿,筒腹,平底,有五虎首兽足,虎额均有“王”字。沪高21.8厘米、口
外径36.5厘米、底径27厘米,内遗留有香灰和少数木炭。座作环形须弥座状,高
11.3厘米、口径40.3厘米、底径41厘米。香炉通体施白色化妆土,然后绘褐彩云纹
,并在炉身、炉盖和座上分别镂菱形和壶门,外施青釉。由于各单位的烧成温度不
同,盖部釉色青绿,炉身和座子的釉层大部分已剥落,但褐彩和化妆土保存完整。
现藏临安县文物馆。
九、晚唐越窑秘色瓷罂
1980年,临安县水邱氏墓出土。通高66.5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16厘米
。盘口、长颈、圆肩、鼓腹。圈足外撇,盖作半球形,顶呈花蕾状。釉层均匀,釉
色青黄不一,釉面润泽晶莹,釉下通体绘褐彩云气纹。现藏临安县文物馆。
十、晚唐越窑青瓷葵口碗
1980年,临安县水邱氏墓出土。高8.6厘米,口径16.7厘米,底径8.5厘米
。敞口,器口作五处等距内低凹,形成葵口状,每凹口下内壁一条隆起棱,外壁则
相应内凹成沟状,形似盛开的荷花,釉色青绿匀净,制作精密,圈足,是唐代越窑
的精品。现藏临安县文物馆。
十一、晚唐金扣白瓷执壶
1980年,临安县水邱氏墓出土。通高15.5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厘米
。小口微敝,束颈,瓜棱形腹。肩部有八棱形,短流、扁条形柄、附盖。盖钮、盖
沿、壶口、流均镶金边,柄上留有银环,当时柄盖之间有银链相连。平底,底外部
阴刻“官”字款。造型丰满,制作考究,是唐代白瓷中有特色的作品。现藏临安县
文物馆。
十二、晚唐白瓷海棠杯
1980年,临安县水邱氏墓出土。釉色细白润泽。器外底有一阴刻行书“官
”款,高6.3厘米,口径长16.1厘米,宽7.8厘米。现藏临安县文物馆。
十三、晚唐新官款白瓷碗
1980年,临安县水邱氏墓出土。高5.1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6.6厘米。敞
口,斜直壁,矮圈足,口沿和圈足上均 银,釉色白净,碗壁极薄,外底阴刻“新
官”字款。现藏临安县文物馆。
十四、晚唐白瓷连托把杯
1980年,临安县水邱氏墓出土。高4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为4.1厘米。杯
圆唇外侈,弧腹缓收,矮圈足。一侧置有模印的卷曲形龙云纹把手,刻纹精细流畅
。圈足上包镶金釦,外 底刻“新官”二字款。杯托,盘口,浅腹,盘中有高出盘
面2厘米的托座,下有外撇圈足, 呈喇叭形。托沿均釦金边,器底为阴刻“新官”
款。高4厘米,口径16.7厘米,底径9.9厘 米。制作精细,釉色洁白润泽,器壁极
薄,呈半透明状。现藏临安县文物馆。
十五、南宋龙泉窑凤首耳瓶
1978年,杭州古荡出土。高17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7厘米。胎体致
密,形体规整。施粉青釉,釉层均匀,滋润,淳厚。肩部以下呈现冰裂纹。平口,
口沿上翘。高颈,斜折肩,筒腹,下部微敛,卧足,颈部饰对称凤首耳。色泽淡雅
,素静,造型古朴端庄,线条富有节奏感,为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典型器。现藏杭州
市文物考古所。
十六、南宋龙泉窑莲瓣碗
1978年,杭州古荡出土。高9.4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6.7厘米。胎体灰
白,细腻、坚硬,施青釉,釉层均匀光滑,呈粉青色,局部泛褐色。圈足底部露胎
呈青灰色。敞口、深 腹、圈足。碗内素面,碗外饰有两层相叠的凸棱莲瓣纹,层
次分明,有立体感。莲瓣碗造型 朴素、典雅,线条流畅,色泽雅致,给人一种素
静高雅之感。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十七、南宋龙泉窑奁式炉
1978年,杭州葛岭出土。高10厘米,直径14.2厘米。胎色细腻,施粉青釉
,釉色滋润、淳厚。口沿内折,筒腹,如意形足呈三角分布于腹底,底部中间有一
圈足,离地而垂。炉腹有等距离弦纹装饰,釉面冰裂。奁式炉造型古朴,色泽雅致
,线条简洁,表现了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典型风格。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十八、元枢府窑印花云雁纹碗
1978年,杭州文三街出土。高5.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5.8厘米,敞口
,浅腹,圈足。胎体厚重,胎质洁白,坚硬。施青白釉,均匀雅致。碗内印有对称
的两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在大雁抖起的右翅上方印有对称的“枢符”款识。飞雁之
间有几朵仿佛是在飘动着的祥云。碗外口沿略下有一圈水波纹。枢符窑云雁碗,造
型别致,色调高雅,花纹装饰富贵生动。枢府(符)窑习惯上被认为是元代的官窑,
尤其是一件印有枢符款识的碗,更显珍贵。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十九、元青花观音像
1978年,杭州无线电学校宿舍工地出土。高19.6厘米,宽13.5厘米。观音
高坐于中,善才童子与龙女手托果盘,分别立于观音左右。紧贴观音左侧处有一立
鹤,昂首展翅,观音右脚下是一俯卧的小鹿,仰视观音,鹤鹿之间有两朵卷起的水
浪花。人物的项冠、领、披肩、袖边均以青花加褐色施彩,观音胸前的青花如意纹
清晰可见。元青花观音像为元代纪年墓中出土,年号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为
研究元青花的珍贵资料。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二十、清乾隆青花五彩海马盘
敞口,口沿微外卷,浅腹,圈足。胎体细腻洁白,坚致。施白釉作底,绘
有青花五彩。盘内壁口沿饰两道青花弦纹,内底为青花海水纹,上加绘五彩龙纹。
外壁口沿下饰一道青花如意回纹。圈足内底部为青花“大清乾隆年制”款识。青花
五彩海龙盘,青花色泽明丽清新,五彩龙纹鲜艳夺目,造型规整,纹饰精美,制作
工艺精细,给人以美的享受。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第二节 玉器、石器  


一、良渚文化一节琮
良渚文化礼器。1975年11月,余杭县小林出土。青绿色间有红色斑纹,阳起
石软玉琢成。 外方,中间上下对钻一圆孔,四面用直槽分隔出四角为轴线的四组
兽面纹。器高5.3厘米, 上射径9.7厘米,下射径9.3厘米。现藏余杭县文物管理委
员会。
二、良渚文化一六节琮
良渚文化典型礼器。1980年12月,在余杭县瓶窑吴家埠出土。该器物用青绿
色阳起石软玉琢成。方柱体,上下两端对钻一圆孔,孔内带有一圈旋钻台痕。器表
以五道横线,分为六节,四面用宽1.4厘米凹槽分隔,四转角为中轴线,琢出简化
兽面纹,上下6组,四角共24组 。器高15.5厘米,上射径7厘米,下射径6.5厘米,
上孔径5.3厘米,下孔径5.2厘米。属 多节兽面纹高柱形玉琮。现藏余杭县文物管
理委员会。
三、良渚文化—冠形器
1975年,在塘栖宏磻六墓里出土。色泽牙白(俗称鸡骨白)透闪石软玉制成,
体扁平,上宽 下窄,两侧略弧斜,呈倒梯形。上端割出对称两段凹形缺口,正中
留出尖突,似冠顶状,尖 突下钻一扁孔。下端割出扁薄榫,榫上等距离钻出三个
小透孔,素面无纹,通体打磨抛光。 通高4厘米,上宽7.4厘米,下宽6.9厘米,厚
0.6厘米。现藏余杭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四、晚唐刻花白玉脊角篦
1980年,临安水邱氏墓出土。玉脊为半月形,二面刻花。正面的上部排列一
朵盛开荷花,花两侧饰一对相相而立的鸳鸯;下部饰荷 花一朵,另一面荷花为半
开状,花二侧刻二尾相对而游的鱼,均作龙处鱼身。篦通长17.5厘米,宽11.7厘米
,玉脊长14.5厘米,宽5.7 厘米,厚0.15厘米。篦上附有斜插着的刻花鎏金银钗一
支。现藏临安县文物馆。
五、清青白玉子母狮戏球
器长11厘米,宽6.5厘米,高9.2厘米。匠人以写实手法刻子母狮,以连续隐
起的大圈点纹表示狮子突起脊柱,卷曲飘逸的细刻线表示被毛。母狮口衔绶带,足
踏绣球,龇牙回首。子狮翘首仰望,衔住绶带下端与母狮作撕扯戏耍状。现藏杭州
市文物考古所。
六、清青玉山水楼台人物圆屏
青玉雕成,直径21.6厘米,厚1厘米。双面均雕有山水人物故事。其中一面
以浅浮雕手法刻“采菊图”,图中陶渊明着布衣,戴竹笠,一手拄藤杖,侍童荷菊
与主人行于归途,相顾喜形于色。近有小桥流水,古木茅屋;远衬山川云霭,田园
农舍。闲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衬托出陶渊明安于田园,不现于世的恬淡心情。另一
面以深浅结合的手法,刻仙山奇石,琼阁亭台。山上苍松翠柏,山下石径凭栏,流
水潺湲 。两位柱杖而坐的仙道,一访者携侍童而来,与其中一仙道端坐台前。仙
者展卷说道,指点迷津一旁两侍者煮其捧盏,不亦乐乎。该器通体青绿,构图巧妙
,刀法老辣,人物刻画呼之欲出。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七、清翡翠蜻蜓带钩
长8.6厘米。蜻蜓首部大眼凸出,翅膀以勾云纹和回纹组成,线条流畅,文
静动人。背部 雕有素圆钮。通体翠绿晶莹,惹人喜爱。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八、近代象牙雕花卉匕首
器长24.1厘米,为一匕首形薄片。柄部一侧镂雕缠枝牡丹,枝叶繁茂,花朵
或作盛开状,或含苞待放。工艺精绝。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九、近代象牙雕寿星
高40.4厘米,底径8.2厘米。以整段象牙为料,镂雕与浮雕手法相结合,刻一
站立寿星,左手托一硕大寿桃,右手柱杖,面部笑容可掬。下有一童倒骑神鹿,仰
视寿星,双手捧桃做献寿状。另有五幅环绕寿星顶部与前身,绶带上刻“福禄”二
字,背部饰以“卐”字及圆寿字纹,底有“广州新联盛号梁公敏作”款识。现藏杭
州市文物考古所。
十、清星云拱月砚
长19厘米,宽15.5厘米,厚3厘米。端石呈不规则椭圆形,墨池大而圆,周
边饰回纹,似一轮满月,其外均为灵芝云纹,并有七个绿色水眼,散落其间,成星
云拱月之势。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第三节 金、银、铜器  


一、汉昭明连弧纹铜镜
直径10.05厘米,缘宽1厘米,钮座外有内向连弧纹一周,钮座与连弧纹之间
有简单的线 条纹饰。外区为铭文带,每间夹一“而”字。铭文为:“内而清而明
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日 而月”,书体篆隶间并减笔。边缘素平,色黑漆古。现藏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二、唐瑞兽葡萄铜镜
直径12.2厘米,缘高1.3厘米。以瑞兽及葡萄构成主题纹饰。中央一瑞兽为钮
,无钮座 。以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钮四周有四只瑞兽做仰首俯卧状,
外区饰飞鸟蜂蝶。现 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三、晚唐银质鎏金开元通宝
1980年7月在五代吴越国五钱鏐母水邱氏墓出土,共七枚。轮廊深竣,文字精
美,开元通宝四字对读,为楷书。直径2.4厘米,重3.6克,背面无文。银质鎏金“
开元通宝”是宫廷中作赏赐用钱。钱鏐当时身居要职,皇帝赐钱钱鏐,钱鏐将其为
母亲陪葬。现藏临安县文物馆。
四、晚唐银盖罐
1980年临安水邱氏墓出土。椭圆形,直口,圆肩,鼓腹,平底,盖面鼓起,底
有四只圆柱足,盖沿与肩的前后二侧焊有铰链、搭攀,可以落锁。通体鎏金,有花
纹,錾刻花纹繁复,主题纹饰为双龙、双狮。器物通高14.2厘米,口径长8.2厘米
,宽6.9厘米,底径长11.9 厘米,宽10.85厘米,壁厚0.1厘米。制作精细、美观、
大方、实用。现藏临安县文物馆。

第四节 书、画  


一、明文征明《寒柯图轴》
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号衡山,苏州人。工诗文,善书画,
山水、花卉、人物都有一定影响。
《寒柯图轴》水墨,纸本,纵114.8厘米,横50.2厘米,是文征明的粗笔作品。
作者以 质朴的笔触描绘出江南九月寒来的景色,秋风霜打,木叶凋残,枯梢老槎
,苍劲高古。挺直 高拔的树干,斜势而出的坡石,增强画面高旷、幽静、孤傲的
艺术效果,达到“莫嫌野色凄 凉甚,一片高倩属岁寒”的意境。现藏杭州市文物
考古所。
二、明陈洪绶《竹石图轴》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其绘画艺术汲取前人优良传统技法
而加新意,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是明代末年有突出成就的画家。
《竹石图轴》绢本,水墨写意小品,纵53.4厘米,横25厘米。图中画一块渴
笔淡墨的湖 石和几竿浓墨小竹和苔点,看似若不经心,随意点染,但细细品来,
其湖石古拙的结构和劲 率的笔触,胸有成竹的苔点和撇竹,以及画面鲜明的浓淡
,干湿处理和疏朗不散的构图布局, 都显示出作者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现藏杭
州市文物考古所。
三、明祝允明《行书卷》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苏州人。明弘治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转任应天
府(今南京)通判,人称“祝京兆”。诗文俱佳,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又以书法著称
,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大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行书卷》纸本,纵29.5厘米,横594厘米。内容为:杂诗,绞龙曲和行路难
。其书法与祝允明往常雄奇奔放的书风有所新异。书法行与行之间互相呼应,笔与
笔之间求对应中的一致,字的长短、大小、正斜、曲直、轻重、连断、虚实,表现
得灵活丰富而又有所控制,用笔流畅纯熟,急中有缓,追求笔尖效果,给人以超然
尘表生具灵气之感,反映了祝允明变化多端,天成自然的书法风格。现藏杭州市文
物考古所。
四、明周之冕等六人合作《花鸟诗书册》
周之冕,字服卿,号少谷,苏州人。擅写意花鸟,创“勾花点叶派”,在中
国花鸟画史上有一定地位。
《花鸟诗书册》一诗一画共八开,每页纵31厘米,横30厘米,纸本。诗文分别
由吴门陈履 端、王稚登、周天球、张风翼、张献翼五人书写。周之冕设色花鸟有
: 薝葡文禽、栀枝栖鸟、红杏飞燕、绣球花、海棠白头翁、芙蓉翠鸟、水仙艺石
、香稻野雀。绘画构图简洁,富有诗意,轻松敦朴。
周之冕善于将陆治设色工致的技巧和陈道复水墨写意画法相融合,意笔生动
,设色鲜雅,使笔下花卉富于神韵和生命力。他在家中畜养各种飞禽,观察它们的
“饮啄飞上”之态,所以笔下的一禽一鸟,无不神形兼备,真实而生动。现藏杭州
市文物考古所。
五、清王铎《行书轴》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河南孟阳人。是明末清初我国书坛上的重要人物,
书法艺术对现代中国书法和日本书法都有很大影响。
作品纵261.5厘米,横99.9厘米,其文字潇洒畅达,痛快渲泄,充分自由地
展现了作者 的书法特色。单字结构抑抑多姿,字行排列出现双重行轴线,互相呼
应,十分生动,在强有 力的弯折和动荡中,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创作情感。现藏杭
州市文物考古所。
六、清章声《仿王摩诘山水图轴》
传世品。绢本设色。纵196.7厘米,横96厘米。
章声,字子鹤,清顺治、康熙年间仁和(今杭州)人。《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称章声:“ 父谷工山水,善写真,声与兄采,能绍父艺,山水尤工。”
画布局十分严谨,前山中部有一巨石,上端树木苍翠,维妙如生。右侧为小
峡谷,潺潺溪 水径流而出。左边有居舍楼阁掩映于绿荫丛中,山间小道上有二老
者神情恬恬,谈笑风声。 画面中段,左右两山对峙,用墨浓淡相间,既表现出画
面的进深感,又是远近山景的巧妙过 渡。远山以淡墨勾划,山头突兀,气势巍巍
,间有瀑布飞泻。画首左端题有“仿王摩诘笔意 于鹤年堂,俭齐章声”。钤二印
,上印为白文“章声之印”,下印是朱文“了鹤”字章。此 画尺幅硕大,画面气
势磅礴,山势错落有致,疏密极当,用笔染墨十分细腻,体现了画家深 厚的功力
。现藏萧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七、清俞龄《文姬归汉图轴》
传世品。绢本。纵145厘米,横68.5厘米。
俞龄,字大年,杭州人。工山水、人物。画马如得曹、韩心传。图写凡兽,
精神骨相尤妙。
《文姬归汉图》是以东汉末年曹操以重金迎取远嫁匈奴、博学多才的蔡文姬归
汉,命她完 成《续汉书》,蔡为其思慕贤才的精神所感动,毅然离别丈夫、子女
回国的故事为蓝本创作 的。画面共有大小人物38个,马20匹。画面可分上中下3组
,上端骑马4人为前来迎接的汉人,前面3人行将启程,却又回头顾盼,后面1人策
马赶上,仿佛在告诉前面3人暂且慢走,还 需稍加等候;中上段为5骑马匈奴人,
是匈奴族派出的护送人。有1人执旗,1人擎鹰,随带 猎犬;画幅下部为画面的中
心内容,人物集中,并有马车、驼队、帐蓬组成一个生离别死的 场景。文姬弓身
立于帐前,其子双膝跪地拜别生母,文姬痛绝,左手扶儿,右手拭泪。其夫 亦掩
面而泣。此情此景催人泪下。左右侍者俱为此所动,皆注泪于帐前,从而又烘托出
画面 的焦点部分。
此画人物众多,但个性鲜明,无一雷同,尤其是汉与匈奴人男子的特征区别
明显:汉人身着丝质宽袖袍,头部扎中戴冠,气质儒雅;匈奴人则着皮毛衣帽,体
形焊,大都面生虬髯,且个个佩刀带弓箭,显示了匈奴尚武善战的一面。在从多的
人物中,刻画是为成功的当属主人公蔡文姬。面对将要离别的夫君及子女,悲伤之
情跃然脸上,眉宇间透露出几分无奈和对亲人的愧意。
此图款为“康熙庚寅岁葭冬月,安期俞龄”,即作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现藏萧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八、清史颜节《山水轴》
传世品。绢本。纵186厘米,横96厘米。
史颜节(1596~?),字睿容,一字睿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善画墨竹,
最喜作风、雨、雪、月四种,皆一一毕肖其形。尝被系囹圄,染翰不辍。狱卒多得
其画,事白而技益进。
此图尺幅硕大,远山重峦叠嶂,气势雄伟。画面布满筱竹,密若云雾。竹荫
丛中,掩映一舍,一叟端坐其中,情意恬然,一童侍其右。舍边山涧,溪流涓涓,
极富情趣。山体以线条勾勒,淡墨烘托,略加披麻皴,使之错落有致。筱行用细笔
勾画,浓淡相间,密处成丛,反映了画家的典型风格。画面落款题有“己未夏日写
和翁老年台粲史颜节”。铃印二方,上为朱白文相杂的“史颜节”印,下印朱文“
之氏”。现藏萧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九、清王树毂《仕女戏婴图轴》
传世品。绢本。纵96厘米,横43厘米。
王树毂(1649~?),字原丰,号无我,又号鹿(一作丽)公,又自号方(一作文
)外布衣,晚 号栗园叟。其图章有慈竹君、一笑先生。仁和人。题其所居曰“栗园
”。人物笔法出陈洪绶,而得其清隐。《美术家人名辞典》称其“所作衣纹秀劲,
设色古雅,一时工人物者无出其右。”
此图由仕女、二幼童、假山及枯树组成画面。仕女倚石而立,头挽高髻,发
丝缕缕可见,面部丰盈,神情恬静,柳眉凤眼,樱桃小嘴,面带微笑,双目注视二
幼童。仅此一笔,即引观者注目于左下角的幼童,又使得人物间相呼应。二幼童,
一右手持花枝在上,另一童左手提石榴,又欲夺花枝,嬉戏逐闹,极为生动。使得
画面静中见动,富有生活情趣。钤引首章“王鹿公”,并题有长款,诗曰:“雅发
蛾眉美莫论桃花靧面笑疑真人间好女周文姬宫里婴孩苏汉臣旧诗书八十四叟王晴亭
。”下款题:“壬子二月花朝先百记”,压脚印为“梅花念我”。“壬子二月花朝
”即雍正十年(1732年)二月十二日。现藏萧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十、清罗聘《蕉石古佛图轴》
罗聘,字遁夫,号两峰,原籍安徽歙县人,先辈迁居扬州后,遂为扬州人,
金农弟子,“ 扬州八怪”之一。
《焦石古佛图》纸本,纵63.3厘米,横24.9厘米,作品典型地体现出罗聘的
艺术风貌。画面是湖石蕉阳下,凝思的佛人。此画采用多种技法相和谐,用没骨法
泼法太湖石,以白描双勾法写出蕉树,佛人用拙劲的线条勾勒出而施衣降色,虽形
体不求比例,头部夸张,但神态依然,笔墨隽逸,与超然物外的高士相协调,使整
幅画产生高古的格调。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十一、清任颐《松鹤延龄图轴》
任颐,字伯年,浙江绍兴人。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是我国近代画
坛巨匠。
《松鹤延龄图》纸本,纵181厘米,横96.3厘米,作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
,任颐43岁。
画面上,古松虬枝盘曲,一双丹顶鹤相依于下,仙姿俊态,淡墨干擦成的
羽毛蓬“松” 。作者以虚写实,把仙鹤之躯,古松粗杆,用淡墨在画面上产生大
片“白”,与其浓密的松针相布,达到构图上疏密、浓淡、虚实的高度统一,产生
极其强烈艺术效果,这种诗的意境和音乐节奏般的构图,正是任颐花鸟画创作的特
点。“松鹤延龄”一个的“俗”的题材,经过卓越的艺术处理,达到天然神韵“雅
俗共赏”艺术风格的体现。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十二、近代蒲华《水墨竹石图轴》
蒲华,字作英,号胥山野史,嘉兴人。晚清多能多产的画家。
《水墨竹石图》纸本,纵253.5厘米,横126厘米,大幅巨幛,饱水饱墨,画
中竿枝悬笔中锋,直挥冲天;劈叶如刀斧下斫,粗枝大叶而法备气至;苔点如高山
坠石笔力千钧。大墨大泼,雨露风晴,不似似之,浑然一体,寥寥数笑,境界高尚
,令人意气风发,是蒲华的代表作。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十三,元刻明修乐府诗集
是书总括了我国五代时期及前的历代乐府。上起尧舜禹,下迄五代。凡郊
庙歌词、燕射歌词、鼓吹曲词、横吹曲词、相和歌词、清商曲词、舞曲歌词、琴曲
歌词、杂曲歌词、杂谣歌词、新乐府词,每一词都有题解,其题解征引浩博,援据
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作者郭茂倩。
是书一百卷,目录上下四卷。板框高22.1厘米,宽15.3厘米。十一行,行
二十字。前有周慧孙序、李孝光序。书内有明嘉靖三十年版,有清山东新成王士稹
的信古堂印。是为元刻明修本。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第五节 碑、印谱、印章  


一、明学山堂印谱
明古吴张灏篆,壻葛十鼎参考。共集印一万余方。全书八卷,卷首一卷,附
录一卷。卷首中有明崇祯年间的名人学士序、跋多篇。有“魏锡曾印”、“锡曾鉴
定”章。此书为明代崇祯年间的原拓刻本。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二、明集古印谱
即《印薮》 ,是书搜罗古印摹刻成谱。首尚方诸玺,次官印、次私印,凡
玉印160余方,铜印1600余方。以四声部编次序。每方印均以朱摹其文而详载其释
文、形制于下。并有前人所集之书,采掇以备考。
全书共六卷,前有明隆庆六年(1572年)沈明臣、明万历三年(1575年)王穉登
序。卷题王常延年编,顾从德汝修氏校,是为同时编次之人。书初名为《集古印谱
》,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王穉登作序时易名为《印薮》。此书为明代木刻本。现
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三、清拓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碑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在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出土时碑额已断缺,其存
217字,碑文 首主要内容为东汉三老讳字忌日。被称为“浙江第一碑”。
该拓本为轴装,上有清光绪建元岁次乙亥大兴傅以礼的识夕一篇。同时有“
周星治”、: 周子秋”、“精本”、“金石癖”、“余姚周清泉金石书画记”、
“余姚客星山周清泉手招 ”、“胡树范树镛魏锡曾赵之谦同观审定印”、“以礼
印记”、“节子题识”等印章。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四、清山水纹田黄石料
田黄石,产自福建省福州北郊约40公里,名叫寿山的小山村。在村的外洋隔
界山麓寿山溪的两旁水田下产,多呈黄色,因名“田石”或“田黄”。田黄石表皮
具微透明黄色层,肌里则玲珑透澈,萝葡纹细而密,修理清晰。历有“石中之王”
之尊号。自清以来,极负盛名,视同瑰宝。其价与金玉相埒,所谓“一两田黄一两
金”。
寿山石的雕刻,源远流长。目前最古的是南朝(420~589年),而到清初则是
其昌盛时代,名家辈出,形式多样,技法创新(如阴刻技法和链条技法),形成不同
的流派。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五、晚清吴熙载朱文“小梅七十以后作”印
“小梅七十以后作”印为朱文,印石体积为6厘米×2.3厘米×2.3厘米,
青田石。
吴氏(1799~1870年)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熙载为名,字让之,最后以
字行,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诸生。吴氏精篆刻,有新创意,形成独特风格。
吴氏与赵之谦是晚清印坛上并驾齐驱的杰出人物。“小梅七十以后作”印是其精品
,现藏杭州市文物考古所。

第一节 考古发掘  


一、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
良渚文化遗址,民国25年(1936年)由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发现,他在余杭良渚
镇附近的横圩 里、茅庵前、棋盘坟、古京山、荀山进行调查发掘,发掘出相当数
量的黑陶器和石器,并在 27年编写出版《良渚》一书。1955年,浙江省文物管理
委员会在良渚镇附近进行调查,出土 一大批黑衣陶。1956年对吴兴钱山漾遗址的
发掘,在地层学上取得突破。60年代中期,又进 行吴兴邱城、杭州水田畈、上海
青浦崧泽、马桥、松江富林以及江苏吴县越城、吴江梅堰等 发掘,涌现出大量新
材料。七八十年代,从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福泉山到余杭 长命乡反
山等大型墓葬的发掘,将良渚 文化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良渚文化是因最早发现于余杭良渚镇而得名,主要分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向东延伸到东海之滨,西北至江苏省的镇江、常州一带。良渚 文化是马家浜文化
经由崧泽文化发展而 来。1972年据碳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3310~前2130年之
间,其下限不晚于龙山文化,上 限和仰韶、大汶口诸文化的晚期有所重合,从而
纠正了良渚文化为龙山文化传播或变种的说法。根据它和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的许多重大差异,尤其是在陶器、石器的质地、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考古学者
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

良渚文化的墓葬以小型长方形土坑墓为多,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墓穴
深度、宽度、长度不等,随葬品质量与数量也不相同。小墓虽有墓穴或木质葬具,
但主要分散在居住地之内。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一般每墓只有一件石钺。大墓均葬
在人工建造的高台土墩之上,有些还可能有木椁。随葬品以玉器为主,反山11座大
墓,平均每墓随葬玉器达百余件之多。
良渚文化的特征是一种以稻作为主的原始农业文化,有发达的陶器和石器制
造以及竹篾编织、丝麻纺织、琢玉等手工业。已经分化出专用的农具,石器种类、
数量多,主要有磨制的大型三角形石犁、斜柄刀、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双孔石刀
、耘田器、石镰、扁薄的常型锛、有段石锛以及长锋短铤、断面呈菱形的石箭头等
。陶器特征明显,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的黑衣陶为主,也有少量橙色的夹
砂陶和泥质陶。器壁较薄,普遍轮制。器表以素面为主,经过打磨,少数有精细的
刻划花纹和镂孔装饰或施彩绘。器形种类很多,典型器有鱼鳍形、断面呈丁字形足
的鼎、大圈足浅腹盆、竹节形把豆、高颈双鼻圈足壶、贯耳壶、带流宽把杯、三鼻
圈足簋等。玉器有钺、琮、璧、瑗、璜、镯、管、珠、圭、坠、带钩以及鱼、鸟、
龟形等二十余种,雕琢极为精巧,有的器表刻有神人兽面纹饰。
二、水田畈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
水田畈遗址发现于1958年8月,位处杭州艮半铁路半山车站的南面。整个遗
址面积较小, 分东西两区,每区约2000平方米。1958年9月和1959年8月,先后由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 杭州大学历史系合作进行小规模的发掘,以西区为重点
,发掘面积共270平方米,获得较丰 富的实物资料。
遗址文化层的堆积分上、下两层。上文化层包含物以几何形印纹陶、硬陶与
釉陶为主,亦有少量黑陶与夹砂陶,大多出自灰坑和水井;还发现有铜器碎末、漆
皮等;石器有有段石锛、有孔石斧、双孔石刀、柳叶形石镞等。下文化层则没有印
纹陶和釉陶,陶器以夹砂陶、黑陶和灰陶为主;夹砂陶为手制,但器壁薄而匀称,
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和划纹宽把罐;黑陶与灰陶以轮制居
多,有鼓腹双耳罐、镂孔圈足杯、双耳圈足壶、竹节细把豆等器形。下文化层中还
包含有木盆、木杵、木桨、木榔头以及竹编等。石器同上文化层差别不大。
从遗址出土大量稻谷、芝麻、桃核、酸枣、瓜子、葫芦和其它野生植物种子
,及石器中犁、锛、斧、刀等农业生产工具占极大多数的情况,说明当时的社会经
济以农业为主,且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此外,还有石箭镞、陶(石)纺轮、陶(石
)网坠、木杵、木尖状器、穿孔木 板等,无不与多种经济有关。在一条水沟中,还
出土四支木桨,说明当时水上交通已被广泛 采用。
遗址发掘出的居住遗迹规模很小,完全建筑在地面上。遗迹有火坑、柱洞与
水沟,火坑内不仅有陶片,还有大量炭化的稻谷。从上文化层的堆积情形观察,上
部印纹陶、釉陶居多,下部黑陶与灰陶较多;以墓葬为例,随葬品有灰陶、黑陶、
夹砂陶以及石刀、石斧、玉器等,时代相当于春秋之际;最上部几乎全是麻布纹、
米字纹的印纹陶,其时代可能是战国晚期。从下文化层遗物观察,以陶器、石器为
主流;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并无晚期有印纹陶与釉陶,更无铜器和漆器;石器大都
是犁、锛、斧、刀等工具。
该遗址的下层文化与吴兴钱山漾遗址的下层文化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
是黑陶、灰陶,具有轮制较多,镂孔装饰普遍,器壁均匀等特征,与良渚、钱山漾
遗址出土的黑陶一脉相通,据此,其时代当为良渚文化早期。
三、吴越钱氏家族墓的发掘
吴越国自钱鏐任镇海军节度使起,到钱俶纳土归宋,以杭州为首府,历三世
五王,先后治杭达86年(893~978年),遗留在杭州、临安的吴越国王钱氏家族墓葬
较多。1958~1980年间,陆续清理发掘的有钱鏐之父钱宽、母水邱氏、子钱元瓘及
钱元瓘次妃吴汉月墓等七座墓葬。其中钱元瓘和吴汉月墓等三座在杭州南郊,其余
四座墓葬均分布在临安县境内。这些墓葬,除 钱宽墓为生产中发现,水邱氏墓由
省、市、县联合组成的明堂山考古队发掘清理外,其余均 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
会负责清理。
从墓葬形制看,钱元瓘、吴汉月等三墓均系土坑石椁墓,其中钱元瓘等二墓
在石椁外加筑拱顶砖室。钱宽、水邱氏及王族墓大体相似,属长方形多耳室券顶砖
室墓。
出土的随葬品中以青瓷最多,白瓷次之。其它尚有金银器、铜器、石刻等
。白瓷共出土36 件,品种有碟、碗、壶、杯、盘等,内外施釉,釉色白中略泛青
黄,滋润光泽,胎壁甚薄,洁白细密,瓷化程度较高,叩之发音如罄。全为素面,
制作极精。除执壶无款识外,其余外底都阴刻行书或楷书“官”或“新官”字样。
有些器口和圈足等部位,镶有金釦或银釦,这在晚唐白瓷中殊不多见。青瓷器都为
越窑秘色瓷,共58件,品种有四系罂、钵、双系罐、洗、碗 、盆、壶、盏、杯托
、器盖等,其中以钱元瓘墓出土鎏金龙纹罂,水邱氏墓出土的褐彩青瓷油灯、褐彩
青瓷盖罂、褐彩青瓷熏炉等最为精美,是秘色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金银器及首
饰共66件,其中大多出于水邱氏墓,有鎏金刻花、贴金刻花和素面三种。做工精巧
,造型优美别致。首饰形状有海棠、梅花、蝴蝶、荷叶等式样。纹饰题材丰富,有
双龙、鸳鸯、大雁、仙鹤、游鱼、蜜蜂和童子、舞伎、杂耍等,多数錾刻复合花纹
,反映了唐代高度发达的金银工艺水平。
从最早的钱宽墓到最晚的吴汉月墓,在相距50多年的钱氏家族墓中发现四
幅天文星象图。其中以水邱氏墓的星象图最为珍贵。它与钱宽墓中的星象图相比,
除东西两方的星宿相互错位外,整个星图的位置向东南方有所移动,并弥补了钱宽
墓星图上所缺的“毕宿”一颗正星和“斗宿”三颗正星,从而使《步天歌》中29座
正星的全部星数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在附属的星座中,钱宽墓星象图中缺少的“长
沙”一星得到补正,是“神宫”星遗漏了。同《步天歌》比较,水邱氏墓星象图中
尚缺“坟墓”四星和“附耳”、“钺”各一星,而在附座“钧钤”中则又多了一颗
。就星象图的完整而言,水邱氏墓星象图稍胜于钱宽墓星象图。钱元瓘墓和吴汉月
墓的星象图皆为石刻,准确程度相当高。这四幅星象图,不仅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
星象图中时代最早的,而且以写实手法绘制,并有基本座标线,是目前国内外已发
现的最完整、最科学的古天文星象图。
在钱元瓘、吴汉月和钱元玩3墓中,还发现有精美的石刻浮雕,都分布于后
室各壁,内容、布局也大体相同。四壁上沿雕刻宽带状牡丹图案,并敷不同色彩;
四壁中部为四神浮雕,形象生动,富有力感;四壁下部浮雕十二生肖神像。石刻墓
志铭文略可辨识的仅3方,一为钱宽墓志,志文28行,满行25字,正楷白文,志盖
上篆刻“唐故彭城钱府君墓志”9字;二为水邱氏墓志,志文正楷白文,共37行,
残存186字,其中可辨第12行“子鏐今镇海镇东两军□ □□”,第22行“天复元年
九月四日薨于浙西府”,第29行“□□□太夫人”,第30行“尉 莹之傍礼也坛磨
…”等字样;三为王族成员墓志,仅首行“…王功臣镇海吴随□墓志铭并 序”等
字可辨认。其他还有“吴越国文穆钱王墓”碑一块。在水邱氏墓还发现7件玉石雕
刻 ,比较鲜见的有一件刻花白玉脊角篦,篦上附有刻花鎏金银钗一支。
钱氏家族墓中出土铜器很少,除瑞兽、四灵、八卦、素纹等铜镜外,大多为
钱币,以“开 元通宝”居多,且发现数十枚鎏金银质“开元通宝”。
四、南宋临安城遗址的发掘
南宋临安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从1983年秋开始,由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杭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成
的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并在万松岭、馒头山、南星桥、梵
天寺东侧、宋城路一带几个关键部位进 行试掘,确定南宋皇城东城墙和此城墙的
位置。北城墙自万松岭路南侧的山坡向东到馒头山的东北角;东城墙沿馒头山的东
麓往南到今杭州铁路装卸机修厂内。同时控明了城墙的夯筑方法。
发现的主要遗迹、遗物有:
1984年春开始,为配合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在江城中学西围墙外,中山南
路25号至31号地段的中河东侧,老吊桥的东北角,抢救发掘一段南宋城墙基础,其
距地表深2~2.4米, 残长18米,残高2.4米,残宽9.5米,是一段南北走向,全部
用红粘土和石块分层夯筑而成 的墙基。在城墙西端的夯土层中间部分,还发现一
条由西逐渐向东倾斜的砖砌券顶排水涵洞,通长11米,高约0.8米,宽1米左右,基
本用双层条砖砌筑而成砖,上模印有楷书“上胜” 、“中胜”、“胜八”及“一
”、“二”、“三”等铭文,砌筑的粘结材料,外层为红粘土,内层为石灰浆。涵
洞底部全部用红砂岩凿成凹弧形的石板铺设,石板最长者有1.9米,宽 0.5米,厚
约0.2米。涵洞西端曾经修补,保存较完好。
1984年初至年底,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首次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揭
示出面宽17.8 米,进深18米的三开间地面铺砖建筑遗迹;第二次发掘面积600平方
米,发现用长方砖和方 砖铺设的建筑面遗迹,周围有砖砌的排水设施。两处建筑
遗迹南北相距约10余米,时代均 为南宋,其建筑方法一致,应属同一组建筑,建
筑规模宏大。
1984年,为配合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在望仙桥至新宫桥之间的中河东侧试
掘三条探沟,在距地表深2.8米处,发现一条南北向的砖砌道路,用长条砖横侧竖
砌,宽2米多,路面略呈龟背式凸弧形,两旁均有水沟,路面是平整坚硬的泥地面
,中河与砖路间距约15米。望仙桥东至新宫桥一带,据文献记载为宋高宗禅位后居
住的德寿宫,史称“北内”。这条砖路铺砌整齐,路下又有0.4米厚的路基,规模
较大。
1985年10月中旬,中东河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为埋设地下管道,在凤山路万
松岭路口,开挖南北长约10米,东西宽约6米的土坑,在坑下距地表深3米多处发现
一垛南北向的砖墙,暴露部分长约4米多,宽0.4米,残高0.5米左右。在砖墙西侧
,还出土长0.6米、高0.23米的方形柱础一件,并发现较厚的夯土台基。清理结果
表明,它是一座南宋大型房屋的东侧廊檐及部分砖铺散水的暗沟,规模较大。
五、老和山古墓葬群的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浙江大学和客车厂等基
工程,先后曾在老和山、古荡至老东岳一带抢救清理汉代墓葬百余座。其中较为重
要的是1956年和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基建工程,在老和山西北麓进
行的两次发掘,清理东汉土坑墓3座,出土文物171件。其中2号墓为朱乐昌墓,形
制殊为特殊,由两个长方形土坑竖穴组成。
3座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按质地分有陶、铜、铁、玉、水晶、漆器等,日
常生活用具有 釉陶罐、壶、耳杯、碗等,铜器有釜、甑、双耳锅及铜镜等,武器
有铜弩机、铜剑、铁刀、 铁戟、铁蹲等。另外,还有大量五铢钱以及水晶珠等饰
物。明器有灶、釜、甑、量、麟趾金等,多为灰质陶。
3座墓葬中2座有木质棺具,1座无葬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号墓,随葬有鎏
金饰物、朱漆奁、铜剑、铜刀、铁刀、弩机、铜矛、铁戟、铜带钩和大量五铢钱币
,还出土了“朱乐昌印 ”白文铜印一方,由此可知墓主人姓名。该墓的东侧穴内
出土发钗、玉饰、铜镜、漆奁、铜洗、水晶饰品、铜提梁壶及大量钱币,墓主人应
是朱乐昌的妻子。朱乐昌夫妇使用的葬具均为朱漆木棺,身上盖有丝织(或麻织)品
。而3号墓的随葬品仅为3件小陶器。
从朱乐昌夫妇墓随葬品的制技术来看,铜器、鎏金饰物、穿孔水晶珠、武器
以及陶器的制作已相当先进,尤其是釉陶的烧制,器物表面施一层黄绿色釉,火候
很高,大大减少陶器吸水程度,釉层呈玻化状,质量已接近晋代的青瓷器。
六、吴越钱氏捍海塘遗址的发掘
1978年初,在杭州市投南星桥凤山道口附近的江城路立交桥施工现场,发现
五代吴越钱氏捍海塘遗迹。同年7月24日至8月2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会同市文物
管理委员会对这一重要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地点位于江城路立交桥引道的南
端,发掘面积450平方米。这次 发掘,基本弄清钱氏捍海塘的结构、规模及以后维
修利用等情况,获得丰富的实物资料。
遗址位于距地表3约米处,其上叠压6个地层,包括北宋、南宋、元、明、
清等朝代;其下即为钱氏捍海塘层,出土了晚唐越窑青瓷碎片等遗物,为确定海塘
的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钱氏捍海塘采用石头、竹木和细沙土等材料筑成,属“竹笼石塘”结构。从
出土情况观察,其由塘基、滉柱、塘面组成。塘基基础宽约25米,面部宽8.75米,
残高约5米,系由护基 木桩、“竹笼沉石”等筑成。基础内侧是一排密集的用拉木
套接加固的护基土桩,桩尖紧贴 泥塘斜向打入塘基。木桩靠泥塘一侧,围用一道
竹篱笆,并附贴一层芦席,用蔑绳捆缚于木 桩上。每根木桩产部还缚扎一根横木
,使木桩连缀一体,俗称“位林木”。木桩间每隔2米左 右,用一根长约3米的拉
木加固。基础外侧,建筑结构较内侧复杂,它由四排护基木桩和置于四 排木桩间
的“竹笼沉石”等筑成。由里到外的第一排护基木桩到“竹笼沉石”外沿的宽度在
7米以上。第一排至第四排护基木桩之间均是排列有序的一只只盛满大石块的矩形
大筐(长3 米、宽2.5米、高1.5米左右),筐用一张竹编围卷而成,底部衬以宽度稍
大于竹筐的平纹 竹簟,筐四角均用木桩固定。第二、三排木桩插入筐内,并用竹
绳和纵向框木捆缚,起固定 位置的作用,后再用长达8~9米的大木拉住加固,其
连接方法与内侧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 于其有上下二层,并在拉木上系有用多根
竹蔑组成的不加编织的长竹索。外侧四排护基木桩 中,除第四排是斜向打入塘基
外,其余均垂直打入塘基。桩木由里向外逐渐加长变粗,但其 排列间距和内侧护
基木桩相同。在第四排护基木桩外,是垒叠的圆筒状“竹笼沉石”,上下四 至五
层,每层3笼。在“竹笼沉石”中间,也有上下二层拉木将其固定在第四排护基木
桩上 。在第一排与第四排护基木桩的内侧,均有竹篱笆等设施。
“ 滉柱”立于水际,由于发掘面积有限,只发现两排。里排贴住“竹笼沉石
”。两排“滉 柱 ”间距约1米,排列错落有序。“ 滉柱”是桩木中最粗大的,长
度超过6米,直径不下于0.3 米,稍细的则两根并立。柱均为淤沙所掩,向内倾斜
。有防水潮水冲击,沉积泥沙,保护海塘的作用。
塘面,即海塘内外坡保护层,内外坡因功用不同,其建筑方法也不同。内坡
的保护层,大多用含铁量较高的砂石和带炭屑的炉渣状物质筑成,这种含铁量较高
的物质易与盐分氧化板结,坚硬牢固,厚度一般在0.1米左右。外坡因直接受浪潮
冲击,用抛石护岸法。顶面因被北宋层堆积扰乱,没有发现类似的加工层。据文
献记载,钱氏捍海塘到宋代仍继续使用, 发掘结果也表明:在南宋时期,曾有两
次大的增土维修。第一次维修,将坍塌的塘面升高0.5米,加宽10米以上。第二次
维修,主要是给内坡培土,最厚处达1.5米。这两次维修, 不但在塘面铺盖黄土,
形成护塘面,且增抛外坡的护塘石,使海塘更加雄伟固。整个海塘遗迹向南北延伸

钱氏捍海塘的建筑方法,为我国筑塘技术的一大改进,并为后代所沿用。
直到元代,这种 “竹笼石塘”法,才被“木柜石塘”法所取代,历时达三百余年

七、萧山城南古墓葬群的发掘
1984年6~12月,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文物办公室配合萧山城南乡黄家河
提花布厂和溪头黄湘湖啤酒厂基建工程,先后抢救清理古墓葬128座,其中西周墓
1座、战国墓4座、汉墓92座、六朝墓14座、唐墓1座、宋墓8座、元墓4座、明墓4座
,较完整的有81座,其中土坑墓50座、砖室墓31座。
这次发掘共也土随葬品1394件。陶器除了几件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瓷豆、
印纹陶罐、陶纺轮外,大多为两汉时期的,出土的釉陶器有壶、鼎、瓿、罐、灶、
井、五管瓶及麟趾金等,还有少量红陶罐、罍;铜器有釜、盆、盉 、鐎斗、带钩
、铜镜、钱币等。铁器有釜、刀、剑、鐎斗等。其中有六朝的鸡首壶、青瓷碗、滑
石猪、 盘口壶,唐代的瓷罐、铜镜,宋代的影瓷盒、银钗,元代的龙泉窑青瓷炉
、银耳扒,明代的 釉陶罐和万历通宝钱等。


第二节 文物保护维修和开发  


杭州文物古迹十分丰富,门类齐全,如古建筑、古墓葬、名人故居、古窟
造像、摩崖题记及碑刻、革命遗址、革命纪念性建筑等,这些文物古迹遍及全市各
地。
掌握全市文物的分布情况,是做好文的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1956年,杭州
进行首次文物普查,组成文物普查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踏勘、访问、调查等方
式,初步了解地上文物史迹保护状况,为今后的保护维修和开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1981年开始进行的杭州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历时四年,于1984年结束。
这次普查,在本市及辖区内共发现文物史迹、古遗迹、西建筑、古关卡、古墓葬、
近代名人及烈士墓、石刻造像、碑碣等1700余处(件)。在此基础上,确定公布了一
批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城市社会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至 1985年
,杭州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
单位121处。这些文物古迹横向反映杭州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宗教等各方面的面貌,纵向使杭州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相衔接,纵横交织构成杭
州市文物史迹网。
古建筑的维修,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来,按照勤俭节约、保持现状、不塌不漏、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的
重大维修项目有:六和塔、岳飞墓(庙)、灵隐寺、杭州孔庙及杭州碑林的筹建等。
在维修过程中,对某些建筑结构的特点有一些新的认识。现简述如下:
一、六和塔全面修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塔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塔顶、塔层剥蚀不堪,木
壳虫蛀腐烂,第十二层塔层口全部倒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
1953年拨款15.24万元,对六和塔 进行全面修葺。1971年塔顶发生漏水现象,又进
行第二次维修,耗资7万余元。1982 ~1984年,耗资27万余元,对六和塔周围环境
进行全面整理,按消防要求,重新更换塔内电器线路和防火设施。由于不断地对六
和塔进行维护,使六和塔保持现状,并更显得古朴巍峨 ,雄伟壮观。
二、重修岳飞墓(庙)
1955年按现状进行全面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破坏,墓废
像毁,全部碑刻被砸碎做房屋地基,岳庙先后被改作“造反有理”展览馆和“收租
院”。1978年对岳飞墓、庙进行重修。1979年10月1日重新开放。在维修中,恢复
岳飞墓和岳云墓,重塑岳飞像,在大殿后墙两壁,用写实和工笔重彩的手法描绘反
映岳飞生平事迹的8幅壁画。南北碑郎又 恢复了旧貌,陈列着126块碑石。旧碑廊
中87块碑石,在这次整修中找回45块,其中文征明 手书《满江红》词、明代天启
四年(1624年)《忠烈庙重建五祠祀》以及岳飞像等碑石,都是 在房基下发掘来并
精心修补起来的。同时还新刻了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 师表》
及岳飞的《满江红》。正殿檐间悬“心昭天日”匾,系叶剑英所书。殿内匾对均出
自 国内书法家之手,如张爱萍、赵朴初、沙孟海、舒同、启功、王蘧常等。
古朴的墓阙,是按南宋建筑风格设计重建,并重铸秦桧、王氏、张俊和万俟
卨跪像,墓阙 内的岳飞墓和岳云墓,用块石围砌,其上堆土植草,重现当年“鄂
王墓上草离离”的情景。 正如墓门上刻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
臣”,形成正邪、真伪的强烈对照。
三、多次整修灵隐寺
双名云林禅寺,在武林山后北高峰下。清《武林灵隐寺志》:“寺自晋咸和
间理公开山,山门榜'绝胜觉场’,葛洪所书。正殿曰'觉皇宝殿’。”隋仁寿二
年(602年),隋文帝主张佛教南北禅宗合一,派僧人慧涎来杭,在灵隐寺前飞来峰
与莲花峰间栈道建神尼舍利塔。清《灵隐寺续志》:“天福十二年吴越王钱弘俶扩
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僧众三千余,接待异邦取僧侣。”寺屡建屡毁。
灵隐寺,南宋时香火兴旺,成为禅宗五山之一,号称“东南第一山”。中华
人同共和国建立前,灵隐寺破烂不堪,大雄宝殿后的罗汉堂被焚毁,大殿也于
1949年因年久失修导致主梁下塌而压毁佛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隐寺被列
入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多次全面整修。1952~1955年进行的首次整修
耗资37.74万元,把原来大殿内的主尊佛像,改塑为释迦牟尼佛座像。1975年,经
国务院批准,又进行第二全面整修,修缮天王殿、大雄宝殿内的189尊佛像,对大佛
内部采取灭、熏、蒸、等科学保护措施,并对石塔、经幢进行防风化处理,增加寺
匾额和楹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替代木结构,殿内原三尊大佛改为一尊。翻建两侧
厢房为走廊及佛教文物陈列室。拆原香客住房改建茶室和“如意斋”素菜馆。伽兰
殿改建为灵隐斋堂。
四、杭州孔庙的修复及杭州碑林的筹建
杭州府学(俗称孔庙)始建于府城南子城通越门外,南宋绍兴初,徙建于涌金
门内凌家桥慧安寺故基(即今劳动路一带)。南宋时期,曾多次增辟规模,广其斋舍
,学生曾达数千人。其后数百年间,屡毁屡建,基规模、方位、建筑格局等均有不
同。清代期间,原在南宋太学的宋高宗御书六经刻石、宋理宗道统十三赞等珍贵刻
石移至府学保存。据阮元《修杭州孔子庙碑》记载,嘉庆年间的孔庙,有大成殿、
戟门、棂星门、尊经阁、露台、文昌阁、明伦堂、碑郎、斋舍等诸多建筑。民国以
后,旧学废弃,杭州府学日渐荒芜,抗战期间,日寇汉奸觊觎杭州孔庙用材精良,
竟将大成殿拆毁,另在泮池前又修一大成殿,将棂星门、启圣词及其它一部分房屋
全部拆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府学旧址陆续为各单位居民所占用,及至
“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剩大成殿一座建筑,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979年,省、市政府决定在孔庙修建杭州碑林,保存“南宋石经”和其它一
大批反映杭州悠久历史文化的各类刻石。1982年,杭州碑林的部体规划方案编制完
成,并开始实施拆迁。1985年,大成殿维修工程正式动工,从测绘和维修情况看,
大成殿是杭州不多见的一座重檐斗拱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殿高15.6米,面积420
多平方米,部分构件尚是明代建筑面貌。本次维修,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较好地
保存了这座古建筑的本来面貌。并规划修建东碑廊、书法碑四合院、天文星象馆等
附属建筑,建成杭州碑林的第一期工程,计划于1989年开放。
其他的维修工程主要有:1982年整修凤凰寺并对外开放。1981,在辛亥革
命70周年之际,将秋瑾墓还葬于西泠桥东南畔,墓基上耸立汉白玉雕像;徐锡麟、
陶成章及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墓改葬于风篁岭南天竺;恢复章太炎墓和抗清英
雄张煌言墓。1982年重建于谦墓。此外,对其它文物保护单位也都作了不同程度的
维护、加固和维修;并树立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市区
表格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204.1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