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高中成绩不好了

 金苹果6 2022-11-13
图片
导读:读了《认知觉醒》之后,我开始复盘自己的高中学习经历,发现自己以前的学习困惑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和解决办法。希望本文中的这些经验能成为同学们高考前的“后悔药”。


***


大家好,我是小赖,广东女孩,大二在读专科生。

我永远也忘不了高考后的那个夏天,有个亲戚教育孩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以后就跟小赖一样上专科。”

这话像一把尖刀,狠狠地刺进我的心。

那一刻,我开始怀疑自己——高中三年那么努力,怎么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不好好学习。

那三年,我几乎没有一刻心里不想着学习,只要是做跟高考不相关的事情,我就会产生莫名的愧疚感。

可哪怕我如此努力,却依然没有考上本科。

我同样记得班上有个学霸在背后讥讽我:“看她天天来那么早教室,有啥用啊!”

我心里很难过,但那时,我竟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问题。

直到今年我在图书馆偶然借阅了《认知觉醒》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的努力和勤奋,竟然错得如此离谱。

图片

今天,我把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不用亲身试错也能避开我走过的那些坑。


01 原来,一个人的失败是有迹可循的

2018年,我读高一。

当时的高中有九个科目,我自认为比较擅长文科,在高一分科时,我却鬼使神差地选择了理科。

因为我当时一知半解地接触到“木桶理论”,所以天真地认为:

既然自己文科不错,那就把理科这个短板补起来,这样一来,我的“木桶就可以装更多的水了”。

现在看来,这当然不是什么明智的想法,但当时,我坚信这种自我挑战的想法没有错

然而,这种坚信终归是一时的热情。

在缺少方法支撑的状态下,我开始不自觉地陷入“逃避困难区、在舒适区打转”的误区。

这是我在读了《认知觉醒》这本书之后才意识到的,而当时,我并不清楚这些能凭借本能盲目应对。

具体的表现就是:

分科后,我对自己喜欢的语文、生物和化学三门课会乐此不疲地投入,数学和物理两门课则始终避而远之。

比如,那段时间,我对语文、生物、化学的学习可谓尽心尽力——什么都可以不学,但它们仨绝不能落下。

因为我很享受“我很棒”带来的优越感,所以一直沉浸在这些“优势学科”中沾沾自喜。

然而这种享受和投入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挑战,大多数时候,我只是重复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看似勤奋,不过都是在原地打转而已。

而数学和物理,我却很反感它们,所以经常处于上课时不想听,课后不想学的状态。


虽然我知道选择理科就是来挑战自己软肋的,但在真正面临软肋的时候,我却没有更多的介入手段,只好不自觉地陷入逃避

如果当时读了《认知觉醒》这本书,我就知道自己其实一直处于两种非常不利的状态——要么在舒适区内打转,要么在困难区内煎熬。

图片

如果我当时了解这个能力圈法则,就可以主动调整学习策略让自己始终在舒适区边缘学习——

通过自我测试使自己的优势科目脱离舒适区,或通过主动降低学习难度使自己的劣势科目离开困难区,使它们都在舒适区边缘。

这样一来,我就真有可能把水桶的短板补起来。

当然,逃避数学和物理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在那些数字和公式面前,我觉得自己很蠢。

为了逃避这种羞耻感,我会下意识地这样安慰自己:

如果别人说我这两门科目成绩不好,我可以坦坦荡荡地告诉他们,不是我学不会,只是我没有认真学而已。

而现在,我才真正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固定型思维”——一种对学习成长非常不利的思维模式。

图片
(注:固定型思维出自《终身成长》,指凡事以他人和外界评价为标准的行为模式;与之相反的是成长型思维,指凡事以自己能否成长和改变为标准的行为模式。

如果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概念,知道如何从“固定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我想现在的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不同。

可见,在中学阶段,懂得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和成长概念真的很重要,不然我们会无谓地走很多弯路而不自知。


02 注意力涣散,不愿深度思考


“专注”两个字,对那时的我而言是稀缺之物。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自己学习的时候喜欢戴着耳机听歌,那时还觉得是防止噪音,却不知背景音乐其实是更大的干扰。

别人讲话的声音七嘴八舌,你不去细听,完全不会听到他们在说什么。

而音乐呢?熟悉的旋律、歌词一下就把你拉进去了,手中的题,也不过是在眼睛里过了几遍,根本就没有进行深度思考。

科学研究也证明,一个人在学习时,不播放背景音乐的人比播放背景音乐的人掌握的内容要高出150%。

图片
该研究结论引自《有效学习》P64

我也终于明白,自己之所以“擅长文科”是因为它们可以靠重复就能学会,可以不那么用到动脑子。

但理科绝不行,理科需要我更加专注地去研究题目之间的联系和逻辑。

由于我当时既没有专注的意识,也没有专注的习惯,加上自己害怕失败,导致自己思维懒惰,一直在“欺骗式学习”。

读过《认知觉醒》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专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间歇性的极度专注。

比如书中明确指出: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要好。

图片
该研究结论引自《刻意练习》P193

如果我当时能遵循这些规律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或许我的学习体验会完全不同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意识到专注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它们不仅体现在学业上,也体现在人生中的所有学习中

幸运的是,就算我现在开始醒悟和改变也不算晚,因为人生漫长,我完全可以用新的认知来重塑自己。


03 不会休息,陷入“勤奋”的怪圈

虽然我当时学习一般,但如果有人说我不勤奋,我也是不服气的。

比如我会凌晨四点起床学习(从宿舍围栏爬出去的一个个黑夜历历在目);

比如吃饭的速度不用五分钟,从食堂走到教室的速度是正常人的两倍;

再比如自带热水壶装水,大夏天的中午,我就已经“洗好了澡”,哪怕流汗也不在乎……

这就是我在时间上的勤奋。

在那个头脑(认知)相对荒芜的年纪,我一直认为勤奋可以补足一切。

甚至,不知何时起,我脑中有了一个“既然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观念。

所以,我信奉是“一秒钟都不能浪费”理念,哪怕只是午睡都会增加我的罪恶感。

有时用力过猛,学着学着就睡着了,亦或是,学习一停,玩手机就停不下来、嘴巴也噼里啪啦关不上。

直到读了《认知觉醒》之后,我才知道这样的努力和勤奋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

因为真正的学霸“从不过度消耗自己”,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休息回血、调整自己。

所以他们最终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努力,但学习的耐力和效果却比普通人要好很多。

而我们普通人只能“天赋不够,刻苦来凑”。

我知道,在学校生涯里,很多人面对学习时,都只知道努力勤奋这一个办法,一旦努力勤奋无效,就束手无策了。

然而,学习真的是一种技术——是有规律和方法论可循的。

无论在什么人生阶段,只要学习,我们都逃不出诸如“舒适区边缘”“极度专注”“主动休息”等规律。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与众不同,那就应该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这些方法论。


04 假如我能回到过去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希望自己可以带着《认知觉醒》中的这些理念和方法回到高中的课堂。

我相信,有这些理念和方法的加持,我一定可以走出迷茫,创造出不一样的命运轨迹。

只是时光是条单行道,我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但我想,如果能把这些教训和经验写下来,传递给现在的学弟和学妹们,也未尝不是对遗憾的一种弥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