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丹霞:故宫书画里的苏州“时光”

 苏迷 2022-11-13

《苏州日报》2022年11月12日 B01版

  □苏报记者 陶冠群

  近年来,由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故宫日历》颇受青睐。而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以介绍故宫藏品为内容的《故宫日历》就作为赏用兼宜的普及性艺术读物曾风靡一时。2009年年末,故宫出版社(原紫禁城出版社)以1937版为蓝本恢复出版《故宫日历》,古朴隽永的碑拓集字、耳目一新的内容编排和版式设计,再次获得读者认可,此后每年出版发行。

  而今,《故宫日历》家族又有新成员——2023年《故宫日历·书画版》,其中选取的故宫珍藏书画作品,有将近80幅出自苏州画家之手。由此,仇英的《人物故事图册》等一大批吴门力作,将出现在遍布各地的《故宫日历》的拥趸和“宫迷”面前,为更多人所了解。

  “中国书画史上,苏州的书法家、画家可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故宫日历·书画版》主编杨丹霞在接受苏报记者采访时说,主创团队“要做一本有营养的日历”,把包括很多苏州书画家的作品在内的名家名作介绍给大家,也让故宫书画里的“江南时光”陪伴大家每一天。

  历代人物画杰作催生《故宫日历》家族新成员

  苏州日报:2023年《故宫日历·书画版》是故宫博物院首次推出的书画版日历,编辑出版这本日历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在众多绘画门类里选择了人物画作为这本日历的主题?

  杨丹霞:今年五月中旬,故宫出版社的章宏伟社长找到我,他提出希望在我们已经出版了十几年的故宫日历生肖版之外,为2023年出一本纯书画主题的日历。

  我在三年前就参与了“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的筹备,这个大展一共分四期,作为策展团队的主创成员,我对这个展倾注了许多心血,包括总体架构、大纲制定、展品选择、文字撰写乃至展陈形式等等。今年五月时,这个系列展已经展出两期了,第三期也是蓄势待发,在展品、文字的准备上都比较充分。

  所以,明确了出书画版日历且八月份就要上市的任务时,日历的形式设计、文物图像、说明文字以及周边文创等要素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都要定下来,我们就只能把手头儿做的比较成熟的历代人物画特展四期展览的内容,放入这个日历。由我担任这本日历的主编,也承担了第二季度日历文字的撰写工作,其余三个季度日历文字的撰稿者邢陆楠、施含牧、马顺平,则是我们书画部的年轻学者,也都是这个大展的策展团队成员。

  当然,除了时间紧迫,选择提供较为成熟的主题更能保证质量之外,从书画研究的专业角度,我们也有自己的考虑。在中国传统绘画历史上,人物画是出现最早的,也是成熟最早的一个门类,而且,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承担了“成教化、助人伦”的这个社会功能,因此它的绘画理论、绘画技法、时代风格,还有历代出现的名家,也都是最完备、最丰富的。所以,这个《故宫日历·书画版》“开篇”第一本,以人物画特别是人物故事为主题来做,这跟我们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点相适应,也是能体现和彰显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的。

  苏州日报:这本《故宫日历·书画版》在编排、设计等方面有哪些特色?

  杨丹霞:《故宫日历·书画版》是故宫出版社重磅推出的《故宫日历》家族新成员,它的外观非常秀雅小巧,延续了《故宫日历》经典小开本,封面和书脊上的“故宫日历”四个字沿用1934年版《故宫日历》所用的小篆字体,风格古朴。封面使用红色纤维纸,色彩稳定,手感舒适。它一经面世,就以经典而新颖的形式设计、清晰的图像、内涵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故宫日历》的拥趸和“宫迷”的追捧。

  我为《故宫日历·书画版》设定的口号是,它是“一本有故事的日历”、是有实用功能的“一本带日历的故事书”,其主旨就是讲好故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

  在吴门画家的作品中找到观照历史的“苏州视角”

  苏州日报:在2023年《故宫日历·书画版》呈现的画作中,有近80幅作品出自苏州画家之手,占总量的五分之一强,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州画家群体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地位?

  杨丹霞:苏州从魏晋时期开始,就是盛产艺术家的地方,元明清时期更是出产书画家的“重镇”。此地自古是人文渊薮,在文学、艺术乃至园林、器用等工艺品的制作方面,历代都是顶尖的。苏州的书法家、画家可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从西晋的陆机,南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唐代的张旭,到明代的“吴门四家”,再到近代的吴湖帆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特别是明代,“吴门四家”创立的山水、花鸟风格,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时间之长,都是在书画史、书画鉴藏史上有公论的。

  这本书画版日历中除了“吴门四家”之外,也选了不少其他苏州画家的作品,比如擅长画人物的张灵、周官、张宏、李士达、袁尚统等等,他们的作品从不同视角,以独具个性的笔墨,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所见所闻,是不可忽视的“苏州视角”“苏州力量”。其实,苏州书画艺术现在也不乏名手,这与古代书画史一脉相承,是与此地风土和人文环境的陶养与培育分不开的。

  苏州日报:有画作出现在2023年《故宫日历·书画版》中的历代苏州画家一共有20多位,其中,明代画家仇英和清代画家范雪仪的画作分别出现了10次之多,您能介绍一下这两位画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的艺术特色吗?

  杨丹霞:仇英的生平,我想很多老苏州都能如数家珍一般地讲述,作为一位职业画家,他原本是个漆工,后来以工巧秀丽的笔墨,成为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并肩齐名的“吴门四家”之一,并得到晚明大书画家、大鉴藏家董其昌的赞许,其间他付出了多少艰辛,恐怕是我们很难想象的。仇英的人物画、山水画最初受到其老师周臣的影响,后来他转益多师,上溯到两宋、元代的绘画传统,形成了精整工丽、明艳秀雅的风格。虽然他是职业画家,但传世作品不多,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是内陆文博单位的收藏大户,但真迹数量其实十分有限。所以,我们的日历中选用了他的代表作《人物故事图册》,其中的“松林六逸图”“卢仝烹茶图”“昭君出塞图”等作品,都是深受艺术研究者和观众喜爱的名作。

  范雪仪是清初女画家,大致活跃于清康熙时期。她的生平事迹很少见于画清史记载,我们只能从当时一些文人士大夫的诗文集中,见到评论范雪仪绘画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她为人聪颖,画人物风格娟秀,是“吴中女史翘楚”。《故宫日历·书画版》选用她的这套人物故事图册,描绘的主要是历代仕女故事,如“张敞画眉”“班昭续汉书”“木兰从军”,或女仙故事,如“交甫解珮”“弄玉吹箫”“裴航蓝桥遇仙”等。她的人物画刻画精微,楼台亭阁与服饰、器具也都颇具写实性和较高的审美情趣,体现出这位女画家不凡的艺术功底和表现力。

  “小红本”里藏着百余件国家一级文物

  苏州日报:《故宫日历·书画版》中收录的人物画作品共有多少件?编辑团队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杨丹霞:我们的这本日历,共选用了340件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人物画作品,讲述了353个传统故事。

  在选取的标准上,首先我们注重历代大家、巨匠的代表作,比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周昉《挥扇仕女图》、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和《重屏会棋图》、南宋李唐《采薇图》、宋李嵩《货郎图》、元人《龙舟夺标图》等古代名家巨迹。

  其次,也考虑到因文物保护制度未能参与系列展展出的许多经典名作,如唐阎立本(传)《步辇图》、五代卫贤《高士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马远《踏歌图》等,以满足读者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作的欣赏需求。因此,加上明清两代的名作,《故宫日历·书画版》收录的国家一级文物的数量就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不要说是一本大众读物,就是故宫出版的大画册,这个一级文物的比重也算是相当高的了。

  除此之外,明、清两代有大量的人物画遗存,除了重视开派大家作品的呈现之外,我们还注意将从未有机会面世的藏品吸纳到日历当中来,比如明代“浙派”画家蒋嵩的《望云思亲图》,从没展出过,它描绘的是唐代名臣狄仁杰在太行山巅,远眺浮云,思念双亲的故事,虽然这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似乎会有人说封建“孝道”观念中也存在某些糟粕,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这幅画和狄仁杰的故事,讲述再刚直不阿的大臣也有温情和亲情的一面,天下儿女敬爱父母、思念故土的心是一样的。

  还有明代的苏州画家沈颢的《怀古人物图册》,画了从春秋到元初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经历的隐逸高士,讲了他们的故事,如织帘先生、老莱子妻、谢皋羽、司空图等,他们面临名利诱惑、朝代更迭时,都能高蹈自适,避世逃名,坚持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节操。其中的谢皋羽,曾经在南宋末年跟随文天祥抗击元兵,兵败后退居乡里,不仕元朝。沈颢为何画这些人?因为他就是一位明末清初的遗民,明亡后,他的朋友,比如钱谦益等人投靠了清廷,但沈颢没有,他还以谢皋羽自比,这些画上的人物,都是他的楷模和同道。所以,古人所说的言为心声,其实,对于画家而言,画更是形象的心声的表达。

  另外,《故宫日历·书画版》中的每个故事,其说明文字中都首先提供了故事、典故的出处,即古代文献来源,一方面体现故宫人,特别是书画研究者的学术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读者进一步了解、研读这些经典故事提供了可靠的学术线索。所以,我们这本日历虽然开本小,我把它称为《故宫日历》“小红本”,但我们要做一本有营养的好书的初心不能小,立意不能低,通过这个“小红本”,不仅给读者提供翔实、丰富的内容,更要让大家在历史知识、文化内涵上有所收获。

  翻开日历,故宫专家为你讲解文徵明的名作

  苏州日报: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向公众介绍古代艺术、普及传统文化作了很多努力。这次书画版的编辑出版团队又用了哪些方法来帮助读者更好地获得更多的书画知识和艺术养分?

  杨丹霞:在延续了《故宫日历》经典传统的基础上,新年书画版日历的创新点多多,充分展示了出版与科技的结合。我们希望读者一本日历在手,陶醉在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文化盛宴中。

  概括来说,《故宫日历·书画版》做到了“九个一”:

  一是每季度呈现一类主题故事:四个季度分别以“千秋佳人”“林下风雅”“众生百态”“庙堂仪范”故事作为主题,让读者从中领略古代闺阁仕女如花美眷、荡气回肠的爱情,叹赏伯夷和叔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气节,聆听东坡夜游赤壁对人生和宇宙的浩叹,优游在《清明上河图》《踏歌图》《货郎图》中看市井的繁华喧闹,更从《步辇图》《三顾茅庐图》《雪夜访普图》中感受故事中人在政治上的智慧、在艰难困苦中不懈奋斗的勇气与胆识,获得满满正能量。

  二是每季度一种主题香:书画版日历更注重创新,以新的印刷技术,结合每季度故事主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玫瑰、茉莉、苹果、檀香共四种主题香味,突出和衬托了各季故事人物的精神气质。每个季度的中间月份香味最浓,如2月、5月、8月、11月的任何一页,读者用手在印有画面的位置轻轻抚摸,鼻下、指尖都能嗅到不同主题香气,从而使这本日历增添了嗅觉的美好体验。

  三是每季度一种主题色彩:选取中国传统色彩,分别以桃红、石绿、杏黄、靛青作为四个季度的主题色,以传统色彩契合和诠释了人物身份和故事主题情调,使它在颜色区分上也主题鲜明,个性突出。

  四是每季度一个AR(增强现实)动画:运用高科技,让经典绘画中的人物和故事活起来,增加了日历的趣味性。扫描日历相应页面的二维码,可以查看按季解锁的AR文物影像,获得更生动、更立体、更有趣的阅读体验。

  五是每个月由一位撰稿的书画专家选取一件重要文物录制讲解音频。扫描日历相应页面的二维码,就能聆听专家讲解,感受故宫人真心实意为读者服务的热忱。比如,2023年1月6日的那页日历,选了“吴门画派”领军者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轴》,扫描页面二维码,就可以听到有关此画的更多赏析内容。

  六是每个月的篇章页,编者为读者提供了8至10个该月的农历别称,总数为109个。这些别称源自《诗经》或唐、宋诗歌,也常在书画作品中出现,这对于读者理解和丰富古代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新视角。

  七是每本《故宫日历·书画版》都附赠一个精美的“故宫花兔兔”徽章。徽章造型源自我院所藏明人画《双兔图》,兔子身上的缠枝莲花图案取自宫廷珐琅器纹样,寓含美意连连,福寿永续。

  八是制作团队为网店出售的《故宫日历·书画版》设计了一个仿古书外盒,为实体店销售的日历设计“故宫花兔兔”提袋,以适应不同购买方式的需求,为读者贴心服务。

  九是这本日历的封三有一枚“绿色印刷产品”标志,这也体现了故宫人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对环保的重视。

  苏州日报:您对最终呈现的这本《故宫日历·书画版》满意吗?

  杨丹霞:作为作者,我们肯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尽我们所学、所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我最看重的。因为我们作为古代艺术的研究者有这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而读者呢,我觉得不要小看、低看了我们的读者,我个人认为,凡是阅读我们《故宫日历》书画版的读者,他们也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文化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大家齐心合力。所以,评价的事交给大家,也欢迎大家给我们提意见和建议。

  苏州日报:故宫博物院后续会继续出版这样的书画版日历吗?

  杨丹霞:2023年《故宫日历·书画版》,是全书画日历的一个开端。明年及以后,我们这个团队还会持续地进行这款日历的编制。同时,随着每年新品的推出,周边文创会陆续跟进,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读者能够一册在手,就把故宫书画馆带回家,不但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名家名作,还能通过《故宫日历·书画版》不断充实、创新的形式和内容,获得美好的艺术体验,让故宫珍藏书画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弘扬。

  人物介绍

  杨丹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及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研究生班毕业,自1983年9月供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从事书画研究、鉴定工作三十余年。著有《中国书画真伪识别》《张大千》《于非闇》《历代小品画——人物卷》《林下风雅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等。其撰写的《中国古代“高士图”及其衍变》《以千古为自命 恽寿平艺术及其影响》《“出师颂”张䇓跋考证》《李世倬书画研究》《黄钺的生平与书画》《康熙帝书法的渊源、分期及影响》《雍正皇帝书法管窥》《近代名家书画真伪辨析》等百余篇专业论文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记者手记

  在苏州圆田园梦

  “我非常想念苏州这个地方,很喜欢。希望退休后可以经常去。”杨丹霞说,因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她已经有三年半没来苏州了。

  作为地道的北京人,杨丹霞对苏州这座江南名城却相当熟悉。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她差不多每年都要来苏州四五次,最初是受邀参加义务鉴定服务,后来因协助苏州博物馆办展、作书画赏析讲座或带学生到苏博看展等事宜也常往来两地。和家人朋友结伴出游,她首先想到的也常常是苏州。不管是苏州园林等美景,还是苏州的美食,都是她的心头好。

  杨丹霞说,苏州的诗文书画创作历史悠久,园林是重要的舞台。在园林里,三五知己,四时佳景,心有所会,很多艺术作品就是在这过程中创作出来的。“而我们这些久居钢筋水泥大都市的现代人,能在苏州园林中暂享清闲,真是幸事。”她感慨地表示,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像她这样从小读古书的人来说,内心是有田园梦的,这并不是陶渊明独有的,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有对田园的向往。苏州园林这样的城市山林,也是圆田园梦的所在。

  在杨丹霞看来,苏州这地方可以让人冷静、沉静下来,获得心灵的安稳和平静。她认为苏州文化实际上是江南文化的一个缩影和集中体现与代表。“我觉得苏州最能诠释柔能克刚这个词。而苏州文化也体现出这种特点,它的含蓄、平和,这种平中求奇的艺术的美,看似平淡,但实际上却令人回味无穷。”

  (陶冠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